自然式油水分离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08912阅读:8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然式油水分离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油、水、泥沙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装置,具体讲是用于内燃机测试的自然式油水分离池。
背景技术
为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在进行柴油机、汽油机等内燃机有效功率测定时,一般都是将测功器运行中排出的热水以及测试台架上动力机械渗漏的油水混合物通过管道流入测试室外的油水分离池中,经过除油、沉淀、冷却等处理后再循环使用。测功器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它要求尽量使用无泥沙、无杂物的软水,对排水温度控制在70℃以下,因为如果排水温度过高,那么测功器内就容易积水垢,冷却水就容易汽化,测试就不稳定,有效功率测定就不准确。因此,必须对测功器的进水温度和水质进行控制。将测功器和台架排出的油水混合物进行处理的装置有机械式和自然式分离池。机械式油水分离池具有占地面积小,但设备投资大的特点;在相同的油水分离能力下,自然式油水分离池的占地面积相对大些,但几乎没有设备投资,因此一般的中小企业都采用自然式油水分离池。自然式油水分离池根据油、水、泥沙等比重不同的特点,采用多级分离池逐步沉淀、冷却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大容积的室外分离池。通常的做法是各相邻的分离池壁上开几个与分离池底部平行的方孔或圆孔,如图1所示。但这种结构的油水分离效果与所开孔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孔开低了,沉淀效果不好,但除油效果好,这是因为孔开低了,沉淀物很容易通过分离池壁上的孔流至下一级分离池,而孔口以上油水混合物里的油却能很好地从水中分离出来,因而除油效果较好;反之,孔开高了,沉淀效果提高了,但除油效果又变差了。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自然式油水分离池除油效果和沉淀效果不能兼顾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既有很好的除油效果,又有很好的沉淀效果的自然式油水分离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自然式油水分离池由多级分离池首尾相接排列而成,相邻两级分离池的共用池壁上有流体通道,改进之处是所述流体通道是设在共用池壁上的倾斜式输流管,输流管与池底面的夹角α=45°~60°,并且朝向上一级分离池的进口端低于朝向下一级分离池的出口端。
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输流管进口端与池底距离H1为800mm~1000mm,出口端与池顶距离H2为1000mm~1200mm。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由于各级分离池之间的输水管为倾斜式,其进口端较低,这样进口端以上的油水混合物中的油就能充分地分离出来;而出口端较高,这样沉淀物就不容易进入下一级分离池,因而该分离池既有很好的除油效果,又有很好的沉淀效果。在现有分离池的基础上,再对其主要结构尺寸进一步调整,使池深H为3500mm~4000mm,输水管直径D为200mm~250mm,管间距L为600mm~800mm,并确定输水管进口端与池底距离H1,以及出口端与池顶距离H2的上述合理范围,则使本实用新型的实际综合效果更佳。


图1为现有油水分离池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图中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现有油水分离池的共用池壁1上的流体通道是平行于池底的圆孔2。参见图2、3,本实用新型中共用池壁1上的流体通道是倾斜于池底面的输流管3,其进口端朝向上一级分离池,出口端朝向下一级分离池,进口端低于出口端。该实施例中,输流管倾斜角α=55°,管径D=φ225mm,管间距L=700mm,分离池深度H=3800mm,输流管进口端与池底距离H1=850mm,出口端与池顶距离H2=1100mm。
权利要求1.一种自然式油水分离池,由多级分离池首尾相接排列而成,相邻两级分离池的共用池壁上有流体通道,其特征是所述流体通道是设在共用池壁上的倾斜式输流管,输流管与池底面的夹角α=45°~60°,并且朝向上一级分离池的进口端低于朝向下一级分离池的出口端。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式油水分离池,其特征是所述输流管进口端与池底距离H1为800mm~1000mm,出口端与池顶距离H2为1000mm~1200mm。
专利摘要一种自然式油水分离池,属于油、水、泥沙混合物的分离装置,由多级分离池首尾相接排列而成,在相邻两级分离池的共用池壁上设有倾斜式输流管,输流管与池底面的夹角α=45°~60°,并且朝向上一级分离池的进口端低于朝向下一级分离池的出口端。本实用新型用于内燃机有效功率测试中,对排放的混合物进行除油、沉淀和冷却处理,比起现有水平式输流孔的自然式油水分离池来,具有除油、沉淀综合效果好的明显优点。
文档编号B01D17/025GK2721189SQ20042007880
公开日2005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0日
发明者申姜宏, 张锦宏 申请人:扬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