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烟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7242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油烟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烟净化领域,特别是一种结构简单、高效率、无污染的 油烟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油烟净化设备在当今社会用的越来越多,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油烟净化设备 存在着一定缺陷,有些净化效果很明显,净化功能也非常强,但是这类油烟净 化设备结构复杂,现代化程度高,要求操作人员的素质高,且造价高,普通消 费者接受不了。还有些油烟净化设备虽然结构也简单,价格也相对便宜,但是 这类油烟净化设备的净化效果往往不是很明显,有些甚至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也很难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油烟净化设备现代化程度高、要求操作人员的素质高、 造价高、净化效果往往不是很明显、有些甚至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提供一种 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无污染的油烟净化设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包括一进风室、 一设有出 风口的净化室、 一风机和一过滤装置;在所述的进风室与净化室之间设有一隔 板,在隔板上设有一通风孔,风机包括一电动机和一安装在电动机长轴上的叶 轮,电动机长轴穿过通风孔,电动机和安装在电动机轴上的叶轮分别位于进风 室和净化室内;过滤装置包括一水管和一滤桶以及一与净化室相通的循环水槽, 循环水槽内设一循环水泵,水管位于进风室内并与循环水泵接通,水管的出水 口靠近电动机长轴位置处,靠近通风孔的位置,滤桶位于净化室内,滤桶安装 在隔板上并与通风孔保持同轴。
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还包括和具有下列技术特征
所述滤桶的直径大于叶轮的直径,叶轮的直径大于通风孔的直径。所述的进风室和净化室呈一箱体状,在所述的进风室和净化室上盖一层盖 板,出风口设在盖板上。
在所述净化室与进风室相交处设一卡槽,隔板套在卡槽内,在隔板的下端 还设有一电机固定板。
在箱体状的进风室和净化室外设有一吸风壳体,吸风壳体呈一空壳状,吸
风壳体的下端开口,在吸风壳体的后面板靠近进风室处设一进风口,吸风壳体
通过进风口与进风室相通,在吸风壳体的顶板与后面板之间设一倾斜的进风网。 在所述的滤桶尾端设一滤罩,所述的滤罩尾部封闭、端部与滤桶固定在一
起,在滤罩靠近尾部设有一开口向下的缺口。
所述的滤桶尾部封闭,在滤桶靠近尾部设有一开口向下的缺口。 所述的进风室和净化室呈一圆桶状,循环水槽设置在进风室和净化室的下
方,在净化室的下方设有一出水口并与循环水槽相接通,在端部上方设有一出风口。
所述的进风室和净化室呈一弯管状,循环水槽设置在弯管的下方,在净化 室的下方设有一出水口并与循环水槽相接通,弯管的一端为进风口,另一端为 出风口。
在所述的循环水槽上设有一进水阀和一出水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包括进风室、设有出风口的 净化室和风机以及过滤装置,在净化过程中,通过水管在电机轴上加水进而在 通风孔处形成一个水帘状的过滤水网,过滤水网对经过通风孔的带有油烟气体 进行充分的过滤,把油和气体中的固体小颗粒溶入水中,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 净化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作进一步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的实施例1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的实施例1的仰视示意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2的B-B向剖视示意图;图5是
图1中的隔板以及风机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增加滤罩的改进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对滤桶的改进结构示意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的实施例2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ID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图8和图9以及
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包括一进 风室IO、 一净化室20、 一风机30和一过滤装置40。
图l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如
图1所示,进风室10和净化 室20呈一箱体状,在箱体上端盖一层盖板21,出风口 22设在盖板21上,在箱 体的一侧设有吸风壳体50,在进风室10与净化室20之间设有一隔板1。过滤 装置40包括一水管41和一滤桶42以及一循环水槽43。进风室10和净化室20 以及循环水槽43形成一整体。
如图5所示,隔板1上设有通风孔2,在隔板l的下端伸出一电机固定板3, 在隔板1的净化室20 —侧还固定一滤桶42,滤桶42的直径比通风孔2的直径 大,滤桶42与通风孔2形成同轴,在净化室20与进风室10相交处设一卡槽4, 隔板1紧紧的套在卡槽4内,从而对隔板1形成一个定位。
如图3和图5所示,风机30包括一电动机31和一安装在电动机长轴32上 的叶轮33,电动机长轴32穿过通风孔2,电动机长轴32与通风孔2形成同轴, 电动机31固定安装在电机固定板3上,在电动机31上罩一防水罩34,电动机 31和安装在电动机长轴32上的叶轮33分别位于进风室10和净化室20内。
如图2和图4所示,吸风壳体50呈一空壳状,吸风壳体50的下端开口 51, 在吸风壳体50的后面板52靠近进风室10处设一进风口 53,吸风壳体50通过 进风口 53与进风室10相通,在吸风壳体50的顶板与后面板52之间设一倾斜 的进风网54,进风网54的网孔具有斜向上的特点,这样当从进风口 53打出的 少量水洒到进风网54时,水从进风网54上端流到下端,然后在下端从进风口 53流到循环水槽43,进风网54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防止因风机30的运转 而带出来的水雾喷出来,另一方面进风网54可以有效的平衡进风方向。如图3和图4所示,循环水槽43设置在箱体的正下方,在循环水槽43下 端位置还设有进出水阀47,进出水阀47用于循环水槽43里水的释放以及加注, 循环水槽43靠近吸风壳体50处为弧形状,这样有利于吸风壳体50的充分吸风。 在循环水槽43上还装有一水泵44,水泵44与水管41相连接,水管41的出水 口 46处在电动机长轴32位置处,当水泵44工作时,水管41的水在出水口46 喷到高速转动的电动机长轴32上,此时在通风孔2处会形成一层水帘,水帘对 经过通风孔2的气体进行充分的过滤和吸收。

图1至图5所示,当在工作时,电动机31工作,叶轮33转动进行吸风, 吸风壳体50吸进带有油烟的气体,气体从进风口 53进入到进风室10,再从进 风室10通过通风孔2进入到净化室20,在通风孔2处,因水流而产生的水帘对 经过的气体进行气水的充分溶合,气体中含有的油以及固体小颗粒均溶入水中, 经过滤后的气体从滤桶42流过再从出风口 22流出,从而完成一个过滤过程。
图6是对上述过程的一个局部改变,如图6所示,可在滤桶41的尾端设一 滤罩60,滤罩60的尾部封闭,其端部与滤桶41固定在一起,在滤罩60靠近尾 部设有一开口向下的缺口 61,这样,经过过滤后的气体从滤桶41流入到滤罩 60中,再从滤罩60的缺口 61向下吹,直吹到循环水槽43内,并与循环水槽 43内的水相接触,从而更加充分的把气体中还带有小量的油以及固体小颗粒溶 入水中,起到一个再次过滤的效果,然后过滤的气体再从出风口 22流出,从而 完成一个过滤过程。
图7是对图6中所设的另一种结构上的改变,为了达到与图6所示结构相 同的效果,此时,滤桶41采用尾部封闭的结构,在滤桶41靠近尾部设有一开 口向下的缺口61,此时的缺口61与图6中所示的功能相同,是对上述局部改变 的进一步优化。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 进行进一步的局部改变,进风室10和净化室20呈一圆桶状,在进风室10与净 化室20之间设有一隔板1,隔板1上设有通风孔2,电动机长轴32穿过通风孔 2,电动机长轴32与通风孔2形成同轴,电动机31固定安装在电机固定板3上, 在电动机31上罩一防水罩34,电动机31和安装在电动机长轴32上的叶轮33 分别位于进风室10和净化室20内。
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l相比,本实施例的进风室10和净化室20形成一个整体圆桶,循环水槽43与圆桶处于分开状态,循环水槽43设置在圆桶的下 端,在净化室20的下端开一出水口 25,从而使净化室20内的水流入到循环水 槽43中,在净化室20尾部上端开有出风口 22。此时的电动机31固定在进风室 IO的圆桶壁上,而水泵44放在循环水槽43内。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均相同, 在工作过程中,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l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把循环水槽43分 离开,这样可以方便安装以及维修。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 和实施例二的进一步的局部改变。进风室10和净化室20呈一弯管状,循环水 槽43设置在弯管的下方,在净化室20的下方设有一出水口 25,出水口25与循 环水槽43相接通,从而使净化室20内的水流入到循环水槽43中。在本实施例 中,弯管靠近进风室10的一端为进风口 15,多而取消了吸风壳体50,另一端 为出风口22。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相比,本实施例的进风口 15、进风室IO、 净化室20和出风口 22连成一条弯管线,这样其结构非常简单,生产方便,加 工工艺少。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相同,这里不再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可以大量的应用到酒店、饭店等需要把油烟设备安装在室外的场合。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如
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吸风壳 体50与进风室10、净化室20、风机30和过滤装置40分离设置。吸风壳体50 设置在进风室10的上端,吸风壳体50前侧向内倾斜,在前端吸风口处设置进 风网54,在吸风壳体50后侧下端或后侧面板上可开进风口 53,进风口53通过 软管或其它通风管件与进风室IO相通,在其连接部位可采用旋转滑动式模式连 接也可采用固定模式连接,其连接方式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以及厨房空间及形 状的改变而改变。本实施例主要适用于家庭厨房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把进 风室IO、净化室20、风机30和过滤装置40等装置设置在炉灶下面,而把吸风 壳体50设置在炉灶上方,把通风管道可埋入墙内,这样的设置不但其外形美观, 而且安装和维修都非常方便。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实施例,如图IO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吸风壳 体50呈方形状,在吸风壳体50的前侧设有进风网54,进风室IO、净化室20、 风机30和过滤装置40均套在吸风壳体50内,进风室10靠近风机30侧伸出一 吸风体70,吸风体70下端开口,在靠近风机30—端开口,进风室IO与吸风体 70相通,风从吸风壳体50吸进后到达吸风体70,再从吸风体70进入进风室10。吸风体70的外侧与吸风壳体50相配合。电动机31上的防水罩34向外伸长直 至吸风壳体50的外板上,防水罩34通出吸风壳体50和吸风体70并与外界相 通,这样可以充分的起到一个散热效果。
通过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以及实施例五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的进风室10和净化室20的整体外形结构可以有多 种方式,可单独设置吸风壳体50,也可把进风室10单独设置为进风机构,其进 风与出风方式也有多种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上述实 施例中,各工作原理均相同,其改变仅在于外形以及进风和出风结构的改变,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进风和出风结构可能随着实际情况有有所局部改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已对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净化设备进行了说明性而 非限制性的描述,但应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相关保护范围的情 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变更和/或修改。
权利要求1、一种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进风室、一设有出风口的净化室、一风机和一过滤装置;在所述的进风室与净化室之间设有一隔板,在隔板上设有一通风孔,风机包括一电动机和一安装在电动机长轴上的叶轮,电动机长轴穿过通风孔,电动机和安装在电动机轴上的叶轮分别位于进风室和净化室内;过滤装置包括一水管和一滤桶以及一与净化室相通的循环水槽,循环水槽内设一循环水泵,水管位于进风室内并与循环水泵接通,水管的出水口靠近电动机长轴位置处,靠近通风孔的位置,滤桶位于净化室内,滤桶安装在隔板上并与通风孔保持同轴。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桶的直径大 于叶轮的直径,叶轮的直径大于通风孔的直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室和净 化室呈一箱体状,在所述的进风室和净化室上盖一层盖板,出风口设在盖板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净化室与进 风室相交处设一卡槽,隔板套在卡槽内,在隔板的下端还设有一电机固定板。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箱体状的进风室 和净化室外设有一吸风壳体,吸风壳体呈一空壳伏,吸风壳体的下端开口,在 吸风壳体的后面板靠近进风室处设一进风口,吸风壳体通过进风口与进风室相 通,在吸风壳体的顶板与后面板之间设一倾斜的进风网。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滤桶尾端 设一滤罩,所述的滤罩尾部封闭、端部与滤桶固定在一起,在滤罩靠近尾部设 有一开口向下的缺口。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桶尾部封 闭,在滤桶靠近尾部设有一开口向下的缺口。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室 和净化室呈一圆桶状,循环水槽设置在进风室和净化室的下方,在净化室的下 方设有一出水口并与循环水槽相接通,在端部上方设有一出风口。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室和净 化室呈一弯管状,循环水槽设置在弯管的下方,在净化室的下方设有一出水口并与循环水槽相接通,弯管的一端为进风口,另一端为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7和9任一项所述的油烟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的循环水槽上设有一进水阀和一出水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烟净化领域,特别是一种结构简单、高效率、无污染的油烟净化设备,包括一进风室、一设有出风口的净化室、一风机和一过滤装置;在进风室与净化室之间设有一隔板,在隔板上设有一通风孔,风机包括一电动机和一安装在电动机长轴上的叶轮,过滤装置包括一水管和一滤桶以及一与净化室相通的循环水槽,水管的出水口置于电动机长轴上方,在净化过程中,通过水管在电机轴上加水进而在通风孔处形成一个水帘状的过滤水网,过滤水网对经过通风孔的带有油烟气体进行充分的过滤,把油和气体中的固体小颗粒溶入水中,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净化效果。
文档编号B01D50/00GK201316585SQ20082016661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30日
发明者俞银德 申请人:俞银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