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8433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尤指适用于精密涂布作业的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



背景技术:

涂布装置通常是应用于将液体状的涂布材料均匀的涂抹于待涂布膜上,而线棒涂布的成本较低,且操作较为容易,故许多涂布实验与较低级的涂布作业通常会采用线棒涂布的方式进行涂布,其中如图6所示,线棒涂布式的涂布装置设置于一涂布机台(图未示),该涂布装置包含一涂布平台90及一涂布模组91,该涂布模组91位于该涂布平台90的上方,该涂布模组91包含一支撑座92、一线棒93及一缓冲胶体94,该支撑座92可移动地位于该涂布平台90的上方,该线棒93水平设置于该支撑座92上并面向该涂布平台90的顶面,该线棒包含一绕线(图未示),该绕线缠绕于该线棒93的表面并形成多个并排设置的线圈(图未示),两相邻线圈之间形成一沟槽(图未示),该缓冲胶体94设置于该线棒93上方并抵靠该线棒93的顶面,在进行待涂布膜95的涂布时,会将待涂布膜95摆置于该涂布平台90上,并通过该线棒93将涂布材料96涂布于该待涂布膜95上。

然而随着国内产业的变迁以及技术的进步,高科技产品及精密产业的制程中,对产品的涂布厚度需求也越来越薄,其中有部分产品要求涂布厚度必须控制于微米等级,且除了对产品的涂布厚度有规格要求外,对涂布均匀性要求也相当高。

如图6、图7所示,由于线棒93在涂布时利用线棒93上的线圈之间的沟槽储存涂布材料,并通过该些线圈之间的沟槽与待涂布膜95圈围出的面积决定涂布厚度,然而目前的加工技术仅能将线棒93的直筒度及真圆度控制于10~15微米(μm),且涂布平台90的加工技术也无法达到高平整度,故会导致在微米等级的精密涂布作业的过程中,因为该线棒93的真圆度及直筒度不佳,且该涂布平台90的平整度亦不佳的情形下,使该线棒93及该涂布平台90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故在进行涂布时,涂布 于该间隙处的涂布材料96的厚度较厚,而无法平均地将涂布材料96涂布于待涂布膜95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希借此改善在现今线棒及涂布平台加工技术不足的情形下,无法均匀涂布的问题。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的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设置于一涂布机台,该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包含:

一涂布平台,该涂布平台包含一基座及一吸收材,该吸收材设置于该基座的顶面;以及

一涂布模组,其可移动地位于该涂布平台的上方,该涂布模组包含一支撑座、一线棒、一配重座及一弹性件,该支撑座位于该涂布平台的上方,该线棒设置于该支撑座上,且该线棒与该涂布平台的顶面平行,并面向该涂布平台的顶面,该配重座跨设于该支撑座上并位于该线棒的上方,该弹性件设置于该配重座的底部,且该弹性件的底面抵靠该线棒的顶面。

本发明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在进行涂布作业时,该待涂布膜放置于该表层的顶面,该弹性件会均匀贴合于该线棒,且该弹性件会将该配重座的重量平均分布于该线棒上,使该线棒在涂布时会施予该待涂布膜及该涂布平台的吸收层一向下压力,且该涂布平台的吸收材可配合该线棒的表面曲度,进而使待涂布膜的表面可以配合该线棒的表面曲度,可减少间隙产生,使涂布材料可均匀涂布于待涂布膜的表面,以提高涂布品质。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发明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涂布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的第二种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 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常用线棒涂布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一)。

图7为常用线棒涂布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二)。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10 涂布平台 11 基座

12 吸收材 121 缓冲层

122 表层 20 涂布模组

21 支撑座 22 线棒

221 杆体 222 绕线

223 线圈 23 配重座

24 弹性件 241 气囊

242 垫子 25 配重块

30 待涂布膜 31 涂布材料

90 涂布平台 91 涂布模组

92 支撑座 93 线棒

94 缓冲胶体 95 待涂布膜

96 涂布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发明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其设置于一涂布机台(图未示),该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包含一涂布平台10及一涂布模组20。

如图2、图3所示,该涂布平台10包含一基座11及一吸收材12,该吸收材12 设置于该基座11的顶面。

如图1至图3所示,该涂布模组20可移动地位于该涂布平台10的上方,该涂布模组20包含一支撑座21、一线棒22、一配重座23及一弹性件24,该支撑座21位于该涂布平台10的上方,该线棒22设置于该支撑座21上,且该线棒22与该涂布平台的顶面平行,并面向该涂布平台10的顶面,如图1至图3所示,该配重座23跨设于该支撑座21上并位于该线棒22的上方,该弹性件24设置于该配重座23的底部,且该弹性件24的底面抵靠该线棒22的顶面。

如图2、图3所示,其中,该吸收材12包含一缓冲层121及一表层122,该缓冲层121设于该基座11的顶面,该表层122设置于该缓冲层121的顶面,且该涂布平台10的缓冲层121为不织布、棉布或棉纸材质的构件,其中该些材质为低刚性低回弹的材料,该表层122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材质的构件,另外,该线棒22包含一杆体221及一绕线222,绕线222缠绕于杆体221的表面,且绕线222在杆体221的表面形成多个并排设置的线圈223,两相邻的线圈223之间形成沟槽,此外,该涂布模组20的弹性件24可以为一气囊241或一垫子242,其中该垫子242为一聚氨酯材质的构件,如图1、图4所示,该涂布模组20包含多个配重块25,该些配重块25间隔地设置于该配重座23上。

如图2、图3所示,当在进行涂布作业前,操作人员会将一待涂布膜30放置于该涂布平台10的表层122上,如图1、图4所示,并将该些配重块25设置于该配重座23上,并调整该些配重块25的位置,即可进行涂布作业。

如图4、图5所示,在进行涂布作业时,该涂布模组20的线棒22被一驱动件带动而于该涂布平台10上移动,该线棒22移动的同时会推动欲涂布于待涂布膜30上的涂布材料31,该些涂布材料31会陷入该线棒22的该些线圈223的沟槽内,并在该线棒22移动时,所述陷入沟槽的涂布材料31会涂布于待涂布膜30上。

如图4、图5所示,该弹性件24会均匀贴合于该线棒22,且该弹性件24会将该配重座23的重量平均分布于该线棒22上,使该线棒22在涂布时会施予该待涂布膜30及该涂布平台10的吸收材12一向下压力,当该待涂布膜30及该涂布平台10的吸收材12在承受该线棒22的向下压力时,该吸收材12可对应基座11表面的不平整,并提供对应补偿的变形量,其中使该待涂布膜30与该线棒22表面之间的间距相同,使涂布于该待涂布膜30的涂布材料31的厚度可以均一。

该吸收材12在涂布时受到该线棒22下压所产生的变形量的关系式为:其中,ΔX:为该吸收材12的变形量;F:为该线棒22所施予该待涂布膜30及该吸收材12的向下压力;K1:为该吸收材12的缓冲层121的刚性系数;K2:为该吸收材12的表层122的刚性系数;K3:为该待涂布膜30的刚性系数。

其中,由于该表层122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的构件,当该表层122受到压力而产生变形时,该表层122的变形量较该缓冲层121的变形量小,且该表层122的重量施加于该缓冲层121使该表层122可提高该缓冲层121表面的平整度,故当进行涂布时,该缓冲层121及该表层122可提供缓冲效果,使该待涂布膜30可以平整地贴合于该线棒22上。

如图1、图4所示,该些配重块25可增加该配重座23的重量,操作人员可通过调整该些配重块25的位置,如图4、图5所示,使该些配重块25及该配重座23的重量能平均分布该弹性件24上,该弹性件24会将该些配重块25及该配重座23的重量平均分布于该线棒22上,使该线棒22在涂布过程中,该待涂布膜30可以贴合于该线棒22。

如图4、图5所示,该线棒22的平均施压与该缓冲层121及该表层122的缓冲效果,可使该待涂布膜30能平整且平均地贴合于该线棒22,故在进行涂布时,陷入沟槽的涂布材料31可以均匀分布于待涂布膜30与该线棒22之间,当该线棒22在移动时,该吸收材12可配合该线棒22表面的变化,使该待涂布膜30能保持贴合于该线棒22的状态,故该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可在该线棒22的真圆度及直筒度不足,且该涂布平台10的表面平整度不足的情形下,仍可达到使涂布材料31可均匀涂布于该待涂布膜30上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进行涂布作业时,本发明具表面适应性能的线棒涂布装置可通过该涂布平台10上的吸收材12,达到能适应线棒22表面的不平整性的效果,并通过该配重座23及该弹性件24对该线棒22均匀施压,于涂布时,使该吸收材12可配合该线棒22的表面曲度,使待涂布膜30可贴合于该线棒22,以增加涂布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涂布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 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发明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与本案发明点有关的其它组合及具体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