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纺过滤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4393阅读:14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布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无妨过滤布。



背景技术:

无纺过滤布即为针刺毡类型的滤布,广泛用于工业设备上,对工业排放的污水、烟雾进行过滤处理,目前的无纺过滤布在过滤烟尘的时的过滤效果不理想,过滤后的烟尘排放后仍旧污染空气。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过滤效果强的无纺过滤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纺过滤布,其特征是:包括依次叠合的覆膜层、通透层及反绒层,所述覆膜层上具有若干个第一过滤孔,反绒层上具有若干个第二过滤层,所述通透层上具有连通第一过滤孔和第二过滤孔的导通孔组,导通孔组由若干个第三过滤孔组成,所述导通孔组呈蜂窝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覆膜层、通透层及反绒层该三层结构,确保了过滤布的厚重,方便了过滤孔针刺加工成型,而且也增加了烟尘通过的路径长度,进而提高过滤的效果,烟尘从覆膜层上的第一过滤进入至通透层内的导通孔组,由于导通孔组是通过若干第三过滤孔组成,利用导通孔组对烟尘进行第二次过滤,大大提高了过滤效果,为了确保导通孔组的过滤性能,故将第三过滤孔排布呈蜂窝状,合理的利用的空间,增大了烟尘通过的流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过滤孔和第二过滤孔的输出端分别和通透层的上、下两端面抵触,第一过滤孔和第二过滤孔呈错位状排布且部分重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滤孔和第二过滤孔对应通透层错位设置,露出部分位置,实现该部分位置处于同一直线位置,即实现投影重叠的效果。该结构进一步缩小的烟尘通过路径的宽度,进而实现对微颗粒的过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通孔组位于第一过滤孔和第二过滤孔重叠位置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通孔组设置在重叠位置上为了防止烟尘从其他部位散播,影响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过滤孔和第二过滤孔均呈锥形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滤孔和第二过滤孔设置呈锥形状,从过滤孔的开口处至通透层孔径呈递减状,起到逐步锁紧,提高过滤性能的效果。而且也方便了烟尘能快速进入第一过滤孔进入,从第二过滤孔快速排布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依次叠合的覆膜层1、通透层2及反绒层3,所述覆膜层1上具有若干个第一过滤孔101,反绒层3上具有若干个第二过滤层,所述通透层2上具有连通第一过滤孔101和第二过滤孔102的导通孔组20,导通孔组20由若干个第三过滤孔103组成,所述导通孔组20呈蜂窝状。

设置覆膜层1、通透层2及反绒层3该三层结构,覆膜层1的上端面经过抛光处理,降低了覆膜层1的摩擦力,方便清扫灰尘。

确保了过滤布的厚重,方便了过滤孔针刺加工成型,而且也增加了烟尘通过的路径长度,进而提高过滤的效果,烟尘从覆膜层1上的第一过滤进入至通透层2内的导通孔组20,由于导通孔组20是通过若干第三过滤孔103组成,利用导通孔组20对烟尘进行第二次过滤,大大提高了过滤效果,为了确保导通孔组20的过滤性能,故将第三过滤孔103排布呈蜂窝状,合理的利用的空间,增大了烟尘通过的流量。

第一过滤孔101和第二过滤孔102的输出端分别和通透层2的上、下两端面抵触,第一过滤孔101和第二过滤孔102呈错位状排布且部分重叠。

第一过滤孔101和第二过滤孔102对应通透层2错位设置,露出部分位置,实现该部分位置处于同一直线位置,即实现投影重叠的效果。该结构进一步缩小的烟尘通过路径的宽度,进而实现对微颗粒的过滤。

将导通孔组20设置在重叠位置上为了防止烟尘从其他部位散播,影响过滤效果。

第一过滤孔101和第二过滤孔102设置呈锥形状,从过滤孔的开口处至通透层2孔径呈递减状,起到逐步锁紧,提高过滤性能的效果。而且也方便了烟尘能快速进入第一过滤孔101进入,从第二过滤孔102快速排布的目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