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布袋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4508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除尘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炉布袋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粉尘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人类的健康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治理粉尘污染,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为了维护生产环境洁净,必须及时清理被粉尘污染的场所。常用的燃煤锅炉提供热蒸汽进行滚压等工序,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含硫物质和粉尘颗粒,如果直接排放则会污染环境,需对其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炉布袋除尘系统,通过在各部件中设置颗粒度检测装置,可随时查看每一步除尘效果,更加容易检测出除尘系统的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锅炉布袋除尘系统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锅炉布袋除尘系统,包括锅炉、进风管、灰斗、管道、布袋除尘装置、排风管、阀门一、阀门二、喷水雾装置、颗粒度检测装置一、颗粒度检测装置二、颗粒度检测装置三、温湿度检测装置、料位装置;所述锅炉通过进气管连接灰斗,灰斗通过管道连接布袋除尘装置,布袋除尘装置连接排风管。

所述进风管的入口处设置有阀门一,出口处设置有颗粒度检测仪一,进风管内设置有喷水雾装置和温湿度检测装置;可通过阀门一控制进风量和放置烟雾回排,温湿度检测装置可检测进风量中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喷水雾装置来增加湿度和降低温度,颗粒度检测仪一用于检测当前进风量中的颗粒度。

所述灰斗内设置有料位装置,料位装置用于灰斗内灰尘高度的变化进行实时检测;

所述管道内设置有颗粒度检测仪二;通过颗粒度检测仪一和颗粒度检测仪二测出的颗粒度的参数,可判断灰斗的除尘力和灰斗是否是损坏。

所述排风管的入口处设置有颗粒度检测仪三,出口处设置有阀门二;可通过阀门控制当前的排出量,并通过颗粒度检测仪三检测出排出量的颗粒度的参数,并推荐布袋除尘装置的除尘力和状态。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结构设计合理,除尘效果好,通过在进风管、管道、排风管中设置颗粒度检测仪,直观的得出除尘系统的除尘效果;除尘系统出现故障后,更加容易检测出故障所在环节,利于维修人员维修。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图。

图中标记:锅炉1、进风管2、灰斗3、管道4、布袋除尘装置5、排风管6、阀门一71、阀门二72、喷水雾装置8、颗粒度检测装置一91、颗粒度检测装置二92、颗粒度检测装置三93、温湿度检测装置10、料位装置11。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锅炉布袋除尘系统,锅炉1、进风管2、灰斗3、管道4、布袋除尘装置5、排风管6、阀门一71、阀门二72、喷水雾装置8、颗粒度检测装置一91、颗粒度检测装置二92、颗粒度检测装置三93、温湿度检测装置10、料位装置11。

所述进风管2的一端端口处设置有阀门一71,另一端端口处设置有颗粒度检测仪一91,在进风管2内设置有喷水雾装置8和温湿度检测装置10。可通过阀门71控制进风量,温湿度检测装置10可检测进风量中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喷水雾装置8来增加湿度和降低温度,颗粒度检测仪91用于检测当前进风量中的颗粒度参数。

所述灰斗3内设置有料位装置11,料位装置11用于灰斗内灰尘高度的变化进行实时检测。

所述管道4内设置有颗粒度检测仪二92,通过颗粒度检测仪91和颗粒度检测仪92测出的颗粒度的参数,可判断灰斗3的除尘力和灰斗是否是损坏。

所述排风管6的一端端口处设置有阀门二72,另一端端口处设置有颗粒度检测仪三93,可通过阀门二72控制当前的排出量,并通过颗粒度检测仪三93检测出排出量的颗粒度的参数,并通过与颗粒度检测仪二92的参数差判断布袋除尘装置5的除尘力和当前是否损坏。

锅炉1产生的污染气体通过阀门一71进入进气管2,进气管2内的温湿度检测装置10检测污染气体中的温度和湿度,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低,通过喷水雾装置8降低温度和提高湿度,阀门一71关小,减少进气量,同时颗粒度检测仪一91污染气体中的颗粒物的参数a,测量污染气体进入灰斗3,除去污染气体中颗粒较大的灰尘,通过管道4进入布袋除尘装置5,除去污染气体中其他颗粒污染物,管道4中颗粒度检测仪二92测量从灰斗3排出气体的颗粒物参数b,通过参数a减去参数b得出值D就是灰斗3的除尘力,但发现D发生异常时,说明灰斗3出现故障,经过布袋除尘装置5除尘的气体通过排风管6排到大气中,排风管6中颗粒度检测仪三93检测排放气体中的参数值c,如参数不符合相关要求,关闭阀门二72,使不合格的气体不能排放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同时可推荐布袋除尘装置5出现故障。

本实用新型所举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举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本发明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