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7254阅读:6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研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研钵,属于研磨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研钵广泛应用于化验室、制药厂、化工实验室的研磨中,但目前市面上所售的研钵,采用单一凹型面设计,使得物料在研磨过程中容易从研钵中撒出,尤其是应用在三头研磨机上,由于研钵结构设计问题,物料撒出更为严重,且容易产生研磨不均匀和过磨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对研钵的内壁结构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对于研钵的研钵棒,与现有的产品相同,在这里不作具体论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研钵,包括研钵壁1和研钵底2,研钵壁1与水平面垂直,高h2为研钵深度H的1/4-1/5,研钵壁1和研钵底2的夹角β为120°~150°;研钵底2为圆弧形,研钵底2底部中心设有底部突起3,底部突起3的夹角α为10°~20°,底部突起3的高度h1为研钵深度H的1/4-1/5,底部突起3表面与研钵底2形成平滑曲线。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在研磨过程中磨头运动轨迹,加以拟合设计出符合其运动轨迹的研磨曲面,最大限度地使磨头运动所产生的等作用力面与表面一致,进而使磨头的压力能够更为均匀地分散在研钵的底部,物料的研磨更为均匀;再利用中心凸起设计来避免物料循环运动过程中,在圆心区域的堆积现象,同时形成物料在壁面的内循环体系,进而充分混匀物料,实现物料的均匀有效研磨,防止物料的过磨现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

1、研钵底部由凹面改为凸面,使研磨头与壁面的接触面增大,提高研磨效率;

2、在研磨过程中,根据磨头运动轨迹,加以拟合设计出符合其运动轨迹的研磨曲面,最大限度地使磨头运动所产生的等作用力面与表面一致,进而使磨头的压力能够更为均匀地分散在研钵的底部,物料的研磨更为均匀;

3、利用底部中心突起设计来避免物料循环运动过程中,在圆心区域的堆积现象,同时形成物料在壁面的内循环体系,进而充分混匀物料,实现物料的均匀有效研磨,防止物料的过磨现;

4、研钵壁垂直于水平面,与研钵底形成一定夹角,可以有效改善研磨时颗粒容易撒出的问题;

5、本发明提供的研钵形状和构造巧妙,研磨效率高,省时省力,适用于研磨固体粉末或浆料;

6、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利用研钵棒进行手工研磨,也可用于三头研磨机等设备上进行物料研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物料运动示意图。物料在研磨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底部凸起四周的圆环形区域,也是磨头施力的主要作用区域,物料可以顺时针运动,也可以逆时针运动。

图中:1-研钵壁,2-研钵底,3-底部凸起,H-研钵深度,h1-底部突起的高度,h2-研钵壁高度,α-底部突起的夹角,β-研钵壁和研钵底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研钵,包括研钵壁1和研钵底2;研钵壁1与水平面垂直,高h2为研钵深度H的2/9,研钵壁1和研钵底2的夹角β为130°;研钵底2为圆弧形,研钵底2底部中心设有底部突起3,底部突起3的夹角α为15°,底部突起3的高度h1为研钵深度H的2/9,底部突起3表面与研钵底2形成平滑曲线。

实施例2

一种玛瑙研钵,包括研钵壁1和研钵底2;研钵壁1与水平面垂直,高h2为研钵深度H的1/5,研钵壁1和研钵底2的夹角β为120°;研钵底2为圆弧形,研钵底2底部中心设有底部突起3,底部突起3的夹角α为10°,底部突起3的高度h1为研钵深度H的1/5,底部突起3表面与研钵底2形成平滑曲线。

实施例3

一种玛瑙研钵,包括研钵壁1和研钵底2;研钵壁1与水平面垂直,高h2为研钵深度H的1/4,研钵壁1和研钵底2的夹角β为150°;研钵底2为圆弧形,研钵底2底部中心设有底部突起3,底部突起3的夹角α为20°,底部突起3的高度h1为研钵深度H的1/4,底部突起3表面与研钵底2形成平滑曲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