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1068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属于空气净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污染如粉尘污染、大气污染及雾霾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现在人们出行一般选择配戴口罩的方式来阻挡吸入来自空气中的有害成份。现有的普通口罩对于过滤空气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如果口罩过薄,则基本起不到过滤的效果,如果口罩过厚,则会因为压阻大而阻碍呼吸,因而很多人会选择专用的防霾口罩,但是口罩当中的过滤材料(如滤芯)被污染后需要经常更换,经济性差,对于经济条件不好但又常年工作在重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们并不适用。同时,现有的口罩都存在出风量小,供气不足的问题。

另外,许多仪器对样品的分析需要干净的空气作为背景空气或者载气等,在固定点分析时,可以采用大型的净化设备,或压缩空气等均可满足使用,但当应用于运动介质上时,大型的净化设备因不便移动而使样品分析受到限制。

申请人于2016年8月1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的名称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专利申请,该申请中的空气净化装置携带方便、成本低廉、效果明显、操作简单,但是,其内部的海绵过滤层通过支架固定,而支架与净化仓侧壁之间的密封性难以保证,会使整个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每个净化仓底部与其对应的气流进入通道底部共用同一水层,如此若为多个净化仓,则用于接收外部空气的第一个净化仓必须与相临两个净化仓之间的气流通道交错间隔设置,才能保证每个净化仓正常进气,会导致装置体积变大,若在重污染环境下(如整日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建筑工人等)若想保证空气净化效果,必须增加净化仓的个数或容积,若体积过大,则不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空气净化装置存在的过滤效果不好、密封性差、不便携带、成本高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技术方案一:

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它包括第一外壳、净化仓、真空泵及电源,所述净化仓、真空泵及电源均设置在第一外壳内,净化仓下部设置有水层和多孔隔板,净化仓内水层的水位高于多孔隔板,净化仓顶端通过软胶塞密封,净化仓下部还开设有进气口,净化仓的上部开设有送气口,所述真空泵上开设有出气口,净化仓与真空泵连通,且净化仓的送气口与真空泵之间通过真空吸入管连通,真空泵与电源电连接,所述净化仓至少为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仓为多个并且串联,相临两个净化仓之间竖直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远离真空泵一侧的净化仓进气口通过第二气流通道连通外部空气,且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位于相临两个净化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仓上部还设置有海绵过滤层,所述海绵过滤层通过套装在其侧壁上的软胶层固定在净化仓的上部。

进一步地,出气口上连接有出气管,且出气管上设有球形气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壳包括壳体及可拆卸上盖,每个净化仓的顶部均通过软胶塞密封。

技术方案二:

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它包括第二外壳、净化仓、真空泵及电源,所述真空泵、净化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第二外壳内,净化仓的下部设置有水层和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若干个多孔隔板,净化仓内水层的水位高于最底层的多孔隔板,净化仓的上部设置有海绵过滤层,净化仓的下部还开设有进气口,净化仓的上部还开设有送气口,送气口与真空泵之间通过真空吸入管连通,真空泵的上部开设有出气口,且出气口上连接有出气管,真空泵与电源电连接,净化仓底端通过软胶塞密封。

进一步地,送气口位于净化仓的顶部,出气口位于真空泵的顶部。

进一步地,真空泵与净化仓之间还设置有过渡腔,送气口通过过渡腔与真空吸入管连通,进气口通过进气管连通外部空气,且进气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为移动电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多孔隔板可将空气分散成均匀的微小气泡,使气体充份与水接触,过滤效果好;同时,净化仓为独立的仓体放置在外壳内,并通过软胶塞密封,密封性更好;制作简单,成本低,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技术方案一的主视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2为技术方案一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示意图;

图4为技术方案二的主视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它包括第一外壳1、净化仓2、真空泵3及电源4,所述净化仓2、真空泵3及电源4均设置在第一外壳1内,净化仓2下部设置有水层5和多孔隔板6,净化仓2内水层5的水位高于多孔隔板6,净化仓2顶端通过软胶塞7密封,净化仓2下部还开设有进气口2-1,净化仓2的上部开设有送气口2-2,所述真空泵3上开设有出气口3-1,净化仓2与真空泵3连通,且净化仓2的送气口2-2与真空泵3之间通过真空吸入管8连通,真空泵3与电源4电连接,所述净化仓2至少为一个。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可以直接通过软管连通口罩,用于日常防霾应用,此口罩可为普通口罩,使用时,不需要人为用力吸气,直接吸入真空泵3送出的干净空气即可,使用方便,且便于携带;出气管的另一端还可连接任何需要干净空气的装置,实用性好,益于推广应用。

所述电源为市场上常见的移动电源。壳体上设有电源开关。多孔隔板也可通过套装在其侧面的塑料胀圈固定。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净化仓2为多个并且串联,相临两个净化仓2之间竖直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9。如此设计,第一气流通道9两端分别连通一个净化仓2的送气口2-2和另外一个净化仓2的进气口2-1。其它组成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远离真空泵一侧的净化仓2进气口2-1通过第二气流通道10连通外部空气,且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0位于相临两个净化仓2之间。如此设计,第二气流通道10位于相临两个净化仓2之间,不会增大空气净化器整体的体积,使其便于携带,为防止净化仓内的水从第二气流通道流出,可在第二气流通道上设置单向阀。其它组成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话方式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净化仓2上部还设置有海绵过滤层11,所述海绵过滤层11通过套装在其侧壁上的软胶层固定在净化仓2的上部。如此设计,海绵过滤层11可对通过多孔隔板6及水层5的空气进一步过滤,增强了过滤效果,并且海绵过滤层11外侧壁上的软胶层用于固定海绵层位置,软胶层为塑料胀圈。其它组成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出气口3-1上连接有出气管,且出气管上设有球形气阀。如此设计,出气管用于将过滤好的干净空气送出,其另一端可连接口罩,此口罩可为普通口罩,使用时,不需要人为用力吸气,直接吸入真空泵3送出的干净空气即可,使用方便,且便于携带;出气管的另一端还可连接任何需要干净空气的装置,实用性好,益于推广应用。球形气阀可防止水被输出。其它组成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外壳1包括壳体及可拆卸上盖,每个净化仓2的顶部均通过软胶塞7密封。如此设计,可拆卸的上盖便于壳体内净化仓2、真空泵3及电源4的安装与取出,便于维修、清洗及检查操作。其它组成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或五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4、5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它包括第二外壳12、净化仓2、真空泵3及电源4,所述真空泵3、净化仓2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第二外壳12内,净化仓2的下部设置有水层5和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若干个多孔隔板6,净化仓2内水层5的水位高于最底层的多孔隔板6,净化仓2的上部设置有海绵过滤层11,净化仓2的下部还开设有进气口2-1,净化仓2的上部还开设有送气口2-2,送气口2-2与真空泵3之间通过真空吸入管8连通,真空泵3的上部开设有出气口3-1,且出气口3-1上连接有出气管,真空泵3与电源4电连接,净化仓2底端通过软胶塞7密封。

可用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使用(如建筑工地中建筑工人长时间工作的重污染环境),因净化仓2容积变大,且体积变小,延长了使用时间。壳体上设有电源开关。多孔隔板也通过套装在其侧面的塑料胀圈固定。多孔隔板优选为两个。

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4、5说明本实施方式,送气口2-2位于净化仓2的顶部,出气口3-1位于真空泵3的顶部。如此设计,便于净化仓2及真空泵3在第二外壳12内的安装,减小第二外壳12的体积,便于携带。其它组成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七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4、5说明本实施方式,真空泵3与净化仓2之间还设置有过渡腔13,送气口2-2通过过渡腔13与真空吸入管8连通,进气口2-1通过进气管14连通外部空气,且进气管14上设置有单向阀。如此设计,过渡腔防止有过密的水气进入真空泵腔,用以过滤空气中的水份。其它组成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七或八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4、5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电源4为移动电源。如此设计,可根据移动电源的形状制作相应的固定壳体将其固定在第二外壳12上,现有的移动电源功能很多,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移动电源,例如即可播放音乐又可照明的移动电源。其它组成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九相同。

技术方案一的工作原理:

使用前,将上盖打开,取出净化仓,将净化仓中的软胶塞取下,并将各部件消毒后,向净化仓内注水,再将软胶塞安装好,并将净化仓入外壳中,盖好上盖,打开电源开关,真空泵启动形成负压,将外界空气通过第二气流通道及进气口吸入第一净化仓内,迫使第一净化仓内的水位升高,空气穿过多孔隔板及水层形成多个微小的气泡,气体充分与水接触,完成一次净化。一次净化后的气体继续上升至第一净化仓的上部,通过海绵过滤层的过滤完成二次净化。二次净化后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净化仓的送气口、第一气流通道及第二净化仓的进气口进入第二净化仓内,重复在第一净化仓内的净化步骤完成三次净化及四次净化,四次净化后的气体经过送气口及真空吸入管进入真空泵,最后由出气口排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