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0264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膜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复合膜,需要对其中两层进行上胶,并且上胶时,每层的正反面都要上胶,总计四个面上胶,上胶后进入复合辊组与其它层进行复合连接,现有技术未发现可直接采用的方案,因此,有必要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从而获得一种结构简单的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同时对四个面进行上胶的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它包括第一机架,它还包括左右分布的第三原料辊和第四原料辊,第三原料辊和第四原料辊之间设有第一上胶辊组和第二上胶辊组,第一上胶辊组上方设有第一导向辊,第二上胶辊组上方设有第二导向辊;第三原料辊、第四原料辊、第一上胶辊组、第二上胶辊组、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均安装于第一机架;第一导向辊用于将从第三原料辊过来的第三原料导入第一上胶辊组进行双面上胶,第二导向辊用于将从第四原料辊过来的第四原料导入第一上胶辊组进行双面上胶。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可同时对四个面进行上胶。

作为改进,第一上胶辊组和第二上胶辊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储胶盒、第二储胶盒以及设于第一储胶盒的第一胶辊和设于第二储胶盒的第二胶辊,第一胶辊、第二胶辊平行并列设置且相互之间形成供原料通过并上胶的上胶间隔,第一储胶盒、第二储胶盒之间设有供在上胶间隔处上完胶后出来的上胶原料通过的第二间隔;第一储胶盒和第二储胶盒均设有加热单元,这样,双面上胶结构简单,且更加紧凑。

作为改进,第一储胶盒和第二储胶盒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设于储胶盒的圆弧槽下方的储油腔,储油腔的右端连接有进油管,储油腔的左端连接有出油管,进油管的左端设有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的直径均小于进油管的直径,第一分流管的长度小于第二分流管的长度,第一分流管的出口靠近进油管的左端,第二分流管的出口位于储油腔的中部或左半部,这样,对胶的加热稳定均匀,储油腔中的油在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喷出的热油的补充下,储油腔中的油的温度均匀性较好,从而使得胶的温度稳定均匀得以持久保证。

作为改进,第一胶辊和第二胶辊均设有刮胶刀,刮胶刀下端靠近胶辊表面,刮胶刀上端与直线移动单元连接,这样,经刮胶刀处理后的胶辊表面的胶层更为均匀,更有利于在上胶间隔对原料正反面均匀上胶,胶层厚度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的加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设有本实用新型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的复合膜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第一机架,2、第二机架,3、第一原料辊,4、第二原料辊, 5、第一加热辊,6、第二加热辊,7、压合辊组,8、第三原料辊,9、第四原料辊,10、第一上胶辊组,11、第二上胶辊组,12、第一导向辊,13、第二导向辊, 14、第五原料辊,15、第三导向辊,16、第一储胶盒,17、第二储胶盒,18、第一胶辊,19、第二胶辊,20、刮胶刀,21、直线移动单元,22、调整辊组,23、第一反向辊,24、第二反向辊,25、安装架,26、气缸,27、收卷辊,28、圆弧槽,29、储油腔,30、进油管,31、出油管,32、第一分流管,33、第二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中,本实用新型复合膜生产设备的上胶模块,它包括第一机架1,它还包括左右分布的第三原料辊8和第四原料辊9,第三原料辊8和第四原料辊9之间设有第一上胶辊组10和第二上胶辊组11,第一上胶辊组10上方设有第一导向辊12,第二上胶辊组11上方设有第二导向辊13;第三原料辊8、第四原料辊 9、第一上胶辊组10、第二上胶辊组11、第一导向辊12、第二导向辊13均安装于第一机架1;第一导向辊12用于将从第三原料辊8过来的第三原料导入第一上胶辊组10进行双面上胶,第二导向辊13用于将从第四原料辊9过来的第四原料导入第一上胶辊组10进行双面上胶。

第一上胶辊组10和第二上胶辊组11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储胶盒16、第二储胶盒17以及设于第一储胶盒16的第一胶辊18和设于第二储胶盒17的第二胶辊19,第一胶辊18、第二胶辊19平行并列设置且相互之间形成供原料通过并上胶的上胶间隔,第一胶辊18、第二胶辊19均由电动机带动,第一储胶盒16、第二储胶盒17之间设有供在上胶间隔处上完胶后出来的上胶原料通过的第二间隔;第一储胶盒16和第二储胶盒17均设有加热单元。

第一胶辊18和第二胶辊19均设有刮胶刀20,刮胶刀20下端靠近胶辊表面,刮胶刀20上端与直线移动单元21连接。

图2中,第一储胶盒16和第二储胶盒17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设于储胶盒的圆弧槽28下方的储油腔29,储油腔29的右端连接有进油管30,储油腔29的左端连接有出油管31,进油管30的左端设有第一分流管32和第二分流管33,第一分流管32和第二分流管33的直径均小于进油管30的直径,第一分流管32 的长度小于第二分流管33的长度,第一分流管32的出口靠近进油管30的左端,第二分流管33的出口位于储油腔29的中部或左半部。

第一胶辊18的下部、第二胶辊19的下部均设于各自储胶盒的圆弧槽28中,圆弧槽28中盛放胶。

图3所示为一种复合膜生产设备,包括第一机架1和第二机架2,第一机架1 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原料辊3和第二原料辊4,第一机架1上位于第一原料辊3和第二原料辊4之间设有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第二机架2位于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下方,第二机架2上设有压合辊组7,它还包括位于第一加热辊5上方的第三原料辊8和位于第二加热辊6上方的第四原料辊9,第三原料辊8和第四原料辊9之间设有第一上胶辊组10和第二上胶辊组11,第一上胶辊组10上方设有第一导向辊12,第二上胶辊组11上方设有第二导向辊13,第四原料辊9上方设有第五原料辊14,第五原料辊14左侧设有第三导向辊15,第一上胶辊组10和第二上胶辊组11之间设有供第三导向辊15导向过来的第五原料通过的第一间隔;第三原料辊8、第四原料辊9、第一上胶辊组10、第二上胶辊组11、第一导向辊12、第二导向辊13、第五原料辊14、第三导向辊15均安装于第一机架1;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之间设有通道,该通道供第一上胶辊组10上胶后的第三原料、第二上胶辊组11上胶后的第四原料以及从第一间隔过来的第五原料向压合辊组7输送用。

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之间的通道即为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 之间的间隔。

第一原料辊3和第一加热辊5之间、第二原料辊4和第二加热辊6之间均设有用于控制原料与加热辊表面接触面积的调整辊组22。

调整辊组22包括第一反向辊23、第二反向辊24、安装架25、气缸26,安装架25与第一机架1可直线滑动连接,直线滑动方向水平垂直各加热辊的轴线方向,气缸26的缸体固定在第一机架1上,气缸26的伸缩杆与安装架25连接,第一反向辊23、第二反向辊24均可转动安装在安装架25上。

如图3所示的方向,各辊的轴线均为前后向设置;第一原料辊3安装的第一原料为面层,第二原料辊4安装的第二原料为底层,第三原料辊8安装的第三原料为第一网格层,第四原料辊9安装的第四原料为第二网格层,第五原料辊14 安装的第五原料为网格基层;直线移动单元21采用现有技术,比如电动缸,电动缸是将伺服电机与丝杠一体化设计的模块化产品,将伺服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位置控制精确,稳定性好;当调整辊组22向内移动时,比如左侧的调整辊组22向右移动,此时,第一原料进入第一加热辊5的接触起始线逆时针移动,则第一原料与第一加热辊5接触面积增加,反之,第一原料进入第一加热辊5的接触起始线顺时针移动,则第一原料与第一加热辊5接触面积减小;左侧的调整辊组22下方设有收卷辊27,这样设计结构更为紧凑;压合辊组7采用现有技术的水冷辊组。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