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48551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过滤材料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过滤材料用途极为广泛,可广泛地应用在水处理和空气过滤净化方面,尤其是在饮用水净化处理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饮用水污染问题,特别是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一般的饮用水净化装置,存在净化方式单一、净化效果差的问题,滤芯作为饮用水净化装置的核心部件,滤芯的材料组成影响净化装置的使用效果,现有的滤芯主要是单一的过滤材料制成,如活性炭滤芯、蜂窝陶瓷、滤纸或者钢丝网等,其净化效果不佳,而且只起到单纯地净化作用,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关于滤芯的制作方法,现有的滤芯多采用挤压成型或烧结成型的方式,在挤压成型加工中,通常加有胶水辅助固型,此胶水容易堵塞滤材微孔,破坏70%的滤孔,使得滤材对水的阻力变大,通水量变小,亲水性变差,导致通过挤压成型加工后的滤芯,其通水量低,过滤效率低。在烧结成型加工中,通常采用粘结剂辅助固型,在经50℃~80℃活化后,堵塞滤材微孔,使得滤材对水的阻力变大,通水量变小,亲水性变差,导致滤芯的过滤效率低,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及其制作方法,制作得到的过滤芯不但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杀菌、除臭的功能,保证人们的饮水安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包括滤芯基材,所述滤芯基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非金属矿物 50~60%

液体除臭剂 15~35%

纤维粘合剂 5~34%;

所述非金属矿物为大小在100~300目的蛭石和/或蒙脱石;

所述滤芯基材通过加水调节自身的粘稠度。

所述滤芯基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非金属矿物 55~60%

液体除臭剂 25~35%

纤维粘合剂 5~20%。

所述滤芯基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非金属矿物 55%

液体除臭剂 25%

纤维粘合剂 20%。

所述液体除臭剂为上海威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液体除臭剂WCLEAN1200,所述纤维粘合剂为日本东洋纺株式会社提供的粘合剂BiPUL 50TWG。

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的制作方法,制作时,先将非金属矿物(蛭石和/或蒙脱石)、液体除臭剂以及纤维粘合剂混合搅匀,然后加水制得粘稠状的滤芯基材,加水量为所述非金属矿物、液体除臭剂以及纤维粘合剂总重量的15~20倍,再采用湿式成型装置将粘稠状的滤芯基材依次进行真空吸料和整型,制成不同形状的过滤芯,最后100~150℃下烘干,即得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

在所述真空吸料的过程中,根据吸料量和真空度控制吸料的时间。

在所述真空吸料的过程中,所述滤芯基材被吸附在所述湿式成型装置的内芯筒上,所述内芯筒上布设有通孔,且所述内芯筒外包裹有无纺布。此无纺布用于防止内芯筒的通孔在真空条件下堵塞,还能保证滤芯基材较好的吸附在内芯筒外。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以非金属矿物(蛭石和/或蒙脱石)、液体除臭剂以及纤维粘合剂为原料制作而成,蛭石和蒙脱石均具有离子交换的功能,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清除水中的杂质和细菌,具有杀菌、净化作用,它们还对液体除臭剂具有吸附量,在水中可将液体除臭剂缓慢释放,将水中臭味清除,达到持久杀菌除臭的目的;采用湿式成型方式制成的过滤芯,在成型的过滤芯中纤维粘合剂也呈纤维状,不会堵塞滤芯基材的微孔,这样成型的过滤芯仍然保留了滤芯基材的微孔,既能减少过滤芯过滤时受到的阻力,过滤通畅,又能形成较大的通水量,在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的同时还能延长过滤芯的使用寿命。

因此,本发明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不但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杀菌、除臭的功能,保证人们的饮水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包括滤芯基材,滤芯基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蛭石 55%

液体除臭剂 25%

纤维粘合剂 20%;

其中,蛭石为大小在100目的蛭石,滤芯基材通过加水调节自身的粘稠度。

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的制作方法如下:

(1)先将蛭石过100目筛;

(2)然后将100目大小的蛭石、液体除臭剂以及纤维粘合剂按上述配方比例混合搅匀成滤芯基材;

(3)然后加水制得粘稠状的滤芯基材,加水量为滤芯基材总重量的18倍;

(4)采用湿式成型装置将粘稠状的滤芯基材依次进行真空吸料和整型,按照需求制成不同形状的过滤芯,120℃下烘干,即得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

表1为实施例一中生活饮用水由制作得到的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进行过滤前后的质量检查报告,结果表明:经过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处理后,水中杂质(悬浮物、氮磷化合物、重金属离子以及粪大肠菌群数等)几乎都被除去,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具有较好的离子交换、杀菌和除臭功能。

表1生活饮用水的质量检查报告

实施例二

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包括滤芯基材,滤芯基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蛭石 60%

液体除臭剂 35%

纤维粘合剂 5%;

其中,蛭石为大小在100目的蛭石,滤芯基材通过加水调节自身的粘稠度。

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的制作方法如下:

(1)先将蛭石过100目筛;

(2)然后将100目大小的蛭石、液体除臭剂以及纤维粘合剂按上述配方比例混合搅匀成滤芯基材;

(3)然后加水制得粘稠状的滤芯基材,加水量为滤芯基材总重量的20倍;

(4)采用湿式成型装置将粘稠状的滤芯基材依次进行真空吸料和整型,按照需求制成不同形状的过滤芯,150℃下烘干,即得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

实施例三

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包括滤芯基材,滤芯基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蛭石 50%

液体除臭剂 35%

纤维粘合剂 15%;

其中,蛭石为大小在100目的蛭石,滤芯基材通过加水调节自身的粘稠度。

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的制作方法如下:

(1)先将蛭石过100目筛;

(2)然后将100目大小的蛭石、液体除臭剂以及纤维粘合剂按上述配方比例混合搅匀成滤芯基材;

(3)然后加水制得粘稠状的滤芯基材,加水量为滤芯基材总重量的15倍;

(4)采用湿式成型装置将粘稠状的滤芯基材依次进行真空吸料和整型,按照需求制成不同形状的过滤芯,100℃下烘干,即得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

实施例四

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包括滤芯基材,滤芯基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蛭石 50%

液体除臭剂 16%

纤维粘合剂 34%;

其中,蛭石为大小在300目的蛭石,滤芯基材通过加水调节自身的粘稠度。

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的制作方法如下:

(1)先将蛭石过300目筛;

(2)然后将300目大小的蛭石、液体除臭剂以及纤维粘合剂按上述配方比例混合搅匀成滤芯基材;

(3)然后加水制得粘稠状的滤芯基材,加水量为滤芯基材总重量的15倍;

(4)采用湿式成型装置将粘稠状的滤芯基材依次进行真空吸料和整型,按照需求制成不同形状的过滤芯,100℃下烘干,即得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

实施例五

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包括滤芯基材,滤芯基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蒙脱石 55%

液体除臭剂 25%

纤维粘合剂 20%;

其中,蒙脱石为大小在100目的蒙脱石,滤芯基材通过加水调节自身的粘稠度。

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的制作方法如下:

(1)先将蒙脱石过100目筛;

(2)然后将100目大小的蒙脱石、液体除臭剂以及纤维粘合剂按上述配方比例混合搅匀成滤芯基材;

(3)然后加水制得粘稠状的滤芯基材,加水量为滤芯基材总重量的18倍;

(4)采用湿式成型装置将粘稠状的滤芯基材依次进行真空吸料和整型,按照需求制成不同形状的过滤芯,120℃下烘干,即得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

实施例六

一种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包括滤芯基材,滤芯基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蒙脱石 50%

液体除臭剂 35%

纤维粘合剂 15%;

其中,蒙脱石为大小在300目的蒙脱石,滤芯基材通过加水调节自身的粘稠度。

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的制作方法如下:

(1)先将蒙脱石过300目筛;

(2)然后将300目大小的蒙脱石、液体除臭剂以及纤维粘合剂按上述配方比例混合搅匀成滤芯基材;

(3)然后加水制得粘稠状的滤芯基材,加水量为滤芯基材总重量的15倍;

(4)采用湿式成型装置将粘稠状的滤芯基材依次进行真空吸料和整型,按照需求制成不同形状的过滤芯,100℃下烘干,即得该离子交换型杀菌除臭过滤芯。

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液体除臭剂为上海威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液体除臭剂WCLEAN1200,纤维粘合剂为日本东洋纺株式会社提供的粘合剂BiPUL 50TWG。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过滤芯可制成柱状、块状或者片状等。不同形状和规格的过滤芯在真空吸料过程中的吸料时间不同,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该制作方法的步骤(4)中,所述真空吸料的过程中,所述滤芯基材被吸附在所述湿式成型装置的内芯筒上,所述内芯筒上布设有通孔,且所述内芯筒外包裹有无纺布。此无纺布用于防止内芯筒的通孔在真空条件下堵塞,还能保证滤芯基材较好的吸附在内芯筒外。

在该制作方法的步骤(4)中,所述整型是对成型后的过滤芯的修整,如成型后的过滤芯为柱状,整型时将两个分别套有柱状的过滤芯的内芯筒进行对辊,从而将过滤芯的表面压实压平整。

上述实施例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