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式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0583阅读:7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样品前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色谱进样及生物样品前处理的针式过滤器。



背景技术:

针式过滤器广泛用于样品预滤、清除颗粒、除菌过滤等,因此常在实验室中用于样品溶液的预过滤以保护仪器。针式过滤器由外壳和微孔滤膜组成,外壳中间装有微孔滤膜,液体从顶盖上的进口流入,在一定的压力下流过滤膜,样品中杂质被滤膜上的微孔截留,进而去除杂质,达到过滤的目的。因此,滤膜和外壳之间需要很好的密闭,注塑包边密闭是目前常用的方法。注塑包边密闭是将滤膜固定在上下顶盖之间后对顶盖边缘进行注塑包边,使得滤膜紧固在顶盖之间。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注塑包边密闭工艺存在如下缺陷:

注塑包边密闭对注塑模具精度要求非常高,如果精度不高,则有可能造成滤膜在上下顶盖间未被压紧,在加压使用时液体样品绕过滤膜直接流出,造成假密闭;若注塑包边过程中压的过紧,滤膜边缘容易被顶盖切割破裂,使用时液体样品从破裂处流出,发生假过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封性好、过滤面积恒定、承压能力高,可以避免液体样品绕过滤膜或滤膜破裂的针式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针式过滤器,包括上盖、下盖和滤膜,所述上盖与所述滤膜直接接触部分在滤膜所在平面的投影落在所述滤膜上,且所述投影所围成图形的边缘到所述滤膜边缘的距离大于零。

根据上述的针式过滤器,优选地,所述上盖包括:

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上盖与所述滤膜直接接触部分的边缘;

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上盖边缘;

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第一固定部之间,且所述第一凹槽内填充有注塑材料。

根据上述的针式过滤器,优选地,所述下盖包括:

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位于所述下盖与所述滤膜直接接触部分的边缘;

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下盖边缘;

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设在所述第二密封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凹槽内填充有注塑材料。

根据上述的针式过滤器,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关于所述滤膜形成平面对称。

根据上述的针式过滤器,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密封部关于所述滤膜形成平面对称。

根据上述的针式过滤器,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内的注塑材料、第二凹槽内的注塑材料和滤膜边缘三者粘合形成整体,以完成滤膜与上盖、滤膜与下盖之间的密闭。

根据上述的针式过滤器,优选地,所述上盖还包括进液部、第一导流部; 所述进液部包括:

缓冲台,所述缓冲台表面设有引流通道,液体沿所述引流通道向四周扩散并进入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设有径向通道和环形通道;

至少二个支柱,所述至少二个支柱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缓冲台边缘,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流部。

根据上述的针式过滤器,优选地,所述至少二个支柱关于所述缓冲台中心对称。

根据上述的针式过滤器,可选地,所述引流通道至少二条且相互垂直。

根据上述的针式过滤器,优选地,所述下盖还包括出液部、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内设有径向通道、环形通道,且与所述第一导流部内设有的径向通道、环形通道关于所述滤膜形成平面对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针式过滤器的滤膜边缘与上盖、下盖不直接接触,滤膜的边缘超出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通过包边注塑工艺使滤膜边缘与注塑材料进行粘合来完成上盖与滤膜之间、下盖与滤膜之间的密闭,从而使得液体样品不会绕过滤膜而直接流出,杜绝假密闭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包边注塑密闭后,滤膜的过滤面积恒定,耐受压增加,滤膜过滤效率、过滤能力提高。

2、本实用新型在上盖、下盖上设计凹槽,使滤膜边缘落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成的空间内,并向凹槽内注入注塑材料完成密闭,降低了对上盖、下盖之间的紧密度要求,降低了对注塑模具的精度要求。

3、本实用新型进液部的设计,使得液体沿缓冲台上的引流通道扩散流入滤膜上方,进而沿第一导流部的径向通道和环形通道扩散,均匀地通过滤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针式过滤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实用新型。为了教导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变型。由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下述可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式过滤器,所述针式过滤器包括上盖、下盖、滤膜和注塑包边,所述上盖与所述滤膜直接接触部分在滤膜所在平面的投影落在所述滤膜上,且所述投影所围成图形的边缘到所述滤膜边缘的距离大于零,上盖与所述滤膜非直接接触的部分填充有注塑材料。

具体地,所述上盖包括:

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上盖与所述滤膜直接接触部分的边缘;

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上盖边缘;

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第一固定部之间,且所述第一凹槽内填充有注塑材料形成上盖与滤膜之间的密闭,在针式过滤器的使用过程中,液体样品无法绕过滤膜直接流出,杜绝了假密闭现象的发生。

为了提高针式过滤器的密封性,确保滤膜过滤面积恒定,减少滤液损失, 故:

进一步地,所述下盖包括:

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位于所述下盖与所述滤膜直接接触部分的边缘;

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下盖边缘;

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设在所述第二密封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凹槽内填充有注塑材料以完成下盖与滤膜之间的密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部与第二密封部关于所述滤膜形成平面对称;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关于所述滤膜形成平面对称。

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开口相对,上盖、下盖盖合后围合成侧边开口的通道,所述侧边开口朝向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所述滤膜边缘置于所述通道内,从所述通道的侧边开口处注入注塑材料,使得滤膜与注塑材料完全粘合,则滤膜、上盖、下盖三者之间完成密闭,液体样品和滤液均不会浪费。

上盖、下盖与滤膜之间的密闭通过注塑包边完成,因此,无需再要求上盖、下盖在注塑包边前将滤膜压紧密闭,仅需将滤膜固定即可,如此大大降低了上盖、下盖之间的紧密度要求,进而降低了对注塑模具的精度要求,同时也不会因上盖、下盖之间压得过紧而导致滤膜破裂,降低了产品残次率。

在针式过滤器的使用过程中,若让液体样品直接与整个滤膜过滤面接触,很容易因局部压力过大而造成滤膜破损,故: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还包括进液部、第一导流部;所述进液部包括:

缓冲台,所述缓冲台表面设有引流通道,液体沿所述引流通道向四周扩散并进入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设有径向通道和环形通道;

至少二个支柱,所述至少二个支柱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缓冲台边缘,另一端 连接所述第一导流部。

进一步地,所述下盖还包括出液部、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内设有径向通道、环形通道,且与所述第一导流部内设有的径向通道、环形通道关于所述滤膜形成平面对称。

进液部使得液体样品沿缓冲台上的引流通道扩散流入滤膜上方,进而沿第一导流部的径向通道和环形通道扩散,均匀地通过滤膜;同时,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对称设置,使得滤膜均匀受力,保持平衡,从而使液体样品均匀且彻底地过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针式过滤器结构,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施例的针式过滤器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所述针式过滤器包括:

上盖1,所述上盖1盖合面的径向上依次设有进液部11、第一导流部12、第一密封部13和第一固定部15,第一密封部13与第一固定部15之间设有开口朝向滤膜3的第一凹槽14;

下盖2,所述下盖2盖合面的径向上依次设有出液部21、第二导流部22、第二密封部23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插入的地方,图中未标出),第二密封部23与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开口朝向滤膜3的第二凹槽24;

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采用柱销与插孔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第一固定部上设置有圆柱销,同时第二固定部上设有对应的插孔,将第一固定部的圆柱销插入第二固定部的插孔内固定,此时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盖合,将滤膜固定在上盖与下盖之间,滤膜边缘落入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围成的侧边开口的通道内;通过注塑模具从所述通道的侧边开口处注入注塑材料,使得滤膜 与注塑材料完全粘合,则滤膜、上盖、下盖三者之间完成注塑包边密闭,同时形成覆盖上盖、下盖外边缘的包边4。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上的圆柱销有四个,沿上盖边缘均匀分布;进液部的缓冲台上表面设有二条相互垂直的引流通道,连接缓冲台和第一导流部的支柱有4个,关于缓冲台中心对称;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上均设有间断的平面螺纹状突起形成的径向通道和环形通道;出液部为常规的镂空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式过滤器,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所述针式过滤器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之间通过嵌套插合固定。第一固定部设有均匀分布的方形凹槽;第二固定部向上弯曲形成类U型通道,所述类U型通道可以嵌套第一固定部且同样设有与第一固定部方形凹槽一一对应的槽孔。通过所述槽孔向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填充注塑材料,使得滤膜与注塑材料完全粘合并形成包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