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滤油机用真空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60399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滤油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真空滤油机用真空分离器。



背景技术:

工业用油在使用中,由于无法确保绝对洁净的使用环境,会产生进水、氧化、受潮、粉尘污染等问题,导致油的质量下降。为了使工业用油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通常会对工业用油进行过滤分离后再次投入使用。对工业用油的分离净化主要采用真空滤油机实现。真空分离器是真空滤油机必不可少的部件,用于分离油和其中的气体。为了提高分离效果,在油液进入真空分离器是,需要将油液雾化。当时,现有的真空分离器中,采用普通喷头对油液进行雾化,其雾化效果差,导致油液的分离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真空滤油机用真空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真空滤油机用真空分离器,包括主壳体、副壳体、进油管路、电机、搅拌器、扩散筒、抽气管路、出油管路和分离塔;

所述出油管路与所述主壳体的底部连接;所述抽气管路与所述主壳体的顶部连接;所述副壳体设置在所述主壳体的顶部,并与所述主壳体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副壳体的顶端并与所述副壳体内的搅拌器连接;所述进油管路与所述副壳体连接;所述扩散筒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扩散筒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内;所述扩散筒的上端与所述副壳体的下端连接;所述扩散筒的下端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分离塔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内,并位于所述扩散筒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油液通过进油管路进入副壳体,电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带动副壳体中的油液高速旋转。副壳体中的油液进入扩散筒。由于扩散筒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因此扩散筒中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分离扩张,最终通过通孔喷出。由于油液经过了旋转和扩张的状态,通过通孔喷出的油液能够被充分雾化。雾化后的油液进入分离塔并被分离塔处理后,通过出油管路排出。抽气管路用于抽出主壳体内的气体。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高效的对油液进行雾化,提升了油液分离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器包括外环以及多个内叶片;所述内叶片连接所述外环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

搅拌器包括外环和内叶片,这样,在使副壳体中的油液旋转的同时,外环能够避免大量油液被搅拌器推至副壳体的壁面,从而使副壳体中的油液能够均匀地落入扩散筒中,进而使得从扩散筒中喷出油液能够均与的分布在主壳体中。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器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多个;从上至下的所述搅拌器的直径逐渐减小。

设置多个搅拌器,这样提高了搅拌范围,从而对副壳体中的油液进行更加充分的搅拌,同时。从上至下各个搅拌器的直径逐渐减小,用于补偿下方油液与副壳体的壁摩擦导致的动能减小,使得副壳体上下各处的油液动能基本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外环的外周面开设有多个围绕所述外环的轴线均匀布置的凹槽。

设置凹槽,能够对副壳体中的油液起扰流作用,使副壳体中的油液运动不规律,从而在扩散筒中进行多向扩散,使得油液的分布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外环上开设有多个从上至下贯穿所述外环的扰流孔。

设置扰流孔,能够对副壳体中的油液起扰流作用,使副壳体中的油液运动不规律,从而在扩散筒中进行多向扩散,使得油液的分布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油液通过进油管路进入副壳体,电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带动副壳体中的油液高速旋转。副壳体中的油液进入扩散筒。由于扩散筒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因此扩散筒中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分离扩张,最终通过通孔喷出。由于油液经过了旋转和扩张的状态,通过通孔喷出的油液能够被充分雾化。雾化后的油液进入分离塔并被分离塔处理后,通过出油管路排出。抽气管路用于抽出主壳体内的气体。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高效的对油液进行雾化,提升了油液分离效果。

2.搅拌器包括外环和内叶片,这样,在使副壳体中的油液旋转的同时,外环能够避免大量油液被搅拌器推至副壳体的壁面,从而使副壳体中的油液能够均匀地落入扩散筒中,进而使得从扩散筒中喷出油液能够均与的分布在主壳体中。

3.设置多个搅拌器,这样提高了搅拌范围,从而对副壳体中的油液进行更加充分的搅拌,同时。从上至下各个搅拌器的直径逐渐减小,用于补偿下方油液与副壳体的壁摩擦导致的动能减小,使得副壳体上下各处的油液动能基本一致。

4.设置凹槽,能够对副壳体中的油液起扰流作用,使副壳体中的油液运动不规律,从而在扩散筒中进行多向扩散,使得油液的分布更加均匀。

5.设置扰流孔,能够对副壳体中的油液起扰流作用,使副壳体中的油液运动不规律,从而在扩散筒中进行多向扩散,使得油液的分布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主壳体,20-副壳体,30-进油管路,40-电机,50-搅拌器,51-外环,52-内叶片,53-凹槽,54-扰流孔,60-扩散筒,61-通孔,70-抽气管路,80-出油管路,90-分离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真空滤油机用真空分离器,包括主壳体10、副壳体20、进油管路30、电机40、搅拌器50、扩散筒60、抽气管路70、出油管路80和分离塔90;

所述出油管路80与所述主壳体10的底部连接;所述抽气管路70与所述主壳体10的顶部连接;所述副壳体20设置在所述主壳体10的顶部,并与所述主壳体10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电机40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副壳体20的顶端并与所述副壳体20内的搅拌器50连接;所述进油管路30与所述副壳体20连接;所述扩散筒60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扩散筒60设置在所述主壳体10内;所述扩散筒60的上端与所述副壳体20的下端连接;所述扩散筒60的下端开设有多个通孔61;所述分离塔90设置在所述主壳体10内,并位于所述扩散筒60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油液通过进油管路30进入副壳体20,电机40带动搅拌器50转动,从而带动副壳体20中的油液高速旋转。副壳体20中的油液进入扩散筒60。由于扩散筒60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因此扩散筒60中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分离扩张,最终通过通孔61喷出。由于油液经过了旋转和扩张的状态,通过通孔61喷出的油液能够被充分雾化。雾化后的油液进入分离塔90并被分离塔90处理后,通过出油管路80排出。抽气管路70用于抽出主壳体10内的气体。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高效的对油液进行雾化,提升了油液分离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搅拌器50包括外环51以及多个内叶片52;所述内叶片52连接所述外环51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电机40的输出轴。

搅拌器50包括外环51和内叶片52,这样,在使副壳体20中的油液旋转的同时,外环51能够避免大量油液被搅拌器50推至副壳体20的壁面,从而使副壳体20中的油液能够均匀地落入扩散筒60中,进而使得从扩散筒60中喷出油液能够均与的分布在主壳体10中。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搅拌器50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多个;从上至下的所述搅拌器50的直径逐渐减小。

设置多个搅拌器50,这样提高了搅拌范围,从而对副壳体20中的油液进行更加充分的搅拌,同时。从上至下各个搅拌器50的直径逐渐减小,用于补偿下方油液与副壳体20的壁摩擦导致的动能减小,使得副壳体20上下各处的油液动能基本一致。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51的外周面开设有多个围绕所述外环51的轴线均匀布置的凹槽53。

设置凹槽53,能够对副壳体20中的油液起扰流作用,使副壳体20中的油液运动不规律,从而在扩散筒60中进行多向扩散,使得油液的分布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51上开设有多个从上至下贯穿所述外环51的扰流孔54。

设置扰流孔54,能够对副壳体20中的油液起扰流作用,使副壳体20中的油液运动不规律,从而在扩散筒60中进行多向扩散,使得油液的分布更加均匀。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