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氧化与碱液喷淋连用的轮胎废气处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2602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臭氧氧化与碱液喷淋连用的轮胎废气处置装置。



背景技术:

轮胎生产属于橡胶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恶臭气体。橡胶轮胎废气的主要产生环节是炼胶和硫化两个工序。炼胶工序包括塑炼和混炼,主要污染物有粉尘、硫化氢、二硫化碳、甲苯、非甲烷总烃等。硫化过程废气主要为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烃类等。橡胶轮胎废气的臭气成分复杂多变,大致可分为5类:1、含硫的化合物:如H2S、SO2、硫醇类、硫醚类;2、粉尘类:如碳黑;3、含氯的化合物:如酰胺、吲哚类;4、烃类: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5、含氧的有机物:如醇、酚、醛、酮、有机酸等。由于成分复杂,且含有硫等元素,不适合焚烧处置。在现有的轮胎废气治理工艺中,常轮胎废气治理技术主要有干式中和法、吸收法、吸附法、等离子除臭法、催化燃烧法、微生物降解法、掩敝法、臭氧法等。由于轮胎废气排放量大、污染成分复杂多变,常规处理设备投资高,且难以达到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种臭氧氧化与碱液喷淋连用的轮胎废气处置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臭氧氧化与碱液喷淋连用的轮胎废气处置装置,装置主体包括氧化塔和碱吸收氧化塔;废气入口通过进气管道连接氧化塔的进气口,所述的进气管道上连接有臭氧发生器,用于向废气中添加臭氧;氧化塔的出气口连接碱吸收氧化塔的进气口,碱吸收氧化塔的出气口经过残留臭氧消除装置处理后,在引风机的牵引下排出;所述的氧化塔和碱吸收氧化塔的底部排水口均接入污水站的进水管网中;所述的氧化塔和碱吸收氧化塔的下部回流口均通过管道连接循环泵,将塔底液体重新循环至塔的顶部和/或中部;所述的碱吸收氧化塔上还连接有碱液投加装置和自来水入口,碱液投加装置用于向塔内添加碱液,自来水入口用于连接外部供水水源。

作为优选,所述的碱液投加装置包括计量泵和加药罐,所述的加药罐的出药口通过计量泵后,接入碱吸收氧化塔中。

作为优选,经过残留臭氧消除装置处理后的废气接入排气筒进行排放。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气筒底部排液口也接入污水站的进水管网中。

作为优选,所述的氧化塔和碱吸收氧化塔内部设置有填料。

作为优选,所述的氧化塔和碱吸收氧化塔的进气口位于塔体下部,出气口位于塔体顶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臭氧氧化与碱液喷淋连用的废气处置装置,可以有效的处置轮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碱吸收氧化塔中的碱液,不仅增加了废气的去除效率,同时也使经过塔体处理后排出的废气中臭氧含量大大降低。而本实用新型中的残留臭氧消除装置,一方面彻底消除了废气成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消除了痕量臭氧,大大减少了后端臭氧的超标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臭氧氧化与碱液喷淋连用的轮胎废气处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废气入口1、自来水入口2、臭氧发生器3、氧化塔4、第一循环泵5、碱吸收氧化塔6、计量泵7、加药罐8、第二循环泵9、残留臭氧消除装置10、引风机11、排气筒12、污水站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如图1所示,为一种臭氧氧化与碱液喷淋连用的轮胎废气处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装置主体中包括氧化塔4和碱吸收氧化塔6两座填料塔。每座填料塔的下部设有进气口,顶部设有出气口,底部设有排放废液的排水口,其侧壁下部还设有回流口,用于将底部的液体回流至塔顶或塔中进行喷淋回流。

废气入口1通过进气管道连接氧化塔4的进气口,这两者之间的进气管道上连接有臭氧发生器3,用于向废气中添加臭氧。氧化塔4的出气口连接碱吸收氧化塔6的进气口,碱吸收氧化塔6的出气口经过残留臭氧消除装置10处理后,在引风机11的牵引下接入排气筒12进行排放。

氧化塔4和碱吸收氧化塔6的底部排水口均接入污水站13的进水管网中。氧化塔4和碱吸收氧化塔6的下部回流口分别通过管道连接第一循环泵5和第二循环泵9,将塔底液体重新循环至塔的顶部和中部。碱吸收氧化塔6上还连接有碱液投加装置和自来水入口2,碱液投加装置包括计量泵7和加药罐8,所述的加药罐8的出药口通过计量泵7后,接入碱吸收氧化塔6中,用于向塔内添加碱液。自来水入口2连接外部供水水源。

排气筒12底部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有部分废液沉积,因此其底部开设排液口,也需要接入污水站13的进水管网中。

使用上述装置的工艺流程如下:

第一步:在收集后的橡胶废气进入处置装置前,为充分提高臭氧与废气的混合停留时间,将臭氧发生器3产生的臭氧通入进气管道中实现橡胶尾气的废气成分与臭氧充分混合和原位氧化分解(此时,进气管道可充当一套反应器的功能),进一步提高难水溶性物质的水溶性。

第二步:经过第一步的预净化处理,废气进入一套氧化塔6,在该氧化塔6中,第一步废气臭氧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水溶性好的物质得到有效溶解,并与溶解于水相中的臭氧水实现进一步的高效氧化分解。

第三步:经过第二步的氧化塔6系统氧化处理后的废气进入碱吸收氧化塔6,在该系统中,前段未处理完全的更难分解的废气成分进入碱吸收氧化塔6,在该系统中,臭氧在碱性条件下具备更加容易产生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性自由基的功能,使废气中难以分解的物质实现高效分解,同时,基于前述臭氧在碱性溶液中更易分解的特征,臭氧在该系统中可以实现部分消除功能,减少后续臭氧消除的压力。

第四步:经过前述三步的净化处理措施,废气基本实现了污染物的消除,但是或多或少仍存在少量的臭氧未实现完全分解从而存在臭氧二次污染的风险,基于此,本方案在前述三步处理后新增了一套残留臭氧消除装置10,该装置由吸附剂和掺杂具有一定催化功能的金属组成,具备吸附臭氧和微量废气物质的功能。残留臭氧消除装置10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式实现或直接采用市售产品,对其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前三步可能为净化完全的痕量污染物成分和少量臭氧皆可吸附于该残留臭氧消除装置10中,同时吸附于该装置的废气成分和臭氧在催化金属的作用下实现深度的催化氧化,一方面彻底消除了废气成分,另一方面也消除了痕量臭氧,大大减少了后端臭氧的超标排放。

本实用新型中,在废气进入填料塔处理之前,将臭氧混入气体中,然后依次经过氧化塔和碱吸收氧化塔6,实现了对废气中污染物的高效去除。为了证明本实用新型的去除效果,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对比试验。实施例1中采用上述装置进行处理,在碱吸收氧化塔6中加入NaOH水溶液,而对比例1中,将上述碱吸收氧化塔改为常规的氧化塔,喷淋液为水。两个试验中,其余参数保持一致,最终处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去除效果对照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采用臭氧+氢氧化钠喷淋的方式,相对于对比例的水喷淋而言,非甲烷总烃的去除率大大降低,恶臭也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