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291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



背景技术:

在微生物颗粒加工生产中,生物质颗粒会飘散在空气中,影响空气的质量,导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且由于空气面积大,清理困难,同时弥漫在空气中的生物质颗粒会进入到机械设备内部,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难以清理。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所述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包括壳体装置、位于所述壳体装置右侧的抽气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装置上的推动装置、收容于所述壳体装置内的滚轮装置、位于所述壳体装置下方的收集装置、收容于所述壳体装置内的刷毛装置,所述壳体装置包括壳体、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挡板,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风机、阀门,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电缸左侧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左侧的推板,所述滚轮装置包括滚轮、设置于所述滚轮上的第一刷毛、位于所述滚轮右侧的海绵块,所述收集装置包括集中框、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内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上方的第二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上的密封块、位于所述第二挡板下方的拉线、位于所述拉线下方的连接杆、位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握持环、位于所述集中框下方的握持架、位于所述集中框右侧的第一定位杆及设置于所述集中框上的第二定位杆,所述刷毛装置包括第三定位杆、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杆上的移动杆、位于所述移动杆右侧的限定杆、位于所述移动杆上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下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移动杆左侧的移动板、位于所述移动板右侧的横板、位于所述横板上方的振动器、斜板、位于所述横板下方的若干第二刷毛。

所述壳体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挡板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抽气管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壳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电缸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的右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推动杆的左端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壳体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推板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

所述海绵块的右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左侧且挡住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滚轮与所述壳体枢轴连接,所述第一刷毛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滚轮上,所述第一刷毛与所述滚轮固定连接。

所述集中框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顶靠在所述壳体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挡板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密封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密封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块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下端贯穿所述集中框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拉线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握持环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的两端与所述集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上端与所述集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左端与所述集中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的上表面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定位杆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

所述第三定位杆的上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贯穿所述第三定位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移动杆的右端与所述限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斜板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的上端顶靠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横板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斜板的下端与所述横板固定连接,所述斜板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振动器与所述横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刷毛的上端与所述横板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能够有效的将弥漫在空气中的生物质颗粒抽入其中,然后进行过滤,并且可以将其收集起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并且可以防止对生产机械的影响,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包括壳体装置1、位于所述壳体装置1右侧的抽气装置2、设置于所述壳体装置1上的推动装置3、收容于所述壳体装置1内的滚轮装置4、位于所述壳体装置1下方的收集装置5、收容于所述壳体装置1内的刷毛装置6。

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装置1包括壳体11、收容于所述壳体11内的第一挡板12。所述壳体1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壳体11的左端设有开口,所述壳体1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一通孔111、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112,所述第一通孔111呈圆形,所述第二通孔112呈方形。所述第一挡板1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挡板12的下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12的前后表面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12的上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保持一定间隙,方便空气及生物质颗粒进入到所述壳体11内。

如图1所示,所述抽气装置2包括抽气管21、设置于所述抽气管21上的风机22、阀门23。所述抽气管21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壳体1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气管21的内部与所述壳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风机22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风机22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阀门23用于控制所述抽气管21内气体的流量。

如图1所示,所述推动装置3包括电缸31、位于所述电缸31下方的第一支架32、位于所述电缸31左侧的推动杆33、位于所述推动杆33左侧的推板34。所述电缸3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缸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支架32的下端与所述壳体1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32的上端与所述电缸31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33呈水平状,所述推动杆33的右端与所述电缸3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3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33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33的左端与所述推板34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33贯穿所述壳体11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推动杆33可以左右移动。所述推板34呈倾斜状,所述推板34收容于所述壳体11内且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推板34的下端始终顶靠在所述壳体11内腔底面上。

如图1所示,所述滚轮装置4包括滚轮42、设置于所述滚轮42上的第一刷毛43、位于所述滚轮42右侧的海绵块41。所述海绵块41呈长方体,所述海绵块41的右表面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4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左侧且挡住所述第一通孔111。所述滚轮42呈圆柱体,所述滚轮42与所述壳体1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滚轮42可以在所述壳体11内旋转,所述滚轮42与电机(未图示)连接,带动所述滚轮42主动旋转。所述第一刷毛43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滚轮42上,所述第一刷毛43与所述滚轮42固定连接,旋转的第一刷毛43可以触及到海绵块41的左表面上,从而可以将海绵块41左表面上的杂质清除掉。

如图1所示,所述收集装置5包括集中框51、收容于所述集中框51内的第一弹簧54、位于所述第一弹簧54上方的第二挡板52、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52上的密封块53、位于所述第二挡板52下方的拉线55、位于所述拉线55下方的连接杆56、位于所述连接杆56下方的握持环57、位于所述集中框51下方的握持架58、位于所述集中框51右侧的第一定位杆59及设置于所述集中框51上的第二定位杆50。所述集中框5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中框51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集中框51的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集中框5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12且顶靠在所述壳体11的下表面上,所述集中框51包覆住所述第二通孔112。所述第二挡板52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挡板52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112内。所述密封块5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挡板52的左右两侧,所述密封块53呈长方体,所述密封块5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板5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块53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壳体11上,所述第二挡板52与所述密封块53可以将所述第二通孔112挡住。所述第一弹簧5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54的下端与所述集中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5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挡板52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挡板5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拉线5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挡板52固定连接,所述拉线55的下端贯穿所述集中框51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拉线55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杆5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56呈长方体。所述握持环57呈弯曲状,所述握持环57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杆56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58呈凹字形,所述握持架58的两端与所述集中框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握住。所述第一定位杆59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59的上端与所述集中框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50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杆50的左端与所述集中框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50的上表面与所述壳体11的下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定位杆50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杆59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定位杆50可以左右移动,并且对所述集中框51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刷毛装置6包括第三定位杆61、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杆61上的移动杆62、位于所述移动杆62右侧的限定杆63、位于所述移动杆63上方的第二弹簧64、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61下方的第三弹簧65、位于所述移动杆62左侧的移动板66、位于所述移动板66右侧的横板67、位于所述横板67上方的振动器68、斜板69、位于所述横板67下方的若干第二刷毛60。所述第三定位杆6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定位杆61的上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62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动杆62贯穿所述第三定位杆61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移动杆62可以顺利的左右移动。所述限定杆6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移动杆62的右端与所述限定杆63固定连接,所述限定杆63的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移动杆62过度向左移动。所述第二弹簧64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64的右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64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板66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5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6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5的下端与所述斜板69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66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板66的上端顶靠在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移动板66可以左右移动。所述横板67呈长方体,所述横板67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板6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斜板69呈倾斜状,所述斜板69的下端与所述横板67固定连接,所述斜板69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板6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振动器68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振动器68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关设置于所述壳体11的外侧,并且通过电线与振动器68电性连接,电信可以贯穿壳体11的内外表面,所述振动器68与所述横板6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60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刷毛60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刷毛60的上端与所述横板6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60的下端可以触及刀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上且可以触及刀所述第二挡板52的上表面上。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使用时,首先将其放置在复合微生物颗粒的生产车间内,然后打开阀门23,同时打开风机22的开关,使得车间内带有微生物颗粒的空气从所述第一挡板12的上端进入到所述壳体11内,然后向右侧推动所述移动板66,使得所述移动板66向右移动,所述横板67、斜板69、第二刷毛60向右移动,然后空气从所述横板67的下方进入到所述横板67的右侧,所述第二刷毛60可以对空气进行过滤,过滤掉空气中一部分的微生物颗粒。然后空气经过海绵块41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抽气管21内,最后排出,所述海绵块41可以将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彻底的清除掉。待车间内大部分的空气进入过壳体11内后,此时关闭风机22的开关,然后打开与滚轮42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滚轮42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第一刷毛43随之旋转,旋转的第一刷毛43可以将海绵块41左表面上的微生物颗粒清除掉,然后掉了在所述推板34上,微生物颗粒滑过所述推板34的左表面上集中到推板34左侧,并且当风机22关闭时,所述第二弹簧64向左推动所述移动板66,所述第三弹簧65向左拉动所述斜板69,使得所述移动板66及斜板69向左移动,所述横板67向左移动,所述第二刷毛60随之向左移动,使其恢复至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刷毛60向左移动时,可以将微生物颗粒推动到左侧,此时打开振动器68的开关,使得所述振动器68带动所述横板67振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刷毛60随之旋转,从而可以将第二刷毛60上的微生物颗粒抖动掉,且掉落在所述第二挡板52的上方,然后打开电缸31的开关,使得所述推动杆33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推板34向左移动,所述推板34向左移动可以将全部的微生物颗粒推动到左侧,且集中到所述第二挡板52的上方。此时使用者握住握持环57向下移动,使得所述连接杆56向下移动,所述拉线55向下移动,使得所述第二挡板52及密封块53向下移动且收容于所述集中框51内,进而可以使得微生物颗粒集中到所述集中框51内,然后使用者另一只手握住握持架58向左移动,使得所述集中框51向左移动,直至所述第二定位杆50脱离所述第一定位杆59,从而可以将集中框51取下,以便对集中框51内的微生物颗粒重新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至此,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复合微生物颗粒回收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