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3376发布日期:2018-06-05 19:10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再沸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再沸器。



背景技术:

再沸器是蒸馏塔底或侧线的热交换器,用来汽化一部分液相产物返回塔内作气相回流,使塔内汽液两相间的接触传质得以进行,同时提供蒸馏过程所需的热量,尤其适合与精馏塔的配套使用。工业应用中的再沸器拥有多种结构形式,但多为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釜式、立式虹吸式、卧式虹吸式、强制循环式和内置式等。最常用的热虹吸式再沸器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其工作原理都是依靠分馏塔塔底釜液和再沸器内部气液混合物的密度差,推动内部物料循环。其不足之处有二:首先,利用虹吸原理使物料产生循环的推动力较弱,物料在再沸器内部的流动速度比较慢,直接导致了热虹吸式再沸器的热交换效率很难达到很高水平;其次,大都是以及加热装置,不能充分利用热能,换热效率低,且现有的一些列管式再沸器其单排换热管长,再沸器体积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再沸器,该再沸器结构简单,采用多级加热区使得再沸器能够多级加热,设置多组列管使得再沸器体积较小且成本低,采用在换热管内增设内管的方式提高再沸器的换热效率高,维护和拆洗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再沸器,包括罐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列管,罐体的下部设有水平的第三隔板,第三隔板的上方水平设有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竖直设有列管和纵向折流板,第一隔板水平设于第二隔板上方,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竖直设有隔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构成的腔室的右侧设有管程出口,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管程进口,第一隔板上部空间设有蛇管,蛇管的上端与排气口连接,蛇管下端设有二次进气口,罐体左侧中部设有保温连接件,保温连接件的上端与二次进气口连接,保温连接件的下端连接一次排气口,列管内设有可拆卸连接的内管。

进一步的,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之间对应设有若干列管孔,列管两端分别安装在列管孔内,列管与列管孔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之间设有若干组列管,每相邻的两组列管之间设有纵向折流板,相邻两个纵向折流板的开口端分别设置在两相反端,列管两端分别与上下腔室连通。

进一步的,一次排气口设于罐体的左侧,一次排气口位于第二隔板的下方,罐体的右侧下部设有进气口,进气口位于第三隔板的上方,罐体的上端设有进料口。

进一步的,内管两端部设有封板,内管外侧缠绕有金属翅片,金属翅片两端分别焊接在内管的两端部。

进一步的,金属翅片的外侧与列管的内壁紧密接触。

进一步的,蛇管螺旋盘设于第一隔板上方。

进一步的,第一隔板上方的罐体外周设有保温层。

进一步的,罐体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罐体外部设有温度控制器,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再沸器结构简单,设置两级加热装置,一级加热装置使得物料得到初步加热,有效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多组列管的设置,增加了换热管程,使得再沸器的体积在同等换热交换效率下体积较小;采用在列管内设置缠绕有金属翅片的内管,在不改变再沸器外形尺寸和列管数量,而且不用特殊工艺对列管壁进行加工的情况下,有效增加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且内管可拆卸安装在列管内,维护和拆洗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一级加热区 2、保温层 3、蛇管

4、第一隔板 5、隔板 6、管程出口

7、第二隔板 8、纵向折流板 9、列管

10、罐体 11、进气口 12、第三隔板

13、温度控制器 14、温度传感器 15、列管

16、隔板 17、列管 18、纵向折流板

19、纵向折流板 20、列管 21、一次进气口

22、保温连接件 23、管程进口 24、二次进气口

25、进料口 26、排气口 27、内管

28、翅片 29、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再沸器,包括罐体10、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7和列管,罐体10的下部设有水平的第三隔板12,罐体10的底部与水平的第三隔板12形成底部回流仓,该底部回流仓内竖直设有一隔板16,该隔板16将底部回流仓分割成左右两个容积相同的腔体,这两个腔体用于进入罐体10的介质进行换热时在罐体10的底部回流时暂时储存介质,给介质回流时一个容纳的腔体;在罐体10内,第三隔板12的上方水平设有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12与第二隔板7之间形成二级加热区,在该二级加热区内,第三隔板12与第二隔板7之间竖直设有列管和纵向折流板;第一隔板4水平设于第二隔板7上方,第一隔板4与第二隔板7之间的空间形成上仓体,在上仓体内竖直设有隔板5,即第一隔板4与第二隔板7之间竖直设有隔板5,该隔板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隔板5将上仓体分隔成三个腔体,三个腔体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最右侧的腔体的右侧设有管程出口6,即第一隔板4与第二隔板7构成的腔室的最右侧的罐壁上设有管程出口6,且在第一隔板4上开设有管程进口23;第一隔板4于罐体10的上端形成一级加热区1,在一级加热区1的外周设有保温层2,在一级加热区1内,第一隔板4上部的空间内设有蛇管3,该蛇管3盘旋设于一级加热区1内,在罐体10的上端设有排气口26,该蛇管3的上端与排气口26连接,且蛇管3下端设有二次进气口24,罐体10左侧中部设有保温连接件22,保温连接件22的上端与二次进气口24连接,即,蛇管3与保温连接件22通过二次进气口24连通,保温连接件22的下端与一次排气口21连接,该一次排气口21设于罐体10的左侧,且一次排气口21位于第二隔板7的下方;此外,罐体10的右侧下部设有进气口11,且进气口11位于第三隔板12的上方,罐体10的上端设有进料口25,该进料口25供需换热的介质进入罐体内。

为增加换热面积,进一步优化方案,如图2所示,列管内设有可拆卸连接的内管27,在内管27两端部分别设有封板29,内管27外侧螺旋缠绕有金属翅片28,金属翅片28两端分别焊接在内管27的两端部,且金属翅片28的外侧与列管的内壁紧密接触,使得进入列管内的介质能够沿着螺旋的金属翅片28通过列管,在不用改变再沸器外形尺寸和列管的数量,而且不用特殊工艺对列管的管壁进行加工的情况下,有效的增加了换热面积,提升了换热效率,另外,内管27为可拆卸式安装在列管内,维护和拆洗方便,而且单片金属翅片28成本低。

进一步优化方案,在二级加热区内,第二隔板7与第三隔板12上对应位置开设有若干列管孔,列管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列管孔内,且在列管与列管孔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第二隔板7与第三隔板12之间设有若干组列管,每组列管沿水平纵向至少有两个,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隔板7与第三隔板12之间设有四组列管,每相邻的两组列管之间设有纵向折流板,即,纵向折流板19设置在第一组列管20与第二组列管17之间,纵向折流板18设置在第二组列管17与第三组列管15之间,纵向折流板8设置在第三组列管15与第四组列管9之间,且相邻两个纵向折流板的开口端分别设置在两相反端,即,纵向折流板19与纵向折流板8的开口端设置在下端,纵向折流板18的开口设置在上端。此外,列管两端分别与上下腔室连通,即,第一组列管20和第二组列管17的下端与底部回流仓的左侧腔体连通,第三组列管15和第四组列管8的下端与底部回流仓的右侧腔体连通,第一组列管20的上端与上仓体左侧的腔体连通,第二组列管17和第三组列管15的上端与上仓体的中间腔体连通,第四组列管9的上端与上仓体的右侧腔体连通。

进一步优化方案,在罐体10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14,罐体10外部设有温度控制器13,温度传感器14与温度控制器13连接,温度传感器14对液体进行温度探测并传递给温度控制器13,温度控制器13显示温度传感器14实时测得的温度,根据温度控制器13显示的温度来控制进入罐体10的蒸汽的流速及流量。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蒸汽从进气口进入二级加热区,经过纵向折流板折流后从一次排气口进入保温连接件,经过保温连接件进入一级加热区内的螺旋状蛇管内,最终从排气口排出,需要热交换的介质从介质进料口进入一级加热区内进行热交换,然后从管程进口进入上方第一腔体内然后进入管程,经过几个腔体的折流,最终介质从管程出口排出,完成热交换,介质在管程中沿着金属翅片流动,增大了换热面积,多级加热的设置使能量的利用更充分,多组列管的设置,增加了热交换管层,减小了再沸器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再沸器结构简单,设置两级加热装置,一级加热装置使得物料得到初步加热,有效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多组列管的设置,增加了换热管程,使得再沸器的体积在同等换热交换效率下体积较小;采用在列管内设置缠绕有金属翅片的内管,在不改变再沸器外形尺寸和列管数量,而且不用特殊工艺对列管壁进行加工的情况下,有效增加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且内管可拆卸安装在列管内,维护和拆洗方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