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厂氨性槽尾气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01348发布日期:2019-01-14 20:24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焦化厂氨性槽尾气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焦化厂废气处理技术,具体为焦化厂氨性槽尾气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焦化厂氨性槽的尾气排放达标治理采用的现有处理技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耗或产生大量的危废并造成资源浪费,给生产增加大量的成本负担。

焦化厂的各个氨性槽会产生大量的以氨气为主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产生污染,现有的工艺处理设备一般包括酸洗、碱洗、活性炭吸附、rco、rto等等,一是工艺流程及设备比较复杂,有的还产生大量危废等,治理成本高,其次,其处理后的废气一般达标后还是排入大气中,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焦化厂氨性槽尾气处理方法及装置,整个工艺系统和装置构成合理,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能耗的情况下最大化利用焦化厂资源,节能降耗。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焦化厂氨性槽尾气处理方法,将焦化厂各氨槽尾气经过除氨处理后收集储存作为气源用于再生塔进行生产。

具体处理方法为:通过风机将各氨性槽产生的废气送入除氨装置中,通过水溶氨的方式消除废气中的氨气,除氨后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压缩进高压气体储罐,再输送到再生塔进行利用;所述除氨装置为带有溶氨水的容器,底部接管路与各氨性槽连接,收集含氨尾气。

所述的含氨尾气进行了封闭的处理和利用,氨气回收形成氨水收集到剩余氨水槽,除氨后的含氧气体与空气结合一同进入空压系统给再生塔提供气源,在除氨装置中,气体首先经过溶氨水进行水溶氨处理,同时结合喷淋式水雾除氨,用的溶氨水采用焦化厂自产的终冷塔的冷凝水和蒸氨废水;除氨装置中的含氨溶氨水还可通过循环管路进入喷淋用管路,进行循环式喷淋。

一种焦化厂氨性槽尾气处理装置,它包括依次连接的尾气收集口、风机、水溶氨集气槽、气体压缩机、高压储罐,水溶氨集气槽底部设置有进气口与风机连接,尾气收集口与各氨性槽放散口连接收集氨性尾气,通过风机、管路将尾气引入水溶氨集气槽底部对尾气进行水溶除氨,水溶氨集气槽上部设置有集气器,尾气在水溶氨集气槽水溶氨后释放的气体经集气器和空气混合后通过管路ⅱ与气体压缩机连接,气体压缩机将气体压缩进高压储罐进行储存,高压储罐出口通过管路ⅲ与再生塔连接。

所述的集气器或管路ⅱ设置有收集口与空气连通,将水溶氨集气槽溶氨后释放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吸入气体压缩机进行压缩。

所述的集气器与水溶氨集气槽非密封连接,集气器设置有引风口与外部空气连接,所述的集气器为倒漏斗状扣置在水溶氨集气槽上方,水溶氨集气槽的气体出口与集气器之间设置有空隙,用以引入空气,所述的集气器的下开口低于水溶氨集气槽的气体出口;水溶氨集气槽的气体出口设置在水溶氨集气槽上端,水溶氨集气槽产生的气体只能通过该气体出口引出。

所述的水溶氨集气槽设置有进液口通过管路ⅳ与溶氨水源连接,其内腔下部用以容纳溶氨水,底部设置有溶氨水出口。

所述的溶氨的水出口与管路ⅴ连接,管路ⅴ设置有液泵ⅰ连接剩余氨水槽;同时,水溶氨集气槽底部还设置有循环管路ⅵ和管路ⅳ连接,构成不饱和溶氨水的循环喷淋回路,水溶氨集气槽内的溶氨水的液面高于管路ⅰ与水溶氨集气槽连接处的进气口,引入的含氨尾气通过水溶氨生成氨水。

所述的水溶氨集气槽中部或者上部设置有喷淋装置将溶氨水喷淋在水溶氨集气槽内,对含氨气体进行喷淋式水溶;

所述的水溶氨集气槽上部设有一层或多层除雾器,设置在喷淋装置上方,将喷淋装置和溶氨水产生的水雾除掉。

所述的喷淋装置为一层或多层不同高度设置,喷淋水雾覆盖水溶氨集气槽内腔某段一层空间,避免水溶氨集气槽下部的含氨气体直接进入气体压缩机;进一步地,喷淋装置包括常规的喷淋头管路,喷淋头管路通过液泵ⅱ与溶氨水源连接。

所述的溶氨水源为不饱和的蒸氨废水或终冷塔冷凝水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本案优选终冷塔冷凝水,在整个传统的生产工艺过程中,一般终冷塔冷凝水直接进入剩余氨水槽,在此期间并无别的利用。

具体的工作过程为:通过风机将各氨性槽产生的废气送入水溶氨集气槽底部,将蒸氨废水或终冷器冷凝液水通过液泵ⅱ打至水溶氨集气槽进行水溶氨,消除废气中的氨气,经过溶氨水过滤后的气体,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利用水溶氨集气槽顶的喷淋装置再进行喷洒,焦化厂氨性槽罐尾气与水溶氨集气槽顶喷下的水逆向接触,进一步溶氨除氨;

脱氨后的尾气从水溶氨集气槽上部经除雾器出来后与引入集气管路ⅱ的空气融合进入气体压缩机将水溶氨集气槽内的气体和空气融合后压缩进高压气体储罐,再释放到再生塔进行利用;

水溶氨集气槽内的废氨水回流到剩余氨水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利用焦化厂现有再生塔和空压站的工作特性将各氨性槽尾气通过风机进行收集将尾气含氨气体水溶氨后释放出尾气中的含氧气体,释放出的含氧气体再与空气融合,融合后的气体被压缩机吸入压缩,压缩的气体根据再生塔的需求输送给再生塔进行使用,利用焦化厂现有的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可提高尾气治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处理含氨尾气的同时,还节能降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的一种焦化厂氨性槽尾气处理装置,它包括依次连接的尾气收集口11、风机2、水溶氨集气槽3、气体压缩机4、高压储罐5,水溶氨集气槽3底部设置有进气口与风机2连接,尾气收集口1与各氨性槽连接收集氨性尾气,通过风机2、管路ⅰ6将尾气引入水溶氨集气槽3底部进行水溶除氨,水溶氨集气槽3上部设置有集气器12,水溶氨集气槽3溶氨后释放的气体经集气器12和空气混合后通过管路ⅱ7与气体压缩机4连接,气体压缩机4将气体压缩进高压储罐5进行储存,高压储罐5出口通过管路ⅲ8与再生塔13连接。

所述的集气器12或管路ⅱ7设置有收集口与空气连通,将水溶氨集气槽3溶氨后释放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吸入气体压缩机4进行压缩。

进一步的,集气器12与水溶氨集气槽3非密封连接,集气器12设置有引风口14与外部空气连接,所述的集气器12为倒漏斗状扣置在水溶氨集气槽3气体出口上方,水溶氨集气槽3的气体出口与集气器12之间设置有空隙,用以引入空气,所述的集气器12的下开口低于水溶氨集气槽3的气体出口。

进一步地,水溶氨集气槽3的气体出口设置在水溶氨集气槽3上端,水溶氨集气槽3产生的气体只能通过该气体出口引出。

所述的水溶氨集气槽3设置有进液口通过管路ⅳ9与溶氨水源17连接,其内腔下部用以容纳溶氨水,底部设置有溶氨水出口与管路ⅴ10连接,管路ⅴ10设置有液泵ⅰ19连接剩余氨水槽18,同时,水溶氨集气槽3底部还设置有循环管路ⅵ11和管路ⅳ9连接,构成不饱和溶氨水的循环喷淋回路,管路上设有远传电动控制阀,溶氨水的液面高于进气口,引入的含氨尾气通过水溶氨生成氨水。

进一步地,水溶氨集气槽3中部或者上部设置有喷淋装置15将溶氨水喷淋在水溶氨集气槽3内,对含氨气体进行喷淋式水溶;

进一步地,水溶氨集气槽3上部设有一层或多层除雾器16,设置在喷淋装置15上方,将喷淋装置15和溶氨水产生的水雾除掉。

进一步地,喷淋装置15为一层或多层不同高度设置,喷淋水雾覆盖水溶氨集气槽3内腔某一段层空间,避免水溶氨集气槽3下部的含氨气体直接进入气体压缩机4;进一步地,喷淋装置15包括常规的喷淋头管路,喷淋头管路通过液泵ⅱ20与溶氨水源17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溶氨水源17为不饱和的蒸氨废水或终冷塔冷凝水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本案优选终冷塔冷凝水,在整个传统的生产工艺过程中,一般终冷塔冷凝水直接进入剩余氨水槽,在此期间并无别的利用。

该装置还包括剩余氨水槽18,氨水出口通过液泵ⅰ19连接剩余氨水槽18。

所述的高压储罐5为一个或多个,并联设置,高压储罐5并联在空压站系统,高压罐的气体作为再生塔13空压站的气体来源供给再生塔13生产用气。

该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和装置,各氨性气体储罐上设有传感器和控制阀门,水溶氨集气槽3设置有液位传感器,管路ⅰ6、管路ⅱ7、管路ⅲ8、管路ⅳ9、管路ⅴ10、管路ⅵ11均设置有远传电控阀门、高压储罐5设置有压力传感器,风机2、液泵ⅰ19、液泵ⅱ20、气体压缩机4、远传电控阀门均与控制系统和装置连接,便于智能监控操作。

所选用的控制系统选用常规plc控制器,还包括显示屏,继电器组、控制面板,继电器组用以控制风机2、液泵ⅰ19、液泵ⅱ20、气体压缩机4、远传电控阀门的工作状态,并通过显示屏显示,便于操作人员监控操作。

一种焦化厂氨性槽罐尾气处理方法:通过引风机2将各氨性槽产生的废气送入水溶氨集气槽3底部,将蒸氨废水或终冷器冷凝液水通过液泵ⅱ20打至水溶氨集气槽3进行水溶氨,消除废气中的氨气,释放尾气气体中的含氧气体,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利用水溶氨集气槽3顶的喷淋装置15再进行喷洒,焦化厂氨性槽罐尾气与水溶氨集气槽3顶喷下的水逆向接触,进一步溶氨除氨;

脱氨后的尾气从水溶氨集气槽3上部经除雾器16出来后与引入集气管路ⅱ7的空气融合进入气体压缩机4将水溶氨集气槽3内的气体和空气融合后压缩进高压气体储罐,再释放到再生塔13进行利用;

水溶氨集气槽3内的废氨水回流到剩余氨水槽18。

在整个工艺方法过程中,含氨尾气进行了封闭的处理和利用,氨气回收到剩余氨水槽18,除氨后的含氧气体与空气结合一同进入空压系统给再生塔13提供气源,喷淋用的溶氨水采用焦化厂自产的终冷塔的冷凝水和蒸氨废水,进行喷淋式除氨,水溶氨集气槽3底的含氨溶氨水还可通过循环管路进入喷淋用管路,进行循环式喷淋,可节约大量的喷淋水源,在有效的解决含氨废气的同时,合理有效的利用焦化厂的资源进行再利用,节能降耗,有利于焦化厂企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