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8744发布日期:2018-12-21 19:45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除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对工业生产所产生的臭气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改善臭气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并有效降低臭气处理的成本,对除臭装置的除臭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现有的用于臭气处理的除臭装置所依据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主要是利用一种物质将臭气的气味掩盖和稀释,或者将臭气由气相转换为其它相,但污染物质依然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除去污染物,这种方法仅适宜处理低浓度、小范围的臭气,应用该方法制成的除臭装置成本较高,存在二次污染等问题。化学法主要包括化学吸附法和燃烧法,化学吸收法适合大气量、中等浓度的废气处理,尽管其适用范围较广,但对应用该方法制成的除臭装置要求高,装置易腐蚀,吸收剂需定时更换,吸收效率有时不高,并且也会造成二次污染;燃烧法主要是利用臭气的可燃性将其气化燃烧或高温分解,转化为无害物质,然而有些有机化合物可转化为有害的卤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带来二次污染,而且燃烧法往往需要燃料辅助燃烧,使得应用该方法制成的除臭装置成本较高,运行较为复杂。生物除臭法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将具有臭味的物质加以转化,使目标污染物被有效分解去除,以达到恶臭的治理目的,然而,应用该方法制成的除臭装置有的需要不断投加营养物质以供微生物的繁殖,有的需要根据滤料的材质和性能对滤料进行定期更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工作的经济性偏低。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希望寻求一种能够在处理臭气时实现对臭气更高效且更经济的处理的除臭装置,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对臭气更高效且更经济的处理,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除臭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包括并列且连通设置的第一除臭装置和第二除臭装置,第一除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洗涤组件,第二除臭装置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内依次设置有光解组件和雾化组件,进入除臭装置的臭气经第一壳体内的洗涤组件进行一级除臭后进入第二壳体,并依次经第二壳体内的光解组件和雾化组件进行二级除臭后排出除臭装置。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洗涤组件包括沿臭气的流动方向与第一壳体依次相连的第一喷淋部件和填料层,第一进气口与填料层相对。

进一步地,填料层设置为由聚丙烯制成的多个多面空心球填充而成。

进一步地,填料层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的顶壁相连,填料层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位置不高于第一壳体内的最低液位。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的靠近第二壳体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一出气口,第一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一除雾器。

进一步地,光解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壳体内的多个无极紫外线灯管。

进一步地,雾化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壳体内的第二喷淋部件。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与第二壳体的底壁相连的第一挡板和与第二壳体的顶壁相连的第二挡板,第一挡板与第二壳体的顶壁之间、第二挡板与第二壳体的底壁之间,以及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均形成有间距,其中,第二喷淋部件设置在第一挡板的朝向第二挡板的表面上,无极紫外灯管设置在第一挡板与第二壳体的靠近第一壳体的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的靠近第一壳体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二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二除雾器,第二壳体的位于第二挡板与第二壳体的远离第一壳体的侧壁之间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二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三除雾器。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的位于第二壳体的远离第一壳体的侧壁与第一挡板之间的底壁上形成有排水口,排水口通过连接管路与第一壳体的底部相连通,除臭装置还包括循环泵,循环泵的一端与第一喷淋部件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壳体的底部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至少具备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包括两级除臭装置,即包括连通在一起的用于对臭气依进行一级除臭的第一除臭装置和用于对臭气进行二级除臭的第二除臭装置,因此可实现对臭气更充分、高效地处理;

2)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的第二除臭装置通过首先对臭气进行光解,然后对光解后的臭气进行植物液雾化除臭,可实现对臭气更深度、更高效地除臭;

3)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中的第二除臭装置可使进入的臭气在其内部大致沿正弦曲线形的路径流动,该正弦曲线形的路径增加了臭气的流动行程,因此可增加臭气在第二除臭装置内的反应时间,以实现对臭气更充分地处理;

4)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可以实现将第二除臭装置中过剩的植物液回用到洗涤组件中,使得第一喷淋部件能够进一步对臭气进行喷淋除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除臭装置的经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该除臭装置100包括并列且连通设置的第一除臭装置1和第二除臭装置2,第一除臭装置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内设置有洗涤组件,第二除臭装置2包括第二壳体21,第二壳体21内依次设置有光解组件24和雾化组件,进入除臭装置100的臭气经第一壳体11内的洗涤组件进行一级除臭后进入第二壳体21,并依次经第二壳体21内的光解组件24 和雾化组件进行二级除臭后排出除臭装置100。

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在工作时,臭气首先通过第一壳体11中的洗涤组件,在经过洗涤组件的过程中,臭气可与其中的化学药液或者微生物培养液发生反应,从而实现对臭气的一级除臭;随后经过一级除臭的臭气依次经过第二壳体21中的光解组件24和雾化组件,其中在经过光解组件24 时,光解组件24能够将臭气中的高分子量的恶臭化学物质裂解为独立的、呈游离状态的污染物原子,再通过分解空气中的氧气,产生性质活跃的正负氧离子,继而生成臭氧,同时将裂解为独立的、呈游离状态的污染物原子通过臭氧的氧化反应,重新聚合成低分子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等。同时,臭气在光解组件24的作用下还能够增加臭气的活性,从而为臭气经过雾化组件时的反应创造更好的活性条件。具体地,当臭气继续经过雾化组件时,具有更高活性的臭气分子可与雾化组件所营造的雾化空间内的植物液分子充分接触并发生吸收反应,从而使臭气得到深度净化,进而排出除臭装置 100。

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能够使进入其的臭气首先进行一级除臭,随后进行二级除臭,在二级除臭的过程中,通过光解组件24预先对经一级除臭后的臭气分子进行裂解,一方面使得裂解后的臭气分子能够重新聚合成低分子的化合物,以达到除臭的目的,另一方面可提高臭气分子的活性,从而为臭气经过雾化组件时的反应创造更好的活性条件,进而使臭气在经过雾化组件时能够更充分地被吸收。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通过第一除臭装置 1和第二除臭装置2的配合,极大地提高了臭气的处理效率,从而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处理更多量的臭气,有利于降低除臭装置100的经济成本。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的除臭装置100能够实现对臭气的深度处理,因此不会对外部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12,洗涤组件包括沿臭气的流动方向与第一壳体11依次相连的第一喷淋部件14和填料层15,第一进气口12与填料层15相对。通过该设置,臭气经第一进气口12进入第一壳体11内,在第一喷淋部件14的作用下,将化学药液(例如浓度为6%的工业用硫酸、浓度为6%-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 或者微生物培养液(例如浓度为10-500mg/m3的极端嗜酸硫杆菌溶液等)朝向填料层15进行喷淋,该填料层15可增加液体和臭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臭气与喷淋的液体的充分接触和反应,以实现对臭气快速有效地一级除臭。

优选地,填料层15设置为由聚丙烯制成的多个多面空心球填充而成。该多个多面空心球的填充可有助于增加液体和臭气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洗涤的效果。还优选地,如图1所示,填料层15可通过固定架16固定在第一壳体11的顶壁上。进一步地,固定架16可设置为能够沿与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抽离出或安插进第一壳体11内,以便于填料层15的更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填料层15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壳体11的顶壁相连,填料层15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壳体11的底壁相连。通过该设置,使得填料层15将第一壳体11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空间,臭气需要完全经过该填料层15进行接触反应才可进入下一级除臭。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填料层15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壳体11的顶壁相连,填料层15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位置不高于第一壳体11内的最低液位。由于除臭装置100的运行的过程中,第一喷淋部件14需要朝向填料层15喷淋液体,因此在第一壳体11的底部会形成一定量的液体存储,通过设置填料层15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位置不高于第一壳体11内的最低液位,即填料层15的端部始终接触在第一壳体11的底部的液体中,使得形成在第一壳体11的底部的液体与填料层15共同作用将第一壳体11依然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空间,从而臭气需要完全经过该填料层15进行接触反应才可进入下一级除臭。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的靠近第二壳体21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一出气口13,第一出气口13处设置有第一除雾器17。该第一除雾器17用于对经洗涤组件进行一级除臭后的臭气进行除雾处理,以利于后续光解组件的工作。进一步地,第二壳体21的靠近第一壳体11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二进气口22,第二进气口22处设置有第二除雾器26,该第二除雾器 26用于对经第一除雾器17除雾后的臭气进行进一步地除雾处理,以确保该臭气在经光解组件时保持干燥,从而为臭气的光解提供更好地条件。更进一步地,第一出气口13与第二进气口22可通过图1所示的弯管相连,以增加臭气的流动行程,从而有利于确保对臭气更好地除雾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结合图1和图2所示,光解组件24可包括固定在第二壳体21内的多个无极紫外线灯管。由于臭气可能具有较高的湿度和较强的腐蚀性,通过采用无极紫外线灯管,同时采用微波驱动的方式激发无极紫外线灯管发光,灯管处于全封闭状态,且无需电线与灯管相连接,因此可大大提高光解组件24的使用寿命。优选地,多个无极紫外线灯管呈矩阵式分布。

此外,鉴于臭气可能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可采用有机玻璃钢材质来制作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21和壳体内的部件,但是由于有机玻璃钢材质会吸收驱动无极紫外线灯管的微波,因此还可设置相应的屏蔽罩来屏蔽微波对其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雾化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壳体21内的第二喷淋部件25。该第二喷淋部件25可用于将植物液喷洒成雾状,使植物液在特定的空间内被扩散,该扩散成雾状的植物液28中的有效除臭分子中间含有具有生物活性、化学活性、共轭双键等活性基团,可以与不同的异味发生作用。该活性基团不仅能有效地吸收异味分子,同时也能使该异味分子的立体构型发生改变,从而削弱了异味分子中的化合键,使得异味分子的不稳定性增加,并容易与其他分子进行化学反应,最后生成无味、无毒的分子,从而达到彻底除味、除臭,发挥有效的空气净化作用。优选地,该植物液可以包括蒎烷、薄荷烷、葵醇、月桂醇、乙酸酯、香草醛、肉桂酸和甲酸香叶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21内设置有与第二壳体21的底壁相连的第一挡板211和与第二壳体21的顶壁相连的第二挡板212,第一挡板211与第二壳体21的顶壁之间、第二挡板212与第二壳体21的底壁之间,以及第一挡板211与第二挡板212之间均形成有间距。其中,第二喷淋部件25设置在第一挡板211的朝向第二挡板212的表面上,无极紫外灯管设置在第一挡板 211与第二壳体21的靠近第一壳体11的侧壁之间。通过第一挡板211与第二挡板212的设置,使得进入第二壳体21的臭气能够在其内部大致沿正弦曲线形的路径流动,该正弦曲线形的路径增加了臭气的流动行程,因此可增加臭气在第二除臭装置2内的反应时间,以实现对臭气更充分地处理。同时,第一挡板211的设置可将光解组件24与雾化组件隔离开来,从而避免雾化组件产生的液滴对光解组件24的光解作用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21的位于第二挡板212与第二壳体21的远离第一壳体11的侧壁之间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二出气口23,第二出气口23处设置有第三除雾器27。在该第三除雾器27的作用下,可实现对经除臭后的臭气的深度气雾分离,在确保臭气通过第二出气口23排出的同时,使得剩余的植物液被捕捉、截留下来,通过将第二喷淋部件25喷洒出的液体设置成能够在第二壳体21内循环使用,即可实现对捕捉、截留下来的植物液的循环利用。同样地,第一喷淋部件14喷淋出的化学药液或微生物培养液也可设置为能够在第一壳体11内循环使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二壳体21的位于第二壳体21的远离第一壳体11的侧壁与第一挡板211之间的底壁上形成排水口(图中未示出),排水口通过连接管路4与第一壳体11的底部相连通,除臭装置100还可包括循环泵5,循环泵5的一端与第一喷淋部件14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的底部相连通。通过该设置,使得经第三除雾器27捕捉、截留下来的植物液可通过连接管路4回流至第一壳体11中,该液体可在循环泵5的作用下用于第一喷淋部件14的喷淋,以增强对臭气的除臭效果。由于该设置可以实现将过剩的植物液回用到洗涤组件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除臭装置100的经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连接管路4可以优选为图1所示的U型弯管,其采用的是连通器的原理,积累在第二壳体21底部的液体,通过该U型弯管排至第一壳体11中,进入第一壳体11的液体进一步被循环泵5泵送至第一喷淋部件14以对臭气进行喷淋洗涤,从而提高第一除臭装置1的除臭效果。此外,该U型弯管还可起到液封作用,即避免臭气经过第一壳体11后从U 型弯管直接进入第二壳体21内。进一步地,U型弯管的与第二壳体21相连的一端的高度高于U型弯管的与第一壳体11相连的一端的高度,即使得由第二壳体21排出的液体的出口的高度高于进入第一壳体11的液体的进口的高度。通过该设置,可有效确保第二壳体21内的积液流入第一壳体11内。还优选地,连接管路4也可以为平直的直管,此时,该直管的与第二壳体 21相连的一端的高度优选高于直管的与第一壳体11相连的一端的高度,即使得由第二壳体21排出的液体的出口的高度高于进入第一壳体11的液体的进口的高度,从而使第二壳体21中的液体能够依靠重力作用快速流入第一壳体11中。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还包括控制装置6,上述运行过程中的控制均可由该控制装置6进行自动控制。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21的顶部还可在必要的地方设置相应的维修孔7,其具体位置或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具体设定,这里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至少具备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包括两级除臭装置,即包括连通在一起的用于对臭气依进行一级除臭的第一除臭装置1和用于对臭气进行二级除臭的第二除臭装置2,因此可实现对臭气更充分、高效地处理;

2)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的第二除臭装置2通过首先对臭气进行光解,然后对光解后的臭气进行植物液雾化除臭,可实现对臭气更深度、更高效地除臭;

3)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中的第二除臭装置2可使进入的臭气在其内部大致沿正弦曲线形的路径流动,该正弦曲线形的路径增加了臭气的流动行程,因此可增加臭气在第二除臭装置内的反应时间,以实现对臭气更充分地处理;

4)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可以实现将第二除臭装置2中过剩的植物液回用到洗涤组件中,使得第一喷淋部件14能够进一步对臭气进行喷淋除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除臭装置100的经济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