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元件以及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4589发布日期:2018-12-28 19:3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膜元件以及滤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2017年8月2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21047971.7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参考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膜元件以及滤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常常采用卷式膜元件来对水进行过滤。膜元件的正面夹层形成原水流道,背面夹层形成纯水流道。

一般而言,使用相同的膜面积,膜页越长,原水流道越长,膜页数越少,膜面流速越快。膜面流速越快的膜元件对膜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冲刷强度更大,因而耐污染性较好,寿命较长。现有技术的膜元件,原水流道的长度和纯水流道的长度相对应,当单个膜元件的原水流道的长度太长时,相应的纯水流道的长度也过长,导致该膜元件纯水侧的背压较大,导致相同产水压力下该膜片纯水的产水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膜元件以及滤芯,其可以提高膜元件的表面流速,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膜寿命,且相同进水压力下膜元件的纯水的产水量不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膜元件,包括:

膜壳,所述膜壳具有进水端和废水出水端;

穿设在所述膜壳上的一个集水管;

膜模块,所述膜模块至少包括卷制在所述集水管上的第一膜单元和第二膜单元;

隔离机构,所述隔离机构用于将由所述膜模块和所述膜壳之间形成的间隙空间分隔为两个不直接连通的腔室,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通过其中一个腔室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连通;所述进水端通过另一个腔室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连通,或,所述废水出水端通过另一个腔室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与所述集水管连接的第一侧边和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优选地,所述进水端和所述废水出水端位于所述膜壳相同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朝向所述膜壳的进水端设置,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背向所述膜壳的废水出水端设置。

优选地,所述集水管具有纯水出水端,所述纯水出水端与所述进水端位于所述膜壳的同一端。

优选地,所述膜元件包括端盖,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膜壳远离所述进水端的另一端,所述端盖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或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连通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端盖和所述膜壳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膜元件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所述端盖以及所述膜壳形成导流空间,所述导流空间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或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连通,所述限位机构开设有用于将另一个腔室与所述导流空间连通的导流孔。

优选地,所述端盖与所述膜壳的内侧壁适配,所述端盖上开设有用于将另一个腔室和所述导流空间连通的导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端盖抵靠在所述膜壳内侧底壁上。

优选地,所述隔离机构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隔离机构卷绕在所述膜元件外侧。

优选地,所述隔离机构包括胶带或不透水薄膜。

优选地,所述第一膜单元和所述第二膜单元共同一次性卷制在所述集水管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膜单元和所述第二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层叠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膜单元和所述第二膜单元沿所述集水管的轴线方向并列排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膜单元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流道均沿所述集水管的圆周方向螺旋延伸。

优选地,所述隔离机构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隔离机构套设在膜模块外,所述膜壳套设在隔离机构外。

优选地,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流道内设置有靠近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一侧边的第一水管,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流道内设置有靠近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一侧边的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沿所述集水管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水管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水管侧壁上的多个第一导流孔、沿轴线方向延伸并用于与多个所述第一导流孔连通的第一导流通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管端部并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水管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二水管侧壁上的多个第二导流孔、沿轴线方向延伸并用于与多个所述第二导流孔连通的第二导流通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管端部并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膜壳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膜壳的废水出水端连通。

优选地,所述集水管内设置有过滤部。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滤芯,包括如上述的膜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膜元件的纯水流道维持不变,因此纯水的背压维持不变,但是通过膜面串联等方式,将原水的进水页数减少,原水流道延长,从而提高膜元件的表面流速,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膜寿命,且相同进水压力下膜元件的纯水的产水量不变。隔离机构可以将原水流道、废水流道以及纯水流道等各个水路更好的隔离,从而不仅可以减少该膜元件的体积,还可以保证膜元件的性能以及密封性。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膜元件在展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膜元件在展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膜元件的流道的原理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膜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A-A向的剖面图。

图8示出了图6的原理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的膜元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的膜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膜元件的流体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中的膜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的流道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集水管;10、膜模块;2、第一膜单元;21、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22、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3、第二膜单元;31、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32、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5、膜壳;51、进水端;52、废水出水端;53、纯水出水端;71、第一侧边;72、第二侧边;73、第三侧边;74、第四侧边;81、第一端盖;82、第二端盖;83、第三端盖;84、第四端盖;90、隔离机构;91、第一腔室;92、第二腔室;93、导流空间;94、限位机构;95、通孔;101、第一水管;102、第二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申请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申请的范围。

图1至图5示出了本申请中的膜元件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膜元件包括集水管1、以及膜模块10。膜模块10包括卷制在所述集水管1上的第一膜单元2和第二膜单元3。为了便于安装,第一膜单元2和第二膜单元3可以共同一次性卷制在所述集水管1上。

当然的,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模块10还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相互串联或并联设置的膜单元(例如,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

参照图2和图4所示,膜页的正面在C、D、E(集水管处)通过折叠、打胶等方式密封(正面在内,反面在外),膜页的反面在A、B处通过折叠、打胶等方式密封(反面在内,正面在外),配合膜页背面AD、AC和BD、BE打胶形成的密封,使得纯水和原水分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均沿所述集水管1的圆周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22位于所述膜元件的正面的圆周面上,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31位于所述膜元件正面的圆周面上。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22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31连通。

参照图5所示,在该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时,该膜元件具有第一侧边71(图中左侧边)和第二侧边72(图中右侧边)、第三侧边73(图中上侧)和第四侧边74(图中下侧),其中第一侧边71和第二侧边72相对设置,第三侧边73和第四侧边74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边73和所述第四侧边74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71和第二侧边72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所述第二膜单元3分别与所述集水管1连接的一侧为所述该膜元件的第一侧边71。其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纯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纯水出口与位于第一侧边71的所述集水管1连接。由此,由第一膜单元2和第二膜单元3制出的纯水可以从集水管1导出。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2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31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2。在该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沿着该膜元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参照图5所示,所述膜元件具有沿所述集水管1的轴线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图中上端)和第二端(图中下端)。为了避免混水,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21位于所述膜元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32位于所述膜元件的第二端。具体的,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21设置在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第三侧边73,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32设置在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第四侧边74。为了尽量的延长原水流道,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21可以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71的第三侧边73处。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32可以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71的第四侧边74处。

参照图5所示,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三侧边73除了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21外的部分(AB段)密封,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四侧边74(oD段)密封。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四侧边74除了对应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32外的部分(EF段)密封,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三侧边73(OH段)密封。

参照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三侧边73除去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21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三侧边73除去对应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21的部分(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第三侧边73的AB段、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第三侧边73的GH段)通过第一端盖81密封,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第三侧边73对应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21的部分(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第四侧边74的OG段)在所述第二膜单元3靠近于第三侧边73的原水流道一侧的面上涂胶密封。

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四侧边74除去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32的部分和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四侧边74除去对应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32的部分(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第四侧边74的CD段、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第三侧边73的EF段)通过第二端盖82密封,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第四侧边74对应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32的部分(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第四侧边74的oC段)在所述第一膜单元2靠近于第四侧边74的原水流道一侧的面上涂胶密封。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申请中通过端盖密封一般是指在膜单元的端部涂胶,并与端盖的壁面粘合。

参照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膜元件可以包括供所述集水管1穿设的膜壳5。所述膜模块10(即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设置在所述膜壳5内。膜壳5具有进水端51和废水出水端52。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水端51和废水出水端52处于膜壳5相同的一端(图7中膜壳5的上端),以便于安装和制造。当然的,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水端51和废水出水端52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膜壳5的其他位置。

所述集水管1还具有纯水出水端53。为了便于安装和制造,所述纯水出水端53与进水端51和/或废水出水端52可以位于同一端(图7中膜壳5的上端)。当然的,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纯水出水端5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所述集水管1的其他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21朝向膜壳5的进水端51设置。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32背向膜壳5的进水端51设置。即,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21位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32的上方。

参照图8所示,所述膜元件还可以包括隔离机构90,所述隔离机构90用于将由所述膜模块10和所述膜壳5之间形成的间隙空间分隔为两个不直接连通的腔室。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机构90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隔离机构90卷绕在所述膜元件外侧。此时,隔离机构90的内侧与膜模块10之间形成第一腔室91。隔离机构90的外侧壁与膜壳5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92。自膜壳5的进水端51流入的原水在经过第一膜单元2过滤后,自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2进入第一腔室91,再通过第一腔室91从第二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2进入第二膜单元3过滤,经过第二膜单元3过滤后的废水从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进入第二腔室92,再从第二腔室92通过膜壳5的废水出水端52流出膜元件。

此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隔离机构90的内外两侧均有水流通过。换言之,隔离机构90的两侧均有作用力方向相反的压力。这两个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从而可以避免隔离机构90因为水的压力而被损坏。

图8仅为了示例性的说明隔离机构的位置。实际上,柔性材料可以较紧密的与膜模块10结合,此时该膜模块10所占空间较小。由此,残留在第一腔室内的水量也较小。刚开机时,由这部分水而引发的TDS升高的增加值较小。同时,在对该膜模块10进行冲洗时,所需要的水量也较少。

优选地,所述隔离机构90包括胶带或不透水薄膜。例如,所述隔离机构90可以为蓝胶带、白胶带或不透水薄膜等。所述隔离机构90可以由不透明材料制成,以避免或降低在拆除或更换膜模块的过程中,残留在膜模块上的一些污垢给使用者造成的不适感。

继续结合图8所示,优选地,在第二端盖82和膜壳5的底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膜元件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94。所述限位机构94、所述第二端盖82以及所述膜壳5可以形成导流空间93。该导流空间93与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32连通。并且,该限位机构94的壁上设置有导流孔(图中未示出),该导流孔可以将导流空间93和第二腔室92连通。为了便于固定,所述第二端盖82与所述膜壳5的内侧壁适配。所述第二端盖82上开设有用于将第二腔室92和所述导流空间93连通的用于导流的导流通道(图中未示出)。

在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层叠设置。例如,参照图2、图3和图4所示,相邻的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正面之间形成原水流道。相邻的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正面之间也形成原水流道。在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背面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背面均为纯水流道,且全部流向所述集水管1。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沿着远离所述集水管1的方向流动,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沿着朝向所述集水管1的方向流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集水管1内还可以设置过滤部。过滤部可以对经过第一膜单元2和第二膜单元3过滤产生的纯水进行再次处理。例如,过滤部可以为阻垢滤料,以滤除重金属等。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可以均沿所述集水管1的圆周方向螺旋延伸。在现有技术中,膜单元的原水流道一般采用从膜单元的一端进,从另一端出的方式。而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的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中的原水流道沿集水管1的圆周方向螺旋延伸。由于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或第二膜单元3卷制在所述集水管1上,因而采用该种方式的膜单元的原水流道较长。

但是采用该种方式的第一膜单元2和/或第二膜单元3各自的原水流道也不能无限制的延伸。随着原水流道的变长,原水流道沿集水管1的圆周方向螺旋延伸的膜单元的纯水流道也相应的变长,此时该膜单元的背压较大,容易导致该膜单元的纯水产水量下降。

为了进一步延长膜元件的原水流道,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22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31连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随着原水流道延长,但是纯水流道维持不变,因此纯水的背压维持不变,但是通过膜面串联等方式,将原水的进水页数减少,流道延长,从而提高膜元件的表面流速,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膜寿命,且相同进水压力下膜元件的纯水的产水量不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22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31位于相对应的同一个侧边,也可以便于加工、制造、装配,以及采用该种结构的膜元件的体积也可以较小。

在一个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可以由相同的膜片材料制成。例如,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可以为反渗透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进入所述第二膜单元3,由于所述第一膜单元2产出一部分纯水,因而进入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水量小于所述第一膜单元2,为了维持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表面流速,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膜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膜面面积(即,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膜页的页数大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膜页的页数)。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膜片的线速度以及其他实际情况,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膜单元2由相同或不同的过滤膜材料制成。或者,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膜单元3由相同或不同的过滤膜材料制成。更或者,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由相同或不同的过滤膜材料制成。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制备出的纯水保留一定的矿物质,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可以由不同的膜片制成。例如,所述第一膜单元2可以为纳滤膜,第二膜单元3可以为反渗透膜。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为了保证出水的脱盐率,防止烧水有水垢,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膜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膜面面积(即,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膜页的页数小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膜页的页数)。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机构90也可以由硬质材料制成。隔离机构90套设在膜模块10外,膜壳5套设在隔离机构90外。与上个实施方式相似的,隔离机构90的内侧与膜模块10之间形成第一腔室91。隔离机构90的外侧壁与膜壳5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92。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累述。

参照图9所示,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膜元件并未设置有限位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盖82的下端可以与膜壳5的内侧底壁相抵靠,从而用于对膜模块10进行限位。第二端盖82上开设有将膜模块10和第二腔室92连通的通孔95。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背向膜壳5的进水端51设置。所述第二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朝向膜壳5的进水端51设置。即,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位于所述第二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的下方。此时,隔离机构90的内侧与膜模块10之间形成第一腔室91。隔离机构90的外侧壁与膜壳5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92。自膜壳5的进水端51流入的原水在经过第二腔室92后进入第一膜单元2,在经过第一膜单元2过滤后,自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2进入第一腔室91,再通过第一腔室91从第二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2进入第二膜单元3过滤,经过第二膜单元3过滤后的废水通过膜壳5的废水出水端52流出膜元件。图10至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中的膜元件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0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22位于所述膜元件的圆周面上,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31位于所述膜元件的圆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均沿所述集水管1的圆周方向螺旋延伸。为了避免混水,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21位于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上端。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32位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下端。

与上个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沿所述集水管1的轴线方向间隔并列排布。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可以通过一次或两次卷制在所述集水管1上。

参照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具有沿所述集水管1轴线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图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上端)和第二端(图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下端),所述第二膜单元3具有沿所述集水管1轴线方向相对的第三端(图中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上端)和第四端(图中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上端)。其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第三端相邻设置。

所述膜元件包括第一端盖81、第二端盖82、第三端盖83、第四端盖84。所述第一端盖81、第二端盖82、第三端盖83、第四端盖84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膜单元2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第三端和第四端。

结合图11所示,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三侧边73除去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21的部分(AB段)通过第一端盖81密封。所述第一端盖8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21连通的第三开口。

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四侧边74(oD段)通过第二端盖82密封。

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三侧边73(OH段)通过第三端盖83密封。

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一侧的第四侧边74除去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32的部分(oF段)通过第四端盖84密封。所述第四端盖84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32连通的第四开口。

所述第二端盖82和所述第三端盖83分别将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第四侧边74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第三侧边73密封,从而将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隔离。

与上个实施方式相似的,由第一膜单元2产生的废水通过其圆周面的废水出口流入位于圆周面上的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31。由此,该膜元件的原水流道基本可以认为是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的叠加,因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膜元件的膜面流速越快的膜元件的耐污染性较好,寿命较长,且相同进水压力下膜元件的纯水的产水量不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单元2和第二膜单元3一次性或两次共同卷制在一个集水管1上,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膜元件的制备较为简单。相较于上个实施方式,该膜元件的截面积较小,但是原水流道的长度较长。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似的,在膜壳5和膜模块10之间可以设置有隔离机构90,从而将各个流道隔离开来。隔离机构9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累述。

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膜元件,该膜元件还包括第一水管101和第二水管102。第一膜单元2的纯水流道侧的第一侧边71和第二膜单元3的纯水流道侧的第一侧边71设置在集水管1上。第一水管101设置在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流道侧的第一侧边71处,以使第一膜单元2的正面包裹在第一水管101上。第一水管101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水管101侧壁上的多个第一导流孔、沿轴线方向延伸并用于与多个所述第一导流孔连通的第一导流通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管101端部并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连通的第一开口。原水可以自膜壳5的进水端从第一开口进入第一导流通道中,并从第一导流孔导入第一膜单元2中(图中细实线)。在第一导流孔作用下,原水可以沿圆周方向螺旋延伸,并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2(卷制后的外缘)向外流出。第二水管102设置在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流道侧的第一侧边71处,以使第二膜单元3的正面包裹在第二水管102上。所述第二水管102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二水管102侧壁上的多个第二导流孔、沿轴线方向延伸并用于与多个所述第二导流孔连通的第二导流通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管102端部并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的第二开口。自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2输出的废水进入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2(卷制后的外缘)后,再沿圆周方向螺旋延伸流动,进入第二水管102的第二导流孔,再从第二导流孔流入第二导流通道,最后从第二开口流出(图中细虚线)。自第一膜单元2和第二膜单元3过滤后的纯水可以从集水管1流出(图中粗实线)。

为了区隔于废水以及原水,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可以分别位于集水管1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73和第四侧边74,所述第三侧边73和所述第四侧边74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71和第二侧边72连接。所述膜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两端的端盖,所述端盖供所述集水管1、所述第一水管101和所述第二水管102穿设,所述端盖将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第三侧边73和第四侧边74密封。

所述膜元件还包括隔离机构,所述隔离机构90用于将由所述膜模块10和所述膜壳5之间形成的间隙空间分隔为两个不直接连通的腔室。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通过其中一个腔室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连通。所述废水出水端52通过另一个腔室92与所述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机构90可以包裹在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外侧,从而使所述隔离机构90与所述第一膜单元2和所述第二膜单元3形成一个密封空间。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机构90可以套设在所述第一水管101和第二水管102外,从而可以使第一水管101的原水、第二水管102的废水和膜壳5内的空间隔离。

所述隔离机构9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累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滤芯,其包括如上述的膜元件。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