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叠层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523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叠层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叠层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叠层膜的制造方法为将第1膜以及第2膜层叠形成叠层膜的制造方法,并且具有将在预定方向上与自然长度相比伸长的状态下的第1膜贴合于第2膜的层叠工序。
【专利说明】叠层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叠层膜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国际申请基于2013年2月5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 0.2013 —20533并要求其优先权的权益,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塑料容器的盖材等的叠层膜。
【背景技术】
[0004]装入糖浆等液体的容器,包括塑料容器体以及膜状盖材。以往,该盖材使用由铝和塑料层叠构成的膜。
[0005]盖材使用铝的效果是,当要开启容器而将粘贴在容器体上的盖材的一端从容器体上撕开时,盖材会卷曲,并且维持该卷曲状态。因此通过将盖材撕开而产生的开口将会保持开启着的状态,而且不将盖材从容器体上完全地撕开也可以使得糖浆等易于倾注。
[0006]近几年,由于环境问题等理由而推进削减容器中铝的使用量,但是,如果盖材不使用铝,盖材将不能充分地维持卷曲状态,容器的使用便利性将有变坏的可能。
[0007]因此,有人提出了将通过加热使膜具有卷曲特性的叠层膜作为容器的盖材使用(参照日本专利N 0.4790159)。

【发明内容】

[0008]由于日本专利N 0.4790159所记载的盖材通过热封被付与卷曲特性,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即,热封的加热温度或加热时间等条件将会受到为适当地付与卷曲特性的范围的限制。
[0009]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使用铝而能够付与卷曲特性的新型叠层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叠层膜。
[0010]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为将第I膜以及第2膜层叠形成叠层膜的制造方法,该叠层膜的制造方法具有将在预定方向上与自然长度相比伸长的状态下的所述第I膜贴合于所述第2膜的层叠工序。
[0011]由于通过该叠层膜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叠层膜在第I膜和第2膜相贴合后第I膜将会收缩,并因此以第I膜形成的一侧为内侧呈现卷曲状态。由此,能够不使用铝而付与膜卷曲特性。如果将所述叠层膜用于装入液体等容器的盖材时,由于开启的部分会卷曲,开口将不会闭合从而能够维持开启着的状态。
[0012]所述叠层膜可以由第I膜以及第2膜的至少两层膜层叠而成,也可以包括有三层以上的膜。
[0013]当所述层叠工序之前的所述第I以及第2膜在所述预定方向的预定范围的长度分别为A 1、A 2,所述层叠工序之后的该膜的所述预定范围的长度分别为B 1、B 2,且B I /Al=Cl以及B2/A2=C2时,如果使所述第I膜的C I值除以所述第2膜的C 2值的值D在D f 0.9994的范围内进行制造,就能够付与所述叠层膜良好的卷曲特性。
[0014]另外,所述叠层膜可以使用含有聚丙烯类树脂以及聚酯类树脂中的至少任一者的膜作为所述第I膜。优选使用聚丙烯类树脂以及聚酯类树脂中的至少任一者为主成分的膜作为所述第I膜。作为聚丙烯类的树脂可以为,例如,拉伸聚丙烯、单轴定向拉伸聚丙烯、BOPP (双轴定向拉伸聚丙烯)、无拉伸聚丙烯等。
[0015]另外,所述叠层膜可以使用含有聚酯类树脂以及聚丙烯类树脂中的至少任一者的膜作为所述第2膜。优选使用聚酯类树脂以及聚丙烯类树脂中的至少任一者为主成分的膜作为所述第2膜。作为聚酯类树脂可以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0016]当使用所述第I膜时,通过对第I膜进行加热处理能够在比较弱的张力下得到理想的伸长率。具体而言,在所述层叠工序中将第I膜与所述第2膜相贴合时,可将第I膜加热至80°C以上且使其处于伸长的状态。
[0017]另外,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为将第I膜以及第2膜层叠形成的叠层膜。该叠层膜包括第I膜以及层叠于所述第I膜的第2膜。所述第I膜在预定方向上与自然长度相比伸长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膜相贴合。
[0018]如上构成的叠层膜与使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叠层膜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叠层膜具有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0]图1是制造实施方式的叠层膜的贴合设备的模式图。
[0021]图2 A是刚层叠之后被施加张力的状态下的叠层膜的侧视断面图,图2 B是经过预定时间后的状态下的叠层膜的侧视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说明将两种膜贴合以制造叠层膜的工序。
[0023]图1是表示制造实施方式的叠层膜的贴合设备I的模式图。该贴合设备I是将从第I输送卷筒11拉出的第I膜13以及从第2输送卷筒15拉出的第2膜17相贴合的设备。
[0024]该贴合设备I包含第I输送部21、涂布部23、加热部25、第2输送部27、贴合部
29、以及卷绕部31。设备整体里设置有多个导辊19,其中有一部分在图中未示出,通过这些导辊来引导第I膜13以及第2膜17。
[0025]卷绕在第I输送卷筒11上的第I膜13从第I输送部21被输送至涂布部23。在涂布部23中第I膜13的一个面上被涂布粘合剂。
[0026]在加热部25中,通过加热使粘合剂的溶剂气化并除去。此外,通过加热第I膜13促进其延伸。之后,将第I膜13送至贴合部29。
[0027]卷绕在第2输送卷筒15上的第2膜17从第2输送部27被输送至贴合部29。
[0028]在贴合部29中,通过加压辊筒41、43将第I膜13上的粘合剂涂布面与第2膜17进行压合,从而形成叠层膜33。在卷绕部31中卷绕叠层膜33,形成卷绕卷筒35。
[0029]一部分导辊19可变动轴向位置,通过变动这些轴向位置,以及调整第I输送卷筒
11、第2输送卷筒15、卷绕卷筒35的旋转速度,就能够调整施加于第I膜13以及第2膜17的在卷曲输送方向上的张力(以下,称为张力)。在第I输送部21、涂布部23、加热部25、第2输送部27、贴合部29、以及卷绕部31的每一个上都能够调整张力。
[0030]该贴合设备I调整第I膜13以及第2膜17的张力,并且在调整为使得第I膜13的纵向方向(输送方向)的伸长率相对地变大的状态下在贴合部29进行贴合。换而言之,在使第I膜13与自然长度相比伸长的状态下,而使第2膜17尽可能不伸长的状态下进行贴

口 ο
[0031]在图2 A—2 B中示出如上制造的叠层膜33的侧视断面图。在这些图中,箭形符号方向为纵向方向(输送方向)。图2 A表不在贴合部29粘贴时的状态。此时第I膜13被施加张力且在纵向方向上与自然长度相比处于伸长状态。当时间经过时,由于第I膜13要恢复原来的长度而收缩,如图2 B中所示,第I膜13卷曲成为内侧。
[0032]作为第I膜13可以使用具备在被施加张力时伸长并且在未被施加张力的状态下恢复原来长度的性质的材料。作为该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烯烃类材料,更加具体而言,可以使用聚丙烯类树脂,尤其可以使用,OPP (拉伸聚丙烯)、单轴定向拉伸聚丙烯、BOPP(双轴定向拉伸聚丙烯)、无拉伸聚丙烯等为主成分的膜。此外,也可以使用聚酯类的树脂。
[0033]另外,作为第2膜17,可以使用即使被施加张力伸长程度也小的材料。作为该材料可以使用,例如,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的树脂等为主成分的膜。此外,也可以使用C P P (无拉伸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
[0034]在这些膜材料上也可以涂布其他材料。例如,也可以使用蒸镀铝的VM膜(VM OPP、VMCPP、VMPET)等。
[0035]粘合剂可以使用,例如,被广泛所用的芳香族类、脂肪族类的粘合剂。
[0036][实施例以及比较例]
[0037]实施例1?3中使用的第I膜、第2膜如下所示。
[0038]第I膜:B O P P # 401020 mm宽,1000 m (三井化学东赛璐株式会社制O P —U 140 μ m)
[0039]第2膜:P E T # 121020 mm宽,1000 m(尤尼吉可株式会社制Em b IetPE T 12 μ m)
[0040]在这些膜被安装在贴合设备I之前,即,未被施加张力且未进行加热处理的状态下(以下,称为通常状态)在这些膜上以预定的间隔预先做出两个标记。然后,调整张力后将这些膜层叠,并且测量卷曲特性以及层叠后的所述标记的间隔的变化。层叠后是指经过24小时之后。
[0041]试验条件以及结果如下表I所示。在表I中,「张力」栏的「第I输送部」、「涂布部」、「加热部」、以及「第2输送部」分别为第I输送部21、涂布部23、加热部25、第2输送部27中的张力。
[0042]另外,「标记间的长度」栏中的「第I (前)」为第I膜上在通常状态下的标记间隔,「第I (后)」为第I膜上层叠后的标记间隔,「第2 (前)」为第2膜上在通常状态下的标记间隔,「第2 (后)」为第2膜上层叠后的标记间隔。
[0043]另外,当第I膜以及第2膜在通常状态下的标记间隔(本发明中在层叠工序前膜在预定方向上的预定范围的长度)分别为A 1、A 2,第I膜以及第2膜层叠后的标记间隔(本发明中在层叠工序后该膜的预定范围的长度)分别为B 1、B 2时,「变化率」栏中的「第I」、「第2」为B I / A I的值(C I值,%)以及B 2 / A 2的值(C 2值,%),「第I/第2」为第I膜的C I值除以第2膜的C 2值的值(D值)。该D值为表示第I膜以及第2膜的长度变化的一致程度的参数,当D值为I时,第I膜以及第2膜从通常状态起的长度的变化程度相同。当D值小于I时,可以认为与第2膜相比第I膜收缩了。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I膜上的标记规定第I预定范围(部分),第2膜上的标记规定第2预定范围(部分)。
[0044]另外,在「评价」栏中,当剪切为边长10 c m的正方形的叠层膜卷曲成直径30 mm以下的圆筒形时记为「良好」,当直径超过30 mm或不卷曲时记为「不良」。
[0045]加热温度全部为80°C,压区压力(贴合部29的压合压力)全部为13250 N。
[0046]另外,在比较例1、2中,使用与实施例1~3相同的膜材料,张力比实施例1~3低,特别地,将对于膜的伸长影响大的加热部25的张力设定为较低的条件下制造叠层膜。这些结果也一起在表1中示出。
[0047]【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叠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在预定方向上与自然长度相比伸长的状态下的第I膜贴合于第2膜的层叠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层叠工序之前的所述第I以及第2膜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预定范围的长度分别为A 1、A 2,所述层叠工序之后的该膜的所述预定范围的长度分别为B 1、B 2,且B I / AI=Cl 以及 B 2 / A2=C2 时, 所述第I膜的C I值除以所述第2膜的C 2值的值D在Df 0.9994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膜为含有聚丙烯类树脂以及聚酯类树脂中的至少任一者的膜,所述第2膜为含有聚酯类树脂以及聚丙烯类树脂中的至少任一者的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工序为,将第I膜加热至80°C以上且使其处于伸长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膜进行贴合的工序。
5.一种叠层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I膜,以及 第2膜,其层叠于所述第I膜, 所述第I膜在预定方向上与自然长度相比伸长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膜相贴合。
【文档编号】B32B37/12GK103963420SQ201310061314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5日
【发明者】靏卷京彦, 笹野周作 申请人:真丸特殊纸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