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涂流水线水幕空气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1601发布日期:2019-02-10 23:55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涂流水线水幕空气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架图层喷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喷涂流水线水幕空气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在加工自行车或者三轮车车架时,需要在其上喷涂上的各种涂层,这类的喷涂工作大部分是在喷涂流水线上进行的。在加工车架这种结构上都带有拐角较多的工件时,自动喷涂设备往往不能保证所有角落都能布满涂料,通常在流水线中会设有人工补涂的工序。由于喷涂过程中会产生多余的尘雾,如果不经过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在有人参与的喷涂环节中就对尘雾更为敏感了。通常情况下会在喷涂车间内设置空气过滤装置。

现有的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2600686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喷涂用水幕空气过滤装置,包括作业区和设在作业区内的作业台,作业区前部立面设有一水幕墙,水幕墙上方设有溢水管,下方设有集水池,其特征是作业区两侧立面及顶部立面为封闭结构,所述的水幕墙下沿悬空在集水池上方,水幕墙下沿具有一折边,折边上至少开设有两排错位分布的喷淋孔;水幕墙背部设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顶部设有抽风机;所述作业台靠近水幕墙一侧的表面设有溢水槽,该溢水槽溢出的水落入集水池中,集水池经水泵和管道与溢水管和溢水槽连通。其结构适合喷漆工艺上使用,可吸附过滤悬浮于空气中的大量油漆雾气,减少直排对空气的污染。

这种水幕空气过滤装置在水幕墙上方的水帘受水幕墙倾斜状态的影响只能集中在水幕墙的顶部,但是通常情况下喷涂产生尘雾有很大部分一部分不会被喷到水幕墙的顶部位置,而且在抽风机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喷到较高位置的晨雾在到达水幕墙附近时大多会降到稍低的位置,这样水幕墙顶部的水帘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到最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涂流水线水幕空气过滤装置,可以增大水幕墙上水帘与尘雾的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喷涂流水线水幕空气过滤装置,包括作业区、设在作业区内的作业台、固定在作业区远离作业台一侧的水幕墙、设置在水幕墙下方的集水池、给水幕墙供水的给水组件以及固接在水幕墙远离工作区一侧的送风组件,作业区两侧立面及顶部立面为封闭结构,水幕墙包括上段墙体、与下段墙体以及两个分别固接在上、下段墙体顶部的水幕水管,下段墙体的顶部高于上段墙体的顶部且位于上段墙体远离作业台的一侧,下段墙体倾斜设置且靠下一端到作业台的距离比靠上一端到作业台的距离小;给水组件包括将集水池中的水泵送给水幕水管的给水泵,水幕水管上均开有多个出水孔;水幕水管上流出的水沿上、下段墙体流淌形成水幕,上段墙体上的水幕脱离上段墙体后落在下段墙体上并在上、下段墙体之间形成水帘,下段墙体上的水幕脱离下段墙体后落在集水池中并在集水池的水面与下段墙体之间形成水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水幕墙分成上下两段,借用上段墙体和下段墙体之间的落差形成水帘,这部分水帘位于水幕墙的中段位置,可以更好的接触的空气中的尘雾,在下方水帘除尘效果不变情况下,水帘结构可以更有效的接触尘雾,提高水帘的除尘效果,可以使喷涂过程更为安全卫生。中部水帘同时成为下段墙体上的水幕和下端墙体底端水帘的一部分水源,可以提高下方水幕和水帘的水量,有助于保证水幕和水帘的连续性,降低水幕和水帘被喷涂气流冲开的可能性。其中下段墙体倾斜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水幕与下段墙体之间的附着力,另一方面便于中部水帘落在下段墙体上与下方水幕汇合。

较佳的,上段墙体朝向作业台的表面为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的轴线水平并位于所述圆弧面远离作业台的一侧,圆弧面的轴线不低于其顶端边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圆弧面,在保证上段墙体上水幕有良好的附着力同时,使上段墙体朝向作业台的表面整体呈现上端靠近作业台的倾斜态;相较于竖直状态和反向的倾斜态,喷涂产生的气流撞击上段墙体反弹的高度更低,有助于加快尘雾的下降速度除尘的效果更好。

较佳的,所述圆弧面底端向下延伸出一竖直面,圆弧面与竖直面圆滑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竖直部分,将水流的方向由内扣状态导正,使中部水帘可以竖直的脱离上段墙体,一方面可以增大中部水帘的面积,另一方面减小重力对水帘形态的作用,降低水帘分裂的可能性。圆弧面和竖直面圆滑过渡,可以使水流更为流畅,可以降低上段墙体的水幕受接缝的影响分裂的可能性。

较佳的,上段墙体靠近作业台的表面顶部固接有聚水板,上段墙体上的给水管位于上段墙体与聚水板之间,聚水板底端与上段墙体之间的缝隙面积小于上段墙体上水幕水管上出水孔的总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聚水板和上段墙体之间的区域作为溢水结构,使水流从聚水板和上段墙体之间的线形缝隙流出,有助于形成均匀的水幕;使聚水板和上段墙体之间的缝隙面积小于上段墙体上水幕水管上出水孔的总面积,可以保证聚水板与上段墙体之间水量充沛,便于保证水幕水量充足,同时可以增大水幕上水流的流速,增加喷涂产生气流冲开水幕的难度,有助于提高除尘效率。

较佳的,下段墙体的顶部与上段墙体背向工作区的一侧固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可以加固整个水幕墙,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上段墙体与下段墙体之间出现贯穿的缝隙,使带有尘雾从上段墙体和下段墙体之间缝隙穿过。

较佳的,上段墙体背向作业台的端面底端向下段墙体隆起,上段墙体底端与下段墙体之间的缝隙面积小于下端墙体顶部水管上出水孔的总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下段墙体和上段墙体之间的区域作为溢水结构,使水流下段墙体和上段墙体之间的线形缝隙流出,有助于形成均匀的水幕。使下段墙体和上段墙体之间的缝隙面积小于下段墙体上水幕水管上出水孔的总面积,可以保证下端墙体上的水幕水量充沛,可以增大下方水幕上水流的流速,增加喷涂产生气流冲开水幕的难度,有助于提高除尘效率。

较佳的,下段墙体的底部设有引流沿,引流沿朝向作业台的表面呈为波浪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引流沿增大下端墙体底端朝向作业台一侧的面积和下边缘的实际长度,可以增大水幕墙底端水帘的面积,可以使有尘雾的空气接触更多的水体,提高除尘效果。

较佳的,下段墙体与引流沿朝向作业台的表面圆滑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尖锐接缝破坏下端墙体上水幕的完整性。

较佳的,集水池远离水幕墙的边缘固接有由给水泵供水的喷水管,喷水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下段墙体朝向工作区的表面,喷水管周向侧壁上开有多个喷水孔,从喷水孔喷出的水落在下段墙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喷水管喷出的水,可以在作业台与水幕墙之间形成一道稀疏的水帘,增加带有尘雾的空气与水体的接触;可以加快尘雾向水幕墙移动的速度,提高除尘效率;同时可以丰富下段墙体上水幕和下段墙体底端水帘的水量,有助于保证水幕和水帘的连续性,降低水幕和水帘被喷涂气流冲开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水幕墙分成上下两段,改变水帘形成方式和位置,提高水帘的除尘效果;

2、下端墙体的倾斜设置和上段墙体的圆弧面设置,可以保证水幕的附着力,便于保证中段水帘落在下方水幕上;

3、上段墙体的圆弧面的形状限制,有助于加快尘雾的下降速度除尘的效果更好;

4、竖直面的设置,可以增大水帘的面积,降低水帘分裂的可能性;

5、聚水板、上段墙体和下段墙体之间缝隙可以保证水幕上的水流均匀;

6、引流沿的设置可以增大底部水帘的面积,提高除尘效果;

7、喷水管的设置可以提高除尘效率,增大下方水幕和水帘的水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喷涂流水线水幕空气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喷涂流水线水幕空气过滤装置的剖视图(其中虚线表示水流);

图3是上段墙体与下段墙体连接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上段墙体与顶板连接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下段墙体底部引流沿的示意图;

图6是最顶部的折流板的局部剖示图。

图中,1、作业区;11、围墙;12、顶板;13、折风板;2、作业台;3、水幕墙;31、上段墙体;311、圆弧面;312、竖直面;313、内扣沿;314、聚水板;32、下段墙体;321、连接折沿;322、引流沿;33、水幕水管;331、上管;332、下管;333、出水孔;4、集水池;5、给水组件;51、给水泵;52、连接管;6、送风组件;7、水障组件;71、水障水管;711、出水口;72、折流板;721、I型板;722、II型板;723、溢流槽;724、限流沿;8、喷水管;81、喷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喷涂流水线水幕空气过滤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作业区1、固定在作业区1内的作业台2、固定在作业区1远离作业台2一侧的水幕墙3、设置在水幕墙3下方的集水池4、将作业区1的空气抽送到水幕墙3远离作业区1的一侧的送风组件6、设置在水幕墙3远离工作区一侧的水障组件7以及为过流装置提供循环水的给水组件5。

作业区1为四面围墙11、顶板12以及地板围合而成的大致封闭的矩形盒状结构。围墙11上一般会开有供人和工件进出的出入口。

如图1所示,水幕墙3包括顶端与顶板12固接的上段墙体31、固接在上段墙体31下部的下段墙体32和水幕水管33。如图2所示,水幕水管33设有两根,二者结构相同的,根据位置不同分为固接在上段墙体31顶部的上管331以及固接下段墙体32顶部的下管332。水幕水管33中流出的水沿上段墙体31和下段墙体32流动,分别在上段墙体31和下段墙体32形成水幕,并在各自水幕的底端形成悬空的水帘。水幕墙3整体悬空设置在集水池4远离工作台的一侧,其底端的水帘直接落入集水池4中。结合图1所示,水幕墙3以及其底端的水帘,共同作为作业区1的远离作业台2的那面围墙11,水幕墙3的两侧由相邻的两个围墙11封闭。

如图2所示,下段墙体32的顶部高于上段墙体31的底部,且下段墙体32的顶部位于上段墙体31远离作业台2的一侧。结合图3所示,下段墙体32的顶部朝向上段墙体31弯折出一连接折沿321与上段墙体31远离作业台2的表面固接,使下段墙体32与上段墙体31连接为一体。如图2所示,其中下段墙体32设置为更适于水幕附着的倾斜状态,其靠下一侧到作业台2的距离更近。

如图2所示,上段墙体31朝向作业台2的表面的主体部分为一轴线水平的圆弧面311,所述圆弧面311的轴线垂直于水幕墙3两侧的围墙11,且位于所述圆弧面311远离作业台2的一侧。该圆弧面311可以提高水幕与上段墙体31之间的附着力。所述圆弧面311的轴线不低于其顶端边缘,使圆弧面311呈现上端靠近作业台2的状态,可以将喷涂产生的气流撞击上段墙体31反弹的高度变得相对较低,有助于加快尘雾的下降速度除尘的效果更好。

圆弧面311的底端向下延伸出一短小的竖直面312,圆弧面311与竖直面312之间圆滑过渡。使上段墙体31下方的水帘可以顺畅的以竖直状态落在下段墙体32的水幕上,在增补下段墙体32上水幕的水量的同时,使该水帘形成于水幕墙3的中部;可以更好的接触的空气中受重力和送风组件6作用下降的尘雾,水帘结构可以更有效的接触尘雾,提高水帘的除尘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圆弧面311的顶部与顶板12之间固接有聚水板314,结合图4,聚水板314的底端与圆弧面311之间形成一条平行于圆弧面311的细长缝隙。上管331水平设置,其长度平行于圆弧面311的轴线。上管331被设置于圆弧面311、聚水板314与顶板12所围的空间内。上管331的圆周面上开有一排沿其母线设置的出水孔333,使上管331中的水可以均匀的流到聚水板314、顶板12与圆弧面311之间的空间内。聚水板314与圆弧面311之间的细长缝隙的面积小于上管331的出水孔333的总面积,使上管331中流出的水填满圆弧面311、聚水板314与顶板12所围的空间后,保持相对较大的水压从前述的细长缝隙中均匀的流出,以形成均匀的水幕。

如图3所示,下管332周围的出水结构与上管331周围相似。上段墙体31背向作业区1表面的底端朝向下段墙体32隆起,形成内扣沿313,内扣沿313与下段墙体32之间形成一条平行于圆弧面311的细长缝隙。由此,上段墙体31背向作业区1的表面、连接折沿321、下段墙体32朝向作业区1的表面与内扣沿313之间围合出一空间,下管332位于该空间内。下管332的圆周面上也开有一排沿其母线设置的出水孔333。内扣沿313与下段墙体32之间的细长缝隙的面积小于下管332的出水孔333的总面积,使下管332中流出的水填满其周围空间后,保持相对较大的水压从细长缝隙中均匀的流出,以形成均匀的水幕。

结合图1和图5所示,下段墙体32的底部设有引流沿322,引流沿322朝向作业台2的表面到作业台2出现远近交替变化,该变化沿平行于圆弧面311的轴线方向排布,使所述表面呈为波浪形。直接增大了水幕墙3底端边缘的长度,增大水幕墙3底端水帘的面积,使有尘雾的空气接触更多的水体,提高除尘效果。波浪形的表面与下段墙体32朝向作业台2的表面之间圆滑的过多。

结合图1和图2所示,集水池4远离水幕墙3的一侧顶部固接有一长度平行于圆弧面311轴线的喷水管8。喷水管8的圆周面上开有多个沿其母线均匀排布的喷水孔81。结合图2所示,喷水孔81位于喷水管8靠近水幕墙3一侧的靠上部分,使喷水孔81中流出的水朝向斜上方喷出,并喷在下段墙体32的水幕上,在作业台2与水幕墙3之间形成一道稀疏的水帘,并为下段墙体32上的水幕补充水量。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水幕墙3远离作业区1的一侧设有与折风板13。折风板13与水幕墙3之间的空间的顶部由顶板12封闭,该空间的两端由水幕墙3两侧的围墙11封闭,该空间的底部由集水池4的水面封闭。

送风组件6的主要结构为抽风机,抽风机设置在折风板13与水幕墙3之间的空间的顶部,抽风机连通所述空间与外界,将抽送空气,使作业区1中的空气经过水幕墙3底端的水帘进入折风板13与水幕墙3之间的空间,排到外部。

在折风板13与水幕墙3之间的空间内设置进一步过滤空气的水障组件7。水障组件7包括固定在空间内的多个折流板72以及将水带流到折流板72上的水障水管71。如图2所示,折流板72分为固接在折风板13上的I型板721以及固接在水幕墙3上的II型板722。I型板721和II型板722均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I型板721和II型板722交错排布。折流板72为长条形的板,其两端与水幕墙3两侧的围墙11固接。各折流板72均倾斜的设置,其中I型板721靠近折风板13的一侧较高,II型板722靠近水幕墙3的一侧较高。如图6所示,每个折流板72较低一端的底部边缘固接有一条限制水流沿折流板72下表面流动的限流沿724,限流沿724表面圆滑,与折流板72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如图6所示,每个折流板72上表面均开有一长条形的溢流槽723,溢流槽723的长度方向与圆弧面311的轴线平行。水障水管71以与溢流槽723平行的姿态固定在最顶端的折流板72的溢流槽723内。水障水管71的圆周面上开有一排沿其母线设置的出水口711。回看图2,从水障水管71中流出的水积满溢流槽723后沿最顶端的折流板72流淌落在仅在其下方的折流板72的溢流槽723中将溢流槽723注满后继续流到在下层的折流板72上,在相邻两个折流板72之间形成水帘。送风组件6抽送的空气需要经过水障组件7的层层水帘,才能从作业区1到达外界。

回看图1,给水组件5包括给水泵51以及连接管52,其中连接管52连通给水泵51与水幕水管33、给水泵51与喷水管8以及给水泵51与水障水管71。给水泵51的一端连通集水池4,将集水池4中经过连接管52分别泵送给水幕水管33、喷水管8和水障水管71,从水幕水管33、喷水管8和水障水管71中流出的水最终以水帘的形式落回到集水池4中,形成水循环。

在进行图层的喷涂前,给水泵51打开将水源源不断的输送给水幕水管33、喷水管8和水障水管71,形成水幕和水帘。开始喷涂后,喷涂产生的携带油漆粒子的气流一部分直接撞击在水幕墙3的水幕、水幕墙3的水帘、喷水管8喷出的水帘或者集水池4的水面上,其中的油漆粒子有的直接被水吸收,有的被随空气反弹回作业区1内弥散开来;另一部分直接弥散在作业区1中形成尘雾。尘雾在重力和送风组件6的协同作用下,穿过水幕墙3底端的水帘,进入到水幕墙3与折风板13之间,再穿过水障组件7的水帘过滤之后排出,在此过程中,新鲜空气会从围墙11的开口处步入作业区1中。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