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5275发布日期:2019-08-23 23:1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混凝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沉淀是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最基本的处理过程,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剂(通常称为混凝剂及助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然后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絮凝体具有强大吸附力,不仅能吸附悬浮物,还能吸附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絮凝体通过吸附,体积增大而下沉。在混凝剂的作用下,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分离除去絮凝体。混凝沉淀既可以降低原水的浊度、色度等水质的感观指标,又可以去除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

然而,现有混凝沉淀池一般分为混凝和沉淀两个池体,混凝充分后再进入沉淀区进行沉淀分离,其成本较高,占地面积大。此外,现有的混凝沉淀过程大都为间歇操作,每批次只能处理一定量的污水,处理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混凝沉淀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混凝沉淀装置,该装置包括混合反应单元以及与混合反应单元相连通的沉淀分离单元,所述的混合反应单元设有进水口,所述的沉淀分离单元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隔板,该隔板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为沉降侧及分离侧,所述的壳体底部设有与沉降侧相连通的排泥口,所述的分离侧设有挡板分离机构,所述的壳体侧面设有与分离侧相连通的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混合反应单元包括进水管以及设置在进水管与壳体之间的混合反应管,所述的进水口设置在进水管的一端。污水由进水口进入进水管,之后经混合反应管进入分离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水管上设有加热器。考虑到水温对混凝剂的处理效果会有很大影响,并会影响絮凝体的形成速率,所以通过设置加热器,提前将污水调节至合适的温度,保证后续混凝过程的高效进行。

进一步地,所述的混合反应管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药剂加料口、第二药剂加料口。分别通过第一药剂加料口、第二药剂加料口加入混凝剂、助凝剂等药剂,使其与污水混合并混凝。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药剂加料口处设有第一流量控制计,所述的第二药剂加料口处设有第二流量控制计。分别通过第一流量控制计、第二流量控制计调节第一药剂加料口、第二药剂加料口的加料速率,当污水以一定的流量流经第一药剂加料口、第二药剂加料口时,相应的药剂便随着污水的流动而同步加入,达到均匀混合状态,省去了后续的机械搅拌混合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的混合反应管的一端设有向上倾斜的导流管,该导流管位于沉降侧的内部。混合反应管内的污水斜向上进入沉降侧,对沉降侧上层的水产生一定的冲击搅拌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壳体的底部呈弧形,所述的隔板为弧形隔板。沉降下来的污泥沿着壳体的弧形表面及隔板的弧形表面向下滑动,之后经排泥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的挡板分离机构包括多个沿水流方向依次交替布设在分离侧的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所述的第一挡板的顶端与壳体顶部相连,所述的第二挡板的底端与壳体底部相连,所述的第一挡板的底端低于第二挡板的顶端。沉降侧内部的上层水穿过隔板顶部进入分离侧,由于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的交替布设,使水流方向不断快速改变,水流中混杂的少量絮凝体便被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拦截后沉淀至壳体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水口的高度大于第一挡板的底端高度。沉降侧内的上层水经挡板分离机构的进一步净化后,由出水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挡板及隔板的底部均开设有排泥通道。被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拦截后沉淀至壳体底部的污泥穿过第二挡板底部的排泥通道及隔板底部的排泥通道后进入沉降侧,并与沉降侧底部的污泥混合,之后一起经排泥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时,污水由进水口进入混合反应单元中,在混合反应管内与投加的混凝剂及助凝剂混合反应,之后进入壳体内的沉降侧发生沉降,沉淀下来的污泥经排泥口排出,上层水进入分离侧,并在挡板分离机构的作用下进一步分离出污泥,之后由出水口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连续通入污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大大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简化了操作,降低了成本;

2)省去了混凝池及机械搅拌装置,同时通过连续进水及同步投加药剂保证了药剂与水的均匀混合;

3)挡板分离机构能够对沉降侧内沉淀后的上层水进一步净化,保证了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分离侧底部的污泥易于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混凝沉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进水口、2—壳体、3—隔板、4—沉降侧、5—分离侧、6—排泥口、7—出水口、8—进水管、9—混合反应管、10—加热器、11—第一药剂加料口、12—第二药剂加料口、13—导流管、14—第一挡板、15—第二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混合反应单元以及与混合反应单元相连通的沉淀分离单元,混合反应单元设有进水口1,沉淀分离单元包括壳体2以及设置在壳体2内部的隔板3,该隔板3将壳体2的内部空间分为沉降侧4及分离侧5,壳体2底部设有与沉降侧4相连通的排泥口6,分离侧5设有挡板分离机构,壳体2侧面设有与分离侧5相连通的出水口7。

其中,混合反应单元包括进水管8以及设置在进水管8与壳体2之间的混合反应管9,进水口1设置在进水管8的一端。进水管8上设有加热器10。混合反应管9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药剂加料口11、第二药剂加料口12。第一药剂加料口11处设有第一流量控制计,第二药剂加料口12处设有第二流量控制计。混合反应管9的一端设有向上倾斜的导流管13,该导流管13位于沉降侧4的内部。

壳体2的底部呈弧形,隔板3为弧形隔板。

挡板分离机构包括多个沿水流方向依次交替布设在分离侧5的第一挡板14及第二挡板15,第一挡板14的顶端与壳体2顶部相连,第二挡板15的底端与壳体2底部相连,第一挡板14的底端低于第二挡板15的顶端。出水口7的高度大于第一挡板14的底端高度。第二挡板15及隔板3的底部均开设有排泥通道。

在实际应用时,污水由进水口1进入混合反应单元中,在混合反应管9内与投加的混凝剂及助凝剂混合反应,之后进入壳体2内的沉降侧4发生沉降,沉淀下来的污泥经排泥口6排出,上层水进入分离侧5,并在挡板分离机构的作用下进一步分离出污泥,之后由出水口7排出。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