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轨制动器用全自动真空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46625发布日期:2020-04-17 22:47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轨制动器用全自动真空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磁轨制动器用全自动真空灌胶装置。



背景技术:

磁轨制动是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领域种的一种技术,它是利用电磁吸力产生制动力的一种新型制动方式。磁轨制动器属于一种特殊用途的电磁铁,它通过悬挂装置安装在列车底部,其磁极面与轨道面有一个较小的工作间隙(气隙)。具体工作方式是在磁轨制动器中通入电流给电磁线圈励磁,磁轨制动器在电磁吸力的作用下,克服悬挂装置的弹簧拉力,吸附在铁轨上,在磁极与轨道接触面处产生巨大的摩擦力,迫使运行中的列车减速并停下,完成制动操作。

磁轨制动器工作环境恶劣,其运行速度快、振动大、温湿度变化剧烈等。同时作为轨道交通用的制动核心零部件,关乎到列车运行安全,因此对其可靠性要求极高。

通常大型电磁铁由于外形尺寸较大,难以放置在普通的真空灌胶机内进行真空灌胶,因此大多采用人工手工灌胶的方式实现内部间隙的灌封。其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受电磁铁内部零部件阻碍、流道不畅、部分位置空气难以排除等因素影响,电磁铁内部间隙往往难以全部填充,存在气泡、空穴、层匝间无胶等缺陷,对线圈的绝缘、抗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影响了产品品质。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磁轨制动器用全自动真空灌胶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实现自动抽真空、真空度判别、自动灌胶、溢胶检测、故障报警等。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磁轨制动器用全自动真空灌胶装置,包括储胶桶,所述储胶桶连接有磁轨制动器上的进胶孔,所述磁轨制动器上的出胶孔连接有真空泵;所述储胶桶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进胶孔入口设置有真空传感器一,所述出胶孔与所述真空泵之间依次设置有溢胶检测装置和真空传感器二;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真空传感器一、所述真空传感器二和所述溢胶检测装置均连接有数据采集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有plc,所述plc连接有上位机。

进一步的,所述储胶桶与所述真空传感器一之间设置有阀门一,所述阀门一电连接所述采集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泵与所述真空传感器二之间设置有阀门二,所述阀门二电连接所述采集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磁轨制动器包括外壳、骨架、线圈和灌封胶,所述进胶孔和所述出胶孔设置于所述骨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储胶桶与所述进胶孔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出胶孔与所述真空泵之间也通过管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真空传感器一、所述真空传感器二、所述溢胶检测装置、所述阀门一和所述阀门二均通过profibusdp总线连接所述数据采集模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实现了磁轨制动器全自动真空灌胶;

2、提高了灌封质量:真空灌胶时磁轨内部处于真空状态,几乎无空气残留,可以减少气泡、空穴等灌封缺陷;真空状态有利于胶液充填线圈层匝间隙,将线圈粘接牢固,可提高线圈的抗振性能;

3、降低了劳动强度:系统全自动运行,可以节约劳动力并降低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所述磁轨制动器用全自动真空灌胶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磁轨制动器用全自动真空灌胶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磁轨制动器典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胶桶;2、阀门一;3、液位传感器;4、真空传感器一;5、管路、6、进胶孔;7、磁轨制动器;7-1、外壳;7-2、骨架;7-3、线圈;7-4、灌封胶;8、出胶孔;9、溢胶检测装置;10、真空传感器二;11、阀门二;12、真空泵;13、数据采集模块;14、plc;15、上位机;16、profibusdp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因本发明是用于磁轨制动器7的灌胶工序,为了便于阐述其工作的意义及工作过程,先结合附图简述磁轨制动器7的典型结构。

如图3所示,这是一种磁轨制动器7典型结构,其由外壳7-1、骨架7-2、线圈7-3、灌封胶7-4组成,在其骨架7-2上设置有供灌胶用的进胶口6和出胶孔8。其线圈7-3使用漆包线绕制,竖向为多层结构,横向为多匝结构,因此层与层之间、匝与匝之间必然存在间隙,线圈7-3仅靠漆包线自身的张紧力维持外形,当遇到强烈振动时,可能会松散脱落,甚至直接接触金属材质的外壳7-1,存在短路风险,因此必须在磁轨制动器内注入灌封胶填补层、匝之间及线圈7-3与外壳7-1之间的间隙,在加固线圈的同时也能提升线圈的绝缘性能,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下面将以本发明说述的一种磁轨制动器用全自动真空灌胶装置来说明其具体实施方式。

本优选实施例中,一种磁轨制动器用全自动真空灌胶装置由真空灌胶装置及自动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所述真空灌胶装置由储胶桶1、阀门一2、液位传感器3、真空传感器一4、管路5、溢胶检测装置9、真空传感器二10、阀门二11、真空泵12组成,所述真空灌胶装置在未接入待灌胶的磁轨制动器7前为分开的前、后两段。储胶桶1通过管路5与阀门一2连接,阀门一2位于储胶桶1下方,真空传感器一4从旁路连接在管路5上,真空传感器一之后的管路5留有开放接口,用于插入磁轨制动器骨架上设置的进胶口6,此为所述真空灌胶装置的前段;溢胶检测装置9、阀门二11、真空泵12依次通过管路5串联,真空传感器二10通过旁路接入位于溢胶检测装置9和阀门二11之间的管路5上,溢胶检测装置9前的管路5也留有开放接口,用于插入磁轨制动器骨架上设置的出胶口8,此为所述真空灌胶装置的后段。先将前段的开放接口插入磁轨制动器进胶口6,然后将后段的开放接口插入磁轨制动器的出胶孔8,此时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灌胶通道。

如图2所示,自动控制系统由上位机15、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14、数据采集模块13、传感器(包含液位传感器3、真空传感器一4、真空传感器二10、溢胶检测装置9)、执行器(包含阀门一1、阀门二11、真空泵12)及负责信号、指令传输的profibusdp总线16组成。所述传感器可将电信号传送至数据采集模块13,数据采集模块13再将获取到的数字量或模拟量信号传送给plc14,实现数据的传输;执行器可接受上位机15分发的指令,根据指令执行相应的启闭或启停动作;所述的数据传输、指令分发均通过profibusdp总线16完成。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液位传感器3设置在储胶桶1上,用于实时检测储胶桶中的胶液液位,实现低液位报警。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真空灌胶装置前段、后段均设置有真空传感器(真空传感器一4及真空传感器二10),若两者真空度数值之差的绝对值在某一设定范围(如a~b),即可认为磁轨制动器7内部真空度满足灌胶工艺要求,可以进行真空灌胶操作。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位机15内置程序具有参数设置功能,可根据不同种类磁轨制动器7灌胶工艺要求自由设定a~b的数值,实现工艺优化。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位机15内置程序具有参数设置功能,可设置管路泄漏报警延时,具体来说,可在上位机15中人工设置一个管路泄漏报警延时时长c,当真空泵12开启时长达到c值时,真空表一4、真空表二10数值之差的绝对值任不在设定的a~b之间,则上位机内置程序将判定管路发生泄漏,输出泄漏报警信号,报警信号有声光警示及文字提醒等方式。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所述上位机15内置程序具有参数设置功能,可设置储胶桶1中的最低液位值d,当液位低于设定值时,液位传感器3向上位机发出低液位信号,上位机15立即向各执行器发出关闭指令,停止灌胶操作,并输出低液位报警信号,报警信号有声光警示及文字提醒等方式。待工人补加胶液后,程序恢复自动状态,继续灌胶操作。

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的真空灌胶流程对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开启设备,上位机15进行系统自检,确保各执行器、传感器通信正常,确保阀门一1、阀门二11处于关闭状态。系统自检正常后,人工将待灌胶的磁轨制动器7放置于灌胶工位上,并将管路前段开放接口和后段开放接口依次插入磁轨制动器进胶口6和出胶口8中,并确认已可靠连接,然后人工将胶液倒入储胶桶1中,此时就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准备完成后,在上位机15界面上点击灌胶开始按钮,系统就开始全自动灌胶操作,上位机首先发出指令打开阀门二11,阀门二11开启到位后,上位机15发出真空泵12开启指令,真空泵12开启,开始抽真空,当真空表一4、真空表二10数值之差的绝对值任处于设定的a~b之间后,发出指令关闭阀门二11,开启阀门一1,让胶液通过管道5在负压作用下流入磁轨制动器7内部,胶液到达溢胶检测装置9后,溢胶检测装置9向上位机15发出溢胶信号,上位机15内置程序即可判断灌胶完成,立即发出指令关闭阀门一1、阀门二11及真空泵12,完成一次灌胶操作。若管道存在泄漏,在真空泵12开启时长达到设定的c值时,真空度依然无法满足要求,则输出泄漏报警信号,提醒工人检查管路状况。若灌胶过程中液位低于设定值,则暂停灌胶,输出低液位报警信号,提醒工人补加胶液,补加完成后恢复灌胶操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