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液混合生产线及自动输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3551发布日期:2020-01-03 10:43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药液混合生产线及自动输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药液混合生产线及自动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地,pcb板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棕化、黑化与除胶等操作。因此,需要在pcb板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消耗药液。工厂在进行药液配制时采用人工配比的方式进行药液的定量配制,这种配比方式效率较低,从而无法满足工厂的大批量药液配制。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药液混合生产线及自动输液装置,能够有效地提高药液定量配制的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输液装置,包括:中枢控制机构、一个以上液体输送机构、一个以上定量导出机构,所述中枢控制机构与所述液体输送机构电性连接,所述液体输送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定量导出机构一一对应,所述定量导出机构的输出端用于朝向混合药缸。

上述自动输液装置在使用时,液体输送机构对应输送特定的药液,根据特定的药液在中枢控制机构上设置相应的配料参数。即通过中枢控制机构控制,将特定药液经过药液输送机构输送至对应的定量导出机构。最后,定量导出机构将预设体积的药液注入混合药缸中进行混合,从而完成药液的定量配制。相较于人工配料的方式,上述自动输液装置实现了药液的自动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药液定量配制的效率。

一种药液混合生产线,包括所述自动输液装置,还包括混合药缸,所述定量导出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合药缸相对应。

上述药液混合生产线在使用时,药液需要注入到混合药缸中进行药液混合,然后再将药液输送至pcb板进行加工。因此,通过自动输液装置实现向混合药缸注入药液,实现了药液在混合药缸中的自动定量混合,提高了药液定量配制的效率。

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所述液体输送机构包括送料缸与加料控制件,所述加料控制件与所述中枢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所述加料控制件装设在所述送料缸的输出端,且所述送料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定量导出机构一一对应。

所述定量导出机构包括储液箱与定量抽液组件,所述储液箱与所述液体输送机构的输出端相对应,所述定量抽液组件的抽液端插入所述储液箱,所述定量抽液组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混合药缸。

自动输液装置还包括稀释件,所述稀释件的一端插入所述储液箱,所述稀释件用于向储液箱内输送稀释液。

所述定量抽液组件包括抽液泵与输液件,所述输液件的一端插入所述储液箱,所述输液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混合药缸,所述抽液泵装设在所述输液件上。

所述定量抽液组件包括加药盒与定量感应器,所述定量感应器装设在所述加药盒内部,所述定量导出机构的输出端插入所述加药盒中,所述定量感应器与所述抽液泵电性连接。

所述定量感应器包括第一感应探头与第二感应探头,所述第一感应探头与所述第二感应探头均插入所述加药盒内部,且所述第一感应探头对应所述加药盒的第一水位,所述第二感应探头对应所述加药盒的第二水位。

自动输液装置还包括排液阀、流量感应器与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加药盒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出液管朝向所述混合药缸,所述排液阀装设在所述出液管上,所述流量感应器装设在所述出液管远离所述加药盒的一端,且所述加药盒上还设有废水回收管。

自动输液装置还包括报警器与液位感应器,所述液位感应器、所述定量感应器与所述流量感应器三者均与所述报警器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自动输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自动输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中枢控制机构,200、液体输送机构,210、送料缸,220、加料控制件,300、定量导出机构,310、储液箱,320、定量抽液组件,321、抽液泵,322、输液件,323、加药盒,3231、废水回收管,324、定量感应器,3241、第一感应探头,3242、第二感应探头,325、排液阀,326、出液管,327、流量感应器,400、稀释件,500、报警器,600、液位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输液装置,包括:中枢控制机构100、一个以上液体输送机构200、一个以上定量导出机构300。所述中枢控制机构100与所述液体输送机构200电性连接,所述液体输送机构200的输出端与所述定量导出机构300一一对应,所述定量导出机构300的输出端用于朝向混合药缸。

上述自动输液装置在使用时,液体输送机构200对应输送特定的药液,根据特定的药液在中枢控制机构100上设置相应的配料参数。即通过中枢控制机构100控制,将特定药液经过药液输送机构输送至对应的定量导出机构300。最后,定量导出机构300将预设体积的药液注入混合药缸中进行混合,从而完成药液的定量配制。相较于人工配料的方式,上述自动输液装置实现了药液的自动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药液定量配制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输送机构200包括送料缸210与加料控制件220。所述加料控制件220与所述中枢控制机构100电性连接,所述加料控制件220装设在所述送料缸210的输出端,且所述送料缸210的输出端与所述定量导出机构300一一对应。具体地,所述中枢控制机构100为plc控制器或pc控制器。所述加料控制件220为控制阀或控制泵。当定量输送机构内部储存了充足的药液后,中枢控制器会调节加料控制件220从而实现对液体输送机构200的送料控制。所述送料缸210的输出端为所述液体输送机构200的输出端。用于pcb板制作时所用到的药液一般为混合药液,例如需要酸性药液、碱性药液、氧化剂与硫酸(或盐酸)等进行混合配制。进一步地,根据混合药液所需的配料确定液体输送机构200与定量导出机构300的个数,当需要酸性药液与氧化剂进行混合时,首先选择两个液体输送机构200与两个定量导出机构300。即两个送料缸210分别装设酸性药液与氧化剂,然后将送料缸210的输出端与定量导出机构300一一对应,最后实现酸性药液与氧化剂定量注入混合药缸进行混合配制。工厂在进行pcb板制作时往往是首先利用混合药缸中的药液,若事先将药液进行混合(即药液在进入混合药缸前就进行混合),则混合后的药液会暴露在空气中较长的时间,容易使得混合药液的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pcb板的制作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量导出机构300包括储液箱310与定量抽液组件320。所述储液箱310与所述液体输送机构200的输出端相对应,所述定量抽液组件320的抽液端插入所述储液箱310,所述定量抽液组件320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混合药缸。所述定量抽液组件320包括抽液泵321与输液件322。所述输液件322的一端插入所述储液箱310,所述输液件322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混合药缸,所述抽液泵321装设在所述输液件322上。具体地,所述定量抽液组件320的一端插入所述储液箱310,所述定量抽液组件320的另一端为所述定量导出机构300的输出端。通过储液箱310对药液进行接收及储存,由于储液箱310只接收一种特定的药液,从而保证了药液在储液箱310中的纯度。具体地,所述输液件322为输液管或输液柱(带有通孔)。所述输液件322的一端插入所述储液箱310,所述输液件322的另一端为所述定量导出机构300的输出端。所述输液管为多根,相邻两根输液管相互拼接,且通过弯折固定管进行固定。上述实施方式能够灵活地改变输液管的布置方式,从而使得监控预警装置的安装更加方便。进一步地,通过弯折固定管进行固定后,抽液泵321在进行抽水操作时,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管的抖动,使得药液的流动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输液件322包括输送管与抽液管。所述输送管与所述抽液管相连通,所述抽液管插入所述储液箱310内部,所述抽液泵321装设在所述输送管上。具体地,所述抽液管与所述输送管采用可拆卸地连接方式,例如:当储液箱310的容积改变时,只需对抽液管进行改变即可,无需对整个输液件322进行更换。进一步地,所述抽液管为透明抽液管,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在对监控预警装置进行检修时能够更为容易地观察输液件322内的药液流动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输液装置还包括稀释件400。所述稀释件400的一端插入所述储液箱310,所述稀释件400用于向储液箱310内输送稀释液。具体地,定量导出机构300在向混合药缸注入药液的过程中,有时不同特性的药液其浓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若直接将浓度差异较大的几种药液注入混合药缸进行混合,混合药液容易出现分层现象,从而影响了药液的混合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稀释件400向相应的储液箱310中注入稀释液,从而实现对于药液的浓度调节。更具体地,所述稀释件400为输水管或分流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稀释件400为分流管,即所述分流管的每个分流端分别与不同的储液箱310相连通,且每个分流端都设有控制阀,当需要向其中一个储液箱310内注入稀释液时,只需打开相应分流端上的控制阀,即可实现稀释液的导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量抽液组件320包括加药盒323与定量感应器324。所述定量感应器324装设在所述加药盒323内部,所述定量导出机构300的输出端插入所述加药盒323中,所述定量感应器324与所述抽液泵321电性连接。具体地,在对pcb板加工的过程中,由于pcb板的尺寸大小或加工部位不同,导致pcb板所需注入的药液量也不同。因此,在定量导出机构300向混合药缸输送药液前,药液会首先进入加药盒323,待药液在加药盒323内部到达了预设的容量后,定量感应器324控制抽液泵321停止抽液。最后,加药盒323内部的液体会注入到混合药缸中,从而实现了向混合药缸的定量输送。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量感应器324包括第一感应探头3241与第二感应探头3242。所述第一感应探头3241与所述第二感应探头3242均插入所述加药盒323内部,且所述第一感应探头3241对应所述加药盒323的第一水位,所述第二感应探头3242对应所述加药盒323的第二水位。具体地,所述第一感应探头3241与所述第二感应探头3242插入所述加药盒323后,分别对应着加药盒323的高水位(第一水位)与低水位(第二水位),即通过第一感应探头3241或第二感应探头3242感应加药盒323内部的药液容量。当特定药液的摄入量改变时,只需改变第一感应探头3241或第二感应探头3242在所述加药盒323内部的插入深度即可,操作十分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输液装置还包括排液阀325、流量感应器327与出液管326。所述出液管326与所述加药盒323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出液管326朝向所述混合药缸,所述排液阀325装设在所述出液管326上,所述流量感应器327装设在所述出液管326远离所述加药盒323的一端,且所述加药盒323上还设有废水回收管3231。具体地,为了避免加药盒323在输出药液时,部分药液滞留在加药盒323内部。在所述加药盒323的输出端加设排液阀325,为药液的流出提供了动力,从而保证药液能够全部流出加药盒323。

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输液装置还包括报警器500与液位感应器600。所述液位感应器600、所述定量感应器324与所述流量感应器327三者均与所述报警器500电性连接,所述液位感应器600的感应端插入所述储液箱310并浸入药液中。具体地,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储液箱310内部的药液往往为定期注入或更换。通过液位感应器600对储液箱310内部的药液容量进行检测,当储液箱310内的药液过少(低于液位感应器600所在水位),液位感应器600会向报警器500传递信号,报警器500会进行报警操作。进一步地,当定量感应器324检测到加药盒323中药液水位异常时,会向报警器500传递信号,报警器500会进行报警操作。更进一步地,所述流量感应器327上还设有计时控制器或plc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流量感应器能够获取出液管326内部药液的流量,然后通过计时控制器或plc控制器将流量感应器326所测出的药液流量与预设的药液流量进行比对,若所测出的药液流量与预设的药液流量相吻合,则表明药液正常输送,即计时控制器或plc控制器不会进行报警操作。若所测出的药液流量与预设的药液流量不吻合则表明药液输送异常,此时计时控制器或plc控制器将进行报警操作。

当流量感应器上设置的是计时控制器时,流量感应器327获取到出液管326内药液在实际流动中所需要的流动时间,然后计时控制器将此流动时间与预设时间(所述计时控制器根据特定容量在特定流速下所消耗的时间)进行对比,若与预设时间不相符则进行报警操作。当流量感应器为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药液混合生产线,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自动输液装置,还包括混合药缸。所述定量导出机构300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合药缸相对应。

上述药液混合生产线在使用时,药液需要注入到混合药缸中进行药液混合,然后再将药液输送至pcb板进行加工。因此,通过自动输液装置实现向混合药缸注入药液,实现了药液在混合药缸中的自动定量混合,提高了药液定量配制的效率。

药液混合生产线及自动输液装置可通用在印刷电路板厂的湿制程生产线,如前处理、显影、蚀刻、退膜(墨)剥锡、棕化、黑化、除胶、黑孔、黑影、pth、非金属有机导电膜、电镀铜、电镀锡、电镀金、化学沉银、osp及沉镍金(或镍钯金)等化学工艺药水槽的自动添加系统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