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搅拌的润滑油生成制备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32172发布日期:2020-12-01 13:0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搅拌的润滑油生成制备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油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快速搅拌的润滑油生成制备设备。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机械上以减小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作用;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则可以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赋予某些新的性能,也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成份;为了使得基础油和添加剂能够充分混合,一般需要使用搅拌设备,然而由于搅拌设备通常体积较大,而且基础油和添加剂都有粘度,容易导致搅拌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搅拌的润滑油生成制备设备,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搅拌的润滑油生成制备设备,包括:

支撑件,底部支撑在地面上;

至少两层混合件,由上往下连续连接在所述支撑件的中间部位;

至少两个搅拌件,连接在底层的所述混合件的侧壁上的倾斜凸块上,并且能够伸入所述混合件内部,用于搅拌;

出料口,一端连接在底层的所述混合件的底部上;

以及阀门,连接在所述出料口的另一端上;

所述混合件包括:第一进料口,具有两个第一进料通道,并且两个所述第一进料通道同时汇入第二进料通道;混合筒体,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料口上,与所述第二进料通道连通;以及第一板,连接在所述混合筒体的外壁上,用于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包括:四个支柱,底部支撑在所述地面上;至少八个加强筋,分层连接在所述支柱之间,每层为四个;以及至少两层支撑板,每层所述支撑板为四个,一对一连接在所述支柱上,用于与所述第一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料口包括:中间混料部,具有所述第一进料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料通道;两个第一法兰,连接在所述中间混料部的顶部;以及第二法兰,连接在所述中间混料部的底部,用于与所述混合筒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筒体包括:第二进料口,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料口连接;

第一上盖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进料口的另一端上;

圆环形筒体,顶部与所述第一上盖板连接,能够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板;

锥形筒体,连接在所述圆环形筒体的底部;

以及第二板,连接在所述锥形筒体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为圆环形板材。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件的中心线,与所述混合件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α为45°;

所述搅拌件包括:电机,连接在所述倾斜凸块上,并且电机轴能够穿过所述倾斜凸块上的第一通孔;

至少一个油封,连接在所述倾斜凸块上的凹槽中,并且抱紧所述电机轴;

搅拌轴,一端套在所述电机轴上,与所述电机轴通过键连接;

至少两个螺纹销,连接在所述搅拌轴上,能够顶紧所述电机轴;

以及至少两个叶片,均布在所述搅拌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快速搅拌的润滑油生成制备设备,与相关技术相比,在支撑件上连接有至少两个混合件,在底层的混合件的侧壁上连接有至少两个搅拌件,在底层的混合件的底部连接有出料口和阀门;基础油和添加剂,分别由第一层的第一进料口上的第一进料通道进入,在第二进料通道进行一次混合,进入第一层的混合筒体时,进行二次混合,之后在第二层的第一进料口处,进行三次混合,进入第二层的混合筒体时,进行四次混合,在四次混合后,再通过搅拌件不断搅拌,使得基础油和添加剂能够充分混合,混合均匀,便于由出料口和阀门处排出;从而克服了搅拌不均匀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搅拌相对均匀的技术效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进料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混合筒体和第一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混合筒体,第一板,搅拌件,出料口和阀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搅拌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支撑件,11.支柱,12.加强筋,13.支撑板,20.混合件,21.第一进料口,211.第一进料通道,212.第二进料通道,213.中间混料部,214.第一法兰,215.第二法兰,22.混合筒体,221.第二进料口,222.第一上盖板,223.圆环形筒体,224.锥形筒体,225.第二板,23.第一板,24.倾斜凸块,241.第一通孔,30.搅拌件,31.电机,32.油封,33.搅拌轴,34.螺纹销,35.叶片,40.出料口,50.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搅拌的润滑油生成制备设备,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搅拌不均匀的技术问题;能够被制造和使用,并且达到了搅拌相对均匀的积极效果;总体思路如下:

实施例一:

见图1、图2、图3、图4、图5;一种快速搅拌的润滑油生成制备设备,包括:

支撑件10,底部支撑在地面上;

两层混合件20,由上往下连续连接在所述支撑件10的中间部位;

两个搅拌件30,连接在底层的所述混合件20的侧壁上的倾斜凸块24上,并且能够伸入所述混合件20内部,用于搅拌;

出料口40,一端连接在底层的所述混合件20的底部上;

以及阀门50,连接在所述出料口40的另一端上;

所述混合件20包括:第一进料口21,具有两个第一进料通道211,并且两个所述第一进料通道211同时汇入第二进料通道212;混合筒体22,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料口21上,与所述第二进料通道212连通;以及第一板23,连接在所述混合筒体22的外壁上,用于与所述支撑件10连接;

具体来说,实施时,在支撑件10上连接有两层混合件20,在底层的混合件20的侧壁上连接有两个搅拌件30,在底层的混合件20的底部连接有出料口40和阀门50;基础油和添加剂,分别由第一层的第一进料口21上的第一进料通道211进入,在第二进料通道212进行一次混合,进入第一层的混合筒体22时,进行二次混合,之后在第二层的第一进料口21处,进行三次混合,进入第二层的混合筒体22时,进行四次混合,在四次混合后,再通过搅拌件30不断搅拌,使得基础油和添加剂能够充分混合,混合均匀,便于由出料口40和阀门50处排出;从而克服了搅拌不均匀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搅拌相对均匀的技术效果;

下面针对各个组成部件,以及连接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具体来说,在图1中,所述支撑件10包括:四个支柱11,底部支撑在所述地面上;至少八个加强筋12,分层连接在所述支柱11之间,每层为四个;以及两层支撑板13,每层所述支撑板13为四个,一对一连接在所述支柱11上,用于与所述第一板23连接;实施时,所述支柱11包括:空心方钢,以及焊接在空心方钢底部的四方体形板材,通过四方体形板材支撑在地面上,与地面之间采用膨胀螺栓连接;所述加强筋12一般采用槽钢,与空心方钢的侧壁之间焊接;所述支撑板13为四方体形板材,焊接在空心方钢的侧壁上,形成了安装平台;

所述支柱11,加强筋12和支撑板13组合后,由上往下平面投影后,外形近似四方形,形成了稳定的支撑结构,便于在中间部位连接排布混合件20,搅拌件30,出料口40和阀门50;

具体来说,在图1、图2中,所述第一进料口21包括:中间混料部213,具有所述第一进料通道211和所述第二进料通道212;两个第一法兰214,连接在所述中间混料部213的顶部;以及第二法兰215,连接在所述中间混料部213的底部,用于与所述混合筒体22连接;实施时,所述第一进料口21一体铸造成坯料,之后机加工而成,能够将基础油和添加剂,由第一进料通道211分别加入,在第二进料通道212处,边流动,边混合,对于有粘性的基础油和添加剂,流动时,更加容易混合;

具体来说,在图1、图3、图4中,所述混合筒体22包括:第二进料口221,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料口21连接;

第一上盖板222,连接在所述第二进料口221的另一端上;

圆环形筒体223,顶部与所述第一上盖板222连接,能够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板23;

锥形筒体224,连接在所述圆环形筒体223的底部;

以及第二板225,连接在所述锥形筒体224的底部;

实施时,所述第二进料口221包括:第一直管,以及焊接在第一直管上的第三法兰,之后通过第一直管与第一上盖板222焊接,第三法兰与第二法兰215之间垫上密封垫后,穿入外六角螺栓件连接,便于安装拆卸;

所述第一上盖板222为圆环形板材,与第二进料口221上的第一直管之间焊接,并且与圆环形筒体223之间垫上密封垫后,穿入外六角螺栓件连接,形成阻挡,防止润滑油漏出,而且安装拆卸很方便;

所述圆环形筒体223通过长方体形板材卷制、焊接、机加工而成;

所述锥形筒体224通过扇形板材卷制、焊接、机加工而成,与圆环形筒体223之间焊接;

所述第二板225为圆形板材,与锥形筒体224之间焊接;第二板225、锥形筒体224和圆环形筒体223组合后,形成了能够容纳基础油和添加剂的腔体;

由于混合件20为至少两层,第一层的第二板225上需设置两个第二通孔,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通道211连通,便于基础油和添加剂由第一层混合件20流入第二层混合件20,边流动,边混合,提高了混合的效果;

第二层的第二板225上需设置一个第三通孔,用于与出料口40连通,便于排出混合好的润滑油;

所述第一板23为圆环形板材,套在圆环形筒体223的外壁上,与圆环形筒体223之间焊接,用于与支撑板13之间穿入外六角螺栓件连接,安装拆卸较方便;

具体来说,在图1、图4、图5中,所述搅拌件30的中心线,与所述混合件20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α为45°;

所述搅拌件30包括:电机31,连接在所述倾斜凸块24上,并且电机轴能够穿过所述倾斜凸块24上的第一通孔241;

至少一个油封32,连接在所述倾斜凸块24上的凹槽中,并且抱紧所述电机轴;

搅拌轴33,一端套在所述电机轴上,与所述电机轴通过键连接;

两个螺纹销34,连接在所述搅拌轴33上,能够顶紧所述电机轴;

以及至少两个叶片35,均布在所述搅拌轴33上;

实施时,所述倾斜凸块24与圆环形筒体223的侧壁之间焊接,使得第一通孔241与圆环形筒体223的侧壁上的第四通孔对齐,便于电机轴穿入混合件20内,也有利于安装搅拌轴33;

所述电机31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比如普通y2系列电机,步进电机等;

所述油封32的数量为一个,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按照正常公差配合在凹槽中,并且抱紧所述电机轴,形成密封,防止润滑油漏出;

所述搅拌轴33为一段圆轴,通过一端预留的盲孔,与电机轴按照正常公差紧配,并且与电机轴通过键连接,使得搅拌轴33与电机轴能够可靠地连接;

所述螺纹销34与搅拌轴33上预留的螺纹通孔,螺纹连接,并且一端能够顶住电机轴,使得搅拌轴33与电机轴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更好,不会掉落;

所述叶片35为长方体形板材,焊接在搅拌轴33上,叶片35的长度尺寸为搅拌轴33的长度尺寸的3/4,保证了搅拌的效果,而且又不会影响搅拌轴33与电机轴装配;

通过设置有搅拌件30,不断地搅拌,使得基础油和添加剂能够充分混合,混合均匀,便于由出料口40和阀门50处排出;

具体来说,在图1中,所述出料口40包括:第二直管,以及焊接在第二直管上的第四法兰,之后通过第二直管与第二板225焊接,便于导出润滑油;

所述阀门50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比如球阀,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看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后,能够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知晓如何设置,并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也不需要进行过度的试验;

具体来说,在安装时,首先组装支撑件10;再将底层的混合件20和搅拌件30组合,之后通过混合件20连接在支撑件10上;再将上层的混合件20连接到支撑件10上,并且与底层的混合件20连接;再安装出料口40和阀门5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基础油和添加剂,分别由第一层的第一进料口21上的第一进料通道211进入,在第二进料通道212进行一次混合,进入第一层的混合筒体22时,进行二次混合(此时基础油和添加剂会一直处于流动状态,直到最底层的混合筒体22装满润滑油后,上层的混合筒体22中才会逐渐滞留润滑油,一般情况下,只需储满最底层的混合筒体22,就会停止继续混合,这样保证了混合的效果,如果是三层混合件20,可以将下部的两个混合筒体22储满油,目的在于,始终保持在混合时,基础油和添加剂有足够的流动距离,边流动,边混合,混合更加均匀),之后在第二层的第一进料口21处,进行三次混合,进入第二层的混合筒体22时,进行四次混合,在四次混合后,再通过搅拌件30不断搅拌,使得基础油和添加剂能够充分混合,混合均匀,便于由出料口40和阀门50处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实施例中描述的操作过程不是绝对的使用步骤,实际使用时,可以做相应的调整。

除非个别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绝对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需根据实施例的内容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