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漆遮蔽治具及喷漆遮蔽方法_2

文档序号:8479883阅读:来源:国知局
2、基板部211及肩部213呈阶梯状逐渐外扩。
[0036]载板21中间处形成有一由基板部211底端朝凸板部212方向延伸的螺孔215,连接柱22 —端螺接于螺孔215内,而另一端用以连接于一旋转驱动机构(图未示)。借此,旋转驱动机构能带动喷漆遮蔽治具200及待喷漆件I进行水平旋转运动,使得喷枪(图未示)所喷出的喷漆能喷洒在待喷漆件I的待喷漆表面114上。
[0037]载板21还形成有多个由基板部211底端延伸至凸板部212且开口朝下的安装盲孔216,安装盲孔216的数量与下磁性件23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的各下磁性件23是以一磁铁为例作说明,各下磁性件23穿设于对应的安装盲孔216内,且各下磁性件23是通过例如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对应的安装盲孔216内。
[0038]下遮蔽框3是由塑料材质以射出成型的方式所制成,下遮蔽框3包含一内周面31,及一顶缘32。下遮蔽框3的内周面31形状与基板部211的外周面214形状相同,且内周面31略大于外周面214。当下遮蔽框3套设于基板部211时,下遮蔽框3底端会抵接于肩部213,而内周面31会抵接于外周面214,借此,能防止下遮蔽框3相对于基板部211晃动,使得下遮蔽框3能稳固地定位于载板21上。
[0039]参阅图3及图4,下遮蔽框3的内周面31形成有多个相间隔排列并且延伸至顶缘32的容置槽311,下遮蔽框3的各容置槽311用以供待喷漆件I的对应卡接片113容置。当待喷漆件I叠置于下遮蔽框3上时,待喷漆件I的端面112会抵接于下遮蔽框3的顶缘32,而各卡接片113会插置于对应的容置槽311内,下遮蔽框3能遮蔽待喷漆件I的卡接片113,使得喷漆的过程中卡接片113不会被喷漆喷洒到。借此,能避免卡接片113被喷漆喷到而造成厚度尺寸的增加,进而导致后续组装于后盖时产生组装上的问题。
[0040]特别说明的是,借由下承载架20包括承载台2以及下遮蔽框3两个元件,以及下遮蔽框3与承载台2间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的设计方式,使得下承载架20可随着不同样式的待喷漆件I的卡接片113尺寸或排列方式的不同,对应地更换与前述不同样式的待喷漆件I的卡接片113能够相互配合的下遮蔽框3,借此,能提升下承载架20在使用上的弹性。
[0041]参阅图3、图4及图6,上遮罩40包括一上遮蔽框4及一上磁性件5。上遮蔽框4包含一位于底端且呈围绕封闭状的抵压壁41、一形成于抵压壁41顶端并呈围绕封闭状的承载壁42、一形成于承载壁42底端且位于抵压壁41内侧一端的第一定位柱43,及一形成于承载壁42底端且位于抵压壁41内侧另一端的第二定位柱44,且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柱43与第二定位柱44位于抵压壁41内侧两相反端。抵压壁41用以抵压于待喷漆件I的非喷漆表面121,承载壁42用以承载上磁性件5。本实施例的上磁性件5是以一金属压板为例作说明,上磁性件5可被下磁性件23的磁力吸引而将上遮蔽框4朝待喷漆件I方向压迫。为了使抵压壁41抵压于非喷漆表面121时具有良好的密合性,而承载壁42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承载上磁性件5,在本实施例中,上遮蔽框4是由软硬塑料以双料射出成型方式所制成。上遮蔽框4的抵压壁41包括一用以迫紧接触于非喷漆表面121的弹性抵压壁部411,及一形成于弹性抵压壁部411顶端的连接壁部412,承载壁42形成于连接壁部412顶端,其中,连接壁部412以及承载壁42的硬度大于弹性抵压壁部411的硬度。借此,弹性抵压壁部411迫紧接触于非喷漆表面121时能保持良好的密合性,以防止毛细现象的产生,同时,承载壁42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承载上磁性件5,以防止上遮蔽框4被上磁性件5压迫而造成变形。
[0042]抵压壁41的弹性抵压壁部411具有一用以迫紧接触于非喷漆表面121的抵压面413,而弹性抵压壁部411与连接壁部412共同界定出一外壁面414,外壁面414用以对齐于非喷漆表面121的外型轮廓线122(如图2所示),借此,使得上遮罩40能完全地遮蔽住非喷漆表面121。请一并参阅图9,上遮蔽框4的承载壁42围绕界定出一呈矩形的定位槽421,且承载壁42包括一凸伸出外壁面414的遮挡壁部422,遮挡壁部422具有一与外壁面414相连接的下表面423,下表面423与外壁面414共同界定出一角落空间45。当喷枪所喷出的喷漆经由外部环境空间S喷洒至角落空间45内时,由于角落空间45内的压力与一外部环境空间S处的压力不同,且角落空间45内的压力大于外部环境空间S处的压力,因此,喷漆喷流至角落空间45时会受阻而导致流速降低且流量减少,导致喷漆附着于待喷漆表面114上的附着量会由外部环境空间S朝角落空间45方向逐渐减少,使得喷漆的附着量能达到渐层式的附着效果。并且,能有效地降低喷漆渗透入抵压面413与非喷漆表面121间的几率。
[0043]较佳地,外壁面414具有一位于底端并与抵压面413相连接的弧形倒角部415,借由弧形倒角部415的设计,能进一步地增加喷漆渗透入抵压面413与非喷漆表面121间的阻力,并且能避免喷漆黏着在外壁面414与待喷漆表面114间。
[0044]参阅图2及图6,待喷漆件I的非喷漆表面121形成有一第一定位孔123及一第二定位孔124,第一定位孔123与第二定位孔124位于相反侧,其中,第一定位孔123为一非圆形孔,而第二定位孔124为一圆形孔。上遮蔽框4的第一定位柱43及第二定位柱44位于相反侧,第一定位柱43为一形状与第一定位孔123形状相配合的非圆形柱,第一定位柱43可卡掣于第一定位孔123内。第二定位柱44为一形状与第二定位孔124形状相配合的圆形柱,第二定位柱44可卡掣于第二定位孔124内。借由第一定位柱43与第二定位柱44分别卡掣于第一定位孔123与第二定位孔124内,能防止上遮蔽框4相对于待喷漆件I发生转动或晃动的情形,使得上遮蔽框4能稳固地定位于待喷漆件I上。需说明的是,在其他的设计方式中,也可省略第二定位孔124及第二定位柱44,使得上遮蔽框4只通过第一定位柱43卡掣于待喷漆件I的第一定位孔123内,同样能达到定位的功效。
[0045]参阅图3、图4及图6,上磁性件5包含一用以抵压于承载壁42的压板部51,及一凸设于压板部51底端的定位板部52,定位板部52的形状与承载壁42的定位槽421形状相配合,定位板部52用以卡掣于定位槽421内,借此,能防止上磁性件5相对于上遮蔽框4发生转动或晃动的情形,使得上磁性件5能稳固地定位于上遮蔽框4上。此外,上遮蔽框4的承载壁42与上磁性件5共同界定出上遮罩40的一用以遮蔽非喷漆表面121的顶壁53,借此,能防止喷漆喷洒至非喷漆表面121上。
[0046]特别说明的是,借由上遮罩40包括上遮蔽框4以及上磁性件5两个元件,以及上遮蔽框4与上磁性件5间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的设计方式,使得上遮蔽框4可随着不同样式的待喷漆件I的待喷漆表面114与非喷漆表面121的区域大小不同,对应地更换与前述不同样式的待喷漆件I的待喷漆表面114与非喷漆表面121能够相互配合的上遮蔽框4,借此,能提升上遮罩40在使用上的弹性。此外,在其他的设计方式中,承载台2的各下磁性件23(如图5所示)可为一金属件,而上磁性件5可为一磁铁,借此,同样能达到使下承载架20的下遮蔽框3及上遮罩40的上遮蔽框4稳固地夹持待喷漆件I的功效。
[0047]欲组装喷漆遮蔽治具200以及待喷漆件I时,首先,将下遮蔽框3套设于承载台2的基板部211上,使下遮蔽框3底端抵接于肩部213,而内周面31抵接于外周面214。接着,先将待喷漆件I的各卡接片113对齐于下遮蔽框3的对应容置槽311,再把待喷漆件I叠置于下遮蔽框3上,使待喷漆件I的端面112抵接于下遮蔽框3的顶缘32,待喷漆件I的玻璃板12抵接于凸板部212,而各卡接片113插置于对应的容置槽311内。随后,将上遮蔽框4的第一定位柱43与第二定位柱44分别对齐待喷漆件I的第一定位孔123 (如图2所示)与第二定位孔124 (如图2所示),再把上遮蔽框4叠置于待喷漆件I上,使弹性抵压壁部411的抵压面413抵压于待喷漆件I的非喷漆表面121,而第一定位柱43与第二定位柱44则分别卡掣于第一定位孔123与第二定位孔124内。最终,将上磁性件5的定位板部52对齐于上遮蔽框4的定位槽421,再把上磁性件5叠置于上遮蔽框4上,使定位板部52卡掣于定位槽421内,而压板部51抵压于承载壁42上。借由各下磁性件23(如图5所示)的磁力吸附上磁性件5,使得下承载架20的下遮蔽框3及上遮罩40的上遮蔽框4稳固地夹持待喷漆件1,且弹性抵压壁部411的抵压面413能迫紧接触于非喷漆表面121。
[0048]参阅图3、图7、图8及图9,图7是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