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除尘方法

文档序号:8493760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气除尘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烟气除尘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我国工业除尘方法除尘机理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基本类型。湿式除尘按捕集烟尘方式区分为:水浴、水膜、冲击式、文丘里管等多种类型。湿式除尘是利用水或其它液体与含尘气体相互接触,伴随热和质的传递,经过洗涤使尘气中的尘粒与气体分离。目前湿式除尘方法效率不高,一般在60?90%左右,一次净化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如果再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所需压力损失随效率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效率也不明显,除尘时气体通过量也无法自由调节,净化液所吸附的固体颗粒物在除尘器内也不易清除。因此急需开发一种除尘方法,能够灵活调节烟气处理量,进而提高除尘效率。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湿法除尘方法。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发明的湿法烟气除尘方法包括将烟气从进气管引入,进气管由壳体一侧的上端进入,进气管向下延伸,进气管下端的进气管出口贴近液面,壳体内上方设有多个溢流槽,多个溢流槽并列设置,溢流槽上设有补液管,补液管通过管道和液泵同壳体下部相连,每个溢流槽下方位于溢流槽的溢流侧连接有溢流板,溢流板沿着壳体的垂直方向向下延伸,每个溢流板靠近出气管一侧均设置有转动隔板,转动隔板可围绕一转动梁转动,转动隔板上部有一弯折部,转动隔板下部连接有浮筒,浮筒漂于液面上,转动隔板的弯折部和溢流板之间具有烟气流动通路,溢流板的下部同转动隔板之间也具有烟气流动通路,出气管位于壳体的另一侧,出气管进口贴近液面,出气管穿过壳体向上延伸,出气管出口设有风机叶片,风机叶片由电机带动转动,壳体中部设有进液管,壳体底部为倾斜斜面,由进气管方向向出气管方向倾斜,壳体底部位于出气管一侧紧贴着壳体底部设有出液管,控制器同进液管控制阀、出液管控制阀、转动隔板触点、溢流板触点相连。
[0006]进一步的,出气管进口处设有挡液板。
[0007]进一步的,除雾器设置在出气管内靠近出气管出口一侧,风机叶片下方。
[0008]进一步的,吸收液是水。
[000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1、转动隔板依靠转动隔板下部的浮筒,借助吸收液的浮力实现转动,从而调节转动隔板同溢流板之间的间隔,进而调节烟气流通处理量。
[0011]2、通过控制器控制吸收液的补充和排放,实现自动化调节。
[0012]3、进气管出口和出气管进口贴近液面,有利于烟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得以进一步的去除。
[0013]4、倾斜的壳体底部有利于吸收液的顺利排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侧面剖视图。
[0015]图2是本发明的转动隔板的主视图。
[0016]图中,1-壳体,2-进气管进口,3-进气管,4-进气管出口,5-补液管,6_溢流槽,7-溢流板,8-转动隔板,9-浮筒,10-转动梁,11-出气管,12-除雾器,13-出气管进口,14-挡液板,15-风机叶片,16-进液管,17-出液管,18-进液管控制阀,19-出液管控制阀,20-转动隔板触点,21-溢流板触点,22-控制器,23-电机,24-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烟气除尘方法包括将烟气从进气管引入,其中进气管3由壳体I 一侧的上端进入,进气管3向下延伸,进气管3下端的进气管出口 4贴近液面,吸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壳体内上方设有多个溢流槽6,多个溢流槽6并列设置,溢流槽6上设有补液管5,补液管5通过管道和液泵同壳体I下部相连,每个溢流槽6下方位于溢流槽的溢流侧连接有溢流板7,溢流板7沿着壳体的垂直方向向下延伸,每个溢流板7靠近出气管11 一侧均设置有转动隔板8,转动隔板8可围绕一转动梁10转动,转动隔板8上部有一弯折部,弯折部能够有效的引导烟气的流动,延长烟气停留时间,提高净化效果。转动隔板下部连接有浮筒9,浮筒9漂于液面上,转动隔板8的弯折部和溢流板7之间具有烟气流动通路,溢流板7的下部同转动隔板8之间也具有烟气流动通路,出气管11位于壳体的另一侧,出气管进口 13贴近液面,出气管11穿过壳体向上延伸,出气管出口设有风机叶片15,风机叶片15由电机23带动转动,壳体I中部设有进液管16,壳体底部为倾斜斜面,由进气管3方向向出气管11方向倾斜,壳体底部位于出气管11 一侧紧贴着壳体底部设有出液管17。控制器22同进液管控制阀18、出液管控制阀19、转动隔板触点20、溢流板触点21相连。
[0019]烟气由进气管进口 2进入,沿着进气管向下流动。进气管出口贴近液面,烟气从进气管出口喷出,喷向液面,烟气同液面进行第一次接触,烟气中固体颗粒物被吸收液吸收。随后烟气流向溢流板的下部同转动隔板之间的烟气流动通路,而补液管不断向溢流槽内灌入吸收液,溢流槽不断溢出的吸收液从溢流槽的溢流侧流出,沿着溢流板向下流动在溢流板的下部离开溢流板,形成吸收液帘,烟气通过该吸收液帘,得到进一步的净化。随后烟气流过转动隔板的弯折部和溢流板之间的烟气流动通道,流向下一个溢流板的下部同转动隔板之间的烟气流动通路。多个并列的溢流槽、溢流板、转动隔板构成了连续的、曲折的烟气流通通路。烟气经过多个吸收液帘的净化达到了排放标准。
[0020]烟气离开最后一个转动隔板的弯折部和溢流板之间的烟气流动通道后,向下流动进入出气管进口。出气管进口贴近液面,在出气吸力的作用下,吸收液被吸入出气管进口,随后撞击到挡液板14上,在挡液板的作用下,吸收液撞击到出气管的内壁然后流出出气管。吸入和撞击的过程产生了多道吸收液帘和吸收液雾,烟气经过该吸收液帘和吸收液雾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净化后的烟气通过除雾器12去除水分,在风机叶片15的带动下离开出气管排放。
[0021]运行过程中,如果需要调节烟气的处理量,可以向除尘装置内加入吸收液,上升的液面推动浮筒向上运动,进而溢流板的下部同转动隔板之间的烟气流动通路变小,由于并列的溢流板的下部同转动隔板之间的烟气流动通路都变小了,所以可以控制烟气的流动量。相反,如果需要增加烟气的流通量,可以控制出液管排出适量的吸收液,从而增加烟气流动通路的横截面积。
[0022]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液面的高度,当液面过高时,浮筒带动转动隔板向上运动,运动到一定程度时,转动隔板会撞击到溢流板下部的溢流板触点21,控制器接收到该触碰信息后,控制出液管控制阀19打开,排放液体,从而降低液面。当液体缺失或排放过多时,浮筒带动转动隔板向下运动,运动到一定程度时,弯折部的转动隔板触点20会触碰到溢流板上,控制器接收到该触碰信息后,控制进液管控制阀18打开,向除尘装置内补液,从而提尚液面。
[0023]从图2中可以看到,转动隔板上具有一个通孔24,转动梁10从通孔24中穿过,转动隔板以转动梁10为轴实现转动。浮筒9是密闭筒体,用于提供转动隔板转动所需的动力。
[0024]由于壳体底部是倾斜的,因此吸收的固体杂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出液管位置移动,通过定期排放以清除杂质。由于进气管的出口贴近液面,烟气的冲击也会推动液中的杂质沿着斜面向下运动,促进杂质的清除。
[0025]尽管上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该实施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原理和教导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做出多种改型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烟气除尘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烟气从进气管(3)引入,进气管(3)由壳体(I)一侧的上端进入壳体,进气管(3)向下延伸,进气管(3)下端的进气管出口(4)贴近液面,壳体内上方设有多个溢流槽¢),多个溢流槽(6)并列设置,溢流槽(6)上设有补液管(5),补液管(5)通过管道和液泵同壳体(I)下部相连,每个溢流槽(6)下方位于溢流槽的溢流侧连接有溢流板(7),溢流板(7)沿着壳体的垂直方向向下延伸,每个溢流板(7)靠近出气管(11) 一侧的方向均设置有转动隔板(8),转动隔板(8)可围绕一转动梁(10)转动,转动隔板(8)上部有一弯折部,转动隔板下部连接有浮筒(9),浮筒(9)漂于液面上,转动隔板(8)的弯折部和溢流板(7)之间具有烟气流动通路,溢流板(7)的下部同转动隔板(8)之间也具有烟气流动通路,出气管(11)位于壳体的另一侧,出气管进口(13)贴近液面,出气管(11)穿过壳体向上延伸,出气管出口设有风机叶片(15),风机叶片(15)由电机(23)带动转动,壳体(I)中部设有进液管(16),壳体底部为倾斜斜面,由进气管(3)方向朝向出气管(11)方向倾斜,壳体底部位于出气管(11) 一侧紧贴着壳体底部设有出液管(17),壳体底部为水,控制器(22)同进液管控制阀(18)、出液管控制阀(19)、转动隔板触点(20)、溢流板触点(2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除尘方法,还包括除雾器12,除雾器12设置在出气管内靠近出气管出口一侧,风机叶片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除尘方法,出气管进口处设有挡液板14。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烟气除尘方法,包括壳体(1)、进气管(3)、出气管(11)、溢流槽(6)、溢流板(7)、补液管(5)、转动隔板(8)、浮筒(9)、转动梁(10)、进液管(16)、出液管(17)、进液管控制阀(18)、出液管控制阀(19)、转动隔板触点(20)、溢流板触点(21)、除雾器(12)、风机叶片(15)、电机(23)、控制器(22);转动隔板依靠转动隔板下部的浮筒,借助吸收液的浮力实现转动,从而调节转动隔板同溢流板之间的间隔,进而调节烟气流通处理量。有利于提高气体中固体颗粒物的净化效率。
【IPC分类】B01D47-02
【公开号】CN104815494
【申请号】CN201510258150
【发明人】吴浩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