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2557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实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试管架通常由底座、面板以及用来连接和支撑的装置组成,位于上部的面板有若干空洞,可以将试管插入其中。试管清洗后管壁上会残留一些水分,水分沿管壁会流至试管架的底座,并通过底座满流到实验台台面上,给实验操作带来许多不便,且不利于实验环境的整洁,且试管口处的积水不易散出,湿润的状态容易滋生微生物。

【发明内容】

[0003]为克服现有试管架的不足,本发明设计了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避免试管上残留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同时也避免了残留水流到实验台等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包括底座、带有孔洞的面板和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下方还设有底座槽,所述底座上对应孔洞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心设有圆孔。当试管清洗后,插放与面板上的孔洞中,底座上的凹槽对其起到固定作用,试管壁上的水下流,通过凹槽中心的圆孔滴落至底座槽中,从而起到预防滴水的作用,且圆孔可实现通透性,加快试管口部的干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
[0005]所述底座槽设有导流管,可通过导流管连接到水槽中,及时排净水分。
[0006]所述支撑架左右两侧设有横梁,增加试管架的稳定性。
[0007]本发明所述的防止滴水的试管架,试管中的残留水能够及时排出,同时又避免水流到实验台,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方便、效果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其中,I底座,2孔洞,3面板,4支撑架,5底座槽,6凹槽,7圆孔,8导流管,9横梁。
具体实施方案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左”、“右”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
[0010]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包括底座1、带有孔洞2的面板3和支撑架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下方还设有底座槽5,所述底座I上对应孔洞2的位置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6中心设有圆孔7。当试管清洗后,插放与面板3上的孔洞2中,底座I上的凹槽6对其起到固定作用,试管壁上的水下流,通过凹槽6中心的圆孔7滴落至底座槽5中,从而起到预防滴水的作用,且圆孔可实现通透性,加快试管口部的干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
[0011]实施例2
如图1所示的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包括底座1、带有孔洞2的面板3和支撑架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下方还设有底座槽5,所述底座I上对应孔洞2的位置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6中心设有圆孔7。当试管清洗后,插放与面板3上的孔洞2中,底座I上的凹槽6对其起到固定作用,试管壁上的水下流,通过凹槽6中心的圆孔7滴落至底座槽5中,从而起到预防滴水的作用,且圆孔可实现通透性,加快试管口部的干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所述底座槽5设有导流管8,可通过导流管8连接到水槽中,及时排净水分。
[0012]实施例3
如图1所示的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包括底座1、带有孔洞2的面板3和支撑架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下方还设有底座槽5,所述底座I上对应孔洞2的位置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6中心设有圆孔7。当试管清洗后,插放与面板3上的孔洞2中,底座I上的凹槽6对其起到固定作用,试管壁上的水下流,通过凹槽6中心的圆孔7滴落至底座槽5中,从而起到预防滴水的作用,且圆孔可实现通透性,加快试管口部的干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所述底座槽5设有导流管8,可通过导流管8连接到水槽中,及时排净水分。所述支撑架4左右两侧设有横梁9,增加试管架的稳定性。
[0013]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乃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包括底座、带有孔洞的面板和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下方还设有底座槽,所述底座上对应孔洞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心设有圆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滴水的试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槽设有导流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止滴水的试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左右两侧设有横梁。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滴水的试管架,包括底座、带有孔洞的面板和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下方还设有底座槽,所述底座上对应孔洞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心设有圆孔。当试管清洗后,插放与面板上的孔洞中,底座上的凹槽对其起到固定作用,试管壁上的水下流,通过凹槽中心的圆孔滴落至底座槽中,从而起到预防滴水的作用,且圆孔可实现通透性,加快试管口部的干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本发明避免试管上残留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同时也避免了残留水流到实验台等问题。
【IPC分类】B01L9/06
【公开号】CN104941713
【申请号】CN201410121993
【发明人】张英涛
【申请人】张英涛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4年3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