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式平流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04312阅读:1389来源:国知局
回转式平流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流沉淀池,尤其是涉及一种回转式平流沉淀池。
【背景技术】
[000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特性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设有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及污泥区。根据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沉淀池主要包括有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和斜板(管)沉淀池。
[0003]其中,平流式沉淀池,是水处理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沉淀池之一,其池型为矩形,水流沿池长方向水平流动,适用于处理各种流量来水。辐流式沉淀池,其池水流从中心流向周边、且流速逐渐减小,池型多采用圆形,池底做成倾斜,适用于处理小流量来水。竖流式沉淀池,水流向上、颗粒沉降向下,池型多为圆柱形或圆锥形,适用于处理大、中流量来水。斜板(管)沉淀池,池内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块斜板或斜管,在场地面积受限时采用较为广泛。
[0004]目前,对于某些瞬时大流量来水,如火力发电厂的煤场初期雨水、灰场初期雨水等,选择沉淀处理工艺时,平流式沉淀池由于其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适应能力较强、处理水量大、施工简单、造价低、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被广泛采用,同时实现容纳瞬时大流量来水和截污沉淀的作用。现有技术所使用的沉淀池,池体一端设置有排水沟入水口、并与排水沟相连通,池体另一端设置有提升泵,将沉淀水升压输送至后续处理装置进一步处理,且为了使得对于大流量来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池体长度与池体宽度之比不小于4,池体长度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小于8。
[0005]然而,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点:1、对于大容积的平流沉淀池,平流沉淀池池体过长,总平面布置较为困难。2、排水沟将水直接排入到池内,使得平流沉淀池池内水流分配不均匀,沉淀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6]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污水沉淀效果好且池体平面布置简单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
[0007]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包括:池体,第一隔墙,所述第一隔墙位于池体内,且所述第一隔墙两端均与所述池体侧壁连接,以将所述池体分隔为清水区与沉淀区;第二隔墙,所述第二隔墙位于所述沉淀区内,且所述第二隔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墙中部相连,所述第二隔墙的另一端与所述池体侧壁相连,以将所述沉淀区分隔为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所述第一隔墙设置有第一预留孔,所述第一预留孔将第二沉淀区与所述清水区连通,所述第二隔墙远离所述第一隔墙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预留孔,所述第二预留孔将第一沉淀区与所述第二沉淀区连通;及进水槽,所述进水槽位于所述第一沉淀区远离所述第二预留孔的一侧,所述进水槽设有一个以上配水孔,所述配水孔将所述第一沉淀区与所述进水槽连通。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槽连通至排水沟。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槽位于所述第一沉淀区的顶部,且一个以上所述配水孔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水槽底部。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沉淀区底部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隔墙与所述池体侧壁,所述溢流堰与所述第一隔墙形成溢流槽。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堰的堰高为所述进水槽相对于所述池体底部的高度的1/5?1/4。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留孔和/或第二预留孔的高度小于所述溢流堰的堰高,且所述第一预留孔和/或第二预留孔相对于所述池体底部的高度大于0.5m。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沉淀区设置有一个以上第三隔墙,一个以上所述第三隔墙以及所述第一隔墙相互并列设置,每个所述第三隔墙上均设置有第三预留孔,所述第二预留孔位于第二隔墙远离所述清水区的一端。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预留孔设置在所述第三隔墙的端部,且相邻所述第三隔墙上的第三预留孔相互错开设置。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个以上所述第三隔墙将所述第二沉淀区分隔成两个以上第三沉淀区,与所述第二预留孔所连通的第三沉淀区至与所述溢流堰相连的第三沉淀区的水流截面逐渐减小。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池体为矩形池,所述第一隔墙与所述第二隔墙垂直设置。
[0017]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0018]1、上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污水进入到进水槽后,从进水槽的配水孔进入到第一沉淀区,再经过第二隔墙的第二预留孔进入到第二沉淀区,污水流经第一沉淀区、第二沉淀区过程中颗粒物逐渐沉淀,最后经过第一隔墙的第一预留孔进入到清水区。本实用新型将池体分为沉淀区与清水区,并将沉淀区分为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污水流动过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时方向回转,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平流沉淀池而言,能使得沉淀效果更好,使得清水区水质较好,而且池体总平面布置简单、合理。
[0019]2、第二预留孔不仅能连通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还能尽可能避免污水沉淀后所形成的污泥流入到第二沉淀区。同时,溢流槽的溢流堰能阻挡第二沉淀区底部颗粒含量多的污水流入到清水区。
[0020]3、由于第二沉淀区被第三隔墙分成一个以上第三沉淀区,任意相邻第三隔墙的第三预留孔均交错设置,第二预留孔位于第二隔墙远离清水区的一端。如此,第一沉淀区内的污水通过第二预留孔进入到第二沉淀区后,从第二沉淀区一端部第三沉淀区呈“S”形回转流向第二沉淀区另一端部第三沉淀区,使得污水流经线路增长,污水沉淀时间得以延长,能提尚污水沉淀效果,提尚清水区出水水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回转式平流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0023]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回转式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池体,11、第一隔墙,111、第一预留孔,12、第二隔墙,121、第二预留孔,13、第三隔墙,131、第三预留孔,14、15、爬梯,16、溢流管,20、清水区,21、排水泵体,30、沉淀区,31、第一沉淀区,32、第二沉淀区,321、322、323、324、325、326、第三沉淀区,40、溢流槽,41、溢流堰,50、进水槽,51、配水孔,60、排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包括池体10、第一隔墙11、第二隔墙12以及进水槽50。所述第一隔墙11位于池体10内,且所述第一隔墙11两端均与所述池体10侧壁连接,以将所述池体10分隔为清水区20与沉淀区30。所述第二隔墙12位于所述沉淀区30内,且所述第二隔墙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墙11中部相连,所述第二隔墙12的另一端与所述池体10侧壁相连,以将所述沉淀区30分隔为第一沉淀区31与第二沉淀区32。所述第一隔墙11设置有第一预留孔111,所述第一预留孔111将第二沉淀区32与所述清水区20连通。所述第二隔墙12远离所述第一隔墙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预留孔121,所述第二预留孔121将第一沉淀区31与所述第二沉淀区32连通。所述进水槽50位于所述第一沉淀区31远离所述第二预留孔121的一侧,所述进水槽50设有一个以上配水孔51,所述配水孔51将所述第一沉淀区31与所述进水槽50连通。
[0029]上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污水进入到进水槽50后,从进水槽50的配水孔51进入到第一沉淀区31,再经过第二隔墙12的第二预留孔121进入到第二沉淀区32,污水流经第一沉淀区31、第二沉淀区32过程中颗粒物逐渐沉淀,最后经过第一隔墙11的第一预留孔111进入到清水区20。本实用新型将池体10分为沉淀区30与清水区20,并将沉淀区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