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式平流沉淀池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04312阅读:来源:国知局
0分为第一沉淀区31与第二沉淀区32,污水流动过第一沉淀区31与第二沉淀区32时方向回转,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平流沉淀池而言,能使得沉淀效果更好,而且池体10总平面布置简单、合理。
[0030]请参阅图2,所述第二沉淀区32底部设有溢流堰41,所述溢流堰41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隔墙12与所述池体10侧壁,所述溢流堰41与所述第一隔墙11形成溢流槽40。所述溢流堰41的堰高为所述进水槽50相对于所述池体10底部的高度的1/5?1/4。所述第一预留孔111和/或第二预留孔121的高度小于所述溢流堰41的堰高,且所述第一预留孔111和/或第二预留孔121相对于所述池体10底部的高度大于0.5m。如此,第二预留孔121不仅能连通第一沉淀区31与第二沉淀区32,还能尽可能避免污水沉淀后所形成的污泥流入到第二沉淀区32。同时,溢流槽40的溢流堰41能阻挡第二沉淀区32底部颗粒含量多的污水流入到清水区20。
[0031]请参阅图3,所述进水槽50连通至排水沟60,所述进水槽50位于所述第一沉淀区31的顶部。且一个以上所述配水孔51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水槽50底部。污水经排水沟60引进进水槽50后,从进水槽50底部的各配水孔51进入到池体10,并由于各配水孔51沿着进水槽50均匀布置,使得从矩形的第一沉淀区31入水端较为均匀流入。其中,为了提高污水沉淀效果,设计进水槽50时,使配水孔51过水流速不得大于0.8m/s,配水孔51孔径采用150?250mm,相邻配水孔51间距为孔径的1.5?2倍。
[00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0为矩形池。所述第一隔墙11与所述第二隔墙12垂直设置,第一隔墙11同时与池体10侧壁垂直连接,使得第一沉淀区31与第二沉淀区32也为矩形。第一沉淀区31及第二沉淀区32在水流方向的长度大于在水流方向的宽度,且当第一沉淀区31及第二沉淀区32长宽比大于3,第一沉淀区31及第二沉淀区32的长深比大于7时,能够使得污水在经过进水槽50从第一沉淀区31 —端均匀进入后,获得较好的沉淀效果。
[0033]请参阅图4,所述第二沉淀区32设置有一个以上第三隔墙13。第二沉淀区32内所设置的所述第三隔墙13以及所述第一隔墙11相互并列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三隔墙13上均设置有第三预留孔131。所述第三预留孔131设置在所述第三隔墙13的端部,相邻所述第三隔墙13上的第三预留孔131相互错开设置。所述第三隔墙13将所述第二沉淀区32分隔成两个以上第三沉淀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中示意出的第三隔墙13设置有六个,并将第二沉淀区32依次分成第三沉淀区321、第三沉淀区322至第三沉淀区326,第三沉淀区321至第三沉淀区326的水流截面逐渐减小。如此,当第一沉淀区31内的污水进入到第二沉淀区32后,并依次从第三沉淀区321流至第三沉淀区326。同时,由于六个第三隔墙13中任意相邻的第三隔墙13的第三预留孔131均交错设置,即污水在第二沉淀区32呈“S”形回转,使得污水流经线路增长,污水沉淀时间得以延长,能提高污水沉淀效果,提高清水区20出水水质。
[0034]清水区20端部设置有排水泵体21,清水区20内清水经过排水泵体21排至外部净水机构进一步净化处理。池体10侧壁设置有溢流管16,且溢流管16靠近溢流槽40。溢流管16 —端连通至第二沉淀区32,溢流管16另一端连通至室外雨水检查井。如此,当第二沉淀区32内水位升高高过溢流管16时,可以及时通过溢流管16将净化后的污水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其中,清水区20与沉淀区30分别设置有爬梯14及15。如此,在排掉池体10内池水后,通过爬梯14及15,工作人员能够去池体10底部及时清理掉池体10底部的污泥。
[003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体, 第一隔墙,所述第一隔墙位于池体内,且所述第一隔墙两端均与所述池体侧壁连接,以将所述池体分隔为清水区与沉淀区; 第二隔墙,所述第二隔墙位于所述沉淀区内,且所述第二隔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墙中部相连,所述第二隔墙的另一端与所述池体侧壁相连,以将所述沉淀区分隔为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所述第一隔墙设置有第一预留孔,所述第一预留孔将第二沉淀区与所述清水区连通,所述第二隔墙远离所述第一隔墙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预留孔,所述第二预留孔将第一沉淀区与所述第二沉淀区连通;及 进水槽,所述进水槽位于所述第一沉淀区远离所述第二预留孔的一侧,所述进水槽设有一个以上配水孔,所述配水孔将所述第一沉淀区与所述进水槽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槽连通至排水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槽位于所述第一沉淀区的顶部,且一个以上所述配水孔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水槽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区底部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隔墙与所述池体侧壁,所述溢流堰与所述第一隔墙形成溢流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的堰高为所述进水槽相对于所述池体底部的高度的1/5?1/4。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留孔和/或第二预留孔的高度小于所述溢流堰的堰高,且所述第一预留孔和/或第二预留孔相对于所述池体底部的高度大于0.5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区设置有一个以上第三隔墙,一个以上所述第三隔墙以及所述第一隔墙相互并列设置,每个所述第三隔墙上均设置有第三预留孔,所述第二预留孔位于第二隔墙远离所述清水区的一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预留孔设置在所述第三隔墙的端部,且相邻所述第三隔墙上的第三预留孔相互错开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一个以上所述第三隔墙将所述第二沉淀区分隔成两个以上第三沉淀区,与所述第二预留孔所连通的第三沉淀区至与所述溢流堰相连的第三沉淀区的水流截面逐渐减小。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为矩形池,所述第一隔墙与所述第二隔墙垂直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包括池体、第一隔墙、第二隔墙以及进水槽。第一隔墙、第二隔墙位于池体内,第一隔墙两端分别与池体侧壁连接。第二隔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墙中部相连,第二隔墙的另一端与所述池体侧壁相连。第一隔墙设置有第一预留孔,第一预留孔将第二沉淀区与清水区连通。第二隔墙设置有第二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将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连通。进水槽位于第一沉淀区一侧,进水槽设有配水孔,配水孔将第一沉淀区与进水槽连通。本实用新型池体分为沉淀区与清水区,沉淀区分为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污水流动过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时方向回转,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平流沉淀池而言,沉淀效果更好,而且池体布置简单合理。
【IPC分类】B01D21/02
【公开号】CN204656081
【申请号】CN201520304995
【发明人】汪芬, 李波, 毛卫兵, 龙国庆, 何小华
【申请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