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高固液分离速度的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4655发布日期:2018-11-30 20:15阅读:842来源:国知局
可提高固液分离速度的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提高固液分离速度的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



背景技术:

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是连续运转、间歇操作的过滤式离心机,其控制方式为自动控制或手动控制。离心机操作过程中的进料、分离、洗涤、脱水、卸料及滤布再生等过程一般均在全速状态下完成,单次循环时间短,处理量大,并可获得较干的滤渣和良好的洗涤效果。

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的转动部件-转鼓是卧式的,在固液分离的时候,液体从转鼓的筒体上的出液孔(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出液孔)排出,由于物料含水率高,因此分离速度很慢,同时由于离心力和固态物料自身重力双重作用,致使固体物料紧密贴合在转鼓内部上,阻挡物料的进一步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固液分离速度的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可提高固液分离速度的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包括机座、水平转动连接在机座上的主轴、传动连接在主轴一端用于驱动主轴转动的驱动装置、同轴连接在主轴另一端的转鼓、连接在转鼓口部的拦液板、以及罩住转鼓的机壳,所述转鼓侧壁上开设有众多第一出液孔,所述拦液板上开设有众多第二出液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出液孔为斜孔,第二出液孔从转鼓内向转鼓外延伸并逐渐远离转鼓中心,第二出液孔的中心线与转鼓中心线的夹角α满足30°≤α≤4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出液孔从转鼓内向转鼓外延伸的同时,还沿转鼓的切线方向沿与转鼓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该倾斜角度β满足15°≤β≤3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拦液板的厚度为15~2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拦液板朝向转鼓内的一侧设置有滤网,滤网覆盖在拦液板上的所有第二出液孔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拦液板的改造,在拦液板上开设第二出液孔,增加了物料的出液通道,从而有效提高了固液分离速度,同时物料在转动过程中,其离心力并不会增加物料对拦液板的贴合紧密度,因此,第二出液孔不容易被物料封堵,能够持续高效地进行排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鼓与拦液板的具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拦液板局部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1~图4中:1、机座,2、主轴,3、驱动装置,4、转鼓,5、机壳,6、拦液板,7、第一出液孔,8、第二出液孔,9、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图4所示的可提高固液分离速度的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包括机座1、水平转动连接在机座1上的主轴2、传动连接在主轴2一端用于驱动主轴2转动的驱动装置3、同轴连接在主轴2另一端的转鼓4、连接在转鼓4口部的拦液板6、以及罩住转鼓4的机壳5,机壳5上设置有与转鼓4相对的盖体(附图中未标记),所述转鼓4侧壁上开设有众多第一出液孔7,所述拦液板6上开设有众多第二出液孔8。

通过对拦液板6的改造,在拦液板6上开设第二出液孔8,增加了物料的出液通道,从而有效提高了固液分离速度,同时物料在转动过程中,其离心力并不会增加物料对拦液板6的贴合紧密度,因此,第二出液孔8不容易被物料封堵,能够持续高效地进行排液。

所述第二出液孔8为斜孔,第二出液孔8从转鼓4内向转鼓4外延伸并逐渐远离转鼓4中心,第二出液孔8的中心线与转鼓中心线的夹角α满足30°≤α≤40°。

斜孔使液体更容易排出,液体在离心力作用下,自身具有沿斜孔甩出的趋势,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固液分离速度。

所述第二出液孔8从转鼓4内向转鼓4外延伸的同时,还沿转鼓4的切线方向沿与转鼓4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该倾斜角度β满足15°≤β≤30°,此时第二出液孔8能有效地降低液体脱离第二出液孔8时的动能,降低液体冲击机壳5发出的噪音。

所述拦液板6的厚度为15~20mm,这样能够保证第二出液孔8的有效长度,才能够对液体起到导向作用,引导液体向预定方向流动,然后对机壳5内壁对应位置进行防冲刷设置。

所述拦液板6朝向转鼓4内的一侧设置有滤网9,滤网9覆盖在拦液板6上的所有第二出液孔8上。滤网9能有效阻隔固体物料嵌入第二出液孔8内,确保第二出液孔8的通常,确保固液分离效率。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是:将固液混合物料加入到转鼓4中,启动驱动装置3,驱动装置3通过主轴2带动转鼓4高速转动,转鼓4内的混合物料随着转鼓4高速转动的同时,离心力驱使液体物料从转鼓4的第一出液孔7和拦液板6的第二出液孔8同时排出,与传统的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相比,固液分离速度提高了20%~40%,而且能够有效降低离心机工作能耗。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