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木木屑碳棒零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30156发布日期:2020-02-28 10:17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木木屑碳棒零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竹木木屑碳棒零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生物质能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的增加。

碳化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将秸秆、竹木木屑等有机生物质原料加热处理,生成碳棒,而此过程中产生木焦油、木醋液等相关副产品危害环境,当如果收集起来并加以处理则可以可以变废为宝。传统炭化炉生产木炭的过程中,炭化时产生的大量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竹木木屑碳棒零排放系统,它能使得碳化炉内部碳化时产生的可燃性气体通过烟气净化箱净化分离,再在抽风机二的作用下,通过回收管道重新进入到碳化炉内部,为碳化炉供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竹木木屑碳棒零排放系统,包括碳化系统,烟气净化系统和气化系统,所述碳化系统包括碳化炉,所述烟气净化系统包括烟气净化箱,所述气化系统包括生物质气化炉,所述碳化炉左侧设置有进料口,所述碳化炉内部中间安装有内胆,所述烟气净化箱内腔底部设置有燃烧器,所述碳化炉顶部安装有卸压装置,所述生物质气化炉前端底部设置有进气管,所述生物质气化炉外壁底部焊接有固定环,所述生物质气化炉顶部左侧和所述烟气净化箱顶部右侧之间连接有烟气管,所述烟气管中间连接有抽风机一,所述抽风机一和所述碳化炉顶部之间连接有循环管道,所述烟气净化箱底部和所述碳化炉底部之间连接有回收管道,所述回收管道外壁为双层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生物质气化炉外部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进气管上安装有电动阀门,所述生物质气化炉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ⅰ,所述温度传感器ⅰ和所述plc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电动阀门和所述plc控制器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循环管道内部设置有阀门一,所述烟气管内部设置有阀门二,所述阀门二位于所述抽风机一的左侧,所述碳化炉内部设置温度传感器ⅱ,所述温度传感器ⅱ和所述plc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plc控制器和所述阀门一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和所述阀门二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烟气净化箱内部设置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内部设置有水淋蓬头,所述冷却腔中间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冷却腔底部设置有焦油管,所述焦油管左端延伸至所述烟气净化箱的外侧,所述回收管道左侧延伸至所述冷却腔内部连接有可燃气体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碳化炉内部温度在超过800℃时,plc控制器控制所述烟气管内部的所述阀门二关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收管道上安装有抽风机二,所述回收管道右端延伸至所述碳化炉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燃烧器的底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环外壁等距离设置有三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底部均安装有脚垫。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碳化炉和所述烟气净化箱底部四角处均安装有地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通过在烟气管内部设置通过plc控制器控制的阀门二,在碳化炉内部设置温度传感器ⅱ,当温度传感器ⅱ检测到碳化炉内部的温度超过800℃,plc控制器控制阀门二关闭,同时人员将生物质气化炉关闭,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2、通过有机物燃料在生物质气化炉内部燃烧,产生大量可燃气体,开启抽风机一,可燃气体在抽风机一的作用下通过烟气管进入到烟气净化箱内部,可燃气体进入冷却腔内部被冷却喷淋,可燃气体中的木焦油被分离出,经过过滤网被过滤,开启抽风机二,然后可燃气体在抽风机二的作用下通过回收管道进入到碳化炉内部,通过开启燃烧器对内胆内部的竹木木屑碳棒进行碳化,在碳化过程中,内胆内部也会产生可燃气体,内胆内部的可燃气体通过循环管道进入到再通过烟气管进入到烟气净化箱内部,然后被净化分离后的可燃气体再通过回收管道进入到碳化炉内部,使得碳化炉给自己供能,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烟气净化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碳化炉;2、烟气净化箱;3、生物质气化炉;4、进料口;5、内胆;6、燃烧器;7、卸压装置;8、进气管;9、固定环;91、支撑杆;10、烟气管;11、抽风机一;12、循环管道;13、回收管道;131、可燃气体管;14、地脚;15、抽风机二;16、冷却腔;17、水淋蓬头;18、过滤网;19、焦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竹木木屑碳棒零排放系统,包括碳化系统,烟气净化系统和气化系统,碳化系统包括碳化炉1,烟气净化系统包括烟气净化箱2,碳化炉1和烟气净化箱2底部四角处均安装有地脚14,烟气净化箱2内部设置有冷却腔16,冷却腔16内部设置有水淋蓬头17,冷却腔16中间设置有过滤网18,冷却腔16底部设置有焦油管19,焦油管19左端延伸至烟气净化箱2的外侧,便于对冷却腔16底部集聚的木焦油进行收集,回收管道13左侧延伸至冷却腔16内部连接有可燃气体管131,气化系统包括生物质气化炉3,再使用之前,将有机物燃料放置在生物质气化炉3内部,有机物燃料包括但不限于秸秆,干燥后的木屑木花,生物质气化炉3外部连接有plc控制器,进气管8上安装有电动阀门,生物质气化炉3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ⅰ,温度传感器ⅰ和plc控制器信号连接,电动阀门和plc控制器电性连接,在刚开始将生物质气化炉3内部的有机物燃料进行点燃时,需要氧气的参与,此时温度传感器ⅰ检测到的温度未达到预定值,进气管8电动阀门开启,外部空气通过进气管8进入到生物质气化炉3内部,参与燃烧,当燃烧了一段时间后,温度传感器ⅰ检测到的温度达到了预定值,plc控制器控制进气管8上的电动阀门关闭,使得外部空气不能进入到生物质气化炉3内部,此时生物质气化炉3内部的燃烧处于无氧状态,产生大量的可燃性气体,例如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碳化炉1左侧设置有进料口4,碳化炉1内部中间安装有内胆5,通过进料口4将竹木木屑棒放置在内胆5内部,再通过吊车将内胆5放置到碳化炉1内部,烟气净化箱2内腔底部设置有燃烧器6,碳化炉1顶部安装有卸压装置7,生物质气化炉3前端底部设置有进气管8,生物质气化炉3外壁底部焊接有固定环9,固定环9外壁等距离设置有三个支撑杆91,支撑杆91底部均安装有脚垫,生物质气化炉3顶部左侧和烟气净化箱2顶部右侧之间连接有烟气管10,碳化炉1内部温度在超过800℃时,plc控制器控制烟气管10内部的阀门二关闭,800℃即为plc控制器设定的预定值,烟气管10中间连接有抽风机一11,抽风机一11和碳化炉1顶部之间连接有循环管道12,循环管道12内部设置有阀门一,烟气管10内部设置有阀门二,阀门二位于抽风机一11的左侧,碳化炉1内部设置温度传感器ⅱ,温度传感器ⅱ和plc控制器信号连接,plc控制器和阀门一电性连接,plc控制器和阀门二电性连接,在刚开始对内胆5内部的竹木棒进行碳化时,温度传感器ⅱ感应到的温度未达到预定值,阀门一关闭,内胆5内部的气体不会进入到烟气净化箱2内部,烟气净化箱2底部和碳化炉1底部之间连接有回收管道13,回收管道13上安装有抽风机二15,回收管道13右端延伸至碳化炉1的内部,且位于燃烧器6的底部,回收管道13外壁为双层管。

本发明具体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将生物质气化炉3内部的有机物燃料点燃,有机物燃料在生物质气化炉3内部燃烧,产生大量可燃气体,开启抽风机一11,可燃气体在抽风机一11的作用下通过烟气管10进入到烟气净化箱2内部,可燃气体进入冷却腔16内部被冷却喷淋,可燃气体中的木焦油被分离出,经过过滤网18被过滤,开启抽风机二15,然后可燃气体在抽风机二15的作用下通过回收管道13进入到碳化炉1内部,通过开启燃烧器6对内胆5内部的竹木木屑棒进行碳化,在碳化过程中,内胆5内部也会产生可燃气体,内胆5内部的可燃气体通过循环管道12进入到再通过烟气管10进入到烟气净化箱2内部,然后被净化分离后的可燃气体再通过回收管道13进入到碳化炉1内部,当碳化炉1内部的温度达到800℃时,plc控制器控制烟气管10内部的电动阀门关闭,同时将生物质气化炉3关闭,此时内胆5内部产生的可燃气体足够燃烧器6燃烧,对内胆5内部的竹木木屑棒进行碳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