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管式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4269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喉管式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排气排放物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喉管式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通过氧化反应净化机动车排气中的CO、HC,必需向热反应器或催化转化器等排气净化装置供给空气,迄今为止,国内外用于机动车排气净化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二次空气喷射装置,采用二次空气泵、二次空气控制阀和喷射装置把二次空气喷入机动车排气管路中;另一种是脉动空气装置,利用排气压力脉动通过空气滤清器、舌簧阀和控制阀把二次空气吸入排气管路中。上述装置都存在零件较多、安装不易和价格较高等问题,难于在国产机动车排气净化领域中普及应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喉管式二次空气供给装置,该装置能依机动车运行状况自动调节二次空气的供给量,而且吸入的二次空气已经过预热,能进一步提高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对HC、CO的净化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它由喉管和二次空气引流管相互连接组成,其中,喉管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连通,在喉管上开有多个斜向小孔,二次空气引流管包覆在喉管外侧,其在排气管方向一端封闭有后隔板,在进气管方向一端封闭有前隔板,在前隔板上开有进气孔。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前隔板外侧固定有防尘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可很方便地装到机动车排气管路中的适当部位,也可直接置于排气净化装置中,而且价格便宜,可靠耐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喉管3分别与进气管5和排气管1相连通,在喉管上开有4~8个斜向小孔,二次空气引流管4包覆在喉管3外侧,其在排气管1方向一端封闭有后隔板2,在进气管5方向一端封闭有前隔板6,在前隔板6上开有进气孔,在前隔板6外侧固定有防尘板7。喉管用耐热钢制成,其余零件采用普通低碳钢,喉管内各处流通面积的大小依具体车型而定,当机动车排气流经喉管时,在喉管颈部截面积最小处因排气流速急升而产生负压,从而吸入二次空气。由于二次空气的吸入量取决于喉管颈部压力降和机动车排气流量,当机动车发动机在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进排气流量大,喉管颈部的压力降增大使吸入的二次空气量多,而此时排气中CO、HC的排放量也较多,正需要足够的空气供给氧化反应以净化CO、HC,故本实用新型还能依机动车运行工况自动调节二次空气供给量。另外,在排气流入的管道和喉管外侧,与二次空气引流管和前、后隔板形成一个夹层空间,该空间起着对吸进的二次空气进行预热和使流经喉管的排气得到保温的作用,而排气温度越高、氧气越多、通过氧化反应净化CO、HC的效果越好,故本实用新型比现有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具有更佳的功能和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机动车排气从进气管流入,通过喉管和排气管排出,喉管与排气管、后隔板和进气管的焊缝要保证密封不漏气,喉管前、后部分的通道呈内锥形,中间呈圆柱型,在颈部流通面积最小处,其截面积约为排气管内流通面积的1/2~3/5,喉管、进气管、前隔板、后隔板和二次空气引流管之间形成一个隔热保温层,对经前隔板进气孔流入的二次空气进行预热,防尘板用于防止把灰尘、微粒吸入排气流中,当机动车排气流经喉管时,二次空气便通过喉管颈部上方多个斜向小孔被吸入排气管路中。
权利要求1.喉管式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是,它由喉管和二次空气引流管相互连接组成,其中,喉管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连通,在喉管上开有多个斜向小孔,二次空气引流管包覆在喉管外侧,其在排气管方向一端封闭有后隔板,在进气管方向一端封闭有前隔板,在前隔板上开有进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喉管式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是,在前隔板外侧固定有防尘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喉管式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是,喉管前、后部分的通道呈内锥形,中间呈圆柱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喉管式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是,喉管颈部流通面积最小处的截面积约为排气管内流通面积的1/2~3/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喉管式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它由喉管和二次空气引流管相互连接组成,其中,喉管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连通,在喉管上开有多个斜向小孔,二次空气引流管包覆在喉管外侧,其在排气管方向一端封闭有后隔板,在进气管方向一端封闭有前隔板,在前隔板上开有进气孔。本实用新型可装在各型机动车排气管路中或排气净化装置内的适当位置,用于向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供给二次空气,通过氧化反应净化排气中的CO、HC。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价格便宜,可靠耐用。
文档编号F01N3/34GK2537825SQ0222704
公开日2003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4日
发明者蔡锐彬, 陈子健, 俞明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