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448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属于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较大却易冒黑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多孔喷雾在圆周方向上的不均匀,以及在喷雾的落点处产生过浓区。一部分喷雾堆积在着落点附近或形成油膜,另一部分反弹后向圆周扩散,因为紧贴燃烧室壁,卷入的空气量少。这些因素构成了尽管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大,但燃烧不完全,黑烟和碳氢化合物排量高,是燃烧室壁上结炭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生的伞状喷雾虽雾化性能好,圆周方向均匀,但贯穿力不强。因此,在中低工况下性能较好,在高工况下因燃烧室外围空气利用不了,黑烟增加较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多孔喷雾的落点处混合气过浓和圆周分布不均匀,以及伞状喷雾贯穿距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该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能够提供雾化性能好、空间分布均匀、喷雾不会堆积在落点处,而是一部分被反弹,一部分顺着扩散面迅速分散,实现二次雾化。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燃机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它主要是一个设在活塞顶上的燃烧窒与喷油器的油束相配合。在燃烧窒的收口部位设置的喷雾扩散面为圆弧面,喷油器的油束直接喷向圆弧面。这时喷油器只要采用单排喷孔喷油器。在燃烧窒的中央还设有一个具有锥面的凸起时,喷油器就要采用双排喷孔喷油器,上排喷孔油束直接喷向圆弧面,下排喷孔油束直接喷向凸起上的锥面。由于喷雾扩散面为适合于喷雾流动的型面,在主喷油阶段的活塞上移过程中,由于燃烧窒的喷雾扩散面处气流速度一般较大,喷雾一部分被反弹,一部分顺着喷雾扩散面迅速分散实现二次雾化。因为喷雾分散的速度快,分布的空间范围变大,又不贴近燃烧室壁,空气卷入量增多,因而能较快地形成相对均匀的混合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喷雾扩散面使油束迅速展开,不会堆积在落点,喷雾分散速度快,分布的空间范围大,又不贴近燃烧室,空气卷入量增加,因而能较快地形成相对均匀的混合气,极大地改善了发动机可燃混合气的质量,使燃烧迅速和完善,而且不需要大的空气涡流。使发动机的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指标都有明显改善,采用该燃烧系统一般油耗可下降5%以上,功率增加和排气烟色清淡。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种喷油器采用单排喷孔的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纵剖面构造图。
图2是一种喷油器采用双排喷孔的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纵剖面构造图。
图中1、气缸盖,2、气缸套,3、活塞,4、燃烧室,5、单排喷孔喷油嘴,5a、双排喷孔喷油器,6、圆孤面,7、锥面,8、9、油束,8a、9a、扩散油束。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由气缸盖(1)、气缸套(2)和活塞(3)组成一个主燃烧室,设在活塞顶上的燃烧窒(4)要与喷油器的油束相配合,在燃烧窒(4)的收口部位设置的喷雾扩散面为圆弧面,喷油器的油束(9)直接喷向该圆弧面。
在图1中,燃烧窒(4)收口处的喷雾扩散面采用圆弧面(6),单排喷孔喷油器(5)的油束(9)直接喷向圆弧面(6),形成分布范围更广的扩散油束(9a)。
在图2中,燃烧窒(4)收口处的喷雾扩散面也采用圆弧面(6),在燃烧窒(4)的中央还设有一个具有锥面(7)的凸起。双排喷孔喷油器(5a)的上排喷孔油束(9)直接喷向圆弧面(6),形成分布范围更广的扩散油束(9a);下排喷孔油束(8)直接喷向凸起上的锥面(7),形成分布范围更广的扩散油束(8a)。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它主要是一个设在活塞顶上的燃烧窒(4)与喷油器的油束相配合,其特征是在燃烧窒(4)的收口部位设置的喷雾扩散面为圆弧面(6),喷油器的油束(9)直接喷向圆弧面(6)。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其特征是上述的喷油器采用单排喷孔喷油器(5)。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其特征是在燃烧窒(4)的中央还设有一个具有锥面(7)的凸起,喷油器采用双排喷孔喷油器(5a),上排喷孔油束(9)直接喷向圆弧面(6),下排喷孔油束(8)直接喷向锥面(7)。
全文摘要
一种内燃机喷雾扩散式燃烧系统,属于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领域。该燃烧系统在燃烧窒的收口部位设有喷雾扩散圆弧面,让喷油器的油束直接喷向圆弧面。可采用圆弧面与燃烧室中央凸起上的锥面相组合。根据不同的组合可分别使用单排喷孔喷油器或双排喷孔喷油器,让油束直接喷向各自对应的圆弧面、锥面上,形成分布范围更广的扩散油束。由于扩散油束迅速展开,不会堆积在落点,喷雾分散速度快,分布的空间范围大,又不贴近燃烧室,空气卷入量增加,因而能较快地形成相对均匀的混合气,极大地改善了发动机可燃混合气的质量,使燃烧迅速和完善。采用该燃烧系统一般会使发动机的油耗下降、功率增加和排气烟色清淡。
文档编号F02M61/14GK1614209SQ20041009776
公开日2005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30日
发明者隆武强, 魏胜利, 冯立岩, 杜宝国, 陈雷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