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和水平轴风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1441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螺旋桨和水平轴风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螺旋桨和水平轴风力涡轮机,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桨,其中 倾斜部分被形成为使得风力涡轮机的螺旋桨叶片的远端部分朝着螺旋桨叶 片的前表面倾斜,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该螺旋桨的水平轴风力涡轮机。
背景技术
在过去,水平轴螺旋桨涡轮机已经用作风力发电机的风力涡轮机。已经 使用了螺旋桨叶片长度为大约10m至50m的较大螺旋桨风力涡轮机,且叶 片远端变窄的螺旋桨涡轮机由于旋转效率高而成为使用的主流。为此其原因 是较长螺旋桨叶片的远端的转速自然高于近端的转速。因此,认为当螺旋桨 叶片的远端的弦长度增加时空气的阻力将增加,且转速将减小。惯用的螺旋 桨也使得由螺旋桨接收的风沿离心方向逸出,并产生重大的损失。发明内容风力涡轮机的旋转效率由螺旋桨的风接收表面面积来确定。例如,具有 相同三角形形状的两组螺旋桨叶片,其中一组具有在近端的增加的弦长,而 另一组具有在远端的增加的弦长,它们显示出虽然风力涡轮机的风接收表面 面积相等,但是增加远端弦长的螺旋桨叶片具有增加的轴向力矩和减少的转速。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桨,其中风力效率的增加是通过使螺旋桨 叶片的远端部分朝着前表面倾斜以形成倾斜部分,并使得与该倾斜部分接触 的风集中成朝向旋转中心;本发明的目的是还提供一种使用该螺旋桨的水平 轴风力涡轮机。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螺旋桨的正视图2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螺旋桨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1中的线A - A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的线B - B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中的线C - C的剖^L图;图6是沿图1中的线D - D的剖碎见图;图7是沿图1中的线E - E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1中的线F - F的剖^L图;图9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一个螺旋桨叶片的左侧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螺旋桨的正视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螺旋桨的侧3见图;图12是表示图11中所示的螺旋桨的平面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水平轴风力涡轮机的侧^L图;图14是表示图13中所示的水平轴风力涡轮机的正视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水平轴风力涡轮机的实施例2的平面图;图16是表示图15中所示的水平轴风力涡轮机的正视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螺旋桨的正视图;图18是表示图17中所示的一个螺旋桨叶片的侧视图;图19是表示图17中所示的一个螺旋桨叶片的平面图;图20是沿图18中的线A - A的剖^L图;图21是沿图18中的线B-B的剖视图;以及图22是用于说明螺旋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倾斜部分被形成为使得螺旋桨叶片的风接收部分的远端部分朝着前表 面倾斜。螺旋桨叶片的远边缘被形成为具有大的弦长,以便增大风接收效率。 实施例1下面将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螺旋桨的正 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螺旋桨的平面图。在图1中,提供了螺旋桨 1,其中三个螺旋桨叶片3等间距地沿径向方向布置在轮毂2的前表面上。 附图标记4表示螺旋桨轴。轮毂2可具有任意形状。图中的螺旋桨叶片3被设计成使得基部部分3a通过螺栓紧固在轮毂2 的后表面上,但是也可以采用任意其它固定装置,例如通过螺钉而紧固在轴 部分2的周边表面上。螺旋桨叶片3是三维的,且如图1中所示,基部部分3a在前部具有狭 窄杆形状,且它的远端部分变宽,以便形成风接收部分3b。风接收部分3b 被设计成具有较大的远侧边缘部分和较大的后部区域。如图2中所示,螺旋桨叶片3的远端朝着前部倾斜,以便形成倾斜部分 3c。图1中的附图标记3d表示倾斜部分3c的近端部分的边界线,且近端边 界线3d设置为圓弧形,该圆弧在螺旋桨叶片3的旋转过程中沿着旋转轨迹 (T)。因此,在螺旋桨叶片3的旋转过程中,倾斜部分3c的近端部分的空气 阻力减小。倾斜部分3c的长度例如为螺旋桨叶片的长度的大约5%至20%,且相对 于螺旋桨叶片3的平直部分其倾斜角在中心处是在15度至50度的范围内, 优选是在40度至45度的范围内。风接收部分3b的最大弦长设置为螺旋桨 叶片3的旋转直径的大约14%,并可以设置在15%至25%的范围内。图3是沿图1中的线A - A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的线B - B的剖 视图;而图5是沿图1中的线C-C的剖视图。风接收部分3b被设计成使得风接收部分3b的前表面相对于轮毂2的旋 转方向逐渐倾斜,且该倾斜从螺旋桨叶片3的基部部分3a发展至远端部分。在该结构中,风接收部分3b的后端区域(图中的左部分)越靠近螺旋桨叶 片3的远端区域的前面,这些后端区域沿前表面方向位移越大。图6是图1中的倾斜部分3c沿线D - D的剖^L图;图7是沿图1中的 线E-E的剖视图;而图8是沿图1中的线F-F的剖^L图。叶片越靠近倾 斜部分3c的远端部分,叶片朝向前越凸出,且前表面朝向后边缘(到图中的 左侧)离前边缘(到图中的右侧)越远,这些表面朝向后面越倾斜。在图1和2中,当风从前部方向施加时,与风接触的表面面积在沿线A -A的部分中是宽的,且由箭头A表示的风沿螺旋桨叶片3的前表面流动到 左方,并在螺旋桨叶片3上产生沿箭头a方向的压力,如图3中所示。在沿线B - B的部分中,与风接触的表面面积比在沿线A - A的部分中 更小,因为由箭头A表示的风沿螺旋桨叶片3的前表面流动到左方,且前表 面具有大的向后倾斜角,因此风快速经过,并在螺旋桨叶片3上产生沿箭头
b方向的压力,如图4中所示。
在沿线C-C的部分中,与风接触的表面面积比在沿线B-B的部分中 更小,因为由箭头A表示的风沿螺旋桨叶片3的前表面流动到左方,且前表 面具有大的向后倾斜角,因此风快速经过,并在螺旋桨叶片3上产生沿箭头 c方向的压力,如图5中所示。基部部分3a遇到风阻力,但是并不阻碍螺旋 桨叶片3的旋转,因为基部部分3a的表面面积小。
在图9中,与在点P和Q之间的倾斜表面接触的风朝向点Q偏转。风 从点O至点Q所花费的时间与风从点P至点Q所花费的时间相同,因此, 风从点P至点Q的速度高于风从点O至点Q的速度。因此,在图9中,与倾斜部分3c的前部倾斜表面接触的风以一定角度 高速通向近端边界线3d,并与越过图4和5中所示的风接收部分3b的前表 面向后流动到左方的风汇合,从而增加了空气密度和风压,并通向螺旋桨叶 片3的后面。
具体地说,尽管由于风在倾斜部分3c中停滞而引起的阻力损失在图1 中显现较大,但是与倾斜部分3c接触的风以高速通过,如图1中箭头Al所 示。因此,不仅在倾斜部分3c处没有风阻力,而且使得围绕从图1中的线B -B的螺旋桨叶片3的基部部分3a的风以高速通过。
当在前表面处风速增大时,在倾斜部分3c的前表面处产生负压。因此, 产生风集中效果,从而使得正常压力的风从其它部分附加集中在倾斜表面3c 的前表面处,且在相同风速和相同时间内,比其它区域有更多的风接触倾冻牛 部分3c。
当在惯用的螺旋桨叶片中基部部分较宽时,风的流动将在螺旋桨叶片旋 转时受到抑制,负载置于螺旋桨叶片上,且旋转效率受到风流向螺旋桨叶片 的狭窄远端的不利影响。
相反,在本发明中具有围绕螺旋桨叶片3的基部部分3a的良好气流特 性,离心部分较宽,通过倾斜部分3c收集空气,且风以高速引向风接收部 分3b。因此,保证有良好的风恢复特性,且在螺旋桨叶片3的离心部分处获 得大量风力。因此,轴向转矩通过杠杆原理而增大。
因此,在不加长叶片的情况下增加了风力涡轮机的效率,并获得有关螺 旋桨叶片3的刚性、风力涡轮机的高度和其它因素的优点。如图2中所示, 螺旋桨叶片3的形状使得沿旋转方向的相对表面面积较小,且横截面产生升力(lift)。因此,当螺旋桨1开始旋转时产生旋转升力。在此情况下,如前所述,空气密度降低,且在图9的倾斜部分3c的前表面处从点P至点Q的风速大于在点O和点Q之间的风速时将产生负压。 因此,正常压力的风从其它部分快速运动至倾斜部分3c的前表面,从而产 生比在其它部分中与更高速度的风接触时相同的效果,且每单位时间的空气 密度增加。因此,沿旋转方向推动螺旋桨叶片3的总风压增加。具体地说,虽然倾斜部分3c显现为使得风停滞,但是风速实际上增加, 因此风快速通过,且与其它部分相比,相应更大量的风与倾斜部分3c接触。 因此获得高的风接收效率。在这方面,优选是较长距离,由于当点P和Q比 O和Q离开更远时,风速比从点O至点Q经过的风速更高。但是,由于当 只有采用逐渐倾斜角和较长距离时风将消散,因此最佳倾斜角在45度内。在图1中,与倾斜部分3c的前表面接触的风绕倾冻+部分3c的近端部分 高速向后通过将帮助风使得螺旋桨叶片3沿旋转方向旋转。具体地说,在图4中,从点T至点R通过的风速大于从点S至点R通 过的风速。因此,作用在倾斜部分3c的前表面上的风压沿旋转方向推动螺 旋桨叶片3。当惯用的螺旋桨的转速与本发明的螺旋桨1的转速比较时,在本发明的 螺旋桨1中倾斜部分3c以这种方式形成于螺旋桨叶片3的远端部分处,转 速有明显差异,即惯用的螺旋桨的转速为210rpm,而本发明的螺旋桨的转 速为405rpm。实施例2图IO是表示螺旋桨叶片3的实施例2的正视图。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 示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且不再对这些部分进一步说明。实施例2中的风接收部分3b的最大宽度被设置为螺旋桨直径的20%。 但最大宽度可增加到螺旋桨直径的25%。基部部分3a的前表面的宽度被设 置为等于或小于该最大宽度的1/3。风接收部分3b的横截面基本与实施例1 相同。实施例3图ll是表示螺旋桨叶片3的实施例3的侧视图;而图12是它的平面图。 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且不再对该部分进一步说明。
该螺旋桨叶片3被设计成使得远端部分的弦长大,基部部分窄。基部部分的宽度优选是在最大弦长的26%至40%的范围内。螺旋桨叶片3的基部部 分3a窄,并因此在旋转过程中获得环绕轴线的优良气流排出特性。在图11中,螺旋桨叶片3的固定部分la以直角固定在螺旋桨轴4上。 螺旋桨1的纵向中心线(E)相对于与固定部分la的后表面垂直的垂直纵向中 心线(C)向后倾斜4度至6度。该倾斜表面使得到达风接收部分3b的前表面 的风朝向螺旋桨叶片3的远端加速。在图11中,螺旋桨叶片3的倾斜部分3c被设计成使得它的中心部分相 对于前述纵向中心线(E)向前倾斜25度至45度。该倾斜使得倾斜部分3c的 风接收表面面积增加至垂直表面的表面面积的大约1.4倍。当倾斜角为25 度或更小时,沿倾斜表面的加速度量小。当角度超过45度时,加速度量再 减小,因为流动接近笔直进行。在图12中,前表面被设置为相对于参考线(F)的负迎角(attack)(G)为6度 至15度,该参考线(F)在风接收部分3b的远侧边缘处平行于固定部分la的 后表面。具体地说,伴随螺旋桨1旋转时的风压并不直接以负迎角(G)施力口, 且到达旋转螺旋桨叶片3的风并不直接以负迎角(G)作用,而是沿负迎角(G) 围绕和通向后面。在图ll中,因为风接收部分3b的前表面整个向后倾斜,因此当风由螺 旋桨l的前表面接收时,风从近端部分朝向图中的点P运行。这样的原因是 风沿最小阻力的方向运行。 '在由箭头A表示并与图11中倾斜部分3c接触的风中,风从点O到达 点P所花费的时间与空气从点Q流向点P所花费的时间相同,欧此,空气 从点Q流向点P的速度大于风从点O到达点P的速度。当速度增加时空气 密度降低,且相对于周围空气产生负压。当产生负压时,处于正常压力的周 围空气快速流入。因此,在倾斜表面处在倾斜部分3c的前面产生效果,因而在相同时间 周期内,比其它部分更大量的风被局部吸引。具体地说,在相同条件下与螺 旋桨叶片3的风接收部分3b的前表面接触的风由于螺旋桨叶片3的三维形 状而局部集中,且因为较强风力作用在图11中的点P部分上,因此螺旋桨l 的旋转效率增加。如图12中所示,风从点R到达点S所花费的时间与空气从点T流向点 S所花费的时间相同,因而,空气从点T流向点S的速度大于风从点R到达 点S的速度。因此,侧向流动并与风接收部分3b接触的空气比留在周围区 域中并与螺旋桨叶片3的风接收部分3b接触的风更快,于是,大量的风吸 引至风接收部分3b的前表面。因此,即使当由箭头A表示的风速小于4m/s,风也在与螺旋桨1接触 时加速。特别是倾斜部分3c具有宽的形状,其中弦长为螺旋桨1的旋转直 径的26%至40%。因此,在设定时间内大量的风进行接触,并根据杠杆原理 产生大轴向转矩。由此,该螺旋桨1具有局部集中大量风的效果,因为在螺旋桨叶片3的 远端部分形成倾斜部分3c。通过使螺旋桨叶片3加宽成使得它的远端的弦长为旋转直径的26%至 40%,风集中的区域具有比其它部分更大的表面面积,且风与螺旋桨l的旋 转的离心部分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杠杆原理,且即使由较弱的风也能 够获得较大轴向转矩。风接收部分3b的前表面相对于螺旋桨叶片3的基部 部分3a在朝向远端部分处也处于负迎角(G),因此获得风集中效果,其中与 风接收部分3b接触的风加速以通向旋转的后方。而且,从螺旋桨叶片3的基部部分至远端部分整个朝向后倾斜,将使与 风接收部分3b接触的风加速和朝向远端集中,并增加在螺旋桨1的离心部 分处的旋转力。图13是表示水平轴风力涡轮机5的实施例2的右侧视图,其中螺旋桨1 装配至风力涡轮机中,且图的左侧是前部。图14是表示水平轴风力涡轮机 的正视图。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与前述相同的部分,并将不再对这些部分 进一步说明。在水平轴风力涡轮机5中,机架7被安装成能够在支柱6的顶部枢转。机架7被设计成使得支柱6的枢轴点后面的部分比枢轴点前面的部分更 长。方向舵8也被垂直地安装在机架7的后部部分的顶部和底部。图中未示出的水平轴(螺旋桨轴)由机架7内部的轴承水平支承。螺旋桨 1固定在水平轴的后端部分上。附图标记7表示后盖。通过将发电机连接到水平轴(未示出)的远端部分以及在水平轴和发电机 之间提供传动装置、制动器、离合器、自动控制装置、速度传感器、风速仪 和其它部件,可将风力发电一几设立在才几架内。
当由风造成螺旋桨1旋转时,螺旋桨叶片3的倾斜部分3c接收大量的 风。因此,当风的方向变化时,螺旋桨1的位置将非常敏感地进行校正,且 螺旋桨l总是位于下风向。当有横向风时,方向舵8提供了对风向的快速响应。当螺旋桨1位于机架7的下风向时,螺旋桨叶片3在旋转过程中暂时位 于支柱6的后面。但是,如图14中所示,在螺旋桨叶片3的离心部分处的 宽的倾斜部分3c在旋转过程中处于离心部分,因此具有比基部部分3a更高 的转速,因此只有很短时间在支柱6后面。因为螺旋桨1与支柱6分离,围绕支柱6流动的风与宽的风接收部分3b 和倾斜部分3c接触。因此,对旋转效率没有不利影响,且通过非常敏感地 响应风向变化的能力而产生的较高旋转效率具有补偿效果。图15是水平轴风力涡轮机的实施例3的平面图,图16是它的正^L图。 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与这些前述相同的部分,且不再对这些部分进一步说 明。在水平轴风力涡轮机5中,机架7被安装成能够在支柱6的顶部枢转。 绕支柱6枢转的中心设置在机架7中,并尽可能靠近离机架7远端部分的机 架7长度的20%至40%的位置处。发电机(未示出)布置在机架7内部,与发电机连接的螺旋桨轴4水平布 置,且螺旋桨轴4的后部部分向外凸出至机架7后部。存储器、各种类型的 传感器、自动控制装置和其它必要机械元件(未示出)装入机架7内部。如图 所示,螺旋桨1安装在螺旋桨轴4上。尽管图中未示出,从轮毂2后面装配图中表示了三个螺旋桨叶片3,但是并不局限于该数目。螺旋桨叶片3 设计成使得远端部分的弦长比基部部分更宽。远端部分的弦长例如设置在旋 转直径的20%至45%的范围内。螺旋桨叶片3的远端部分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倾斜部分3c,该倾斜部分 3c向前倾斜30度至45度。多对上部和下部支承叶片9以径向方式布置在机架7的前表面的左侧和 右侧部分处,且在左侧和右侧上的方向舵8布置在支承叶片9的远端部分上, 且离机架7等间距。在平面图中,支承叶片9 ^皮设"H
且当从前面看时,远端部分的板的厚度比基部部分更小。在剖视图中,前部 部分厚且朝向后部厚度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下部支承叶片9设计成在上表 面前部比下表面凸出更大程度,且上部支承叶片9设计成在下表面前部比上 表面凸出更大程度。因此,在上部和下部支承叶片9之间流过的风比在上部 和下部支承叶片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方流过的风更快。方向舵8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向内弯曲。该弯曲被设计成沿着预定距 离的圆弧,这样方向舵8不会进入螺旋桨叶片3的远端表面的旋转轨迹。方向舵8还纟皮设计成向外打开,这样前后线(S)相对于才几架7的纵向中心 线CL)成10度至17度的角度。当风如图15中箭头A所示吹动时,螺旋桨l并不旋转。但是,因为由 箭头A表示的风在方向舵8上接触和推动,因此机架7围绕作为枢轴点的支 柱6进行枢转,且螺旋桨1旋转,因此自动定位在下风向。在图15中,当风如箭头B所示吹动时,螺旋桨l并不旋转。但是,因 为由箭头B表示的风与方向舵8接触,机架7绕作为枢轴点的支柱6进行枢 转,且螺旋桨l进行旋转,因此自动定位在下风向。因为方向舵8以这种方 式向外开口 ,使得前后线(S)相对于机架7的纵向中心线(L)成10度至17度 的角度,因此方向舵8非常敏感地响应来自任意方向的风。在图15中,当由箭头C表示的风从前面吹来时,由箭头C表示的风经 过方向舵8的左侧和右侧。在此情况下,左侧和右侧方向舵8外部经过的风在全部方向舵8的后部 部分的外侧上推动,但是左侧和右侧很好地平衡,因此螺旋桨l面向风并高 效旋转。.当风向甚至稍微变化时,相对于方向舵8的左侧或右侧的风强度变化。 因此,平衡被打破,机架7通过来自强风的压力而枢转,且螺旋桨l变化方 位以^更面向风。在图15中,从左侧和右侧方向舵8之间的空间逸出的风由方向舵8引 导并通过。在此情况下,尽管在相对的左侧和右侧方向舵8之间的进口空间 较窄,但是有较宽开口的出口,因此当风向后逸出时气流将在方向舵8的后 部部分内侧发散,且空气密度降低。气流在方向舵8的后部部分外侧被压缩。因此,经过方向舵8的内部的 气流比外部气流更快。大量这样加速的气流恰好与螺旋桨叶片3的倾斜部分3C接触并有利于转速。当在方向舵8的后部部分内侧的空气压力降低时,来 自其它位置的气流从上方和下方快速进入低压区域,在给定时间中的风流动 速率增加,且螺旋桨1的旋转效率增加。当螺旋桨1布置在机架7的后部部分处时,随着螺旋桨l的旋转,该螺 旋桨1受到在机架7的前表面上的、沿旋转方向的空气阻力,且惯用的机架 7朝着阻力低的方向枢转。因此,机架7反向枢转,且有时指向与风相反的方向。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左侧和右侧方向舵8的后部部分倾斜成如前述 的向外开口 ,因此由方向舵8的前表面接收的风将从左侧和右侧限制枢转, 因此,由于螺旋桨1的旋转而引起的离心力波动不会使得机架7枢转。例如,当定向在沿纵向方向的方向舵布置在机架7的后部部分上时,直 接从侧面吹动的风有方向变化效果,但是当风从前面以一定.角度吹来时,由 于螺旋桨的旋转效果而使较强风向后部流动,从而使方向舵8保持在它们的 原始位置,且机架7有时不会改变方向。在这方面,本发明的方向舵8甚至 对于风向的很小变化都高度敏感性反应,并使得机架7枢转。图17中所示的螺旋桨1是航海(Marine)螺旋桨。多个(图中为3个)螺旋 桨叶片3固定在轮毂2上,且螺旋桨沿箭头方向旋转。螺旋桨叶片3的基部 部分3a较窄,且最大弦长部分3d被形成为使得在远端边缘部分处的弦长增 加至旋转半径的大约70%。'由侧视图可见,螺旋桨叶片3被形成为使得远端部分的板厚度小,且倾 斜部分3c被形成为使得远端部分从最大弦长部分3d沿向下游方向倾斜。倾 斜部分3c的倾斜角为相对于螺旋桨轴4的轴向中心线(L)为10度至30度, 但优选是倾斜角为15度至20度。但是,根据弦长倾斜部分3c的倾斜角可 以设置为45度。倾斜部分3c的近端部分处在最大弦长部分3d处,且最大 弦长部分3d设置在旋转半径上的圆弧中。因此,在旋转时的阻力较低。在图18和19所示的螺旋桨叶片3中,在排放表面3g的右侧上的旋转 前侧部分3e比在左侧的旋转后侧部分3f更向上游倾斜,且远端的边纟彖部分 的排放表面3g比螺旋桨叶片3的近端部分逐渐更加倾斜。这样的原因是上 部和下部板厚度相同,基部部分的弦长小,且远端的边缘部分的弦长大。当如上述设置的螺旋桨1旋转时,由倾斜部分3c向外推动的倾斜流(a) 朝向轴向中心线(L)集中在后部,如图22中所示。
在图22中,由倾斜部分3c向外推动的倾斜流(a)越靠近远端部分,这些 流相对于由垂直排放表面3g向外推动的水平流(b)向外推动的越快。在图22中,该过程使得倾斜流(a)以一定角度与水平流(b)汇合,以便以 一定角度向水平流(b)施加流体压力。因此,当这些螺旋桨叶片3用于航海螺旋桨上时,由图22中的箭头X 表示的水压的存在造成水平流(b)以沿相反方向反作用推动螺旋桨1,并增加 推力。在图22中,因为倾斜部分3c倾斜,来自由箭头A所示方向的外部的气 流将直接引入,且倾斜流(a)向水平流(b)施加附加流体压力,其大小等于 PQ-OP=Y,因为从点P至点Q的长度大于从点O至点P的长度。由图17明显看出,由于倾斜部分3c的弦长增加,且倾斜部分3c处于 离心部分和转速高于靠近输出轴4的部分,因此,高速倾斜流(a)以基本锥形 形状包围水平流(b),并相当于由箭头X表示的正常水压。因此,相对于螺 旋桨1的直径圓的表面面积,螺旋桨1的直径圆的锥形侧表面的较大表面面 积将有助于螺旋桨1的推力。
权利要求
1. 一种螺旋桨,其中螺旋桨叶片的远端部分在规定长度上朝向螺旋桨 叶片的前表面倾斜,并形成倾斜部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其中,所述螺旋桨叶片的远端处的 倾斜部分的中心线相对于螺旋桨的纵向方向倾斜25度至50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旋桨,其中在螺旋桨叶片的前表面中,螺旋桨的风接收部分被形成为使得远端比基 部部分更宽;以及倾斜部分的近端部分边界区域设置为最大弦长。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其中,所述螺旋桨叶 片的风接收部分的前表面的最大弦长设置为螺旋桨的旋转直径的13%至 25%。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其中,所述螺旋桨叶 片的整个风接收部分相对于经过基部部分的垂直线向后倾斜。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其中在螺旋桨叶片的风接收部分中倾斜部分的近端部分的边界被形成为具 有螺旋桨旋转半径的26%至50%的最大弦长;以及风接收部分的左侧前表面从基部部分向远端逐渐向后倾斜,并在最大弦 长部分处相对于旋转方向倾斜6度至15度。
7. —种用于流体的螺旋桨,其中螺旋桨叶片的远端部分在旋转过程中 沿流体下游方向倾斜,从而形成倾斜部分,且在旋转过程中流体沿轴中心方 向向后4,动。
8. —种水平轴风力涡轮机,其中固定在水平轴上的螺旋桨叶片的风接 收部分的远端部分沿螺旋桨叶片的前部方向倾斜25度至50度,以形成倾斜部分。
9. 一种水平轴风力涡轮机,其中机架安装在支柱上以便能够枢转,且 螺旋桨轴安装在机架上,其中方向舵对称地安装在机架的左和右侧上的后部位置处,因此方向舵的后 部部分环绕螺旋桨;以及螺旋桨叶片的远端部分向前倾斜,从而形成倾斜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平轴风力涡轮机,其中,当从上方看时, 所述方向舵的后部部分相对于机架的前-后中心线的向外倾斜大于方向舵的前部部分。
全文摘要
一种螺旋桨,其中水平轴风车的螺旋桨叶片(3)的顶端部分沿螺旋桨叶片(3)的前部方向倾斜,以形成倾斜部分(3c)。倾斜部分(3c)的倾斜角相对于螺旋桨叶片(3)的纵向方向设置在25度至50度的范围内。
文档编号F03D1/06GK101124401SQ20058004737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30日
发明者铃木政彦 申请人:全球能量有限公司;株式会社Fjc;铃木政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