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力机械结构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1949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力机械结构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和能源领域,具有非常普遍的应用范围。
背景技术
在历史上,“魔轮”永动机所追求的“失衡”就是当动力=阻力时,动力臂>阻力臂,想以此使杠杆失去平衡,从而杠杆可自行的转动起来。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理论上的公式,实际上当动力=阻力时,动力行程必定等于阻力行程。这是力臂不等所不能改变的事实。因此而证明力臂与行程虽然有关联,但是,力臂却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行程。比如,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值就是动力行程与阻力行程的比值;但是却不能以力臂的数值替代或当作行程的数值。那么,力×力臂就不可视为是力×行程,也就不是“能”。因为力臂不是一种运动即没有运动的行程。
若要“魔轮”失衡,把力臂当作行程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无论杠杆平衡,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杠杆不平衡,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都没有运动既行程的出现。那么,所谓的平衡或不平衡还都在力的范畴之内,即还处在能的初级阶段。现在已明确失衡不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是动力×动力行程≠阻力×阻力行程。
杠杆失衡所得到的效果就是动力功<阻力功;并以此揭示出动力功和阻力功是同一形式能量的关系,而不是不同形式能量的关系。就是说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是能量转化。而同一形式的动力功既输入功和阻力功既输出功形成的比值输出功÷输入功≥1,则是能量属性。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都具有属性。输出功÷输入功=1的是等衡能量;而输出功÷输入功>1的是不等衡能量。
现有的能量中,只有可消耗掉能量体的物质类别中才有不等衡的能量。如火药、燃油等。而利用杠杆追求“失衡”的能量,则追求的是物体类别的不等衡能量。这种物体类别的不等衡能量就被叫做太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利用机械结构来产生太力,即通过一种结构的机械作用使输出功大于输入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对“限定轴”(1)和(1-1)穿过支承板并被安置在支承板(2)和(2-2)上,这两个限定轴上分别支承有,作为输入和输出的变力体(3)和(3-3),输入力体与输出力体通过直接接触或连接体(6)的连接来传导力的运动;这种机械运动的效果,是根据机构的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较得出,其公式为F2×S2>F1×S1即输出力×输出行程大于输入力×输入行程,亦即输出功大于输入功就是产生了太力;限定轴是用两个轴径相等,材质相同的轴体(1)和(1-1)作为先行条件,再用支承板(2)和(2-2)将两个轴联系限定在一起,根据所选用的不同类型变力体而形成为不同的系列,即利用杠杆变力的A系列;利用支-杆体变力的B系列;利用区体变力的C系列;利用支承板兼做变力的D系列。
本发明可以采用在太力机构的轴向上,以支承板与限定轴所接触处的厚度为一个层次,将两结合点(支承板与限定轴所接触处)分别置于不同的层次,即将这两个点上的轴限定成为了对轴;其法有二一、分部法是将支承板分为输入部分(2)和输出部分(2-2)。并且有两种方式使这两部分成为结构中的不同层次A、双层组合支承板把分别带有限定轴的输入支承板与输出支承板叠层用螺丝(7)组合在一起;沿对轴(1)至(1-1)之间的直线方向,分别计算输入部分的支承板长度与作为输出部分的支承板长度;但是组合螺丝到组合螺丝之间沿对轴距直线方向所形成的组合距,不计算在支承板的长度内。
B、单一折层支承板若使用单一体的支承板则必需将支承板折为两层形式,其“折层”输入部分(2)支承板的长度和输出部分(2-2)支承板的长度,也是沿对轴距即(1)至(1-1)之间的直线距离,分别计算从限定轴至折弯叠层处之距离即为支承板的长度。
在这种分部法中要求两限定轴所支承的两个力体,其连接半径(力臂)必须相等。
二、无部法是指支承板上不分输入和输出部分,而是利用单一支承板的斜度,将两个选定轴与支支承板的结合点,分别的置于不同层次。
在这种无部法中要求两限定轴所支承的两个力体,其连接半径(力臂)不得相等。
在设计中可以是用支承板将两个选定轴与支承板的结合点,分别的置于不同层次即限定出了对轴(限定轴);输入部分支承板长度与输出部分支承板长度相等;选择使用区体变力,即成为了利用区体变力的太力机构C系列由外力输入体(4)对机构输入力体(首区体)向机构输出方向施作用力,首区体(3)的力直接作用在后区体(3-3)上,再由后区体对外力输出体(5)做功;由于首区体与后区体的连接半径相等即输入力体与输出力体为等圆,因此输入与输出的作用行程相等;在首区体上显示两个力区,而后区体上只选择显示一个力区。在区体半径上以首二(8)、后一(9)的力区数的比值实现数目变力,即输入力为1时,输出力为2。
在设计中也可以是用支承板将两个选定轴与支承板的结合点,分别的置于不同层次即限定出了对轴(限定轴);将输入部分的支承板(2’)长度二倍于输出部分的支承板(2-2’)长度,这就使支承板在限定对轴的同时兼而具有了变力的功能,这也就成为了利用支承板兼做变力的太力机构D系列;支承板兼作变力时,原变力体则失去变力作用而只起传导力的作用;通过非变力的力体(如在区体上不用显体显示力区既不能进行变力)来执行支承板的变力,这导致支承板固定不运动,其比值变力依然可以通过两个等长既非变力体的运动实现,即由外力输入体对机构输入力体(首区体)向机构输出方向施作用力,首区体(3)的力作用在过桥轮(6)(相当于连接体)上,而后再作用在后区体(3-3)上,最后由后区体对外力输出体做功。
由于首区体与后区体的连接半径相等即输入力体与输出力体为等圆,因此输入与输出的作用行程相等。
输入部分的支承板(2’)长度二倍于输出部分的支承板(2-2’)长度,就如同“首二、后一的比值”一样,实现了变力,即输入力为1时,输出力为2。
在实际应用中,将太力机构的外力输入体(4)作为一种能量体(电机),经太力机构的作用后,至另一个能量体既外力输出力体(5)(发电机);就是说一千瓦的电机经太力机构的作用可以带动二千瓦的发电机工作,即在一千瓦的付出上得到了二千瓦的回报。
将发电机的电量,回输到电机上就形成了能量的循环,这就是利用能量转化循环进行工作的机器。
将电机和发电机置换为惯性飞轮,在飞轮上设置控制装置,使同一形式的机械能,在不同物体或机构之间的转移受到控制,并且形成循环就成了利用能量转移循环进行工作的机器。
内燃机所用的燃油也是一种输出功大于输入功的能量,即不等衡的能量。也就是说太力机构与燃油同属于不等衡的能量,所不同的是两者能量体的类别。燃油在能量转化中是可消耗既可毁灭的能量体,而太力机构在能量转化中则是不可消耗既不可毁灭的能量体。
现实中存在着三种类别的能量,即物质能量、物体能量和无质体能量。物质能量是指依靠物质的消耗来得到的能量。如煤、汽油、液化汽、核燃料等,就称之为物质能量。物体能量是指运动后不消失的物体所产生的能量,如金属、石、水、木等都称之为物体能量。无质体能量是指没有质地,也没有形体的能量。如风、光、电等就是无质体能量。
物质类别的能量体是可被消耗的,而物体类别的能量体则是不可被消耗的。由此就造成了“吃草”与“不吃草”两种结果。比如,内燃机以燃油能量为主,就是“吃草”的机器,因为它的能量体(燃油)被消耗掉,需要更换或添加新的能量体,即平常所说的“加油”。假如内燃机以主机能量为主,那就是不“吃草”的机器,因为它的能量体(曲轴、连杆、活塞等)没有被消耗掉,这种能量体可无限的重复使用,即不需要更换或添加。当然,它们(所有类别能量)无论为主或为辅,都是能量即都能干活。因此无论是否“吃草”都不会影响做功,即“跑”起来都是没有问题的。
有了能量类别的概念,那么,“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是以物体能量为主的机器。这就是利用太力机构进行能量循环的太力循环机。
有了这种以物体能量为主,“不吃草”的机器,即实现了永动机的目的。这就使人类有了梦寐以求的永动机。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所说(摘录)“如果能够制成这类永动机,那么就不需要任何自然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而可无中生有地得到无限多的动力。”由此可知物体类别的不等衡能量将从环保和无限(资源)两个方面造福人类。在未认识和谋求到它之前,人们就已为其明确了无可限量的前景和未来。


附图描述的是太力机构的两个实施例。
图一是利用区体变力的太力C系列结构。
图二是利用支承板兼做变力的太力D系列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太力机构,首先确定使用哪种变力体,即选定建立哪种系列的太力机构。
图一确定使用的是区体变力,即建立的是太力机构的C系列。此系列的优点是固定支承板减少了运动的另部件,这是首选的条件。输入部分的首区体可直接作用在后区体上,因此省掉连接体,进一步简化了结构。将外力体(4)和(5)与太力机构设计在一起,既保证了机构的作用效果,又方便了太力机构与外界的连接使用。比如,可用轴直接连接,亦可用齿轮或皮带盘连接。
图二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变力方式,就是说支承板原本是用来限定对轴的,但在这里完成限定对轴的作用后,又兼而产生了变力。
由于支承板固定不运动,其比值变力依然可以通过两个等长既非变力体的运动实现,即由外力输入体对机构输入力体(原区体)向机构输出方向施作用力,首区体(3)的力作用在过桥轮(6)(相当于连接体)上,而后再作用在后区体(3-3)上,最后由后区体对外力输出体做功。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区体没有使用“显体”既没有实行变力,然而却与区体变力的效果相同,即在首区体上输入的外力为1时,在后区体上得到的力是2。
在支承板固定不运动的前提下,依然可实现变力的意义,不在于实施而在于证实变力与平衡或不平衡一样,都还没有脱离能量的初级阶段。即单纯的围绕力而产生的关系,由于缺少运动而滞留在能的初级阶段,只丰富了能的初级阶段里的理论概念,却并没有进入能的中级阶段。
太力机构若只是将太力机构的外力输入体(4)作为一种能量体(电机),经太力机构的作用后,至另一个能量体既外力输出力体(5)(发电机),这只是创造出了能量。就是说当用电时,可以省却一半的电工量。而利用发出来的多于原电量一倍的电能,来进行能量循环,这不仅是创造或节省能量的事,还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能源。即无污染环境的、无限量的、无枯竭的、……不可消耗能量体的一种能源。
权利要求
1.此前的太力机械结构是由一对“限定轴”(1)和(1-1)穿过支承板并被安置在支承板(2)和(2-2)上,这两个限定轴上分别支承有,作为输入和输出的变力体(3)和(3-3),输入力体与输出力体通过直接接触或连接体(6)的连接来传导力的运动;这种机械运动的效果,是根据机构的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较得出,其公式为F2×S2>F1×S1即输出力×输出行程大于输入力×输入行程,亦即输出功大于输入功就是产生了太力;本发明是用轴向分层次的方式限定出来对轴,以此所构建的太力机构,其特征是限定轴是用两个轴径相等,材质相同的轴体(1)和(1-1)作为先行条件,再用支承板(2)和(2-2)将两个轴联系限定在一起,根据所选用的不同类型变力体形成为不同的系列,即利用杠杆变力的A系列;利用支-杆体变力的B系列;利用区体变力的C系列;利用支承板兼做变力的D系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太力机构的轴向上,以支承板与限定轴所接触处的厚度为一个层次,将两结合点(支承板与限定轴所接触处)分别置于不同的层次,即将这两个点上的轴限定成为了对轴;其法有二一、分部法是将支承板分为输入部分(2)和输出部分(2-2)。并且有两种方式使这两部分成为结构中的不同层次,A、双层组合支承板把分别带有限定轴的输入支承板与输出支承板叠层用螺丝(7)组合在一起;沿对轴(1)至(1-1)之间的直线方向,分别计算输入部分的支承板长度与作为输出部分的支承板长度;但是组合螺丝到组合螺丝之间沿对轴距直线方向所形成的组合距,不计算在支承板的长度内;B、单一折层支承板若使用单一体的支承板则必需将支承板折为两层形式,其“折层”输入部分(2)支承板的长度和输出部分(2-2)支承板的长度,也是沿对轴距即(1)至(1-1)之间的直线距离,分别计算从限定轴至折弯叠层处之距离即为支承板的长度;在这种两部法中要求两限定轴所支承的两个力体,其连接半径(力臂)必须相等。二、无部法是指支承板上不分输入和输出部分,而是利用单一支承板的斜度,将两个选定轴与支支承板的结合点,分别的置于不同层次。在这种无部法中要求两限定轴所支承的两个力体,其连接半径(力臂)不得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太力机构,其特征在于用支承板将两个选定轴与支承板的结合点,分别的置于不同层次即限定出了对轴(限定轴);输入部分支承板长度与输出部分支承板长度相等;选择使用区体变力,即成为了利用区体变力的太力机构C系列外力输入体(4)向机构输出方向,对机构输入力体(首区体)施作用力,而首区体(3)的力直接作用在后区体(3-3)上,再由后区体对外力输出体(5)做功;由于首区体与后区体的连接半径相等即输入力体与输出力体为等圆,因此输入与输出的作用行程相等;在首区体上显示两个力区,而后区体上只选择显示一个力区。在区体半径上以首二(8)、后一(9)的力区数的比值实现数目变力,即输入力为1时,输出力为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太力机构,其特征在于用支承板将两个选定轴与支承板的结合点,分别的置于不同层次即限定出了对轴(限定轴);将输入部分的支承板(2’)长度二倍于输出部分的支承板(2-2’)长度,这就使支承板在限定对轴的同时兼而具有了变力的功能,这也就成为了利用支承板兼做变力的太力机构D系列;支承板兼作变力时,原变力体(区体)则失去变力作用而只起传导力的作用;通过非变力的力体(如在区体上不用显体显示力区既不能进行变力)来执行支承板的变力,这导致支承板可以固定不运动,其比值变力却依然可以通过两个非变力体的运动实现;外力输入体(4)向机构输出方向,对机构输入力体(首区体)施作用力,而首区体(3)的力作用在过桥轮(6)上,过渡后再作用在后区体(3-3)上,最后由后区体对外力输出体(5)做功;由于首区体与后区体的连接半径相等即输入力体与输出力体为等圆,因此输入与输出的作用行程相等;输入部分的支承板(2’)长度二倍于输出部分的支承板(2-2’)长度,就如同“首二、后一的比值”一样,实现了变力,即输入力为1时,输出力为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力机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将太力机构的外力输入体(4)作为一种能量物体(电机),经太力机构的作用后,至另一个能量物体(5)既外力输出力体(发电机);就是说一千瓦的电机经太力机构的作用可以带动二千瓦的发电机工作,即在一千瓦的付出上得到了二千瓦的回报;将发电机的电量,回输到电机上就形成了能量的循环,这就是利用能量转化循环进行工作的机器;将电机和发电机置换为惯性飞轮,在飞轮上设置控制装置,使同一形式的机械能,在不同物体或机构之间的转移受到控制,并且形成循环就成了利用能量转移循环进行工作的机器。
全文摘要
在太力机构输入力体与输出力体等圆既作用行程相等的条件下,实现机械变力的特性,使外力作用在机构输入力体上的力为1时,机构输出力体对外输出的力则为2。即输出功>输入功。用一千瓦的电机通过太力机构就能带动二千瓦的发电机工作。将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回输给电机就形成了“太力—电力”转化循环的机器。太力循环机如同内燃机,区别在于内燃机的主能量“燃油”是可消耗的能量体,需要添加或更换能量体即所谓的“加油”或叫做“吃草”。而太力循环机的主能量“太力机构”是不可消耗的能量体,不添加或更换能量体即不需要“加油”或“吃草”。不“吃草”即不消耗能量体也照样能够产生能量,那么就不会影响太力循环机这个“马儿”跑起来。
文档编号F03G7/10GK1818378SQ200610041908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0日
发明者于钦城, 于今 申请人:于钦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