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089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具备内燃机和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动力单元,特 别是涉及依靠电动马达将带式无级变速装置进行无级变速的动力单元。
背景技术
这种动力单元中,对于与该变速用电动马达分开配备用于内燃机起动 的起动马达的结构,有专利文献l揭示的例子。
专利文献l:特开2006—46324号公报
该专利文献l的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动力单元,形成内燃机的曲柄箱的 单元箱的左面单侧向后方伸出构成传动箱,在传动箱的与曲柄箱左右相反 侧收容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箱由传动箱盖覆盖而形成。
并且,带式无级变速装置是将缠绕传动带的驱动滑轮的可动滑轮半体 沿轴方向移动,改变传动带的缠绕直径进行无级变速,要移动该可动滑轮 半体,采用变速用电动马达。
艮口,变速用电动马达的旋转驱动经由减速齿轮机构和螺纹机构传递成 可动滑轮半体的轴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起动马达经由减速齿轮机构旋转驱动曲柄轴。
该起动马达和变速用电动马达都是将驱动轴指向车体宽度方向,侧面 看夹着将动力单元轴支承在车体上的旋转支承体前后大致水平排列配置。
从而,无法将起动马达和变速用电动马达靠近配置,某一个的布线或 双方的布线变长,成本增加,同时能够集结成束进行布线的长度变短,布 线作业也复杂化,而且也不能集中进行两马达的安装作业。
另外,由于重量比较大的马达彼此分离,由此造成质量分散。
另一方面,若采用小型轻量的变速用电动马达,则为了提高变速用电 动马达传递的转矩,多个齿轮构成的减速机构需要装在变速用电动马达和 曲柄轴的驱动滑轮之间,导致曲柄轴和电动马达间的间隔变宽。
因此,若将变速用电动马达配置在起动马达后方,则容易与车体的构 成部件(尤其是后轮)干涉,从而,存在的问题是为了避开与这些构成部 件干涉而在布局设计上耗费工夫。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有关问题点而产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 变速用电动马达和起动马达的安装作业、縮短马达布线且容易进行布线作 业、谋求质量集中的动力单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l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动力单元,其在通 过沿车体宽度方向定向的枢轴将前部支承在车体上且向后方伸出并相对 于车体上下摆动自如的动力箱上,设有利用起动马达起动的内燃机和利用
变速用电动马达改变驱动滑轮的传动带的缠绕直径来进行无级变速的带 式无级变速器,所述动力单元的特征在于,均由所述单元箱支承的所述变 速用电动马达和所述起动马达侧面看相对于所述枢轴在同一侧邻接配置, 所述变速用电动马达配置在比所述起动马达靠近所述枢轴的位置。
技术方案2所述的动力单元,在技术方案l所述的动力单元中,其特征 在于,所述枢轴位于所述变速用电动马达的前方。
技术方案3所述的动力单元,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动力单元中,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枢轴的上方靠近该枢轴配置有节气门本体。
技术方案4所述的动力单元,在技术方案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 单元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具备经由齿轮机构传递曲柄轴的旋转而 转动的平衡器,与所述平衡器一体转动的平衡器被动齿轮配置在与将所述 变速用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驱动滑轮的减速齿 轮机构从侧面看重叠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l所述的动力单元,均由单元箱支承的所述变速用电动 马达和所述起动马达侧面看相对于所述枢轴在同一侧邻接配置,因此能够 谋求縮短马达布线,谋求成本降低,同时能够容易进行布线作业,也简化 了变速用电动马达和起动马达的安装作业。
并且,将变速用电动马达及起动马达这样的重量物集中配置在枢轴附 近,由此能够降低随着动力单元摆动产生的惯性力,降低乘车振动。
另外,变速用电动马达配置在枢轴和起动马达间的空间,因此,能够 进行即使变速用电动马达和曲柄轴的间隔变宽也容易避开与后轮等车体 构成部件干涉的布局。
根据技术方案2的动力单元,枢轴位于变速用电动马达的前方,因此 能够将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在单元箱前部的枢轴更进一步轴支承在前方的 前端附近,能够有效地发挥由装在单元箱和车体之间的缓冲装置产生的振 动降低功能。
根据技术方案3的动力单元,在枢轴的上方靠近该枢轴配置有节气门 本体,因此,在动力单元摆动时振幅比较小的部位配置节气门本体,能够 精度良好地执行节气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4的动力单元,与平衡器一体转动的平衡器被动齿轮配
置在与将变速用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给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驱动滑轮的减 速齿轮机构从侧面看重叠的位置,因此,无须为了收容平衡器及平衡器被 动齿轮而特别地将单元箱向外侧鼓出,能够谋求动力单元的小型化。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小型自动二轮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动力单元的左视图。 图3是动力单元的右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大致IV—IV线切断展开的动力单元的剖视图。 图中,l一小型自动二轮车,7—主管,19一枢轴,20 —动力单元,21 一单元箱,21h—动力单元吊架,22 —右单元箱,23 —传动箱,24 —传动 箱盖,25 —减速齿轮盖,30—内燃机,31—汽缸体,35 —节气门本体,40 一曲柄轴,40C—曲柄箱,50 —带式无级变速器,50C —变速箱,51 —驱 动滑轮,51d—可动滑轮半体,51s—固定滑轮半体,58—V带,60 —变速 驱动机构,61 —变速用电动马达,63s—第l减速齿轮轴,65s—第2减速 齿轮轴,67—内螺纹构件,70 —外螺纹构件,76 —平衡器,78b —平衡器 被动齿轮,IIO —减速齿轮机构,120 —起动马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根据图1 图4进行说明。
图l是适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小型自动二轮车l的侧视图。
车体前部2和车体后部3经由低的底部4连结,形成车体骨架的车体框 架,大致由下管6和主管7构成。
艮口,从车体前部2的头管5向下方伸出下管6,该下管6在下端弯曲成水 平,在底部4下方向后方延伸,其后端连结左右一对主管7,主管7从该连 结部向斜后方立起,在规定高度弯曲成水平、向后方延伸。
由该主管7支承燃料箱和收纳盒,在其上方配置座8。
另一方面,在车体前部2,轴支承在头管5上且在上方设置车把11,向 下方延伸出前叉12,在其下端轴支承着前轮13。
在主管7的倾斜部的中央附近突出设置托架15,经由轴支承在该托架 15上的联杆构件16摆动自如地连结支承着动力单元20。
f]力单元20在单元箱21前部构成内燃机30,从内燃机30向后方配置带 式无级变速器50,在其后部一体具备减速齿轮机构110,减速齿轮机构110 的输出轴通过后车轴114安装有后轮17 (参照图2)。
该动力单元20在单元箱21前部、在前面上部向前方突出左右一对动力 单元吊架21h、 21h,在所述联杆构件16的下端经由枢轴19连结动力单元吊 架21h、 21h,在另一方摆动自如的后部,在单元箱21 (传动箱23)后端的 托架27和所述主管7之间装有后缓冲器18 (参照图l)。
内燃机30为单缸4冲程循环内燃机,汽缸体31、汽缸头32及汽缸头盖 33以前倾得大到接近大致水平的状态重叠着从单元箱21前面突出。
在从汽缸头32的上侧的进气口伸出到上方、向后方弯曲的进气管34上 连结节气门本体(throttlebody) 35,从该节气门本体35向后方伸出的连结 管36与在单元箱21的后半部沿着后轮17左侧配置的空气滤清器37连接。
节气门本体35位于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单元箱21的枢轴19的上方靠近 该枢轴19,从而,在动力单元20摆动时振幅比较小的部位配置节气门本体 35,能够精度良好地执行节气动作。
另外,从汽缸头32的下侧的排气口伸出到下方、向后方弯曲的排气管
38偏靠右方、向后方延伸,与后轮17右侧的消音器(没有图示)连接。 车体前部2由前盖9a和后盖9b从前后覆盖、由前下盖9c从左右侧方覆
盖,车把ll中央部由车把盖9d覆盖。
底部4由侧盖9e覆盖,另外,车体后部3由车身盖10a及尾侧盖10b从左
右侧方覆盖。
图2是动力单元20的左视图,图3是其右视图,图4是将动力单元 20沿着图2的大致IV—IV线切断展开的剖视图。
单元箱21左右分开,相对于右单元箱22而言,左单元箱伸出到后方 构成传动箱23。
传动箱23由在前部右侧形成的左曲柄箱部23a、从前部横贯到后部在 左侧形成的传动箱部23b和在后部右侧形成的减速齿轮部23c构成,前部 的左曲柄箱部23a与右单元箱22 —起构成收容曲柄轴40的曲柄箱40C, 传动箱部23b由传动箱盖24从左侧覆盖、构成收容带式无级变速器50的 变速箱50C,后部的减速齿轮部23c由减速齿轮盖25覆盖、构成收容减 速齿轮机构110的减速齿轮箱IIOC。
在曲柄箱40C中,曲柄轴40经由主轴承41、 41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单 元箱21的左右轴承圆孔中,收容左右一对曲柄臂40w、 40w,在左右水平 方向延伸的伸出部中右伸出部上设置AC发电机42,在左伸出部上同时设 有变速驱动机构60和带式无级变速器50的驱动滑轮51。
曲柄轴40的左端经由挡圈54由轴承43轴支承在传动箱盖24的轴承 圆孔24p中。
驱动滑轮51由固定滑轮半体51s和可动滑轮半体51d构成。
从曲柄轴40的縮径成小径的台阶部40a,在左伸出部上,从右按照轴 承52、导向套筒53、固定滑轮半体51s还有所述挡圈54的顺序进行配合, 在曲柄轴40的左端面,经由垫圈55利用螺栓56进行紧固,从而,将轴 承52的内圈、导向套筒53、固定滑轮半体51s的基部、挡圈54压紧,与 曲柄轴40成为一体。
从而,固定滑轮半体51s被导向套筒53和挡圈54夹持,与曲柄轴40 一体固定,与曲柄轴40—体旋转。
另一方面,与固定滑轮半体51s在右侧与其对置的可动滑轮半体51d,
作为其基部的圆筒状的可动滑轮轮毂51dh与导向套筒53局部性地花键配
合,在与曲柄轴40—起旋转的同时沿轴方向滑动自如。
如此,与左侧的固定滑轮半体51s对置的右侧的可动滑轮半体51d, 能够与曲柄轴40同时旋转,且沿轴方向滑动,靠近或远离固定滑轮半体 51s,在这两个滑轮半体51s、 51d的对置的锥形面间夹持、缠绕着V带58。 参照图2及图3,传动箱23是相对于在前部右侧形成的左曲柄箱部 23a,比左侧形成的传感箱部23b的动力单元吊架21h靠后方部位向上方 鼓出得大,在该鼓出部23e的上部从右侧安装有作为变速驱动机构60的 驱动源的变速用电动马达61。
从而,变速用电动马达61配置在传动箱23前部的左曲柄箱部23a和 右曲柄箱22形成的曲柄箱40C上方。
变速用电动马达61,位置比前倾大的汽缸体31靠上方(参照图2)。 相对于传动箱23的鼓出部23e局部性地从左侧安装齿轮盖构件26。 在该齿轮盖构件26和传动箱23的壁面之间经由轴承62、 62轴支承 第1减速齿轮轴63s的两端,与该第1减速齿轮轴63s —体的大径齿轮63a, 和在所述变速用电动马达61的驱动轴61s上形成的驱动齿轮61a啮合。
同样地,在齿轮盖构件26和传动箱23的壁面之间经由轴承64、 64 轴支承第2减速齿轮轴65s的右端和左侧部,与该第2减速齿轮轴65s — 体的大径齿轮65a,和与所述减速齿轮轴63s —体的小径齿轮63b啮合。
另一方面,圆板轮毂构件66将基端部支承在与所述曲柄轴40嵌装的 轴承52的外圈上,在圆板轮毂构件66上利用螺栓68紧固着内螺纹构件 67,在内螺纹构件67的法兰部形成大径齿轮67a,该大径齿轮67a和与所 述第2减速齿轮轴65s —体的小径齿轮65b啮合。
在该内螺纹构件67的圆筒部67s的内周面形成内螺纹(螺旋螺纹)。 经由支承所述可动滑轮半体51d且与沿轴方向滑动自如的可动滑轮轮 毂51dh的外周配合的轴承69支承外螺纹构件70,该外螺纹构件70的圆 筒部70s在内螺纹构件67的圆筒部67s的内侧,在圆筒部70s的外周面形 成的外螺纹与圆筒部67s的内周面的内螺纹旋合。
外螺纹构件70,其圆筒部70s的左端从内螺纹构件67的圆筒部67s 的左开口端向左方露出,法兰部70a从该左端沿着可动滑轮半体51d的背
面向离心方向伸出。
在外螺纹构件70的法兰部70a的外周部紧固环状构件71,该环状构 件71的后部向轴方向右方伸出,以使其延伸到后方蔓延到内螺纹构件67 的大径齿轮67a的外侧,突出到传动箱23的变速箱50C内的上下一对导 向片72、 72夹着该伸出部71a限制伸出部71a的旋转,同时引导其轴方 向的移动而构成(参照图4)。
因而,经由轴承69轴支承在与可动滑轮半体51d —体的可动滑轮轮 毂51dh上的外螺纹构件70,能够由导向片72、 72限制旋转而只沿轴方向 滑动。
变速驱动机构60如以上构成,若驱动变速用电动马达61、在驱动轴 61s上形成的驱动齿轮61a旋转,则与驱动齿轮61a啮合的第1减速齿轮 轴63s的大径齿轮63a和小径齿轮63b同时减速旋转,与该小径齿轮63b 啮合的第2减速齿轮轴65s的大径齿轮65a和小径齿轮65b同时进一步减 速旋转,与该小径齿轮65b啮合的内螺纹构件67的大径齿轮67a再进一 步减速旋转,内螺纹构件67旋转。
若内螺纹构件67旋转,则与之旋合的外螺纹构件70由于被限制旋转, 因此利用螺纹机构沿轴方向移动。
外螺纹构件70的轴方向的移动经由轴承69使可动滑轮轮毂51dh与 可动滑轮半体51d —体沿轴方向移动,能够使可动滑轮半体51靠近或远 离固定滑轮半体51s。
还有,可动滑轮半体51d由于一体支承它的可动滑轮轮毂51dh和与 曲柄轴40 —体的导向套筒53花键配合,因此, 一边与曲柄轴40同时旋 转一边沿轴方向移动。
如此,通过变速用电动马达61的正反转驱动使可动滑轮半体51d相 对于固定滑轮半体51s靠近或远离,由此变更缠绕在两滑轮半体51s、 51d 的对置的锥形面间的V带58的缠绕直径,进行无级变速。
在相对于传动箱23的鼓出部23e从左侧安装的齿轮盖构件26上,向 左方突出形成托架26a,该托架26a上安装有作为旋转型电位器的旋转传 感器75,旋转传感器75将其旋转工作轴75a以比垂直倾斜一些的姿势固 定在托架26a上。
嵌装在旋转工作轴75a下部的蜗轮75w与所述第2减速齿轮轴65s的 比左侧轴承64向左方突出的左端部的蜗轮副(worm gear) 65w啮合,构 成蜗轮副机构。
从而,若驱动变速用电动马达61,经由所述减速齿轮的啮合第2减速 齿轮轴65s旋转,则经由上述蜗轮副机构使旋转工作轴75a旋转,旋转传 感器75检测其旋转量。
旋转传感器75检测的旋转量相当于可动滑轮半体51d的轴方向移动 量、即V带58往驱动滑轮51上缠绕的缠绕直径的变动量。
从而,旋转传感器75检测到带式无级变速器50的变速状态。
在左曲柄箱部23a和右曲柄箱22形成的曲柄箱40C内,在曲柄轴40 的上方靠前一些,设有经由轴承77、 77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平衡器轴76s 两端的平衡器76,平衡配重76w在1对曲柄臂40w、 40w间位于侧面看 重叠的位置(参照图4)。
另外,如图2所示,平衡器76位于侧面看与第2减速齿轮轴65s的 大径齿轮65s、小径齿轮65b重叠的位置。
曲柄箱40C内,在平衡器轴76s上邻接右侧的轴承77嵌装有平衡器 被动齿轮78b,该平衡器被动齿轮78b与邻接右侧的曲柄臂40w嵌装在曲 柄轴40上的平衡器驱动齿轮78a啮合。
平衡器驱动齿轮78a和平衡器被动齿轮78b同径。
从而,平衡器76以与曲柄轴40相同速度反方向旋转,降低内燃机30 的1次振动。
比平衡配重76w的旋转轨迹的直径大一些的平衡器被动齿轮78b与平 衡器76 —起配置在侧面看与变速驱动机构60的减速齿轮机构(特别是第 2减速齿轮轴65s的大径齿轮65s、小径齿轮65b)重叠的位置,因此,无 须将收容平衡器76及平衡器被动齿轮78b的曲柄箱40C特别向外侧鼓出, 能够谋求动力单元20的小型化。
在从右侧安装在传动箱部23b的鼓出部23e上的变速用电动马达61 的后方,斜向下在右曲柄箱22上安装配置起动马达120。
起动马达120与变速用电动马达61同样将驱动轴120s以平行于左右 方向的姿势从左侧安装在向右曲柄箱22右侧的后方一些鼓出的鼓出部
22e的左侧面。
参照作为右视图的图3,在起动马达120的驱动轴120s和曲柄轴40 之间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着减速齿轮轴121s,与该减速齿轮轴121s—体的 大径齿轮121a与在驱动轴120s上形成的驱动齿轮120a啮合。
另一方面,与设置在曲柄轴40右端的AC发电动42邻接,被动齿轮 122嵌装支承在由曲柄轴40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的旋转轮毂123上(参照图 4),该被动齿轮122和与所述减速齿轮轴121s—体的小径齿轮121b啮合。
还有,在AC发电机42的与曲柄轴40 —体的外转子42r和旋转轮毂 123之间装有单向离合器124。
从而,若驱动起动马达120,在驱动轴120s上形成的驱动齿轮120a 旋转,则与驱动齿轮120a啮合的减速齿轮轴121s的大径齿轮121a和小径 齿轮121b同时减速旋转,与该小径齿轮121b啮合的被动齿轮122和旋转 轮毂123同时进一步减速旋转,该旋转轮毂123的旋转经由单向离合器124 使AC发电机42的外转子42r和曲柄轴40同时旋转,能够进行内燃机30 的起动。
接下来,关于动力单元20后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4,与带式无级变速器50的驱动滑轮51对应的从动滑轮81 由固定滑轮半体81s和可动滑轮半体81d构成,相互对置,都被支承在被 动轴82上。
被动轴82分别经由轴承83、 84、 85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传动箱23、 传动箱盖24和减速齿轮盖25这3个部位上。
参照图4,被动轴82的左侧部分形成从台阶部开始外径縮小一些的小 径部82a,在该小径部82a上按照轴承86、支承套筒87、挡圈88的顺序 进行配合,在端部旋紧螺母89、紧固成一体。
在传动箱盖24的轴承凹部24q和挡圈88之间装有所述轴承84。
在支承套筒87上固定安装离心式离合器90的形成碗状的离合器外座 圈(clutch outer) 91的基部,与被动轴82—体旋转。
在被动轴82的比离合器外座圈91靠右侧的由传动箱盖24覆盖的部 分的外周,支承固定滑轮半体81s的形成圆筒状的固定滑轮轮毂95通过 装在所述轴承86和轴承96之间从而与被动轴82相对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
在该固定滑轮轮毂95的左端利用螺母97固定着离心式离合器90的 作为离合器内座圈(clutchinner) 92的支承板92a。
在支承板92a上利用枢轴92b轴支承着臂92c的基端部,在该臂92c 前端固定有离合器摩擦片(dutch shoe) 92d。
臂92c利用弹簧92e沿着从离合器外座圈91的内周面离开的方向对 离合器摩擦片92d施力。
在支承该离合器内座圈92的圆筒状的固定滑轮轮毂95的外周,沿轴 方向滑动自如地设有支承可动滑轮半体81d的形成圆筒状的可动滑轮轮毂 98。
艮口,在形成圆筒状的可动滑轮轮毂98上形成有轴方向上长条的导孔 98a,突出设置在固定滑轮轮毂95上的导向销99滑动自如地与该导孔98a 卡合。
从而,可动滑轮轮毂98由导向销99限制其与固定滑轮轮毂95的相 对旋转,同时被导孔98a引导能够在固定滑轮轮毂95上沿轴方向滑动。
在一体安装在固定滑轮轮毂95上的支承板92a和可动滑轮轮毂98之 间装有线圈弹簧100,利用该线圈弹簧100对可动滑轮轮毂98向右方施力。
由于采用以上构成,从而,支承在可动滑轮轮毂98上的可动滑轮半 体81d和支承在固定滑轮轮毂95上的固定滑轮半体81s —起旋转,同时 沿轴方向滑动自如且利用线圈弹簧100向靠近固定滑轮半体81s的方向施 力。
在该固定滑轮半体81s和可动滑轮轮毂98的对置的锥形面间缠绕所 述V带58,与驱动滑轮51侧的缠绕直径联动、从动滑轮81的缠绕直径 以反比例的关系变动,执行无级变速。
若驱动滑轮51的旋转超过规定转速,则离心式离合器90的离合器内 座圈92的离合器摩擦片92d与离合器外座圈91的内周面相接并一体旋转, 向被动轴82传递动力。
在传动箱23的后部右侧,构成由减速齿轮盖25覆盖、收容减速齿轮 机构110的减速齿轮箱110C。
如图4所示,在对置的传动箱23的后部和减速齿轮盖25之间,经由
轴承lll、 111轴支承着减速齿轮轴112s的两端,与该减速齿轮轴112s — 体的大径齿轮112a和在所述被动轴82上形成的小径齿轮82g啮合。
同样地,在传动箱23的后部和减速齿轮盖25上经由轴承113、 113 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着后车轴114,该后车轴114从右侧的轴承113向右方 向突出,与该后车轴114嵌装成一体的大径齿轮114a和与所述减速齿轮 轴112s —体的小径齿轮112b啮合。
在后车轴114的比减速齿轮盖25更向右方突出的部分嵌装有后轮17 的轮毂17h。
从而,被动轴82的旋转经由减速齿轮机构110减速并传递给后车轴 114,使后轮17旋转。
如以上的动力单元20的动力传递结构中,进行带式无级变速器50的 变速的变速驱动机构60的变速用电动马达61安装在传动箱23前部的朝 向上方的鼓出部23e的右侧面上部,在该变速用电动马达61的后方斜向 下,起动马达120安装在右曲柄箱22的鼓出部22e的左侧面。
参照作为左视图的图2,对于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动力单元20的枢轴 19而言,变速用电动马达61和起动马达120同样在后方邻接配置,变速 用电动马达61在比与枢轴19大致相同高度的起动马达120高的位置,配 置在比起动马达120靠近枢轴19的位置。
从而,变速用电动马达61和起动马达120对于枢轴19而言同样在后 方集中配置,从而,简化了变速用电动马达61和起动马达120的安装作 业,同时縮短马达布线,容易进行布线作业。
并且,可将变速用电动马达61及起动马达120这样的重量物集中配置 在枢轴19附近,由此能够降低随着动力单元20的摆动而产生的惯性力,降 低乘车振动。
另外,变速用电动马达61在传动带58转动时使可动滑轮半体51d必须 沿轴方向移动,与起动马达120相比需要大的转矩,从而,具有减速大的 第l减速齿轮轴63s和第2减速齿轮轴65s的作为2级减速齿轮机构的重量大 的变速驱动机构60,不过,因为变速用电动马达61配置在枢轴19和起动马 达120间的空间内,所以,从变速用电动马达61到曲柄轴40的可动滑轮半 体51d而配置的这样有重量的变速驱动机构60如图2所示,侧面看能够配置
在枢轴19和起动马达120之间,能够更进一步谋求重量的集中。
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动力单元20的枢轴19在变速用电动马达61的前 方轴支承着突出到了单元箱21 (传动箱23)前端的动力单元吊架21h,因 此,能够将在传动箱23的后端、装在与主管7之间的后缓冲器18和摆动 中心(枢轴19)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大,能够有效地发挥由后缓冲器18 产生的振动降低功能。
变速用电动马达61和起动马达120配置在单元箱21的前部上方,因 此,能够确实地从水和泥等中保护变速用电动马达61及起动马达120,谋 求耐久性的提高,同时能够从单元箱21上方安装变速用电动马达61及起 动马达120,能够容易且确实地进行组装作业。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单元,其在通过沿车体宽度方向定向的枢轴将前部支承在车体上且向后方伸出并相对于车体上下摆动自如的动力箱上,设有利用起动马达起动的内燃机和利用变速用电动马达改变驱动滑轮的传动带的缠绕直径来进行无级变速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所述动力单元的特征在于,均由所述单元箱支承的所述变速用电动马达和所述起动马达侧面看相对于所述枢轴在同一侧邻接配置,所述变速用电动马达配置在比所述起动马达靠近所述枢轴的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位于所述变速用电动马达的前方。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枢轴的上方靠近该枢轴配置有节气门本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具备经由齿轮机构传递曲柄轴的旋转而转动的平衡器, 与所述平衡器一体转动的平衡器被动齿轮配置在与将所述变速用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驱动滑轮的减速齿轮机构从 侧面看重叠的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能够简化变速用电动马达和起动马达的安装作业、缩短马达布线且容易进行布线作业、谋求质量集中的动力单元。这种动力单元(20),在通过枢轴(19)轴支承前部且上下摆动自如的单元箱(21)上同时设置内燃机(30)和带式无级变速器(50),均支承在单元箱(21)上的变速用电动马达(61)和起动马达(120)侧面看相对于枢轴(19)在同一侧邻接配置,变速用电动马达(61)配置在比起动马达(120)靠近枢轴(19)的位置。
文档编号F02B61/00GK101178026SQ20071016670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7日
发明者石川秀男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