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6162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气冷却用接合器,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布置在排气歧管和开设于内燃机的气缸盖上的排气口之间,并且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气流路,来自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通过所述排气流路流到所述排气歧管;以及形成于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环绕该排气流路的壁部中的冷却液流路,通过所述冷却液流路来冷却流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排气。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用于冷却排气以防止内燃机的排气系统(诸如排气净化催化剂等)受到热损坏的技术。例如,在公开号为11-49096的日本专利申请(JP-A-11-49096)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技术联接部件设置在气缸盖和排气歧管之间并且设置有冷却剂流路。该冷却剂流路形成为开口凹部,并且从冷却剂流路的两个下端引入的冷却剂立即流入排气歧管侧的冷却剂流路中。在一些情况下,冷却剂流路不设计为如公开号为11-49096日本专利申请 (JP-A-11-49096)中所说明的开口凹部,而是形成在联接部件的内部,并且形成有排气冷却用接合器,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经由流入口将冷却剂引入该冷却剂流路中并且从流出口排出冷却剂。借助于这种形状,当空气在内部流动且随后作为气泡残留时,由于冷却剂流路的壁表面和冷却剂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减小,可能引起冷却效率的降低。此外,当冷却剂被排气加热时,会引起冷却效率的降低或沸腾。可选择地,冷却效率的降低或沸腾可能是由于冷却剂所滞留的内部区域的产生而引起的。特别是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通过铸造成型的情况下,位于内部的冷却剂流路由芯子成形,并且必须在铸造之后压碎并排出所述芯子。因此,在刚刚铸造成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中形成用于排出构成芯子的铸砂的除砂孔。该除砂孔由栓体等闭塞,但是在这样构成的闭塞部中在冷却剂流路侧上形成有凹处(dent)。在使用时该冷却剂流路中的所述凹处填充有冷却剂,并且在一些情况下混合在冷却剂流中的空气可流入所述凹处。通常,即使如上所述当冷却剂或混合在冷却剂流中的空气暂时进入凹处,由于冷却剂的流动,冷却剂或混合在冷却剂流中的空气被排出到凹处的外部。然而,当冷却剂流路采用特定构造时,冷却剂的流动不会使得冷却剂或气泡从凹处排出。在一些情况下,冷却剂可能滞留在凹处,或者已流入冷却剂流路的空气可能作为气泡残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气冷却用接合器,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能够防止冷却液滞留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冷却液流路中或者防止气泡残留在所述冷却液流路中。本发明的方案涉及一种排气冷却用接合器。该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布置在排气歧管和开设于内燃机的气缸盖上的排气口之间,并且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气流路,来自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通过所述排气流路流到排气歧管;以及形成于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环绕该排气流路的壁部中的冷却液流路,通过所述冷却液流路来冷却流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气。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所述壁部具有通过闭塞设置于外部和所述冷却液流路之间的贯通孔而形成的闭塞部。该闭塞部具有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并且布置在除了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冷却液的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的区域。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前记区域的壁表面中很可能产生凹处。当该区域为流过冷却液流路的冷却液的撞击位置时,空气流入凹处区域且很可能产生气泡。 此外,由于冷却液与已进入该凹处区域的冷却液和气泡相撞击,所以冷却液和气泡不可能在任一方向上被排出。因此,难以从所述凹处区域排出冷却液和气泡。然而,根据依据本发明的方案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布置在除了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当在所述区域中产生凹处时,空气也不可能进入所述凹处。此外,即使当空气进入所述凹处而暂时产生气泡时,由于冷却液的流动(也即由于冷却液流)而施加到这些气泡的压力不用于限制(confine)气泡,并且由于冷却液的流动引起的压力产生了施加在从所述凹处排出气泡的方向上的压力,从而气泡能够移动。因此,气泡易于从所述凹处排出。这对于所述凹处中的冷却液同样适用。由于冷却液的流动而施加到冷却液的压力不用于将冷却液限制在所述凹处内而使冷却液滞留在其中,并且由于冷却液的流动引起的压力产生了施加在从所述凹处排出冷却液的方向上的压力,从而所述凹处内部的冷却液能够移动。因此,冷却液可易于从凹处排出且因此能够被替换。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液滞留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冷却液流路中,并且能够防止气泡残留在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在前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中,形成有所述闭塞部的所述壁部可以在布置在所述排气歧管和开设于所述内燃机的所述气缸盖上的所述排气口之间的状态下,设置在冷却液流路沿垂直方向的上方。特别是在当所述排气冷却液用接合器布置在所述排气歧管和开设于所述内燃机的所述气缸盖的排气口之间时所述闭塞部形成在设置于所述冷却液流路沿垂直方向的上方的所述壁部中的情况下,上文提到的已流入所述凹处的空气尤其可能作为气泡残留。此外,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比重的下降,凹处中的冷却液也尤其可能滞留在其中。然而,如上所述,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布置在除了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因此,空气不可能进入所述凹处。即使当空气进入所述凹处而暂时产生气泡时,由于冷却液的流动引起的压力,气泡也易于从所述凹处排出。以同样的理由,冷却液也易于从所述凹处排出。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液滞留在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并且能够防止气泡残留在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在前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中,所述壁部可以是铸造而成的,芯子成形出所述冷却液流路,所述贯通孔可以为用于去除构成所述芯子的铸砂的除砂孔,并且所述闭塞部可以由栓体闭塞。在所述贯通孔形成为用于去除构成成形出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芯子的铸砂的除砂孔且在去除砂之后由所述栓体闭塞的情况下,在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区域中通常产生凹处。因此,如上所述,引起了诸如气泡残留和冷却液滞留的前述问题。然而,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布置在除了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因此,空气不可能进入所述凹处。即使当空气进入所述凹处而暂时产生气泡时,由于冷却液的流动而引起的压力,气泡也易于从所述凹处排出。出于同样的原因,冷却液也易于从所述凹处排出。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液滞留在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并且能够防止气泡残留在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在前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中,多个排气流路可以排列设置,并且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可以是在所述排列的排气流路之间形成的冷却液流路与围绕所述排列的排气流路形成的另一冷却液流路所连接的位置。贯通孔通常形成在来自形成在这些排气流路中对应的排气流路之间的每个冷却液流路的冷却液的撞击位置处以去除砂等。因此,可能引起诸如冷却液滞留和气泡残留的问题。然而,如本发明的情况通过将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布置在除了冷却液的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如上所述,能够防止冷却液滞留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冷却液流路中,并且能够防止气泡残留在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在前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中,通过使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在所述排气流路的排列方向和通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排气流动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偏离于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可以布置在除了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可以通过在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列方向和通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气流动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偏置来实现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区域的布置。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在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列方向上偏置、通过在通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气流动方向上偏置、或通过在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列方向上和在通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气流动方向上都偏置,来实现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的布置。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液滞留在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并且能够防止气泡残留在所述冷却液流路中。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可以在通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气流动方向上偏离于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可以在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列方向上偏离于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可以在通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气流动方向上和在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列方向上都偏离于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在前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中,所述贯通孔可以在被闭塞之前定位为使得所述冷却液所撞击的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内部经由所述贯通孔是可见的。在出于观察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内部以用于对所述冷却液所撞击的所述冷却液流路进行除砂检查的必要而设置所述贯通孔的情况下,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内部需要在所述贯通孔被闭塞之前经由所述贯通孔是可见的。因此,通过将所述贯通孔的位置这样限制在冷却液所撞击的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内部是可见的这样的范围内,如上所述,能够防止冷却液滞留在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并且能够防止气泡残留在所述冷却液流路中,而不会对观察冷却液流路的内部造成障碍。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IA至I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2A至2D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3A和;3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剖视说明图;图4A和4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剖视说明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剖视图;图6A至6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7A至7D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8A和8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剖视说明图;图9A和9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剖视说明图;以及图IOA和IOB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构造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图1和图2示出了应用了前述本发明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的构造。图IA为平面图,图IB为前视图,图IC为仰视图,图2A为后视图,图2B为左侧视图,图 2C为右侧视图,并且图2D为立体图。如图2B中的虚线所示,该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布置在排气歧管6和开设于内燃机的气缸盖4上的排气口如之间,以冷却从排气口如排出的排气并将排气排出到排气歧管 6,从而防止内燃机的排气系统受到热损坏。应当注意的是,尽管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内燃机为四缸发动机,但是也可以采用直列四缸发动机或V型八缸发动机作为内燃机。可选择地,通过改变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的内部构造尤其是排气流路的数量,可使得本发明应用于诸如V型六缸发动机等其它类型的内燃机。该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由金属材料铸造而成,例如铝合金、铁合金等,并且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在排气上游侧形成气缸盖侧连接面10,各排气导入口 8开设于气缸盖侧连接面10。依据气缸盖4中排气口如的位置和数量,在此情况下直线排列地设置四个排气导入口 8。应当注意的是,当本发明应用于V型六缸发动机时,依据用于每排的三个气缸的排气口,直线排列地设置三个排气导入口 8。排气歧管侧连接面14形成在排气下游侧,各排气排出口 12开设于排气歧管侧连接面14。依据排气导入口 8,直线排列地设置四个排气排出口 12。通过形成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中的四个排气流路16分别将这些排气导入口 8 连接至这些排气排出口 12。螺栓紧固部IOa用于通过螺栓将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自身紧固至气缸盖4侧的接合器连接面4b,螺栓紧固部IOa形成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中的气缸盖侧连接面10的周边部处。螺栓分别插入到穿过这些螺栓紧固部IOa而形成的螺栓插入孔IOb中且螺接到开设于气缸盖4侧的接合器连接面4b上的螺丝孔中,从而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能够通过螺栓的紧固而固定至气缸盖4。因此,气缸盖4侧的排气口如可以分别连接至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上的排气流路16。此外,用于通过螺栓紧固排气歧管6的螺栓紧固部1 形成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 中的排气歧管侧连接面14的周边部处。螺丝孔14b分别穿过螺栓紧固部1 而形成。螺栓分别经由穿过排气歧管6的凸缘6a而形成的插入孔螺接,从而通过螺栓紧固且连接排气歧管6。因此,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的排气流路16可以分别连接至排气歧管6的排气流路 6b。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气缸盖4的排气口如之间的间隔设定得大于排气歧管6的开口部分之间的间隔,所以气缸盖侧连接面10的排气导入口 8之间的间隔大于排气歧管侧连接面14的排气排出口 12之间的间隔。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冷却液流路的水套18围绕排气流路16形成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的壁部中。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图3A是以仰视方式看到的沿着图2C中的线 III-III切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B也是沿着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4A是沿着图 IB中的线IV-IV切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也是沿着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应当注意的是,冷却液通过水套18的流动由一点划线的箭头表示,并且通过排气流路16的排气流的流动由虚线的箭头表示。如图中所示,水套18由围绕排列的排气流路16形成的冷却液流路18a、18b、18c 和18d以及形成在排气流路16之间的冷却液流路18e、18f和18g构成。该水套18中的冷却液从位于下方的冷却液导入部20导入并且从位于上方的冷却液排出部22排出。应当注意的是,区域联接部分19a、19b和19c从气缸盖侧连接面10侧,即从排气流的上游侧在排气流路16之间突出,以分别在排气流路16之间的冷却液流路18e、18f和18g的位置处加固整个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因此,围绕各个排气流路16的壁部16a连接而留下冷却液流路18e、18f和18g,从而增强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的刚性。如上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是由金属制成的铸造体,并且在铸造时使用芯子成形位于内部的水套18。因此,在铸造之后必需压碎芯子并且从中取出铸砂。因此,贯通孔Ma、26a和28a形成为除砂孔。压碎的铸砂随后从这些贯通孔2 至^a中被取出,随后通过分别将栓体24b、26b和28b装配到其中而闭塞贯通孔2 至^a,从而分别形成闭塞部MJ6和28。应当注意的是,冷却液导入部20和冷却液排出部22以及闭塞部M至28 的贯通孔2 至28a用作除砂孔。贯通孔2 至28a分别由栓体24b至^b闭塞。因此,如图5中的剖视图所示,凹处2如、26c和28c形成在水套18的内面中。图5是以在图3中的各个贯通孔2 至28a 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处切开的方式进一步示出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的外周区域的壁部加的剖视图。在水套18中,冷却液流路18a在布置于气缸盖4和排气歧管6之间时位于垂直方向上的下方,冷却液流路18a的外周区域的的壁部加设置有单个闭塞部28。该闭塞部28 为通过由栓体^b闭塞贯通孔^a获得的区域,贯通孔28a使得可以从图5中右侧所示的排气流路16之间的冷却液流路18g和围绕冷却液流路18g定位的冷却液流路18a和18d 的内部去除砂且观察所述内部。
该闭塞部观设置在冷却液流路18g的下方延伸位置处。因此,通过由栓体^b闭塞贯通孔28a而形成在内部的凹处28c从下端侧面向冷却液流路18g。应当注意的是,通过冷却液流路18g的冷却液流取向与凹处^c反向。在水套18中,冷却液流路18d在布置于气缸盖4和排气歧管6之间时位于垂直方向上的上方,冷却液流路18d的外周区域的壁部加设置有两个闭塞部M和26。在这些闭塞部M和沈中,于左端处的闭塞部沈存在于位于排列的排气流路16的端处的冷却液流路18b和位于上方的冷却液流路18d之间的连接位置处。该闭塞部沈为通过由栓体^b闭塞贯通孔26a而获得的区域,贯通孔26a使得可以从位于左端处的冷却液流路18b和围绕冷却液流路18b定位的冷却液流路18a和18d的内部去除砂且观察所述内部。因此,通过由栓体^b闭塞贯通孔26a形成的凹处26c存在于沿从位于左端处的冷却液流路18b到位于上方的冷却液流路18d的这一个方向流动的冷却液流中。冷却液流路18d沿垂直方向位于上方,位于冷却液流路18d的中央处的闭塞部M 为通过由栓体Mb闭塞贯通孔2 而获得的区域,所述贯通孔2 使得可以从图5的中央处所示的排气流路16之间的冷却液流路18f和围绕冷却液流路18f定位的冷却液流路18a 和18d的内部去除砂且观察所述内部。在如图5中所示的正视图中,该闭塞部M设置在冷却液流路18f的上端延伸位置处。然而,如图4所示,区域联接部19b实际上位于闭塞部M的下方,并且闭塞部M形成在与冷却液流路18f的上端延伸位置偏离的位置处。因此,作为闭塞部M的位于水套18 中的前记区域的凹处2 布置在除了向上流过冷却液流路18f的冷却液的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因此,如图4和图5所示,凹处2 仅面向相对于凹处2 从左到右侧向流动的冷却液流。应当注意的是,冷却液导入部20的开口部分20a使得可以从图5中左侧的排气流路16之间的冷却液流路18e和围绕冷却液流路18e定位的冷却液流路18a和18d中去除砂且对这些冷却液流路进行观察,并且冷却液排出部22的开口部分2 使得可以从位于排列的冷却液流路16的右端处的冷却液流路18c和围绕冷却液流路18c定位的冷却液流路 18a和18d中去除砂且对这些冷却液流路进行观察。根据上文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获得如下效果。(1)在闭塞部M至观中, 贯通孔2 至28a分别由栓体24b至^b闭塞,以使得分别在水套18中产生凹处2 至 28c0因此,当在空气混合在冷却液中的情况下流过水套18的冷却液与闭塞部M至28的位置相撞击时,空气会流入凹处2 至28c且作为气泡残留而不被排出。此外,即使当空气不流入凹处2 至^c时,冷却液本身会滞留在凹处2 至^c中。然而,如图5所示,关于位于下方的闭塞部观,冷却液不在与凹处28c相撞击的方向上流动,并且凹处^C向上开口。因此,没有空气进入凹处^c。即使当空气进入凹处^c 时,由于气泡的浮力和侧向流动的冷却液流,空气也被立即排出。即使当仅冷却液进入凹处 28c时,由于由温度升高引起的浮力和侧向流动的冷却液流,冷却液也被立即排出和替换。关于位于左端处的闭塞部沈,凹处^c向下开口。然而,冷却液以弯曲方式即从斜下方朝水平方向在一个方向上流动。因此,冷却液不在与凹处26c相撞击的方向上流动。 从而,即使当空气进入凹处^c时,由于最后侧向流动离开的冷却液流,凹处^c中的空气也被排出,而不是作为气泡残留。即使当仅冷却液进入凹处26c时,冷却液也被立即排出和替换而不会滞留在凹处^c中。关于位于上方的闭塞部M,凹处Mc向下开口。在冷却液以与凹处2 相撞击的方式流过形成在排气流路16之间的冷却液流路18f的情况下,即在闭塞部M位于冷却液流路18f的上端延伸位置处的情况下,当空气混合到通过冷却液流路18f的冷却液流中时, 空气被导入凹处2 中。然后,由冷却液流的挤压,空气不能够从凹处2 逸出且可能继续作为气泡残留。即使当仅冷却液进入凹处2 时,冷却液也可能由于冷却液流的挤压而滞留在凹处24c中。然而,如图4所示,该凹处2 不存在于冷却液流路18f的上端延伸位置处,而是在通过排气流路16的排气流动方向也即排气流方向(与排气流路16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偏置(实际上相对于排气流动向上游偏置)且布置在区域联接部1%的上方。因此,流过冷却液流路18f的冷却液不与凹处2 相撞击,并且冷却液仅侧向地(在水平方向上)流过冷却液流路18d。因此,即使当空气进入凹处Mc时,由于侧向流动离开的冷却液流,凹处Mc中的空气也被排出而不是作为气泡残留。以相同的理由,即使当仅冷却液进入凹处2 时,由于侧向流动离开的冷却液流,冷却液也被从凹处2 排出且替换,而不滞留在凹处2 中。以此方式,能够防止气泡残留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的水套18中,并且能够防止冷却液滞留在水套18中。因此,即使当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中的冷却液通过来自排气歧管6的热传输或流过排气流路16的排气而被加热时,也能够防止引起冷却效率的降低或沸腾。(2)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应当注意的是,前述凹处Mc(即贯通孔Ma)定位为使得在贯通孔Ma由栓体24b闭塞之前冷却液流路18f的内部经由该贯通孔2 是可见的。因此,除了上述效果(1)之外,对于从冷却液流路18的内部去除砂或者对冷却液流路18的内部进行观察不存在阻碍。(第二实施例)图6、图7、图8和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102的构造。图6A是平面图,图6B是前视图,图6C是仰视图,图7A是后视图, 图7B是左侧视图,图7C是右侧视图,并且图7D是立体图。图8A是以仰视图方式看到的沿着图7C中的线VIII-VIII切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B也是沿着线VIII-VIII截取的剖视图。图9A是沿着图6B中的线IX-IX切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B也是沿着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在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102中,中央处的闭塞部IM定位为靠近排气歧管侧连接面114侧,并且布置于在排气流路116的排列方向上偏离于中央的冷却液流路118f的位置处。因此,在通过排气流路116的排气流动方向上,闭塞部124的凹处12 如图9B中所示与流过中央的冷却液流路118f的冷却液流的撞击位置重叠,而实际上如图8B所示在排气流路116的排列方向上(在图中为向右)被偏置。因此,闭塞部124的凹处12 布置在除了流过冷却液流路118f的冷却液的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除了连接至排气歧管106的排气歧管侧连接面114的螺栓紧固部11 的形状依据闭塞部124的该布置而改变之外,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102的基本构造等同于根据前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也就是说,连接至气缸盖104的气缸盖侧连接面110的螺栓紧固部110a、其它两个闭塞部126和128、冷却液导入部120、冷却液排出部122、以及排气流路116均以与本发明的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形成。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获得如下效果。(1)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闭塞部124的凹处12 也是形成在水套118中沿垂直方向位于上方的冷却液流路118a的上面(upper face),但是在排气流路116的排列方向上偏置以便定位在不与流过冷却液流路 118f的冷却液流撞击的位置处。因此,如本发明的前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即使当空气进入凹处12 时,由于如图8B所示侧向流动离开的冷却液流,凹处12 中的空气也可被排出,而不残留为气泡。即使当仅冷却液进入凹处12 时,冷却液以相同的方式也被排出且替换,而不滞留在凹处12 中。以此方式,能够防止气泡残留在排气冷却用接合器102的水套118中,并且能够防止冷却液滞留在水套118中。因此,即使当由于来自排气歧管106的热传输和流过排气流路116的排气而使冷却液被加热时,也能够防止引起冷却效率的降低或沸腾。此外,在贯通孔12 由栓体124b闭塞之前,贯通孔12 的位置设定为使得冷却液流路118f的内部经由贯通孔12 是可见的。因此,对于从冷却液流路118a的内部去除砂或者对冷却液流路118a的内部进行观察不存在阻碍。(其它实施例)在本发明的前述第一实施例中,闭塞部中的每一个在通过对应的一个排气流路的排气流动方向上向上游偏离于通过冷却液流路的冷却液流所撞击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前述第二实施例中,闭塞部中的每一个在排气流路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冷却液流的下游)偏离于通过对应的一个冷却液流路的冷却液流所撞击的位置。此外,如果在通过每个排气流路的排气流动方向上向下游存在不与冷却液流撞击的位置,则闭塞部中对应的一个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向下游偏置。可选择地,闭塞部中的每一个可以在排气流路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冷却液流向上游偏置。可选择地,从图10中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02显然可知,闭塞部2M可以在排气流路216的排列方向上和在通过排气流路216的排气流动方向上都偏置以便布置在除了冷却液的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图IOA是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02的平面图,并且图IOB是排气冷却用接合器202的立体图。这种构造也产生了在本发明的前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效果。在本发明的各个前述实施例中,区域联接部分在排气流路之间的各个冷却液流路中存在于气缸盖侧,以增强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刚性。如果当不设置该区域联接部分时未引起刚性方面的问题,则排列流路之间的整个空间可以用作冷却液流路,尤其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和图10的示例中。该构造也产生了上文说明的效果。在本发明的前述各个实施例中,使得气缸盖侧连接面中的排气导入口之间的间隔大于排气歧管侧连接面中的排气排出口之间的间隔。这对应于应用了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气缸盖的排气口之间的间隔和排气歧管的开口部分之间的间隔。因此,当气缸盖或排气歧管采取一定形状时,排气导入口之间的间隔和排气排出口之间的间隔可以彼此相等,或者相反地,排气排出口之间的间隔可以大于排气导入口之间的间隔。
尽管已经结合本发明的参考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描述的实施例或构造。本发明意在覆盖各种变型例和等同布置。另外,尽管在各种示例组合和构造中示出了公开的本发明的各个部件,其它组合和构造、包括更多的、更少的或仅单个部件也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排气冷却用接合器0),其布置在排气歧管(6)和开设于内燃机的气缸盖 (4)上的排气口 Ga)之间,并且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 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气流路(16),来自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通过所述排气流路流到所述排气歧管;以及位于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环绕所述排气流路的壁部中的冷却液流路(18a,18b,18c, 18d,18e, 18f, 18g),通过所述冷却液流路来冷却流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气,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所述壁部具有通过闭塞设置于外部和所述冷却液流路之间的贯通孔(24a, 26a, 28a)而形成的闭塞部(24,26,沘),并且所述闭塞部具有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并且布置在除了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冷却液的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其中,形成有所述闭塞部的所述壁部在布置在所述排气歧管和开设于所述内燃机的所述气缸盖上的所述排气口之间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冷却液流路沿垂直方向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其中,所述壁部是铸造而成的,芯子成形出所述冷却液流路,所述贯通孔为用于去除构成所述芯子的铸砂的除砂孔,并且所述闭塞部由栓体闭塞。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其中,多个所述排气流路排列设置,并且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是在所述排列的排气流路之间形成的冷却液流路与围绕所述排列的排气流路形成的另一冷却液流路所连接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其中,通过使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在所述排气流路的排列方向和所述排气流路中的排气流动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偏离于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被布置在除了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之外的所述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其中,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在所述排气流路中的所述排气流动方向上偏离于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其中,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在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列方向上偏离于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其中,所述闭塞部的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的所述区域在所述排气流路中的所述排气流动方向上和在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列方向上都偏离于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所述撞击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其中,所述贯通孔在被闭塞之前定位为使得所述冷却液所撞击的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内部经由所述贯通孔是可见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其布置在排气歧管和开设于发动机的气缸盖上的排气口之间,并且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气流路,来自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通过所述排气流路流到所述排气歧管;以及形成于所述排气冷却用接合器的环绕该排气流路的壁部中的冷却液流路,通过所述冷却液流路来冷却流过所述排气流路的所述排气。所述壁部具有通过闭塞设置在外部和冷却液流路之间的贯通孔而形成的闭塞部。该闭塞部具有位于所述冷却液流路中并且布置在除了流过所述冷却液流路的冷却液的撞击位置之外的位置处的区域。
文档编号F02F1/42GK102287251SQ20111016733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6日
发明者长山司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