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动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4478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起动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起动器,通过在可动铁心(19a)的圆筒孔(19b)的内周面与钩部(34)的凸缘部(34b)的第一环状槽部(34d)之间配置产生滑动阻力的弹性体(37),并且使其具有空气阻尼器功能,能在尽力不减慢柱塞(19)的吸引速度的情况下充分地获得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并能使发动机迅速地启动。
【专利说明】起动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发动机启动的起动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一种起动器,其为了可靠地进行电磁开关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打开、关闭,而将弹簧配置在用于将小齿轮推出的杆与柱塞之间。在这种起动器中,构成为利用电磁开关的动作对柱塞进行吸引,并且因与该柱塞卡合的杆将小齿轮推出而使小齿轮与齿圈啮合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I)。
[0003]在上述起动器中,对柱塞的吸引力相对于小齿轮、与该小齿轮一起沿轴向被推出的超越离合器以及杆的惯性来说较强,因此,有时在柱塞刚开始运动、即柱塞开始被吸引的时候,弹簧就开始挠曲。
[0004]若弹簧在上述柱塞刚开始运动时就开始挠曲,则在小齿轮与齿圈啮合之前触点就会关闭,其结果是,电动机开始旋转并传递电动机旋转,旋转中的小齿轮与齿圈无法很好地啮合,存在产生所谓啮合不良的问题。
[0005]作为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一般来说有增强弹簧的方法,但是若增强弹簧,则必须增大用于与其抵消的电磁开关的电磁力,因而存在使电磁开关大型化的缺点。而且,若增加电磁力,则柱塞的动能也增加,因而更加必须对弹簧进行强化,存在不仅会使电磁开关大型化,而且通过增加电磁力的方法所获得的效果也微乎其微的问题。
[0006]此外,作为另一对策,已知有一种起动器,其包括配置在柱塞内部的第一轴、内嵌在柱塞与第一轴之间的驱动弹簧以及装载可动触点并配置在柱塞内部的第二轴,其中,将第二轴轴支承在第一轴的内径部,从而当起动器动作时,若两个轴朝沿轴向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则在两个轴之间产生空间部而呈负压(例如专利文献2)。在上述起动器中,通过提高两个轴之间的空间部的气密性,在起动器动作时起到气体缓冲器的作用,从而抑制第二轴的移动的动能,来抑制柱塞的动能,因此,在小齿轮与齿圈啮合之前,触点不会关闭,从而能得到啮合性提高这样的效果。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2 - 57535号公报(图1)
[0010]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公平3 - 47430号公报(图2)
[0011]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起动器的电磁开关的结构中,由于两个轴间的空间部通过加工来提高气密性,因此空间部的负压容易产生偏差,对柱塞的动能进行抑制的效果不稳定,因而无法稳定地获得提高小齿轮与齿圈的啮合性这一效果。
[0012]此外,由于是通过抑制柱塞的吸引(移动)速度来间接地抑制驱动弹簧的挠曲的结构,因此,为了充分地发挥上述空气阻尼器功能,在两个轴之间的空间部要求非常高的气密性,因而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成为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0013]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动器,其能够稳定地获得使小齿轮与齿圈的啮合性提高这一效果,并且能够实现由结构的简化带来的成本降低。
[0014]本发明的起动器包括柱塞,该柱塞由可动铁心、钩部、轴承及驱动弹簧构成,其中,上述可动铁心因对励磁线圈进行通电而移动,上述钩部的轴部安装在设于上述可动铁心的圆筒孔内,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从上述可动铁心突出而与变速杆的端部卡合,并且在上述轴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凸缘部,上述轴承固定在上述圆筒孔的开口部上,并且能使上述轴部贯穿轴承的内径,上述驱动弹簧在上述圆筒孔内被插入上述凸缘部与上述轴承之间,根据上述可动铁心的移动来驱动上述变速杆,从而经由上述变速杆使小齿轮移动,通过在上述钩部的凸缘部的外周面沿周向形成第一环状槽部,在上述第一环状槽部与上述圆筒孔的内周面之间沿全周设置弹性体,从而在一边使上述驱动弹簧挠曲,一边使上述可动铁心和上述钩部相对移动时,利用上述弹性体在上述可动铁心与上述钩部之间产生滑动阻力,同时在上述可动铁心的内部空间设置空气阻尼器功能。
[0015]根据本发明的起动器,由于配置有在可动铁心与钩部之间产生滑动阻力的弹性体,因此可朝驱动弹簧想要挠曲的方向产生滑动阻力,并能抑制驱动弹簧的挠曲。藉此,在可动铁心刚开始运动时,能防止驱动弹簧开始挠曲,因此,在小齿轮与齿圈啮合之前,触点不会关闭,从而能防止小齿轮与齿圈的啮合不良,使啮合性提高。另外,由于是利用配置在可动铁心与钩部之间的弹性体的滑动阻力来抑制驱动弹簧挠曲的结构,因此能稳定且廉价地获得抑制驱动弹簧挠曲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将弹性体设置在第一环状槽部,因此即便可动铁心和钩部沿轴向反复相对移动,也能防止弹性体从圆筒孔的内周面与第一环状槽部之间脱落。另外,在柱塞刚开始运动时,因较大的空气阻尼器的功能而能充分地获得抑制驱动弹簧挠曲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可动铁心一边使驱动弹簧挠曲一边动作时,因较小的空气阻尼器的功能而能尽力不减慢柱塞的吸引速度,使发动机迅速地启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起动器的基本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0017]图2是图1中的柱塞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8]图3是表示图1中的柱塞的另一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9]图4A及图4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柱塞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0]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钩部的凸缘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21]图6A及图6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柱塞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2]图7是表示柱塞的另一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3]图8是表示柱塞的另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4]图9是表不应用本发明的起动器的另一例的局部首lJ视图。
[0025](符号说明)
[0026]I起动器
[0027]6小齿轮
[0028]7 变速杆(shift lever)
[0029]7a杆端部[0030]19 柱塞
[0031]19a可动铁心
[0032]19b圆筒孔
[0033]19c第一连通路
[0034]19d第四连通路
[0035]20励磁线圈
[0036]34 钩部
[0037]34a 轴部
[0038]34b凸缘部
[0039]34c卡合部
[0040]34d第一环状槽部
[0041]34e第一流路槽部
[0042]34f第一流路面积扩大部
[0043]34g第二流路槽部
[0044]34h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
[0045]35驱动弹簧
[0046]36 轴承
[0047]36a第二环状槽部
[0048]37弹性体
[0049]38第二连通路
[0050]39第三连通路
[0051]A第一内部空间
[0052]B第二内部空间
[0053]C第三内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起动器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相同符号表不相同部分或相应部分。
[0055]实施方式I
[0056]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起动器的基本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柱塞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57]如图1所示,起动器I由电动机2、减速装置3、输出轴4、小齿轮6及电磁开关8等构成,其中,上述电动机2产生旋转力,上述减速装置3使上述电动机2的旋转速度减速,上述输出轴4经由减速装置3而被电动机2驱动,上述小齿轮6与离合器5 —体地配置在上述输出轴4上,上述电磁开关8经由变速杆7而将离合器5和小齿轮6朝与电动机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的右方)推出,并且将电动机2的通电电路打开、关闭。
[0058]电动机2是众所周知的直流电动机,其具有在轭9的内周配置多个永磁体(也可以是励磁线圈)而构成的励磁系统(未图示)和能自由旋转地配置在上述励磁系统的内周侧的电枢(未图不),并在由励磁系统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使电枢产生旋转力。[0059]减速装置3是设置在电枢的电枢轴10与输出轴4之间的众所周知的行星齿轮减速器,其由多个行星齿轮12、转轴部13及内齿轮15构成,其中,上述多个行星齿轮12与形成在电枢轴10上的太阳齿轮11啮合,上述转轴部13将行星齿轮12的公转运动输出,上述内齿轮15与行星齿轮12啮合,并且经由轴承14将转轴部13支承成能自由旋转,行星齿轮12 —边自转,一边绕太阳齿轮11的周围公转。
[0060]输出轴4配置在与电枢的电枢轴10相同的轴线上,输出轴4的一端侧与减速装置3的转轴部13 —体设置,另一端侧的端部经由轴承16而能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前支架17上。
[0061]离合器5与输出轴4的外周螺旋花键嵌合而与小齿轮6 —体配置,离合器5构成为这样的单向离合器:将输出轴4的旋转传递至小齿轮6,并且,在因发动机的启动而使小齿轮6的旋转速度超过输出轴4的旋转速度时,阻断从小齿轮6朝向输出轴4的扭矩传递。
[0062]小齿轮6配置在离合器5的与电动机2相反一侧,并通过与离合器5 —体地在输出轴4上朝与电动机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与发动机的齿圈18哨合,来将经由离合器5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至齿圈18。
[0063]变速杆7能转动地配置在前支架17内,变速杆7的一端侧的杆端部7a与电磁开关8的柱塞19 (后述)连接,另一端侧的杆端部7b与离合器5卡合,以将柱塞19的运动传递至离合器5。也就是说,在柱塞19被形成电磁开关8的电磁铁的励磁线圈20 (后述)吸引而朝图1的左方移动时,与柱塞19连接的杆端部7a被柱塞19牵拉而移动,藉此,与离合器5卡合的杆端部7b摆动,从而将离合器5朝向齿圈18方向推出。
[0064]电磁开关8由励磁线圈20、壳体21及铁心22、柱塞19、电动机触点23 (后述)以及柱塞弹簧24等构成,其中,上述励磁线圈20通过打开启动开关(未图示)通电而形成电磁铁,上述壳体21及铁心22形成上述励磁线圈20的磁路,上述柱塞19被励磁线圈20产生的磁力吸引,上述电动机触点23设置在用于供电流从未图示的蓄电池向电动机2流动的通电电路上,上述柱塞弹簧24用于在停止对励磁线圈20通电而使磁力消失时,将柱塞19推回。
[0065]电动机触点23由蓄电池侧固定触点25、电动机侧固定触点26和可动触点27构成,其中,上述蓄电池侧固定触点25及电动机侧固定触点26用于供电流从蓄电池向电动机2流动,上述可动触点27伴随着柱塞19的移动而将蓄电池侧固定触点25与电动机侧固定触点26之间闭合。
[0066]蓄电池侧固定触点25和电动机侧固定触点26分别一体成型在蓄电池侧端子柱29和电动机侧端子柱30的端部,其中,上述蓄电池侧端子柱29和电动机侧端子柱30安装在模制盖28上。此外,朝模制盖28的外部突出的蓄电池侧端子柱29与蓄电池连接,同样地朝模制盖28的外部突出的电动机侧端子柱30与电动机2连接。
[0067]可动触点27安装在轴31的前端处,可动触点27因柱塞19被吸引而与轴31 —体地移动(朝图1的左侧移动),从而可动触点27与蓄电池侧固定触点25及电动机侧固定触点26抵接。
[0068]回位弹簧32设置在模制盖28与轴31之间,从而在停止对励磁线圈20通电而使励磁线圈20的磁力消失时,使与蓄电池侧固定触点25及电动机侧固定触点26抵接的可动触点27朝初始位置复位。
[0069]柱塞19配置成能在供励磁线圈20卷绕的绕线管33的内周自由移动,并且承受配置在铁心22与柱塞19之间的柱塞弹簧24的弹力而被朝一侧(图1的右侧方向)施力。
[0070]上述柱塞19经由与后述的钩部34卡合的变速杆7而与离合器5连接,通过吸引柱塞19而使其移动,能经由变速杆7将离合器5及小齿轮6朝前方(图1的右侧方向)推出。
[0071]接着,对图1中的柱塞19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72]如图2所示,柱塞19由可动铁心19a、驱动弹簧35及钩部34的轴部34a、轴承36等构成,其中,上述可动铁心19a由磁性体构成,上述驱动弹簧35及钩部34的轴部34a被插入到形成于上述可动铁心19a的圆筒孔19b内,上述轴承36铆接固定于上述圆筒孔19b的开口部,并对驱动弹簧35的一端进行支承。
[0073]另外,钩部34的轴部34a构成为能沿着轴承36的内径在轴向上移动。
[0074]此外,钩部34在被插入圆筒孔19b中的轴部34a的后端部设置有对驱动弹簧35的另一端进行支承的凸缘部34b,且在从圆筒孔19b突出的轴部34a的前端部形成有与变速杆7的杆端部7a卡合的卡合部34c。
[0075]在上述钩部34的凸缘部34b的外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向的第一环状槽部34d,在该第一环状槽部34d中收容有例如O形环这样的环状的弹性体37。利用上述弹性体37,构成为在可动铁心19a和钩部34 —边使驱动弹簧35挠曲或使驱动弹簧35释放,一边沿轴向相对移动时,在圆筒孔19b的内周面与凸缘部的第一环状槽部34d之间产生滑动阻力。
[0076]接着,对起动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7]首先,在通过未图示的钥匙开关的动作而从蓄电池对励磁线圈20进行通电后,柱塞19被吸引,并朝铁心22的方向移动。伴随着上述柱塞19的移动,经由钩部34及变速杆7使离合器5及小齿轮6朝齿圈18的方向被推出,从而使小齿轮6与齿圈18哨合。
[0078]此时,若小齿轮6与齿圈18的轴向的端面彼此抵接,则小齿轮6无法更进一步地沿轴向前进,且小齿轮6与齿圈18无法啮合。
[0079]因此,小齿轮6与齿圈18的端面抵接之后,仅可动铁心19a —边使驱动弹簧35挠曲,一边朝铁心22的方向移动,安装在轴31上的可动触点27与蓄电池侧固定触点25及电动机侧固定触点26抵接,从而将电动机触点23关闭。
[0080]在电动机触点23关闭后,电动机2产生旋转力,该旋转力经由减速装置3及输出轴4而被传递至小齿轮6,藉此,小齿轮6在齿圈18的端面上旋转到能啮合的位置处。
[0081]在此,旋转到能与齿圈18啮合的位置后的小齿轮6在要使挠曲的驱动弹簧35复原的力的作用下能经由钩部34、变速杆7再次沿轴向前进,并能与齿圈18啮合。
[0082]在上述一系列的动作下,在柱塞19刚开始运动时驱动弹簧35不会开始挠曲、即可动铁心19a与钩部34呈一体地朝吸引方向移动是理想的动作,但在现有的起动器结构中,由于对柱塞19的吸引力相对于小齿轮6、离合器5及变速杆7的惯性来说较强,因此,在柱塞19开始被吸引的时候,驱动弹簧35就开始挠曲。因此,在小齿轮6与齿圈18抵接之前,电动机触点23关闭,小齿轮6开始旋转,因此,可能会产生啮合不良。
[0083]在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起动器1,在可动铁心19a与钩部34之间、特别是在可动铁心19a的圆筒孔19b的内周面与钩部34的凸缘部34b的第一环状槽部34b之间配置有产生滑动阻力的弹性体37,可朝要使驱动弹簧35挠曲的方向产生滑动阻力,因而即便对柱塞19的吸引力相对于小齿轮6、离合器5及变速杆7的惯性较强,也能抑制驱动弹簧35的挠曲。[0084]其结果是,在柱塞19刚开始运动时,能防止驱动弹簧35开始挠曲,因此,在小齿轮6与齿圈18啮合之前,电动机触点23不会关闭,从而能防止小齿轮6与齿圈18的啮合不良,使哨合性提闻。
[0085]另外,由于不是像现有结构的起动器那样通过加工提高气密性来抑制驱动弹簧35的挠曲,而是利用配置在可动铁心19a与钩部34之间的弹性体37的滑动阻力来抑制驱动弹簧35的挠曲,因此能稳定且廉价地获得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
[008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环状的弹性体37设置在形成于钩部34的凸缘部34b外周面的第一环状槽部34d中,因此即便可动铁心19a与钩部34反复沿轴向相对移动,也能防止弹性体37从圆筒孔19b的内周面与第一环状槽部34之间脱落。
[0087]图3是表示柱塞的另一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其是表示驱动弹簧35稍许挠曲后的状态的图。在图中,弹性体37设置在钩部34的第一环状槽部34d的全周。
[0088]此外,在可动铁心19a上形成有将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与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路19c,其中,上述第一内部空间A由圆筒孔19b、弹性体37及凸缘部34b围成。由于其它结构与图1的柱塞19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0089]在上述图2的结构中,当将弹性体37设置在第一环状槽部34d的全周上时,第一内部空间A为密闭空间,在吸引柱塞19时上述第一内部空间A呈负压,因此,能得到比由弹性体37的滑动阻力带来的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更大的抑制效果。
[0090]但是,若弹性体37的滑动阻力和第一内部空间A的负压使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变得过大,则在小齿轮6与齿圈18的端面抵接之后可动铁心19a —边使驱动弹簧35挠曲一边移动时,柱塞19的吸引速度可能会变得迟缓,从而使到电动机触点23关闭为止的时间变长,而无法进行发动机的迅速启动。
[0091]另一方面,若仅依靠在将弹性体37配置在第一环状槽部34d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获得的滑动阻力,则根据柱塞19的吸引力大小的不同,有时可能无法得到所希望的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
[0092]因此,构成为在可动铁心19a上形成将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与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路19c,在柱塞19被吸引时,因从上述第一连通路19c流入第一内部空间A的空气的阻力而具有空气阻尼器(air damper)功能。只要减小第一连通路19c的流路面积,就能获得较大的空气阻尼器功能,相反地,只要增大流路面积,就能获得较小的空气阻尼器功能。
[0093]这样,通过根据需要来设定第一连通路19c的流路面积的大小,调节空气阻尼器功能,能容易地获得所希望的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
[0094]图4A及图4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柱塞的另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其中,图4A是表示柱塞的动作前的位置(静止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B是表示柱塞在一边使驱动弹簧挠曲一边动作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0095]在本变形例中,在钩部34的轴部34a的前端侧具有沿轴向形成的第一流路槽部34e,并且在上述第一流路槽部34e的轴向后端侧形成有第一流路面积扩大部34f (详细情况会在后面说明),其中,上述第一流路面积扩大部34f是深度比上述第一流路槽部34e的深度更深的槽部。
[0096]由于其它结构与图3所示的柱塞19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0097]在这种结构中,利用轴承36与第一流路槽部34e的径向空隙及轴承36与第一流路面积扩大部34f的径向空隙,形成了将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与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的第二连通路38,其中,上述第二内部空间B由圆筒孔19b、轴承36、钩部34及环状的弹性体37围成。
[0098]因此,柱塞19位于动作前的位置(静止位置)时的第二连通路38的流路面积如图4A所示由轴承36与第一流路槽部34e的径向空隙来确定,可动铁心19a位于一边使驱动弹簧35挠曲一边移动的位置时的第二连通路38的流路面积如图4B所示由轴承36与第一流路面积扩大部34f的径向空隙来确定。
[0099]在此,轴承36与第一流路槽部34e的径向空隙所形成的第二连通路38的流路面积设定得比第一连通路19c的流路面积小,轴承36与第一流路面积扩大部34f的径向空隙所形成的流路面积设定得比第一连通路19c的流路面积大。
[0100]换言之,位于柱塞19的动作前的位置(静止位置)时的第二连通路38的流路面积设定得比第一连通路19c的流路面积小,在可动铁心19a —边使驱动弹簧38挠曲一边动作时的第二连通路38的流路面积设定得比第一连通路19c的流路面积大。
[0101]藉此,在柱塞39刚开始运动时,从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经由第一连通路19c流入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的空气比从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经由第二连通路38流出至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的空气少,因此,基于第二连通路38的流路面积而产生较大的空气阻尼器的功能。
[0102]另一方面,在可动铁心19a —边使驱动弹簧35挠曲一边动作时,从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经由第一连通路19c流入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的空气量比从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经由第二连通路38流出至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的空气量多,因此,基于第一连通路19c的流路面积而产生较小的空气阻尼器的功能。
[0103]这样,在柱塞19刚开始运动时,因第一连通路19c及第二连通路38带来的较大的空气阻尼器的功能,而能充分地得到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可动铁心19a —边使驱动弹簧35挠曲一边动作时,因第一连通路19c及第二连通路38带来的较小的空气阻尼器的功能,而能尽力不减慢柱塞19的吸引速度,使发动机迅速地启动。
[0104]实施方式2
[0105]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钩部34的凸缘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106]图6A及图6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柱塞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其中,图6A是表示可动铁心一边使驱动弹簧挠曲一边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钩部一边将驱动弹簧释放一边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0107]在本实施方式2中,弹性体37在设于钩部34的第一环状槽34d的全周上呈环状地设置,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一环状槽部34d形成有第二流路槽部34g,该第二流路槽部34g沿轴向延伸,并且深度比第一环状槽部34d的深度大,在上述第二流路槽部34g的轴向前端侧还形成有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34h (详细情况会在后面说明),该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34h是深度比第二流路槽部34g的深度大的槽部,构成为将由圆筒孔19b、弹性体37及凸缘部34b围成的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与由圆筒孔19b、轴承36、钩部34及环状的弹性体37围成的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连通。
[0108]另外,第二流路槽部34g和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34h也可以不形成为台阶状,而是例如形成为从第二流路槽部34g朝向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34h深度变大的锥状。
[0109]此外,弹性体37构成为其轴向长度比第一环状槽部34d的轴向长度短,从而弹性体37能在第一环状槽部34d内沿轴向移动。
[0110]由于柱塞19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图2的柱塞19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0111]若如上所述构成,则在从柱塞19刚开始运动到小齿轮6与齿圈18抵接前的时候,如图6A所示,由于可动铁心19a沿吸引方向移动,因此驱动弹簧35稍许产生挠曲,钩部34在可动铁心19a内朝驱动弹簧35的挠曲方向稍许相对地移动。在此,弹性体37没有追随钩部34的移动,弹性体37因相对于第一环状槽部34d和圆筒孔19b滑动而靠近第一环状槽部34d内的轴向后端侧、即第二流路槽部34g —侧。
[0112]此时,因弹性体37与第一环状槽部34d内的第二流路槽部34g之间的径向空隙,而形成将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与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的第三连通路39,其中,上述第一内部空间A由圆筒孔19b、弹性体37及凸缘部34b围成。
[0113]另一方面,在小齿轮6与齿圈18抵接之后以及可动铁心19a继续移动而将电动机触点23关闭之后,小齿轮6旋转到能与齿圈18啮合的位置处,小齿轮6在想要使挠曲后的驱动弹簧35复原的力的作用下,经由钩部34、变速杆7而再次沿轴向前进,从而与齿圈18
口四合。
[0114]在上述过程中,如图6B所示,在想要使驱动弹簧35复原的力的作用下,钩部34在可动铁心19a内朝驱动弹簧35的释放方向移动。在此,弹性体37没有追随钩部34的移动,弹性体37因相对于钩部34的第一环状槽部34d和可动铁心19a的圆筒孔19b滑动而靠近第一环状槽部34d内的轴向前端侧、即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34h —侧。
[0115]此时,因弹性体37与第一环状槽部34d内的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34h之间的径向空隙,而形成将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与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连通的第三连通路39。另外,上述第二内部空间B经由轴承36的间隙而与外部空间连通。
[0116]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弹性体37与第二流路槽部34g的径向空隙形成的第三连通路39的流路面积比由弹性体37与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34h的径向空隙形成的第三连通路39的流路面积小。
[0117]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由弹性体37与第二流路槽部34g之间的径向空隙形成将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与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连通的第三连通路39,并在柱塞19刚开始运动时,因经由上述第三连通路39从第一内部空间A流出的空气阻力而具有空气阻尼器功能。
[0118]因此,只要减小第三连通路39的流路面积,就能获得较大的空气阻尼器功能,相反地,只要增大流路面积,就能获得较小的空气阻尼器功能。
[0119]这样,通过根据需要来设定第三连通路39的流路面积的大小,调节空气阻尼器功能,能容易地获得所希望的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
[012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柱塞19刚开始运动到小齿轮6与齿圈18抵接前的时候,利用弹性体37与第二流路槽部34g之间的径向空隙形成的第三连通路39,而使空气从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朝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流出,由于上述第三连通路39的流路面积较小,因此,利用弹性体37的滑动阻力和由第三连通路39带来的较大的空气阻尼器功能,能充分地获得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0121]另一方面,在电动机触点23关闭之后,利用弹性体37与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34h之间的径向空隙形成的第三连通路39,而使空气从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朝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流出,由于上述第三连通路39的流路面积较大,因此,由第三连通路39带来的空气阻尼器的功能较小,能够使小齿轮迅速地与齿圈啮合。
[0122]图7是表示柱塞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弹性体37设置在钩部34的凸缘部34b上,但在图7中,构成为将弹性体37设置在沿周向形成于轴承36内周面的第二环状槽部36a的至少一部分上,从而能在轴承36的内周面与钩部34的轴部34a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由弹性体37带来的滑动阻力。
[0123]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可动铁心19a与钩部34之间、特别是在固定于可动铁心19a的轴承36的内周面与钩部34的轴部34a之间配置有产生滑动阻力的弹性体37,因此可朝驱动弹簧35想要挠曲的方向产生滑动阻力,能抑制驱动弹簧35的挠曲。
[0124]其结果是,在柱塞19刚开始运动时,能防止驱动弹簧35开始挠曲,因此,在小齿轮6与齿圈18啮合之前,电动机触点23不会关闭,从而能防止小齿轮6与齿圈18的啮合不良,使哨合性提闻。
[012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弹性体37设置在沿周向形成于轴承36内周面的第二环状槽部36a上,因此即便固定于可动铁心19a的轴承36与钩部34的轴部34a反复沿轴向相对移动,也能防止弹性体37从钩部34的轴部34a与轴承36的第二环状槽部36a之间脱落。
[0126]图8是表示柱塞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其是表示驱动弹簧35稍许挠曲后的状态的图。
[0127]在本变形例中,弹性体37设置在钩部34的第二环状槽部36a的全周,此外,在可动铁心19a上形成有将可动铁心19a的第三内部空间C与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的第四连通路19d,其中,上述第三内部空间C由圆筒孔19b、轴承36、弹性体37及钩部34围成,在柱塞19被吸引时,因从上述第四连通路19d流入第三内部空间C的空气阻力而具有空气阻尼器的功能。
[0128]由于上述柱塞19的其它结构与图3的柱塞19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0129]通过如上所述构成,只要减小第四连通路19d的流路面积,就能获得较大的空气阻尼器功能,相反地,只要增大流路面积,就能获得较小的空气阻尼器功能。
[0130]这样,通过根据需要来设定第四连通路19d的流路面积的大小,调节空气阻尼器功能,能容易地获得所希望的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
[0131]图9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起动器的另一例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中的起动器I中,离合器5与输出轴4的外周螺旋花键嵌合而与小齿轮6 —体地配置,但在本实施方式的起动器I中,位于离合器5内部的小齿轮轴5a和小齿轮6分体构成,在小齿轮轴5a与小齿轮6之间配置有在两者之间蓄积轴向的反作用力的小齿轮弹簧40,并且小齿轮6被支承成能相对于小齿轮轴5a沿轴向移动规定距离。这种起动器I也是众所周知的结构。
[0132]在这种结构中,小齿轮弹簧40的载荷设定得比驱动弹簧35的载荷小。
[0133]另外,图9中的柱塞19的结构能应用实施方式I及实施方式2中的柱塞19。
[0134]接着,对上述结构的起动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0135]首先,在通过未图示的钥匙开关的动作而从蓄电池对励磁线圈20进行通电后,柱塞19被吸引,并朝铁心22的方向(图1中的左方)移动。伴随着上述柱塞19的移动,经由钩部34及变速杆7使离合器5及小齿轮6朝齿圈18的方向被推出,从而使小齿轮6与齿圈18啮合。
[0136]此时,若小齿轮6与齿圈18的轴向的端面彼此抵接,则小齿轮6无法更进一步地沿轴向前进,且小齿轮6与齿圈18无法啮合。
[0137]因此,在本结构中,在小齿轮6与齿圈18的端面抵接之后,首先,一边使小齿轮弹簧40挠曲,一边仅使离合器5在输出轴4上前进。此时,小齿轮6在小齿轮轴23上相对地后退相当于离合器5前进的距离的量,并且,一边在小齿轮弹簧40上蓄积反作用力,一边移动到能与齿圈18啮合的位置。旋转到能与齿圈18啮合的位置处的小齿轮6在蓄积在小齿轮弹簧40上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与齿圈18啮合。
[0138]然后,通过继续被吸引的柱塞19,电动机触点23被关闭,电动机旋转经由小齿轮6而被传递至齿圈18。
[0139]在这种啮合方式的起动器中,以往也由于对柱塞19的吸引力相对于小齿轮6、离合器5及变速杆7的惯性来说较强,因此有时在柱塞19开始被吸引的时候驱动弹簧35就开始挠曲,在蓄积在小齿轮弹簧40中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在使小齿轮6与齿圈18啮合之前,电动机触点23关闭,小齿轮6开始旋转,因此,有可能产生啮合不良。
[0140]因此,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这种啮合方式的起动器,能在柱塞19刚开始运动时防止驱动弹簧35开始挠曲,因此,在小齿轮6与齿圈18啮合之前,电动机触点23不会关闭,能防止小齿轮6与齿圈18的啮合不良,使啮合性提高。
[0141]另外,由于不是像现有结构的起动器那样通过加工提高气密性来抑制驱动弹簧35的挠曲,而是利用配置在可动铁心19a与钩部34之间的弹性体37的滑动阻力来抑制驱动弹簧35的挠曲,因此能稳定且廉价地获得抑制驱动弹簧35挠曲的效果。
[0142]另外,本发明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形、省略。
【权利要求】
1.一种起动器(I),包括柱塞,该柱塞由可动铁心(19a)、钩部(34 )、轴承(36 )及驱动弹簧(35)构成,其中, 所述可动铁心(19)因对励磁线圈进行通电而移动, 所述钩部(34)的轴部(34a)安装在设于所述可动铁心(19a)的圆筒孔(19b)内,所述轴部(34a)的前端部从所述可动铁心(19a)突出而与变速杆(7)的端部卡合,并且在所述轴部(34a)的后端部形成有凸缘部(34b), 所述轴承(36)固定在所述圆筒孔(19b)的开口部上,并且使所述轴部(34a)贯穿所述轴承(36)的内径, 所述驱动弹簧(35)在所述圆筒孔(19b)内被插入所述凸缘部(34b)与所述轴承(36)之间, 根据所述可动铁心(19a)的移动来驱动所述变速杆(7),从而经由所述变速杆(7)使小齿轮(6)移动,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钩部(34)的凸缘部(34b)的外周面沿周向形成第一环状槽部(34d),在所述第一环状槽部(34d)与所述圆筒孔(19b)的内周面之间沿全周设置弹性体(37),从而在一边使所述驱动弹簧(35)挠曲,一边使所述可动铁心(19a)和所述钩部(34)相对移动时,利用所述弹性体(37)在所述可动铁心(19a)与所述钩部(34)之间产生滑动阻力, 在所述可动铁心(19)上形成将所述可动铁心(19)的第一内部空间(A)与所述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路(19c),其中,所述第一内部空间(A)由所述圆筒孔(19b)、所述弹性体(37)及所述凸缘部(34b)围成, 通过在所述轴部(34a)的前端侧设置沿轴向形成的第一流路槽部(34e),从而在所述轴承(36)与所述轴部(34a)之间 形成将所述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与所述可动铁心(19a)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的第二连通路(38),其中,所述第二内部空间(B)由所述圆筒孔(19b)、所述轴承(36)、所述钩部(34)及所述弹性体(37)围成, 在所述轴部(34a)的所述第一流路槽部(34e)的轴向后端侧形成有第一流路面积扩大部(34f),从而在所述可动铁心(19a)位于静止位置时,所述第二连通路(38)的流路面积比所述第一连通路(19c)的流路面积小,在所述可动铁心(19a)位于一边使所述驱动弹簧(35)挠曲一边移动的位置时,所述第二连通路(38)的流路面积比所述第一连通路(19c)的流路面积大。
2.—种起动器(I ),包括柱塞,该柱塞由可动铁心(19a)、钩部(34)、轴承(36)及驱动弹簧(35)构成,其中, 所述可动铁心(19)因对励磁线圈进行通电而移动, 所述钩部(34)的轴部(34a)安装在设于所述可动铁心(19a)的圆筒孔(19b)内,所述轴部(34a)的前端部从所述可动铁心(19a)突出而与变速杆(7)的端部卡合,并且在所述轴部(34a)的后端部形成有凸缘部(34b), 所述轴承(36)固定在所述圆筒孔(19b)的开口部上,并且使所述轴部(34a)贯穿所述轴承(36)的内径, 所述驱动弹簧(35)在所述圆筒孔(19b)内被插入所述凸缘部(34b)与所述轴承(36)之间, 根据所述可动铁心(19a)的移动来驱动所述变速杆(7),从而经由所述变速杆(7)使小齿轮(6)移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钩部(34)的凸缘部(34b)的外周面沿周向形成有第一环状槽部(34d),在所述第一环状槽部(34d)与所述圆筒孔(19b)的内周面之间沿全周设置有弹性体(37), 在一边使所述驱动弹簧(35 )挠曲、一边使所述可动铁心(19a)和所述钩部(34)相对移动时,利用所述弹性体(37)在所述可动铁心(19a)与所述钩部(34)之间产生滑动阻力,通过在所述第一环状槽部(34d)上形成沿轴向的第二流路槽部(34g),由所述第二流路槽部(34g)和所述弹性体(37)围成的间隙形成将所述可动铁心(19a)的第一内部空间(A)与所述可动铁心(19a)的第二内部空间(B)相互连通的第三连通路(39),其中,所述第一内部空间(A)由所述圆筒孔(1%)、所述弹性体(37)及所述凸缘部(34b)围成,所述第二内部空间(B)由所述圆筒孔(19b)、所述轴承(36)、所述钩部(34)及所述弹性体(37)围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环状槽部(34d)的轴向长度为在所述可动铁心(19a)和所述钩部(34)相对移动时所述弹性体(37)能沿轴向移动的长度, 在所述第二流路槽部(34g)的轴向前端侧形成有第二流路面积扩大部(34h),以使在所述弹性体(37)朝所述第一环状槽部(34d)内的轴向后端侧移动时的所述第三连通路(39)的流路面积比在所述弹性体(37)朝所述第一环状槽部(34d)内的轴向前端侧移动时的所述第三连通路(39)的流路面积`小。
【文档编号】F02N15/06GK103775264SQ201310496402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2日
【发明者】木村元昭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