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态分子助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6082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态分子助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
背景技术
一般的引擎在正常运作过程中,通过燃油在其汽缸内爆炸燃烧以供该引擎运转动作,然而空气和燃油的爆炸燃烧常常不完全,因而产生许多废气和引擎积碳,当适量的水分子在高温环境下能够分解出氢气和氧气,从而获得助燃的效果,使燃烧更完全,且降低废气排放,清除引擎积碳。请参阅图1所示,为公知水燃器的示意图,其包含有一瓶体1,供容置水或水与乙醇的混合溶液,瓶体I具有一进气管2,且进气管2穿设于瓶体I上,其中,进气管2的出气端设置在瓶体I所容置的液体中,另,瓶体I的上端更设有一出气管3,且出气管3的进气端设置在瓶体I所容置液体的液面之上,而出气管3的出气端连接至一引擎200的进气歧管300上。鉴于当引擎200运转动作时,进气歧管300将因而产生负压,并通过导入空气供燃油混合爆炸燃烧。因此,在引擎200运转过程中,进气歧管300所产生的负压,将致使瓶体I内也随之产生负压,而使进气管2吸入空气,并在该空气穿过该液体的过程中产生气泡,从而增加该液体中的溶氧量,且该气泡并于液面碎裂而形成含氧的小液滴,而该小液滴通过进气歧管300所产生的负压而吸引导入引擎200内。由于该小液滴在引擎200内的高温环境中,会吸收潜热汽化,因此可有效降低燃油爆炸燃烧过程中的环境温度。但是,该小液滴在降低引擎温度之余,却也因该小液滴本身的高含水量而造成随之带入引擎200内的水气过多,因而导致引擎200的爆震,甚至影响其燃油的爆炸燃烧,更甚者,恐造成引擎200锈蚀受损。
请再参阅图2所示,为另一公知水燃器的示意图,其包含有一瓶体4,供容置水或水与乙醇的混合溶液,且瓶体4内设有一雾化器5,供雾化瓶体4内所容置的液体,而使其形成水分子,而瓶体4的上端设有一连接管6,且连接管6的进气端设置在瓶体4所容置液体的液面之上,而连接管6的出气端穿设于一雾化水收集瓶7中,雾化水收集瓶7的上端设有一出气管8,且出气管8连接至一引擎200的进气歧管300上。当引擎200运转动作时,其进气歧管300所产生的负压,将致使雾化水收集瓶7内也随之产生负压,而使雾化器5雾化后产生的水分子吸引导入雾化水收集瓶7内,再进一步导入引擎200内,并降低该引擎200温度。虽然,通过雾化水收集瓶7可将含水量过高的水分子在通过雾化水收集瓶7时,在雾化水收集瓶7内凝结成水珠,而使其滞在雾化水收集瓶7内,但是,其使含水量过高的水分子凝结成水珠的机制不佳,造成其效果有限,而致使导入引擎200内的水气依然过多,进而导致引擎200运转不顺畅。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其可过滤分离出含水量过高的水气,而仅保留气态分子通过,使其能达到助燃的目的,进而使引擎燃烧更完全,运转更顺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其包含有:一瓶体,其容置有液体,且该瓶体具有一进气管,该进气管穿设于该瓶体上,而该进气管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出气端,其中,该进气端位于该瓶体外,并与该瓶体的外界相通,而该出气端位于该液体中,该瓶体更容置有复数气液分离用滤材,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设置在该液体上,而该瓶体的上端设有一出气管,该出气管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出气端,其中,该出气管的进气端位于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上方,而该出气管的出气端位于该瓶体外,其连接至一引擎的进气歧管。作为优选方案,该进气管的进气端设有一第一滤材,而该出气管的进气端设有一第二滤材。作为优选方案,该进气管的出气端设有一气泡石。作为优选方案,该液体为水。作为优选方案,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为复数泡棉块,且该泡棉块之间形成有间隙。作为优选方案,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为复数板体,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在其中心朝外向下倾斜,而使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形成一凸弧面,并在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中心朝上凸设一凸柱,且该凸柱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轴向贯穿该凸柱,而该凸柱的外周壁径向凸设有一定位片,并在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底面相对应处设有一凹槽,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互相堆栈卡制,而使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形成一多层结构,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上具有复数透孔,而相邻的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该透孔交错设置,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所设置的该透孔由其下层往上逐层递减,该进气管的出气端与该凸柱的该穿孔相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其包含有:一第一瓶体,其容置液体,且该第一瓶体具有一进气管,而该进气管穿设于该第一瓶体上,该进气管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 出气端,其中,该进气管的进气端位于该第一瓶体外,并与该第一瓶体的外界相通,而该进气管的出气端位于该液体中;一连接管,其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出气端,该连接管的进气端设于该第一瓶体的上端,且在该液体的上方;一第二瓶体,其容置复数气液分离用滤材,且该连接管的出气端穿设于该第二瓶体上,而该第二瓶体的上端设有一出气管,该出气管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出气端,其中,该出气管的进气端位于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上方,而该出气管的出气端位于该第二瓶体外,其连接至一引擎的进气歧管。作为优选方案,该液体为水。作为优选方案,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为复数泡棉块,且该泡棉块之间形成有间隙。作为优选方案,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为复数板体,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在其中心朝外向下倾斜,而使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形成一凸弧面,并在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中心朝上凸设一凸柱,且该凸柱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轴向贯穿该凸柱,而该凸柱的外周壁径向凸设有一定位片,并在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底面相对应处设有一凹槽,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互相堆栈卡制,而使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形成一多层结构,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上具有复数透孔,而相邻的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该透孔交错设置,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所置设的该透孔由其下层往上逐层递减,该连接管的出气端与该凸柱的该穿孔相通。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气态分子助燃器,其出气管进一步连接一进气歧管,并通过该进气歧管连接一引擎,而该气态分子助燃器通过该气液分离用滤材达到过滤分离含水量过高的水气的目的,使通过该出气管的气态分子在进入引擎内与燃油混合爆炸燃烧时,该气态分子所分解的氢气及氧气,能达到助燃的功效,而又不致使引擎内的水气过多,进而使引擎燃烧更完全,运转更顺畅,并进一步降低整体引擎的温度。

图1为公知水燃器的示意图;图2为另一公知水燃器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符号说明:I 瓶体
2进气管3 出气管4 瓶体5雾化器6连接管7雾化水收集瓶8 出气管200 引擎300进气歧管100气态分子助燃器10第一瓶体11进气管111进气端112出气端12第一滤材13第一气泡石14 液体20连接管201进气端202出气端21第二气泡石30第二瓶体31出气管311进气端[0052]312出气端32第二滤材33气液分离用滤材331 凸柱332 穿孔333定位片334 透孔335 凹槽40 瓶体41进气管
411进气端412出气端42出气管421进气端422出气端46 液体47气液分离用滤材。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以及剖视图,其揭露有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100,气态分子助燃器100包含有:一第一瓶体10,其供容置液体14,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液体14为水,但此仅为一实施例,而非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液体14也可选择为乙醇或乙醇与水的混合溶液,其同样也可达到效果,且燃点低而挥发性高的乙醇同样也具有助燃的功效。而第一瓶体10具有一进气管11,且进气管11穿设于第一瓶体10上,进气管11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111及一出气端112,其中,进气管11的进气端111位于第一瓶体10外,并与第一瓶体10的外界相通,且进气管11的进气端111设有一第一滤材12,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滤材12为一空气过滤器,供过滤空气之用,可过滤空气中的微粒,而进气管11的出气端112设有一第一气泡石13,且进气管11的出气端112在第一瓶体10中并向下延伸至第一瓶体10的下端,且位于液体14中,由于第一气泡石13具有多孔的特性,可供在第一瓶体10所容置的液体中出气而产生细致的气泡。一连接管20,其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201及一出气端202连接管20的进气端201设于第一瓶体10的上端,而其出气端202设有一第二气泡石21。—第二瓶体30,其供容置复数气液分离用滤材3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该气液分离用滤材33为复数泡棉块,并在该泡棉块间形成间隙,但此仅为一实施例,而非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气液分离用滤材33也可选择为比重小于水及乙醇或其他具相同功效的液体,而重量重于空气的材料,例如:复数保丽龙块、复数I3U块等。而连接管20的出气端202穿设于第二瓶体30中,且连接管20的出气端202在第二瓶体30中向下延伸至第二瓶体30的下端,另,第二瓶体30的上端进一步设有一出气管31,出气管31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311及一出气端312,其中,出气管31的进气端311位于气液分离用滤材33的上方,且出气管31的进气端311设有一第二滤材32,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滤材32为一空气过滤器,而出气管31的出气端312位于第二瓶体30外。气态分子助燃器100通过出气管31连接一进气歧管,并通过该进气歧管连接至一引擎,以使气态分子助燃器100与该引擎相通。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当该引擎运转动作时,该进气歧管所产生的负压,将致使第二瓶体30内也随之产生负压,并进而使第一瓶体10内也随之形成负压,从而使进气管11吸入空气,并通过第一气泡石13在出气时产生气泡,提高该空气在穿过液体14的过程中彼此的接触面积,加强其作用,以增加液体14中的溶氧量,且该气泡并于其液面碎裂而形成含氧的水气,而该水气经由连接管20被吸入第二瓶体30内。在第二瓶体30内,通过第二瓶体30所容置的气液分离用滤材33其间的间隙,吸附含水量过高的水气,使其凝结在气液分离用滤材33上,仅在其间隙之间通过含氧的气态分子,而达到过滤分离含水量过高的水气的目的,进而使通过第二瓶体30的出气管31的水分子为含氧的气态分子,进入该引擎内时,与燃油混合爆炸燃烧,该含氧的气态分子本身所富含氧,并且在高温环境下能进一步生成氢气,其所分解的氢气及氧气达到助燃的功效,使引擎燃烧更完全,不仅降低废气排放,更能减少积碳,且又不致使该引擎内的水气过多,让引擎运转更顺畅。值得一提的是,该气态分子在引擎内的高温环境分解成氢气及氧气之前会吸收潜热,因此可有效降低整体引擎的温度。
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此一气态分子助燃器100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其第二瓶体30所容置的气液分离用滤材33为复数板体,且气液分离用滤材33在其中心朝外向下倾斜,而使气液分离用滤材33形成一凸弧面,气液分离用滤材33并在其中心朝上凸设一凸柱331,且凸柱331上设有一穿孔332,穿孔332轴向贯穿凸柱331,而凸柱331的外周壁径向凸设有一定位片333,并在气液分离用滤材33的底面相对应处设有一凹槽335,以供气液分离用滤材33互相堆栈卡制,而使气液分离用滤材33形成多层结构,且气液分离用滤材33上具有复数透孔334,但此仅为一实施例,而非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气液分离用滤材33也可选择为具有复数透孔的复数泡棉板、复数保丽龙板或具有复数透孔的复数PU板等。另,其连接管20的出气端202与凸柱331的穿孔332相通,并以此向下延伸至第二瓶体30的下端。值得一提的是,层层相邻的气液分离用滤材33,其彼此之间的透孔334交错设置,以达气液分离效益的增进。此外,气液分离用滤材33所置设的透孔334由其下层往上逐层递减,以更进一步提升其气液分离的效果。当第一瓶体10内的水气被吸入第二瓶体30内时,第二瓶体30所容置的气液分离用滤材33,吸附含水量过高的水气,使该水气在迂回通过透孔334的过程中,凝结在气液分离用滤材33上,而达到过滤分离含水量过高的水气的目的,进而使通过第二瓶体30的出气管31的水分子为含氧的气态分子,且能达到助燃的功效,使引擎燃烧更完全,进而减少积碳,甚至清除积碳,而又不致使该引擎内的水气过多,以使引擎运转更顺畅。请参阅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当空间不足以容置二瓶体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三实施例,其揭露有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100,气态分子助燃器100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其包含有:一瓶体40,其容置有液体46,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液体46为水,但此仅为一实施例,而非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且瓶体40具有一进气管41,进气管41穿设于瓶体40上,而进气管41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411及一出气端412,其中,进气端411位于瓶体40外,并与瓶体40的外界相通,而出气端412可连通至该液体46中。另,瓶体40更容置有复数气液分离用滤材47,且气液分离用滤材47设置在液体46上,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气液分离用滤材47为复数板体,其结构特征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的气液分离用滤材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但此仅为一实施例,而非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气液分离用滤材47也可选择为比重小于水或其他具相同功效的液体,而重量重于空气的材料。而瓶体40的上端进一步设有一出气管42,出气管42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421及一出气端422。气态分子助燃器100通过出气管42连接一进气歧管,并通过进气歧管连接至一引擎,以使该气态分子助燃器100与该引擎相通。请继续参阅图7所示,浮在液体46上的气液分离用滤材47可吸附含水量过高的水气,使其凝结于气液分离用滤材47上,仅在其透孔中通过含氧的气态分子,而达到过滤分离含水量过高的水气的目的,进而使通过瓶体40的出气管42的水分子为含氧的气态分子。因此,不仅能保有前述实施例的功效与优点,且能进一步缩小气态分子助燃器100的体积,使本实用新型气态分子助燃器100可在小空间使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一瓶体,其容置有液体,且该瓶体具有一进气管,该进气管穿设于该瓶体上,而该进气管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出气端,其中,该进气端位于该瓶体外,并与该瓶体的外界相通,而该出气端位于该液体中,该瓶体更容置有复数气液分离用滤材,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设置在该液体上,而该瓶体的上端设有一出气管,该出气管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出气端,其中,该出气管的进气端位于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上方,而该出气管的出气端位于该瓶体外,其连接至一引擎的进气歧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态分子助燃器,其特征在于,该进气管的进气端设有一第一滤材,而该出气管的进气端设有一第二滤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态分子助燃器,其特征在于,该进气管的出气端设有一气泡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态分子助燃器,其特征在于,该液体为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态分子助燃器,其特征在于,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为复数泡棉块,且该泡棉块之间形成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态分子助燃器,其特征在于,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为复数板体,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在其中心朝外向下倾斜,而使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形成一凸弧面,并在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中心朝上凸设一凸柱,且该凸柱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轴向贯穿该凸柱,而该凸柱的外周壁径向凸设有一定位片,并在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底面相对应处设有一凹槽,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互相堆栈卡制,而使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形成一多层结构,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上具有复数透孔,而相邻的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该透孔交错设置,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所设置的该透孔由其下层往上逐层递减,该进气管的出气端与该凸柱的该穿孔相通。
7.一种气态分子助 燃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一第一瓶体,其容置液体,且该第一瓶体具有一进气管,而该进气管穿设于该第一瓶体上,该进气管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出气端,其中,该进气管的进气端位于该第一瓶体外,并与该第一瓶体的外界相通,而该进气管的出气端位于该液体中; 一连接管,其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出气端,该连接管的进气端设于该第一瓶体的上端,且在该液体的上方; 一第二瓶体,其容置复数气液分离用滤材,且该连接管的出气端穿设于该第二瓶体上,而该第二瓶体的上端设有一出气管,该出气管的两端分别界定为一进气端及一出气端,其中,该出气管的进气端位于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上方,而该出气管的出气端位于该第二瓶体外,其连接至一引擎的进气歧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态分子助燃器,其特征在于,该液体为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态分子助燃器,其特征在于,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为复数泡棉块,且该泡棉块之间形成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态分子助燃器,其特征在于,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为复数板体,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在其中心朝外向下倾斜,而使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形成一凸弧面,并在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中心朝上凸设一凸柱,且该凸柱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轴向贯穿该凸柱,而该凸柱的外周壁径向凸设有一定位片,并在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底面相对应处设有一凹槽,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互相堆栈卡制,而使该气液分离用滤材形成一多层结构,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上具 有复数透孔,而相邻的该气液分离用滤材的该透孔交错设置,且该气液分离用滤材所置设的该透孔由其下层往上逐层递减,该连接管的出气端与该凸柱的该穿孔相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其包含一第一瓶体,供容置液体,且该第一瓶体设有一进气管及一连接管,该连接管连接一第二瓶体,该第二瓶体供容置气液分离用滤材,且该第二瓶体设有一出气管,而该出气管连接一引擎的进气歧管。本实用新型气态分子助燃器,通过该气液分离用滤材,使通过该出气管的气态分子与燃油混合燃烧时,该气态分子所分解的氢气及氧气,能达助燃的功效,使引擎燃烧更完全、降低废气排放,并减少积碳,使引擎运转更顺畅,更降低整体引擎温度。
文档编号F02M35/026GK203130297SQ20132008675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6日
发明者林高山 申请人:林高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