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47533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底壳,包括上方开口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防止机油晃动和溢出的挡油板;本实用新在油底壳储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防止机油晃动和溢出的挡油板,可防止汽车行驶过程中油面波动较大,有助于发动机曲轴的充分润滑;此外,储油腔上方开口周边设置有数个用于方便油底壳拆装的可拆卸凸台,方便油底壳与发动机缸体的拆装,便于维修和更换。
【专利说明】油底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底壳。
【背景技术】
[0002]油底壳位于发动机下部,其作用是将曲轴箱密封作为储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
[0003]现有油底壳多为一个上方开口储油腔结构,机油位于储油腔内。发动机运转通常会造成油底壳的震动,油底壳的震动势必会带动储油腔内机油晃动,造成机油液面不稳,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或行驶路面不够平坦时,机油的晃动会更加明显,情况严重时会造成机油集滤器不能够从油底壳内吸到机油,从而影响发动机曲轴的润滑效果,甚至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转。
[0004]因此,需要对现有油底壳进行改进,使其可有效限制油底壳内部机油的晃动,保证发动机曲轴的润滑效果,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转。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可有效限制油底壳内部机油的晃动,保证发动机曲轴的润滑效果,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转。
[0006]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包括上方开口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防止机油晃动和溢出的挡油板。
[0007]进一步,所述储油腔上方开口周边设置有数个用于方便油底壳拆装的可拆卸凸台。
[0008]进一步,所述储油腔由底壁和与所述底壁周边相连并向上竖起的侧壁围成,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挡油板设置为两个,包括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所述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一一对应设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并向所述储油腔内部延伸。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相对设置于同一直线位置上。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分别与相对应的侧壁一体成型。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的连接处均设置有一个用于防止发动机密封胶溢出的溢胶槽,所述溢胶槽为倒L形结构。
[0012]进一步,所述储油腔包括深底部和浅底部,所述深底部与第一侧壁相连,所述浅底部与第四侧壁相连,所述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设置于所述深底部。
[0013]进一步,所述储油腔内设有导流加强肋,所述导流加强肋自第四侧壁内表面上端延伸至所述深底部,所述导流加强肋为并列设置的两条。
[0014]进一步,所述底壁外表面横竖交错布置有加强筋I。
[0015]进一步,所述侧壁外侧表面设置有圆弧曲面结构和加强筋II,所述圆弧曲面结构和加强筋II对应所述加强筋I间隔设置。[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储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防止机油晃动和溢出的挡油板,可防止汽车行驶过程中油面波动较大,有助于发动机曲轴的充分润滑;此外,储油腔上方开口周边设置有数个用于方便油底壳拆装的可拆卸凸台,方便油底壳与发动机缸体的拆装,便于维修和更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A向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油底壳,包括上方开口储油腔1,所述储油腔I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防止机油晃动和溢出的挡油板;挡油板可防止汽车行驶过程中油面波动较大,有助于发动机曲轴的充分润滑。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腔I上方开口周边设置有数个用于方便油底壳拆装的可拆卸凸台2 ;方便油底壳与发动机缸体的拆装,便于维修和更换;可拆卸凸台的数目可以设置多个,本实施例中设置为六个,上方开口四顶点各设置一个,此外在第二侧壁中间位置和第三侧壁中间位置再各设置一个。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腔由底壁3和与所述底壁3周边相连并向上竖起的侧壁围成,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4、第二侧壁5、第三侧壁6和第四侧壁7 ;所述挡油板设置为两
个,包括第一挡油板8和第二挡油板9,所述第一挡油板8和第二挡油板9--对应设于所·述第二侧壁5和第三侧壁6并向所述储油腔I内部延伸。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油板8和第二挡油板9相对设置于同一直线位置上;第一挡油板8和第二挡油板9可对机油液面由于发动机运转震荡形成的同一波面进行阻挡,降低同一波面波动强度,可使挡油效果更加明显。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油板8和第二挡油板9分别与相对应的侧壁一体成型;如图所示,第一挡油板8与第二侧壁5 —体成型,第二挡油板9与第三侧壁6 —体成型;传统油底壳的挡油板的两端与壳体直接焊接在一起,虽然在常态下具有增强油底壳强度的作用,但发动机发生震动时,挡油板与油底壳焊接处容易发生撕裂现象,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利于油底壳的机构稳定性和整机安全性,减小发动机运转时挡油板的震动和噪声。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4与第二侧壁5的连接处,所述第一侧壁4与第三侧壁6的连接处设置溢胶槽10a,所述溢胶槽10和溢胶槽IOa为倒L形结构;限制发动机密封胶的溢出,并且使发动机的涂胶层更加均匀。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腔I包括深底部Ia和浅底部lb,所述深底部Ia与第一侧壁4相连,所述浅底部Ib与第四侧壁6相连,所述第一挡油板8和第二挡油板9设置于所述深底部Ia;利于机油的储存,少量的机油在深底部就会形成较高的油面,利于机油集滤器的吸收;此外,此种结构设计还可利于发动机其它部件的布置,防止形成干涉。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腔I内设有导流加强肋11,如图所示,所述导流加强肋11自第四侧壁6内表面上端延伸至所述深底部la,所述导流加强肋11为并列设置的两条;导流加强肋11的设置即可加强油底壳的强度,又可将震荡到浅底部或第四侧壁上的机油快速导流回深底部,结构设计合理。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壁3外表面横竖交错布置有加强筋I 12;为减轻重量,油底壳底壁3通常使用薄板件制作,加强筋I 12的设置可增强油底壳底部强度,此外,加强筋I横竖交错设置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壁外侧表面设置有圆弧曲面结构13和加强筋II 14,所述圆弧曲面结构13和加强筋II 14对应所述加强筋I 12间隔设置;圆弧曲面结构和加强筋II的设置既达到了增强油底壳侧壁强度的目的,又提高了降噪效果。
[0030]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油底壳,包括上方开口储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防止机油晃动和溢出的挡油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上方开口周边设置有数个用于方便油底壳拆装的可拆卸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由底壁和与所述底壁周边相连并向上竖起的侧壁围成,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挡油板设置为两个,包括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所述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一一对应设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并向所述储油腔内部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相对设置于同一直线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分别与相对应的侧壁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的连接处均设置有一个用于防止发动机密封胶溢出的溢胶槽,所述溢胶槽为倒L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包括深底部和浅底部,所述深底部与第一侧壁相连,所述浅底部与第四侧壁相连,所述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设置于所述深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内设有导流加强肋,所述导流加强肋自第四侧壁内表面上端延伸至所述深底部,所述导流加强肋为并列设置的两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外表面横竖交错布置有加强筋I。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外侧表面设置有圆弧曲面结构和加强筋II,所述圆弧曲面结构和加强筋II对应所述加强筋I间隔设置。
【文档编号】F01M11/00GK203430597SQ201320480394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6日
【发明者】段伟, 李飞杨, 李志祥, 凌青海, 刘维, 连源, 雷建林, 卢俊锡 申请人: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