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209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该发动机室(4)收纳有发动机,并且与向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51)提供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相邻,该换气结构具有覆盖发动机及冷却风扇的外饰罩(3)及包含外饰罩(3)的内表面而形成的换气通道(8),换气通道(8)的一端在发动机室(4)开口,换气通道(8)的另一端与冷却风扇的外周侧连通。
【专利说明】
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公知一种使用专用的过滤器(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器)捕集来自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的排气中含有的微粒(PM: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技术。这样的DPF在例如轮式装载机之类的作业车辆中,大多与发动机一起配置在发动机室内。
[0003]如果将发动机及DPF 二者配置在发动机室内,则由于发动机室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此希望积极地对发动机室内进行换气。于是,在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使用热交换器室内的冷却风扇能够对发动机室进行换气的换气结构。在专利文献1,2中,均构成为使用管子将发动机室与收纳有冷却风扇的风扇护罩连通,利用冷却风扇的旋转吸出发动机室内的空气的结构。
[0004]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对发动机进行换气,能够抑制发动机室的温度上升。另外,因为并不是在发动机室设置具有较大开口面积的冷却空气吸入口来吸入大量冷却空气而抑制温度上升,因此也能够抑制对周围的噪音。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086, 976号说明书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838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然而,在专利文献1,2中,因为使用换气用管连通发动机室与风扇护罩,所以需要装配该换气用管,从而不仅增加组装工时,而且该换气用管妨碍维护等而在维护方面存在问题。
[00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发动机室良好地进行换气并且能够提高组装性及维修性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
[0012]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3]在第一发明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中,所述发动机室收纳有发动机,并且与向热交换器提供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相邻,所述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外饰罩,其覆盖所述发动机及所述冷却风扇;换气通道,其包含所述外饰罩的内表面而形成;所述换气通道的一端在所述发动机室开口 ;所述换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风扇的外周侧连通。
[0014]第二发明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通道具有空气通路,所述空气通路由所述外饰罩的内表面及安装在该内表面上的加强部件形成。
[0015]第三发明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热交换器室,其收纳有所述热交换器;隔壁,其将所述热交换器室与所述发动机室之间隔开。
[0016]第四发明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室设置有净化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的排气后处理装置;所述换气通道的一端向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开口。
[0017]第五发明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通道的空气通路的截面积从所述一端侧向所述另一端侧逐渐减小。
[0018]第六发明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扇在覆盖其外周的风扇护罩内旋转驱动;所述风扇护罩收纳在包围其外周的框架内;所述换气通道的另一端经由设置于所述框架及所述风扇护罩的连通开口与所述冷却风扇的外周侧连通。
[0019]根据第一发明,因为利用覆盖发动机室及冷却风扇侧的外饰罩的内表面形成换气通道,所以在制作外饰罩时能够预先将换气通道设置在外饰罩的内侧。因此,无需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管子,从而省去了组装管子的工序,另外,也不会担心管子妨碍维护。并且,通过使换气通道的吸入侧的端部向发动机室开口,能够良好地对发动机室进行换气。
[0020]根据第二发明,利用安装在外饰罩的内表面的加强部件形成换气通道的空气通路,这样的加强部件以提高外饰罩的刚性等为目的,是与发动机室换气的必要性无关地使用的部件。因此,无需为了形成换气通道而准备特别的部件,不仅能够容易制作外饰罩自身,并且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0021]根据第三发明,因为热交换器室与发动机室被隔壁隔开,所以利用冷却风扇向热交换器供给的冷却空气几乎不会流向发动机室,从而使发动机室的温度更易于上升。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换气通道进行换气,能够抑制发动机室的温度上升。
[0022]根据第四方面,因为具有排气后处理装置,发动机室的温度进一步上升,但是通过利用换气通道进行换气,能够可靠地抑制发动机室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得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0023]根据第五发明,因为换气通道的空气通路的截面积朝向冷却风扇侧逐渐减小,因此在换气通道内,流动在换气通道内的空气流速逐渐变快,从而能够提高利用冷却风扇的旋转产生的负压所带来的吸引能力。
[0024]根据第六发明,即便不使换气通道的另一端延伸到冷却风扇的外周而直接开口,通过在为了覆盖冷却风扇而通常使用的风扇护罩及支承该风扇护罩的框架等上设置连通开口,也能够经由这些连通开口使负压作用在换气通道的另一端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表不具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作业车辆的局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6]图2是表示所述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立体图。
[0027]图3是表示从斜下方看到的所述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8]图4是表示所述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9]图5是表示所述作业车辆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立体图。
[0030]图6是表示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主要部分的剖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
[0032]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4冷却结构的作业车辆I局部的分解立体图。
[0033][车辆整体的说明]
[0034]在图1中,作业车辆I为具有未图示的前部框架及能够与前部框架铰接地连结的后部框架2的轮式装载机。因此,在作业车辆I的前部框架上设置有工作装置,该工作装置包括动臂、摇臂、铲斗以及驱动动臂、摇臂、铲斗的液压执行机构。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工作装置与本发明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此省略工作装置的图示及说明。
[0035]在作业车辆I的后部框架2上,在未图示的驾驶室的后方侧,沿前后排列设置有被外饰罩3覆盖的发动机室4及热交换器室5。发动机室4与热交换器室5的前后之间被作为隔壁的第一隔壁6隔开。第一隔壁6将发动机室4与热交换器室5从上到下隔开,第一隔壁6的外周与外饰罩3的内表面接近或者接触。
[0036]外饰罩3通过立设在后部框架2上的支柱框架等安装。具体而言,外饰罩3具有:左右的侧罩31,31,其形成发动机室4的侧壁及热交换器室5的侧壁;前罩32,其形成发动机室4的前侧侧壁;未图示的后部格栅,其开闭自如地安装在热交换器室5后部的框状框架56(参照图4)上;发动机罩33,其形成发动机室4的顶部及热交换器5的顶部。
[0037]侧罩31具有以第一隔壁6为界位于前侧的第一侧罩34及位于后侧的第二侧罩35。
[0038]发动机罩33具有覆盖发动机室4的前部上方的第一上部罩36、覆盖后部上方的第二上部罩37、覆盖热交换器室5整体上方的第三上部罩38。这些第一?第三上部罩36?38使用螺栓等适当的连接机构装卸自如地安装在侧罩31、前部罩32等上。
[0039]在发动机室4内收纳有安装在后部框架2上的省略图示的发动机、搭载在发动机上的排气涡轮增压器41、EGR装置、排气后处理装置42及这些装置的配管类、其他辅机类。这样的发动机室4在发动机的上方被第二隔壁7前后隔开。也就是说,第二隔壁7的左右侧缘与后述的换气通道8的铅直面接近或者接触,第二隔壁7的上缘与第二上部罩37的下表面接近或者接触,由此发动机室4被前后隔开。
[0040]但是,第二隔壁7的下端没有到达发动机的左右侧方,从而发动机室4在第二隔壁7的下方前后连通。并且,在第二隔壁7前侧的空间配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42,而在第二隔壁7后侧的空间配置有包括排气涡轮增压器41在内其他装置类。
[0041]在热交换器室5内收纳有冷却发动机冷却水的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51、冷却被排气涡轮增压器41增压的吸入空气(供气)的作为其他热交换器的后冷却器52、配置在散热器51后方侧的风扇护罩53(图3)、在一部分从风扇护罩53内突出的状态下被旋转驱动的电动或液压驱动的冷却风扇54(图3)及这些装置的配管类。另外,在热交换器室5内还可以设置设置于驾驶室内的空调装置用冷凝器。
[0042]在这样的热交换器室5的上方设置有俯视时呈矩形的框状板55,在该框状板55的上方安装有第三上部罩38。另外,散热器51及后冷却器52的配管等贯穿第一隔壁6并配置在热交换室5与发动机室4之间。冷却风扇54与后部格栅同样,能够将冷却风扇54与支承该冷却风扇54的框架一起在后方侧转动。通过使冷却风扇54转动而使其与散热器51的散热面分开,能够对散热器51的堵塞等进行维护。
[0043]在冷却风扇54旋转驱动时,外部气体作为冷却空气经过在侧罩31和第三上部罩38上设置的流入口 39和在下方的后部框架2上设置的空隙流入热交换器室5内。流入的冷却空气经过后冷却器52和散热器51冷却吸入空气及发动机冷却水,之后,经过冷却风扇54从后部格栅排出。
[0044]另一方面,通过冷却风扇54的驱动,发动机室4的空气经由构成本发明换气结构的换气通道8积极地被吸引到冷却风扇54侧,并且经由冷却风扇54从后部格栅排出。在发动机室4的空气被持续吸引期间,外部气体作为换气用新鲜空气经由下方的后部框架2的空隙流入发动机室4,经由换气通道8被吸引。如此反复地进行发动机室4的换气。
[0045]图2是表示发动机室4的换气结构的立体图,在图2中一并表示了与排气后处理装置42连接的尿素水溶液配管47的冷却结构。
[0046]在此,排气后处理装置42在发动机室4的前侧具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一对DPF (柴油机微粒过滤)装置43,43及在一对DPF装置43,43之间左右排列设置的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44,44。
[0047]与排气涡轮增压器41的涡轮出口连接的排气管在发动机室4内的侧方迂回,其先端延伸至发动机的前方附近并一分为二,其中一方的排气管与配置于发动机室4左侧的DPF装置43的前部连接,从此排气流入DPF装置43内。流入的排气经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DPF装置43内流向后方侧,颗粒物被内部的过滤器捕集,之后流入与后部连接的混合配管45内。
[0048]混合配管45设置成向前方侧延伸,其前端与左侧的SCR装置44前部连接。即,排气经过混合配管45内流向前方。此时,在混合配管45的基端侧(DPF装置43侧)安装有用于喷射尿素水溶液的喷射器。从喷射器向混合配管45内喷射的尿素水溶液利用排气热被热分解为氨气,该氨气与排气一同流入SCR装置44内。
[0049]流入SCR装置44内的排气及氨气经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SCR装置44内流向后方侧,供给到SCR装置44内的还原催化剂,从而净化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净化了氮氧化物的排气从与SCR装置44的后部连接的尾管46排出到外部。
[0050]需要说明的是,分支的另一方的排气管穿过发动机的前侧延伸到发动机的右侧,与配置在右侧的DPF装置43前部连接。流入该DPF装置43的排气的后续的流向及后处理与左侧的情况相同,参照上述说明即可理解,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005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排气后处理装置42中,一对SCR装置44,44配置在发动机的上部中央,一对DPF装置43,43在发动机的左右两肩部分配置在比SCR装置44,44低一台阶的位置。因此,在如图1所示的侧罩31上设置有倾斜面31A,该倾斜面31A配合DPF装置43及SCR装置44的配置位置,从车辆的中央侧越趋于左右外方越向下方倾斜。通过设置倾斜面31A,提高了从驾驶室内看向车辆后部的左右两侧的视野性。
[0052][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说明]
[0053]在图1和图2中,在左右侧罩31的内部,从发动机室4的大致中央到热交换器室5的后部设置有换气通道8。在侧罩31的上部,前述的倾斜面31A设置成从前方开始一直延伸到后方,并且与倾斜面31A大致对应地在侧罩31的内表面安装有加强部件8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用实线图示加强部件81,在从侧罩31卸下的状态下图示了该加强部件81。
[0054]加强部件81是以提高侧罩31的刚性为目的安装的,由设置在第一侧罩34上并且位于发动机室4内的第一加强部件82及设置在第二侧罩35上并且位于热交换器室5内的后方侧的第二加强部件83构成。第一、第二加强部件82,83分别形成为截面呈L形。利用这样的加强部件81的内表面(面临侧罩31侧的面)与侧罩31的内表面形成换气通道8,其内部空间作为换气通道8的空气通路发挥作用。
[0055]第一、第二加强部件82,83之间由架设在左右第二侧罩31 (第二加强部件83)之间的架设框架61 (也可参照图3、图4)隔开。因此,换气通道8在前后方向的中途被架设框架61的端部隔开,但是在该隔开部分设置有连通部62,从而确保空气在第一、第二加强部件82,83之间流通。这样的架设框架61与第一隔壁6的上部对应设置,并且利用架设框架61的上表面支承框状框架55的前方侧的框部分。
[0056]换气通道8的前端位于发动机室4的第二隔壁7附近,向配置于第二隔壁7前侧的排气后处理装置42开口。在这样的换气通道8中,除了积极地吸入被发动机的热加热的空气之外,还积极地吸入被排气后处理装置42的热加热的空气。另外,被发动机及排气涡轮增压器41加热的空气也从第二隔壁7后侧的空间经过第二隔壁7的下方被吸入到换气通道8中。
[0057]此时,换气通道8的空气通路的截面积从前端向后端逐渐减小,形成为所谓前端变细的形状。因此,在截面积缩小的后端部,除了能够使冷却风扇54的旋转产生的负压良好地发挥作用,还能够在换气通道8的沿前后方向的较长的区域形成压力梯度,从而能够使发动机室4的空气可靠地吸引到后方。
[0058]图3是从下方看到的设置有本发明换气结构的外饰罩3的立体图。图4是从后方看到的该换气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省略了第一隔壁6及第二隔壁7的图示,在图4中省略了第二隔壁7的图示。
[0059]在图3和图4中,在外饰罩3的后端安装有立设在后部框架2 (图1、图2)上的作为框架的门形框架56。门形框架56具有:左右一对纵框架57,57,其安装在第二侧罩35的铅直的后缘部分上;横框架58,其架设在纵框架57,57的上端之间;中间框架59,其在横框架58的下方,架设在纵框架57,57之间。
[0060]纵框架57形成为截面呈L形,以拐角部分朝向车辆内方侧的方式立设。在纵框架57的上部侧,在形成L形的各片上设置有连通开口 57A。设置有连通开口 57A的部分被上下的肋部及从侧方被实施焊接等的罩部57B覆盖。
[0061]横框架58由截面凹状的槽部件构成,以开口部分处于上方的方式设置。横框架58的上方的开口部分被第三上部罩38覆盖,从而横框架58的上方的开口部分作为左右方向的空气通路发挥作用。在横框架58的底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连通开口 58A。另外,在横框架58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将其前侧的腹板部分切开的切口部58B。该切口部58B与构成加强部件81的第二加强部件83的后端连接,从而使换气通道8与横框架58内部的空气通路连通。
[0062]中间框架59由长板形成。中间框架59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向下方弯曲并与纵框架57接合。在这样的中间框架59上的与横框架58的各连通开口 58A大致对应的位置也设置有同样的连通开口 59A。
[0063]由纵框架57的上部、横框架58及中间框架59围成的空间被前后的板56A堵塞。被板56A堵塞的空间经由横框架58的连通开口 58A与上方的空气通路连通,并经由中间框架59的连通开口 59A与由门形框架56围成的内侧空间连通。因此,换气通道8经由由各框架57?59围成的空间与门形框架56的内侧空间连通。
[0064]另外,中间框架59的两侧倾斜而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空间与在纵框架57的上部被罩57B堵塞的空间经由在纵框架57上设置的一连通开口 57A连通。并且,在第二加强部件83的底面上设置有连通开口 83A。在由纵框架57与第二加强部件83形成的拐角部上设置有覆盖另一连通开口 57A及连通开口 83A的拐角部件84。因此,换气通道8也经由利用拐角部件84、纵框架57的上部及各框架57?59围成的空间与门形框架56的内侧空间连通。
[0065]在这样的门形框架56的内侧空间收纳有作为大致八边形框架体构成的风扇护罩53。冷却风扇54在风扇护罩53内旋转。风扇护罩53的上部侧与中间框架59接近。在风扇护罩53的上部的与中间框架59的连通开口 59A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连通开口 53A。也就是说,连通开口 53A在冷却风扇54的外周侧,更具体而言在与最外周的旋转轨迹接近的位置,向通过冷却风扇54旋转而产生负压的位置开口。
[0066]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是发动机室4与在风扇护罩53内产生负压的部分经由风扇护罩53、包围风扇护罩53的门形框架56的内部以及与外饰罩3 —体的换气通道8连通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表示了开闭自如地设置在右侧侧罩31上的检修口 31B打开的状态。加强部件81 (第一加强部件82)中与该检修口 31对应的部分成为与该检修口 31—同开闭的开闭部81A。
[0067]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风扇54 —旦被驱动就产生负压,通过该负压,开始从离产生负压的位置较近的一侧吸入门形框架56内的空气等,发动机室4内的空气逐渐吸入换气通道8内。吸入的空气经过换气通道8内并流过热交换器室5流向后方侧。因为换气通道8与热交换器室5被遮蔽,所以空气自热交换器5不能进入换气通道8,从而换气通道8可靠地吸引发动机室4内的空气。
[0068]在换气通道8内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换气通道8的后端流入门形框架56的横框架58,经过由各框架57?59围成的空间被吸出到风扇护罩53的内侧。另外,在换气通道8内流动的残留空气从换气通道8的后端经由拐角部件84流入门形框架56的纵框架57的上部,同样经过由各框架57?59围成的空间被吸出到风扇护罩53的内侧。
[0069]被吸出的空气通过冷却风扇54的旋转被排出到外部。相当于从发动机室4排出的空气量的来自外部的新鲜空气经过发动机室4的下方被取入,再次被吸入换气通道8。如此反复,进行发动机室4的换气。由此,即使排气后处理装置42配置在发动机室4内,也能够可靠地抑制发动机室的温度过度上升。
[0070][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
[0071]如图2所示,在排气后处理装置42的混合配管45的后部安装有省略图示的喷射器,在该喷射器上连接有尿素水溶液配管47。尿素水溶液配管47从设置于热交换器室5下方的尿素水溶液箱穿过热交换器室5进入发动机室4内,并与喷射器连接。在热交换器室5内,在尿素水溶液配管47的中途设置有供给模块,利用该供给模块使尿素水溶液从尿素水溶液箱经由尿素水溶液配管47向喷射器压送。
[0072]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该冷却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立体图。
[0073]在图5和图6中,在发动机室4内的第二隔壁7的背面侧配置有配管路形成部件10,配管路形成部件10被配置有尿素水溶液配管47。另外,配管路形成部件10位于发动机罩33的第二上部罩37的正下方,与第二上部罩的下表面抵接。配管路形成部件10在俯视时呈T形,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配管路11及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配管路12。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均作为由截面凹状的隔壁构成的槽而设置,上方侧开口。另外,第一配管路11的后端贯穿第一隔壁6并以漏斗状扩开,作为开口部IlA向热交换器室5开口。
[0074]在将两根混合配管45配置于左右的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管路形成部件10中配置的阶段,所使用的尿素水溶液配管47也是两根。穿过热交换器室5内的两根尿素水溶液配管47从开口部IlA以穿过第一配管路11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配管路12向左右分开各一根。各尿素水溶液配管47从第二配管路12的端部贯穿第二隔壁7向前方配置,并与喷射器连接。
[0075]并且,配管路形成部件10具有空气流通路13,该空气流通路13与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邻接,并且在俯视时呈T形。空气流通路13具有在第一配管路11的侧方排列设置的第一流通路14和在第二配管路12的后侧排列设置的第二流通路15。这些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也向上方开口。
[0076]第一流通路14由第一配管路11的隔壁及覆盖该隔壁的外侧隔壁形成,如后文所述,冷却空气在内外的隔壁之间的空间流通。第一流通路14在其剖面图中到达第一配管路11的下方。即,在剖面图中,第一配管路11从其侧方到下方被各第一流通路14覆盖。
[0077]第一流通路14的后端贯穿第一隔壁6向热交换器室5开口。该开口部分与支承热交换器室5内的配管类的托架63相对。托架63安装在第一隔壁6上,向下方开口。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流通路15作为由截面凹状的隔壁构成的槽而设置,安装在第二配管路12的侧面。
[0078]以上说明的配管路形成部件10的后端侧支承在第一隔壁6上,而前端侧经由适当的托架支承在左右的侧罩31上。另外,配管路形成部件10的上方的开口被第二上部罩37堵塞。通过堵塞上方的开口,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及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形成为隧道状。
[0079]此时,在第二上部罩37上,与第二配管路12的上方对应地设置有左右一对的长孔状空气取入口 37A,37A,与第二流通路15的上方对应地设置有一对相同的空气取入口37B, 37B,与第一流通路14的上方对应地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多个相同的空气取入口 37C。
[0080]在后端与热交换器室5连通的配管路形成部件10中,热交换器室5内的冷却风扇54—旦旋转驱动,外部气体作为冷却空气就从第二上部罩37的各空气取入口 37A,37B, 37C流入内部。
[0081]从空气取入口 37B流入的冷却空气从第二配管路12经由第一配管路11流向后方侦牝利用该冷却空气的流动冷却尿素水溶液配管47及收纳尿素水溶液配管47的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此时的冷却空气的流动方向与在尿素水溶液配管47中流动的尿素水溶液的流动方向相反。之后,冷却空气从扩开的开口部IlA流入热交换器室5。
[0082]从空气取入口 37B,37C流入的冷却空气经过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流向后方侧,切断来自发动机室4的发动机等的热而避免使其传递到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及尿素水溶液配管47。之后,冷却空气从设置于第一隔壁6的省略图示的开口部流入热交换器室5,通过托架63被整流成向下方侧的气流,然后沿着第一隔壁6流动。
[0083]然后,流入热交换器室5内的冷却空气与被冷却风扇54吸入的其他冷却空气一起被输送到后冷却器52和散热器51侧,之后经过冷却风扇54从后部格栅排出。
[0084]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的冷却结构,配置于发动机室4的尿素水溶液配管47在配管路形成部件10内穿过,从而利用在该配管路形成部件10内流动的冷却空气积极地被冷却,因此能够使尿素水溶液配管47难以受到发动机室4内的热影响,从而能够抑制尿素水溶液的劣化。并且,尿素水溶液配管47除了能够利用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的隔壁绝热,并且还能够利用在其外侧的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流动的冷却空气及其隔壁绝热,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尿素水溶液配管47难以受到热影响。
[0085]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能够达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及改良等均包含在本发明内。
[0086]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换气通道8的后端与冷却风扇54的外周侧经由门形框架56及风扇护罩53连通,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换气通道的端部与冷却风扇的外周侧之间的较短的部分,利用管子等进行连通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内。总之,只要从发动机室到利用冷却风扇产生负压部分的空气流通路径的大部分由利用了外饰罩的内表面的换气通道形成即可。
[0087]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换气通道8的空气通路的截面积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变小,但是只要是能够可靠地吸引发动机室空气的大小的截面积,也可使用截面积大致一定的空气通路的换气通道。
[0088]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室4设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42,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设置这样的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发动机室。但是,因为设置排气后处理装置而发动机室的温度显著上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本发明,则能够得到显著的效果。因此,在搭载有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发动机室中采用本发明的好处较多,希望积极采用。
[0089]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排出型冷却风扇54向散热器51及后冷却器52提供冷却空气,但是在采用吸入型冷却风扇冷却散热器及后冷却器等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本发明。特别是,在热交换气室与发动机室被隔壁隔开的情况下,无论冷却风扇的类型如何,冷却空气都不会流向发动机室,因此希望采用本发明进行发动机室的换气。
[0090]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冷却风扇54向散热器51及后冷却器52提供冷却空气,但是也可以分别设置冷却风扇,分别供给冷却空气。并且,此时,可以使换气通道不与散热器用的冷却风扇连通,而是与后冷却器用冷却风扇的外周侧连通,也可以与二者的冷却风扇的外周侧连通。
[009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各侧罩31的内表面形成左右一对换气通道8,但是还包括发动机罩的内表面(下表面)而形成一个换气通道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0092]工业实用性
[0093]本发明除了能够应用于轮式装载机的发动机室,也能够应用于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这样的其他建筑机械,或者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等各种作业车辆的发动机室,并且还能够应用于可移动式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发动机室。
[0094]符号说明
[0095]I…作业车辆、3…外饰罩、4…发动机室、5…热交换器室、6…作为隔壁的第一隔壁、8…换气通道、42...排气后处理装置、51...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52...作为热交换器的后冷却器、53…风扇护罩、53A,57A, 58A, 59A, 83A…连通开口、54…冷却风扇、56…作为框架的门形框架、81...加强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所述发动机室收纳有发动机,并且与向热交换器提供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相邻,所述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 外饰罩,其覆盖所述发动机及所述冷却风扇; 换气通道,其包含所述外饰罩的内表面而形成; 所述换气通道的一端在所述发动机室开口; 所述换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风扇的外周侧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通道具有空气通路,所述空气通路由所述外饰罩的内表面及安装在该内表面上的加强部件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热交换器室,其收纳有所述热交换器; 隔壁,其将所述热交换器室与所述发动机室之间隔开。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室设置有净化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的排气后处理装置; 所述换气通道的一端向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开口。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通道的空气通路的截面积从所述一端侧向所述另一端侧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风扇在覆盖其外周的风扇护罩内旋转驱动; 所述风扇护罩收纳在包围其外周的框架内; 所述换气通道的另一端经由设置于所述框架及所述风扇护罩的连通开口与所述冷却风扇的外周侧连通。
【文档编号】F01P11/10GK104246165SQ201380016958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5日
【发明者】堤克弘, 宫本博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