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358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为了将过滤罐(6)装配到仪表板(4)的发动机室(1)侧而将支架(8)装配于仪表板(4)。支架(8)具有基板部(9)和突出板部(13、13)。在突出板部(13、13)之间的基板部(9)的区域形成有开口部(17、17)。另外,在支架(8)的基板部(9)和突出板部(13)的连结区域形成有脆弱部(19、19),从脆弱部(19、19)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沿着开口部(17、17)的缘部形成有肋(22)和(22)。过滤罐(6)的装配部(14)插入到在支架(8)的基板部(9)和突出板部(13、13)之间形成的空间。
【专利说明】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例如涉及适合于发动机室后方的仪表板处装配有过滤罐的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有如下车辆:其具有吸附并捕获燃料蒸气,将其清洗后供应到节流阀的过滤罐。这样的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已记载于JP9-79230A。
[0003]在该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中,第I支架装配于过滤罐,第2支架装配于车体。在第I支架上形成有相互向外开口的在车辆上下方向较长的一对槽部。在第I支架的下端部形成有在该车辆前后方向前侧设置有插入用空隙的隆起部。在第2支架上相互向内地形成有与成对地形成于上述第I支架的槽部嵌合的一对嵌合片。在第2支架的下端部形成有具有插入到设置于上述第I支架的空隙的凸部的弹性片。
[0004]当一边使成对地形成于装配于过滤罐的第I支架的槽部嵌装于成对地形成于装配于车体的第2支架的嵌合片,一边将第I支架的下端部下压至第2支架的下端部的位置时,形成于第2支架的弹性片会插入到设置于第I支架的隆起部的空隙部。由此,第I支架和第2支架会相互固定,过滤罐会固定于车体。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特开平9-79230号公报,引用段落[0002]、[0005]

【发明内容】

[0008]然而,JP9-79230A所记载的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为如下结构:在外力作用于过滤罐时,过滤罐无法从支架分离或者脱离。因此,例如在将过滤罐装配到仪表板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构成中,当外力作用于车辆,发动机室内的特定的部件与过滤罐接触时,该部件和过滤罐有可能会强烈干扰。
[0009]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在外力作用于车辆时保护车内的过滤罐并且使过滤罐向仪表板的组装性提高的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
[001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I方面,提供具有吸附并捕获燃料蒸气的过滤罐的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仪表板,其配置于发动机室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支架,其装配于上述仪表板,上述支架具有:基板部,其形成为可固定于上述仪表板;突出板部,其为一对,形成为从上述基板部向上述发动机室侧突出,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使该一对突出板部相互靠近以呈倾斜状;开口部,其沿着上述突出板部各自的基部形成于上述突出板部彼此间的上述基板部的部分,与上述突出板部相比其在车辆上下方向较长;脆弱部,其形成于上述基板部和上述突出板部之间的连结区域;以及肋,其形成于上述基板部,从上述脆弱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沿着上述开口部的缘部延伸;以及装配部,其形成于上述过滤罐的外周,插入到在上述基板部和上述突出板部之间形成的空间。
[0011]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上述脆弱部具有:狭缝,其形成于上述连结区域;以及薄板部,其在上述狭缝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将上述突出板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连结到上述基板部。
[0012]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上述薄板部的板厚小于上述基板部的板厚。
[0013]根据本发明的第I方面,在将过滤罐装配到配置于发动机室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仪表板的构成中,仪表板装配于支架。该支架具有:基板部,其形成为可固定于仪表板;以及突出板部,其形成为从基板部向发动机室侧突出,在车辆宽度方向成对。突出板部相互靠近以呈倾斜状。上述支架具有:开口部,其沿着突出板部各自的基部形成于突出板部彼此间的基板部的部分。这些开口部与突出板部相比在车辆上下方向较长。另外,上述支架具有:脆弱部,其形成于基板部和突出板部之间的连结区域;以及肋,其形成于基板部,从脆弱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沿着开口部的缘部延伸。另一方面,装配部形成于过滤罐的外周,插入到在基板部和突出板部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沿着突出板部的基部形成开口部,会使突出板部和基板部的连结截面积变小,突出板部的基部的刚性和强度下降。通过在基板部和突出板部之间的连结区域形成脆弱部,突出板部的基部的刚性和强度会进一步下降。而另一方面,肋形成于基板部,从脆弱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沿着开口部的缘部延伸,由此加强脆弱部的上侧和下侧的端部和开口部,抑制它们的弹性变形。因此,当车辆受到从其前方施加的外力,发动机室内的特定的部件向仪表板侧移动,与过滤罐接触时,脆弱部和肋之间的刚性和强度的差异会导致脆弱部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并且,脆弱部会断裂,使得突出板部从基板部分离。即,在周边的部件与过滤罐接触的状况下,过滤罐从支架脱离,免受外力而被保护。另外,过滤罐的装配部插入到在支架的突出板部和基板部之间形成的空间,此时,装配部的对应的部分由突出板部和肋引导。因此,在将过滤罐装配到处于发动机室的深处的位置的仪表板时,过滤罐向支架的装配变得容易,过滤罐的组装性提闻。
[0014]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在上述脆弱部的连结区域形成有狭缝,在这些狭缝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突出板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和基板部由薄板部连结。因此,突出板部和基板部之间的连结截面积进一步变小,相应地,应力容易集中于突出板部的基部。即,在周边的部件与过滤罐接触的状况下,薄板部断裂,过滤罐从支架脱离,免受外力而被保护。
[0015]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上述薄板部的板厚小于基板部的板厚。因此,薄板部与基板部相比刚性和强度较低。即,在周边的部件与过滤罐接触的状况下,薄板部断裂,突出板部从基板部分开,过滤罐从支架脱离,免受外力而被保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过滤罐装配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前部的侧视图。
[0018]图3是配置于图1所示的车辆的前部的过滤罐和支架的立体图。
[0019]图4是图3所示的支架的主视图。[0020]图5是图4的X-X截面图。
[0021]图6是图4的Y-Y截面图。
[0022]图7是外力作用于图1所示的车辆的前部时的俯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I发动机室
[0025]2发动机
[0026]3变速器
[0027]4仪表板
[0028]5燃料供应配管
[0029]6过滤罐
[0030]7燃料蒸气软管
[0031]8 支架
[0032]9基板部
[0033]10凸起部
[0034]11支承面
[0035]12贯通孔
[0036]13突出板部
[0037]14装配部
[0038]15支承部
[0039]16保持部
[0040]17 开口部
[0041]18连结部
[0042]19脆弱部
[0043]20 狭缝
[0044]21薄板部
[0045]22 肋
[0046]23支撑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以下,参照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此夕卜,在附图中的各图中,用箭头定义观察车辆的3维方向。
[0048]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过滤罐装配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前部的侧视图。该车辆在其前部具有发动机室I。该发动机室I在其内部收纳有具有发动机2、变速器3而构成的动力单元。发动机室I和车厢由仪表板4划分。S卩,在发动机室I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配置有仪表板4。
[0049]在该车辆中,储存燃料的燃料箱配置于车厢的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另外,在燃料箱的壳体内或者附近配置有燃料泵,将燃料箱内的燃料排出到燃料供应配管5。该燃料供应配管5在地板面板的下方的位置向车辆前后方向前方延伸设置,如图2所示,到达仪表板4的下方的位置,从那里在发动机室I内向车辆上下方向上方立起。燃料供应配管5与发动机2连接,从其连接部分岔的燃料蒸气软管7与过滤罐6连接。该过滤罐6吸附并捕获燃料蒸气,进一步地,将其清洗后供应到节流阀。过滤罐6经由支架8装配于仪表板4。
[0050]图3是配置于图1所示的车辆的前部的过滤罐6和支架8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支架8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X-X截面图,并且图6是图4的Y-Y截面图。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具有以下结构:将支架8固定于仪表板4,将过滤罐6装配到该支架8,从而将过滤罐6组装于仪表板4。此外,图4是处于仪表板4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支架8的主视图,其中,支架8的右侧和左侧与车内的乘员观看的朝向相反。
[0051]支架8具有用于将自身固定于仪表板4的基板部9。支架8整体上例如利用树脂一体成形,其中,图4中为大致方形的扁平的主部构成基板部9。在基板部9中,固定于仪表板4的凸起部10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设置于总共三处,具体地说,设置于上述方形的右上的角部和左侧的上下的角部三个角部,每个凸起部10中形成有贯通孔12。各贯通孔12的周围被扩孔而附设有圆形的支承面U。在将基板部9固定到仪表板4时,向各凸起部10的贯通孔12插入螺栓等紧固件而紧固到支承面11。
[0052]如图4所示,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基板部9在其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区域中在该区域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的区域和车辆上下方向下侧的区域分别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成对的4个突出板部13、13和13、13。即,车辆宽度方向右侧和左侧的突出板部13、13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各设置有一对。这些成对的突出板部(13、13)和(13、13)均是与基板部9 一体地例如利用树脂形成为梯形。各突出板部13向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倾斜而从基板部9向发动机室I内突出。各突出板部13具有沿着上述梯形的底边的基端缘部和沿着梯形的上边的前端缘部。
[0053]上述上侧和下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和(13、13)如图5和图6例示的那样,均是以其右侧和左侧的突出板部13、13相互接近的方式斜向突出,它们的相对的内侧面相应地相对于基板部9倾斜。这些内侧面在向支架8装配过滤罐6时与构成过滤罐6的装配部14的车辆宽度方向右侧和左侧的卡合用突出部的对应的外侧面卡合。以下,也将上述内侧面称为支架侧卡合面(或者,简称为卡合面)。各支架侧卡合面面对在对应的突出板部13和基板部9之间作为卡合用的空间而形成的间隙。
[0054]另外,如图4所示,上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中的“右侧的突出板部13”与下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 )中的“右侧的突出板部13 ”上下成对地相互对齐,从其对齐方向观看时,它们的卡合面成为齐平面。同样地,上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中的“左侧的突出板部13”与下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中的“左侧的突出板部13”上下成对地相互对齐,从其对齐方向观看时,它们的卡合面成为齐平面。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对齐的方向是从车辆上下方向朝车辆宽度方向右侧一定程度地倾斜。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对齐的方向是从车辆上下方向朝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稍微倾斜。因此,右侧和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的组(13和13)以及(13和13)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下侧靠近的方式排列。即,还以如下方式在上下方向倾斜:与上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中的右侧和左侧的突出板部13、13的前端侧的缘彼此的间隔相比,下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中的右侧和左侧的突出板部13、13的前端侧的缘彼此的间隔较窄。
[0055]另一方面,从图3、图5以及图6可知,过滤罐6在其壳体的外周面中的面对仪表板4的面区域中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将过滤罐6装配到支架8的上述装配部14。该装配部14具有:上述右侧和左侧的卡合用突出部的对,其为了插入到在上述支架8的上侧及下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和(13、13)与基板部9之间形成的卡合用的空间而上下连结。该卡合用突出部的对在过滤罐6的水平截面中被制成一对脚部的形式。具体地说,如图5和图6例示的那样,成对的卡合用突出部以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倾斜,更具体地说,以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逐渐扩展的方式倾斜。这些卡合用突出部的倾斜的外侧面卡合保持于对应的突出板部13的倾斜的内侧面,而前端的缘部抵接支撑于基板部9的对应的面区域。以下也将上述外侧面称为过滤罐侧卡合面(或者,简称为卡合面)。
[0056]如图4所示,支架8的基板部9在其前面的下侧中央区域形成有支承部15。该支承部15与上述下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相比位于车辆上下方向下侧,作为承受从形成过滤罐6的装配部14的下端部的壁部向上升的U字状支撑片23(参照图5、图6)的基部的承受部发挥作用。在使过滤罐6的装配部14的卡合突出部卡合到作为在支架8的4个突出板部13和基板部9之间形成的空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将装配部14从该位置压入到下方的规定的位置时,处于装配部14的下端部的壁部的U字状支撑片23的基部与基板部9的支承部15接触而进行支承,过滤罐6被支承部15支撑。
[0057]另外,如图4所示,支架8的基板部9在其前面的上侧中央区域即支承部15的上方形成有保持部16。该保持部16与上述上侧的突出板部的对(13、13)相比位于车辆上下方向上侧,作为压住过滤罐6的壳体外周或者装配部14的顶部的按压部发挥作用。
[0058]而且,如图4所示,支架8的基板部9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具有: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矩形的开口部17,其将构成上述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的组(13和13)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各前端缘部以及上下的侧缘部包围;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矩形的开口部17,其将构成上述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的组(13和13)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各前端缘部以及上下的侧缘部包围。即,在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与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之间,在车辆宽度方向并排成对地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较长的2个长方形的开口部17、17。在此,所谓“开口部”,是指某空间和形成该空间的周部的组

口 ο
[0059]上述右侧的开口部17的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缘部实质上沿着上述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延伸,将这些基端缘部连结。另一方面,上述左侧的开口部17的该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缘部实质上沿着上述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延伸,将这些基端缘部连结。即,各开口部17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缘部实质上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对应的某一侧即右侧或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延伸,并且将车辆宽度方向对应的某一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彼此连结,即将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彼此连结或将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彼此连结。
[0060]左右的开口部17、17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延伸到比上侧的左右的突出板部13、13靠上方的位置为止,另外,延伸到比下侧的左右的突出板部13、13靠下方的位置为止。因此,各开口部17在上下方向比任何突出板部13都长。连结该开口部17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缘部的连结部18与基板部9 一体地形成于各开口部17的上下方向中央的区域。利用该连结部18抑制对应的各开口部17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变形。此外,各连结部18形成为比任一对应的开口部17的具有基板基准厚度的两侧缘部薄的厚度,使得该开口部17分为延伸于比连结部18靠上方的上侧的分割开口部和延伸于比连结部18靠下方的下侧的分割开口部。左右的开口部17、17的上下的分割开口部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以上述基板基准厚形成的侧缘部在它们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形成4个矩形的凹处。这些矩形的凹处各自的内周部与上述4个突出板部13中的任一突出板部对峙,更详细地说,与其基端缘部对峙。
[0061]如图4所示,各突出板部13的基端缘部经由脆弱部19与基板部9连结,更详细地说,与形成对应的矩形凹处的3个缘部即该矩形凹处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的缘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部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下侧的缘部连结。该脆弱部19包括:大致方形的上侧薄板部21,其将上述突出板部13的基端缘部的上端部连结到与该突出板部13对峙的上述矩形凹处的上侧的缘部和侧缘部的上部;以及大致方形的下侧薄板部21,其将上述基端缘部的下端部连结到上述矩形凹处的侧缘部的下部和下侧的缘部。并且,由上侧薄板部21的下缘、下侧薄板部21的上缘、上述基端缘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以及上述矩形凹处的侧缘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狭缝20。S卩,脆弱部19具有:狭缝20,其向基板部9和突出板部13的连结区域开口 ;以及上侧薄板部和下侧薄板部的组(21和21),其作为在该狭缝20的上端部侧和下端部侧分别将突出板部1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的缘部和车辆上下方向下侧的缘部与基板部9 一体地连结的一对连结片发挥作用。
[0062]狭缝20沿着在车辆上下方向较长的突出板部13的基端缘部形成为在车辆上下方向较长的长方形。上侧薄板部21和下侧薄板部的板厚明显小于前面已描述的基板部9的板厚。基板部9和突出板部13的连结区域设置有具有沿着突出板部13的基端缘部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长边的上述矩形凹处,因此与基板部9相比刚性和强度较低。
[0063]此外,使狭缝20向基板部9和突出板部13的连结区域开口,使设置于狭缝20的上端部侧的上侧薄板部21和设置于狭缝20的下端部侧的下侧薄板部21的板厚小于基板部9的板厚地构筑有脆弱部19,因此,在突出板部13的基端缘部的附近,连结区域的刚性和强度进一步下降。
[0064]如图4所示,上述右侧的开口部17的右侧的缘部的处于比右上的突出板部13靠上的上段的中间程度的长度部分、处于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之间的中段的最长的长度部分以及处于比右下的突出板部13靠下的下段的最短的长度部分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与经过这些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的假想线相比向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突出,这些突出的长度部分中的上段的长度部分和中段的长度部分的前端缘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弯曲,分别构成右侧的上段的肋22和右侧的中段的肋22。
[0065]同样地,上述左侧的开口部17的左侧的缘部的处于比左上的突出板部13靠上的上段的中间程度的长度部分、处于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之间的中段的最长的长度部分以及处于比左下的突出板部13靠下的下段的最短的长度部分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与经过这些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的假想线相比向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突出,这些突出的长度部分中的上段的长度部分和中段的长度部分的前端缘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弯曲,分别构成左侧的上段的肋22和左侧的中段的肋22。
[0066]上述右侧的上段的肋22在面对右上的突出板部13的矩形凹处的上侧的缘部和右侧的开口部17的上缘部之间连续地形成,右侧的中段的肋22在面对右上的突出板部13的矩形凹处的下侧的缘部和面对右下的突出板部13的矩形凹处的上侧的缘部之间连续地形成。该右侧的中段的肋2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经由其基端部与上述右侧的连结部18的右端部连接。另外,左侧的上段的肋22在面对左上的突出板部13的矩形凹处的上侧的缘部和左侧的开口部17的上缘部之间连续地形成,左侧的中段的肋22在面对左上的突出板部13的矩形凹处的下侧的缘部和面对左下的突出板部13的矩形凹处的上侧的缘部之间连续地形成。该左侧的中段的肋2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经由其基端部与上述左侧的连结部18的左端部连接。即,在上段的右侧和左侧的突出板部13、13中,均是:在与其连结的脆弱部19的上端部配置有上段的肋22,另外,在下端部配置有中段的肋22,这些肋22从该处沿着右侧或者左侧的开口部17的对应的缘部延伸,即沿着它们的外侧的缘部延伸。在下段的右侧和左侧的突出板部13、13中,均是:在与其连结的脆弱部19的上端部配置有中段的(即,最长的)肋22,在该脆弱部19的下端部配置有右侧或者左侧的开口部17的对应的外缘部突出的下段的(即,最短的)长度部分。上述支承部15的支承面位于该外侧缘的下段的长度部分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高度处。
[0067]如图6所示,右侧和左侧的中段的肋22、22与右侧和左侧的上段的肋22、22同样地弯曲为大致直角,从支架8的基板部9向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突出,即向发动机室I内突出。各肋22在右侧或者左侧的开口部17的对应的外侧缘的长度部分增加基板部9的刚性和强度。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上段的右侧和左侧的突出板部13、13以及下段的右侧和左侧的突出板部13、13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倾斜而向发动机室I内突出。
[0068]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下段右侧的突出板部13、右侧的中段的肋22的下半部以及右侧的开口部17的连结部18是相互分开的支架8的3个局部部分,但如图6所示,它们在支架8的俯视图中进行协作来形成向车辆宽度方向右侧逐渐变窄的大致三角形的右侧的下段的空隙。形成该右侧的下段的空隙的上述3个局部部分构成在向支架8装配过滤罐6时,能将(插入到与基板部9对应的突出板部13之间的间隙的)上述装配部14的右侧的卡合用突出部向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对齐方向引导的右侧的分段(破Λ)引导槽的下半部。
[0069]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上述右侧的开口部17的连结部18、右侧的中段的肋22的上半部、上段右侧的突出板部13以及右侧的上段的肋22是相互分开的支架8的4个局部部分,但如图5部分地示出的那样,它们在支架8的俯视图中进行协作来形成向车辆宽度方向右侧逐渐变窄的大致三角形的右侧的上段的空间。形成该右侧的上段的空间的上述4个局部部分构成上述右侧的分段引导槽的上半部。
[0070]另外,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下段左侧的突出板部13、左侧的中段的肋22的下半部、左侧的开口部17的连结部18是相互分开的支架8的3个局部部分,但如图6所示,它们也在支架8的俯视图进行协作来形成向车辆宽度方向左侧逐渐变窄的大致三角形的左侧的下段的空隙。形成该左侧的下段的空隙的上述3个局部部分构成在向支架8装配过滤罐6时,能将装配部14的左侧的卡合用突出部向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对齐方向引导的左侧的分段弓I导槽的下半部。
[0071]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上述左侧的开口部17的连结部18、左侧的中段的肋22的上半部、上段左侧的突出板部13以及左侧的上段的肋22是相互分开的支架8的4个局部部分,但如图5部分地示出的那样,它们在支架8的俯视图中进行协作来形成向车辆宽度方向左侧逐渐变窄的大致三角形的左侧的上段的空隙。形成该左侧的上段的空隙的上述4个局部部分构成上述左侧的分段引导槽的上半部。
[0072]如图4所示,沿着经过支架8的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的假想线和经过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基端缘部的另一假想线分别与右侧和左侧的开口部17、17的外侧缘部一体形成的右侧和左侧的上段和中段的肋22和22的组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对构成过滤罐6的装配部14的右侧和左侧的卡合用突出部的动作进行限制。因此,装配部14被包含这些肋22的右侧和左侧的分段引导槽引导到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组和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组之间、即这些组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因此,在将过滤罐6装配到支架8时,如图5和图6所示,装配部14的右侧和左侧的卡合用突出部分别被独立地引导到右侧和左侧的突出板部13的组和基板部9之间的间隙,过滤罐6的组装性会提闻。
[0073]如上所述,在将过滤罐6组装到支架8时,装配部14的卡合用突出部插入到突出板部13和基板部9之间的空间,从该处被下压。在过滤罐6装配于支架8的状态下,支承部15承受支承在该处的过滤罐6的重量。并且,保持部16按压装配部14,装配部1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具体地说,过滤罐侧卡合面)压靠于突出板部13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具体地说,支架侧卡合面),由此,限制过滤罐6的移动。
[0074]在这方面,在支架8中形成有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部沿着突出板部13的基部延伸的在上下方向较长的开口部17,因此连结这些突出板部13和基板部9的区域的刚性和强度较低。另外,使长方形的狭缝20分别向突出板部13和基板部9之间的连结区域开口,使作为形成这些狭缝20的上下的边的连结片发挥作用的薄板部21的板厚小于基板部9的板厚,构成了单独地支撑上述突出板部13的脆弱部19,因此,这些突出板部13和基板部9之间的连结区域的刚性和强度进一步变低。因此,当外力作用于过滤罐6时,上述突出板部13和基板部9之间的连结区域容易断裂。
[0075]图7是示出车内的乘员观看时,外力作用于从左前方朝右近前倾斜的方向使得发动机2向斜后方移动而与过滤罐6接触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当过滤罐6与发动机2或者其它特定的周边部件接触时,外力会作用于过滤罐6,保持过滤罐6的突出板部13和基板部9之间的连结区域断裂,使得这些突出板部13从支架8的基板部9分离。因此,即使发动机2与过滤罐6接触了,过滤罐6也会被保护。
[0076]在这方面,如图1所示,过滤罐6在车内的乘员观看时设置于发动机2的右侧。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支架8的凸起部10的配置为左右非对称,在支架8的主视图右侧的下部的角部没有凸起部。另外,在支架8的主视图中,右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对齐方向与左侧的上下的突出板部13和13的对齐方向相比,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稍大地倾斜。因此,支架8的主视图右侧的开口部17的附近比左侧的开口部17的附近容易变形。因此,如图7所示,在过滤罐6承受在车内的乘员观看时作用于从左前方倾斜的方向的外力时,保持于支承部15和支撑部16之间的过滤罐6的装配部14对应地旋转,伴随于此,支架8的主视图右侧的上下的脆弱部19和19比左侧的上下的脆弱部19和19先断裂,由此,过滤罐6在还处于变形过程中的左侧的上下的脆弱部19和19的周围摆动,在该状态下车内的乘员观看时为向右方转动。
[0077]从以上的说明可知,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中,支架8作为用于将过滤罐6装配到设置于发动机室I的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仪表板4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即发动机室I侧的支架部件,装配于仪表板4。支架8具有:基板部9,其形成为可固定于仪表板4 ;以及突出板部13、13,其形成为从基板部9向发动机室I侧突出,在车辆宽度方向成对。突出板部13、13相互靠近以呈倾斜状。上述支架8在突出板部13、13彼此间的基板部9的部分具有沿着突出板部13各自的基部形成的开口部17、17。这些开口部17、17与突出板部13、13相比在车辆上下方向较长。另外,上述支架8具有:脆弱部19、19,其形成于基板部9和突出板部13、13的连结区域;以及肋22和22,其形成于基板部9,从脆弱部19、19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沿着开口部17、17的缘部延伸。另一方面,装配部14形成于过滤罐6的外周,插入到在基板部9和突出板部13、13之间形成的空间。
[0078]通过沿着突出板部13、13的基部形成开口部17、17,突出板部13、13和基板部9的连结截面积变小,突出板部13、13的基部的刚性和强度下降。通过在基板部9和突出板部
13、13之间的连结区域形成脆弱部19、19,突出板部13、13的基部的刚性和强度进一步下降。而另一方面,肋22和22形成于基板部9,从脆弱部19、19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沿着开口部17、17的缘部延伸,由此,加强脆弱部19、19的上侧和下侧的端部和开口部17、17,抑制它们的弹性变形。
[0079]因此,当车辆从其前方受到相当大的外力,使得发动机室I内的发动机2等特定的部件向仪表板4侧移动而与过滤罐6接触时,脆弱部19、19和肋22和22之间的刚性和强度的差异使得应力容易集中到脆弱部19、19。并且,至少I个脆弱部19先断裂,使得对应的至少I个突出板部13从基板部9分离。S卩,在过滤罐6与周边的部件接触的状况下,过滤罐6的至少一部分先从支架8离开,保护过滤罐6免受外力。
[0080]另外,过滤罐6的装配部14插入到在支架8的突出板部13、13和基板部9之间形成的空间,此时,装配部14的对应的部分由突出板部13、13和肋22和22引导。因此,在将过滤罐6装配到处于发动机室I的深处的位置的仪表板4时,过滤罐6向支架8的装配变得容易,过滤te 6的组装性提闻。
[0081]在上述脆弱部19、19中,在突出板部13、13和基板部9之间的连结区域形成有狭缝20、20,在这些狭缝20、2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突出板部13、1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与基板部9分别由多个薄板部的组(21和21)、(21和21)连结。因此,突出板部13、13和基板部9之间的连结截面积进一步变小,相应地,应力容易集中在突出板部13,13的基部。即,在过滤罐6与周边的部件接触的状况下,薄板部的至少I组(21和21)先断裂,过滤罐6的装配部14的对应的部分从支架8离开,保护过滤罐6免受外力。
[0082]构成上述多个薄板部的组(21和21)、(21和21)的薄板部21的板厚尺寸均小于基板部9的板厚尺寸。因此,各薄板部21与基板部9相比刚性和强度较低。S卩,在过滤罐6与周边的部件接触的状况下,薄板部的至少I组(21和21)先断裂,对应的至少I个突出板部13从基板部9离开,过滤罐6的至少一部分先从支架8脱离,保护过滤罐6免受外力。
[008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架8的基板部9,在车辆上下方向设置有二组在车辆宽度方向成对的突出板部13、13的组,但成对的突出板部13、13的组数不限于此。此外,要求成对的突出板部13、13以朝前端相互靠近的方式倾斜。
[008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架8的基板部9,例如,图4所示,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各一个地具有一对在车辆上下方向较长的开口部17、17。这些左右的开口部17、17均是:在支架8的俯视图中,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部将在车辆上下方向成对的突出板部的
2个组(13和13)和(13和13)中的对应的组的突出板部13和13连结。在这方面,例如也可以形成如下多个开口部的组:其车辆上下方向或者斜向外侧的侧缘部将在车辆宽度方向成对的突出板部的多个组中的分别对应的组的突出板部连结。此外,要求各开口部17以其外侧缘部沿着对应的突出板部13的基部延伸的方式形成。
[0085]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为例示,不应理解为是限定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想到这些实施方式的组合或变更或者代替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应根据所附的权利要求来解释。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 具有吸附并捕获燃料蒸气的过滤罐,其特征在于,包括: 仪表板,其配置于发动机室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 支架,其装配于上述仪表板; 上述支架具有: 基板部,其形成为可固定于上述仪表板上; 突出板部,其为一对,形成为从上述基板部向上述发动机室侧突出,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使该一对突出板部相互靠近以呈倾斜状; 开口部,其沿着上述突出板部各自的基部形成于上述突出板部彼此间的上述基板部的部分,与上述突出板部相比其在车辆上下方向较长; 脆弱部,其形成于上述基板部和上述突出板部之间的连结区域;以及肋,其形成于上述基板部,从上述脆弱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沿着上述开口部的缘部延伸;以及 装配部,其形成于上述过滤罐的外周,插入到在上述基板部和上述突出板部之间形成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脆弱部具有: 狭缝,其形成于上述连结区域;以及 薄板部,其在上述狭缝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将上述突出板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的端部连结到上述基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过滤罐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薄板部的板厚小于上述基板部的板厚。
【文档编号】F02M25/08GK103993987SQ201410053070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8日
【发明者】大石航介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