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内燃机的手持式工作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543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带有内燃机的手持式工作器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内燃机的手持式工作器械,其具有内燃机、加速杆和运行模式调节器。加速杆能够在怠速位置与全负荷位置之间调整,并且运行模式调节器能够在运行位置与起动位置之间调整。在内燃机的抽吸通道中布置有至少一个节流元件,其在运行模式调节器的起动位置中处于节流位置中。节流元件通过卡锁被保持在节流位置中。该卡锁在向全负荷位置方向操纵加速杆时被松开。为了将运行模式调节器从起动位置调回到运行位置中,设置成,工作器械具有复位元件,其永久地联结到加速杆的位置处并且其在操纵加速杆以松开卡锁时作用到运行模式调节器上且将运行模式调节器调回到运行位置中。
【专利说明】带有内燃机的手持式工作器械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所说明的类型的带有内燃机的手持式工作器械。

【背景技术】
[0002]由文件DE 43 11 256 B4已知一种用于机动锯的内燃机的化油器,在其中经由操纵杆可来调节起动位置。在起动位置中起动器活门(Starterklappe)完全关闭而节气门(Drosselklappe)部分关闭。节气门通过卡锁被保持在起动位置中。为了松开起动位置,操作者可将起动器活门经由操作杆调回到完全打开的位置中。节气门保持在其起动位置中,直到通过加速(Gasgeben)将该卡锁松开。
[0003]由文件DE 10 2010 009 915 Al已知一种用于手持式工作器械的化油器组件。该工作器械具有加速杆(Gashebel)和运行模式调节器(Betriebsartensteller)。利用运行模式调节器可将节气门和阻气门(Chokeklappe)调整到节流位置、即热起动位置或者冷起动位置中。通过向加速杆的全负荷位置(Vollgasstellung)方向操纵加速杆来松开热起动位置。在松开卡锁时还将运行模式调节器调回到其运行位置中。该复位经由作用在运行模式调节器处和在阻气门处的弹力实现。为了允许运行模式调节器的可靠的复位,这些弹簧必须相应强地来设计。由此使置入起动位置变困难,因为操作者必须克服作用在运行模式调节器处的弹力以置入起动位置。根据化油器和运行模式调节器的布置可产生用于传递力的不利的杠杆比。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这种类型的带有内燃机的手持式工作器械,其使人机工程学的操作成为可能。
[0005]该目的通过一种带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带有内燃机的手持式工作器械来实现。
[0006]为了运行模式调节器的复位,设置有复位元件,其永久地连结到加速杆的位置处。当为了松开卡锁来操纵加速杆时,复位元件作用到运行模式调节器上并且将运行模式调节器从起动位置调回到运行位置中。运行模式调节器由此不通过作用在运行模式调节器和节流元件处的弹力被调回到运行位置中,而是经由复位元件基于由操作者施加在加速杆处的力。由此在节流元件处和在运行模式调节器处不必设置较大的弹力。即使在连结元件(其将作用在节流元件处的弹力传递到运行模式调节器上)的杆长的比例不利的情况下,也可实现运行模式调节器的可靠复位。在运行模式调节器与节流元件之间的连结元件不必设计用于传递较大的力,由此得到工作器械的简单的结构和总体较小的重量。
[0007]有利地,复位元件与和运行模式调节器相连接的操纵部件(Betaetigungsteil)共同作用。复位元件尤其可摆动地支承在加速杆处并且贴靠在操纵部件处。通过复位元件在加速杆处的可摆动的支承,得到结构上简单的构造。复位元件在此尤其是单独的、可摆动地支承在加速杆处的构件。复位元件然而也可有利地与加速杆一件式地来构造,例如当加速杆和复位元件由塑料构成时。通过相应小的壁厚可实现加速杆和复位元件的连接的弹性和由此复位元件相对加速杆的可摆动性。也可设置成,复位元件相对加速杆可纵向移动地来布置并且例如由加速杆的凸轮等来操纵。
[0008]有利地,复位元件被弹性地支承并且被弹力压向操纵部件。然而复位元件由于重力贴靠在操纵部件处也可以是足够的。这尤其在主要在预设的运行位置中工作的工作器械中是有利的。
[0009]有利地,操作部件具有复位部段,复位元件在加速杆从怠速位置向全负荷位置方向上摆动时作用到复位部段上且将运行模式调节器调回到其运行位置中。因为复位元件直接作用到操纵部件的复位部段上,产生有利的经过少量元件的力流。由操作者施加到加速杆上的力可经由复位元件被直接引入到运行模式调节器上。
[0010]如果加速杆从全负荷位置摆动到怠速位置中,而运行模式调节器位于起动位置中,设置成,复位元件摆动并且复位部段在加速杆从怠速位置调整到全负荷位置中时来到复位元件的运动路径中。有利地,操纵部件具有偏转部段(Auslenkabschnitt),其在运行模式调节器的运行位置中贴靠在复位元件处并且其在加速杆从怠速位置向全负荷位置方向摆动时使复位元件从操纵部件的运动路径中偏转出。由此可在通常的运行中、即当运行模式调节器位于其运行位置中时来保证,加速杆的运动不被复位元件和运行模式调节器阻碍。运行模式调节器有利地在加速杆的全负荷位置中被调整到起动位置中。如果然后松开加速杆,加速杆摆动到怠速位置中。在加速杆从全负荷位置摆动到怠速位置中时复位元件摆动,并且复位部段在加速杆从怠速位置调整到全负荷位置中时到达复位元件的运动路径中。为了松开节流元件的卡锁,操作者必须从加速杆的怠速位置加速、即向其全负荷位置方向移动加速杆。由此该卡锁松开。节流元件在起动位置中的卡锁例如可以是在运行模式调节器的支承轴(Lagerwelle)处的卡锁。在加速杆从怠速位置调整到全负荷位置中时操纵部件的复位部段处在复位元件的运动路径中。复位元件在加速以松开节流元件的卡锁时作用到复位部段上并且由此将运行模式调节器调回到其运行位置中。在从节流元件的卡锁的位置、即从怠速位置向全负荷位置方向操纵加速杆时,由此经由复位元件将运行模式调节器调回到其运行位置中。
[0011]有利地,偏转部段在运行模式调节器从运行位置调整到起动位置中时从复位元件抬起。由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复位元件可摆动并且复位部段来到复位元件的运动路径中。操纵部件有利地具有支承部段(Auflageabschnitt),当加速杆处于其全负荷位置中而运行模式调节器处于其起动位置中时支承部段使复位元件偏转。在加速杆摆动到怠速位置中时,复位元件有利地从支承部段滑下。由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来确保,加速杆为了置入起动位置可被操纵直到进入全负荷位置,而不被操纵部件的复位部段挡住。因为复位元件在加速杆摆动时从支承部段滑下,复位元件可摆动成使得操纵部件的复位部段处在复位元件的运动路径中。
[0012]当设置有用于复位元件的至少一个侧向引导部(Seitenfuehrung)时,可实现简单的、牢固的结构。在可摆动的复位元件中,侧向引导部有利地横向于复位元件的摆动轴线的纵向。适宜地设置有用于复位元件的两个侧向引导部,其彼此相面对地布置并且将复位元件在摆动轴线的方向上引导至两侧。
[0013]有利地,在抽吸通道中布置有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其中,两个节流元件经由运行模式调节器被调整到起动位置中。有利地,节流元件中的一个是由加速杆操纵的节流元件而另一节流元件是阻流元件。有利地,第一节流元件与第一连结杆相连接而第二节流元件与第二连结杆相连接。在运行模式调节器的起动位置中这两个连结杆有利地相互卡锁并且将节流元件保持在其节流位置中。通过这两个连结杆相互的卡锁,得到简单的结构上的构造。因为没有另外的元件参与卡锁,该卡锁的公差可被保持得较小并且在起动位置中比较精确地来调节节流元件的所希望的位置。加速杆有利地作用到第一节流元件上而运行模式调节器作用到第二节流元件上。节流元件例如可以是节气门或辊形的节流元件。运行模式调节器有利的经由调整杆作用到第二节流元件上,其中,调整杆具有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在运行模式调节器从运行位置摆动到起动位置中时,调整杆首先经由第一接合面并且然后经由第二接合面作用到第二节流元件上。这两个接合面有利地构造为平的面并且彼此有角度。由此运行模式调节器经由调整杆施加到第二节流元件上的力的作用方向可在整个操纵区域上被有利地导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接下来根据附图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显示了机动锯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显示了图1中的机动锯的化油器的示意性的图示,
图3和图4显示了在运行模式调节器的运行位置中和加速杆的怠速位置中图1中的机动锯的化油器、运行模式调节器和加速杆的侧视图,
图5显示了在图3中示出的位置中通过运行模式调节器的加速杆和支承轴的剖面,
图6显示了在加速杆的全负荷位置中相应于图5的剖示图,
图7显示在运行模式调节器的起动位置中通过图6中的组件的剖示图,
图8显示了在运行模式调节器的起动位置中和在加速杆的怠速位置中图3中的组件的侧视图,
图9显示了在图8中的位置中通过运行模式调节器的支承轴和加速杆的剖面,
图10显示了在运行模式调节器的运行位置中运行模式调节器的支承轴和化油器的侧视图,
图11显示了在运行模式调节器的起动位置中相应于图10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图1作为对于于手持式工作器械的实施例示出机动锯I。代替机动锯I也可设置有其它手持式工作器械,例如切割机、自由切削器、抽吸/吹鼓装置、树篱剪、收割装置等。机动锯I具有罩壳2,在其处固定有后把手3和用于在运行中引导机动锯I的握管4。在罩壳2的与后把手3相对而置的侧面处向前伸出有导轨6,在其处环绕地布置有锯链7。在罩壳2处布置有护手5,其在握管4的面向锯链7的侧面处延伸。护手5能够可摆动地支承在罩壳2处且用于触发用于锯链7的链式制动器。
[0016]锯链7由布置在罩壳2中的内燃机12来环绕地驱动。内燃机12具有缸体13,活塞14往复运动地支承在其中。活塞14限制构造在缸体13中的燃烧室15。活塞14驱动可旋转地支承在曲轴箱16中的曲轴85。为了供给燃料/空气混合物至内燃机12,设置有化油器18,其经由抽吸通道17将燃料/空气混合物供给给内燃机12。通过化油器18附加地还可来供给很大程度上无燃料的燃烧空气、尤其用于扫气。对此,抽吸通道17有利地在化油器18下游被分成用于供给很大程度上无燃料的燃烧空气的空气通道和用于供给燃料/空气混合物的混合物通道。
[0017]在后把手3处可摆动地支承有加速杆10和加速杆锁11。邻近于后把手3,在罩壳2处可围绕摆动轴线9摆动地支承有运行模式调节器8。运行模式调节器8用于调节用于在化油器18中的节流元件的起动位置。在起动位置中内燃机12可经由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的起动装置87被起动。起动装置87例如可以是拉索起动机或电气操纵的起动装置。
[0018]图2示意性示出化油器18和空气过滤器19的结构。空气过滤器19关于至内燃机12的流动方向88布置在化油器18上游。化油器18具有化油器罩壳32,在其中构造有抽吸通道17的部段。在抽吸通道17中可摆动地支承有第一节流元件21和第二节流元件23。在该实施例中节流元件21和23构造为活门。节流元件21和23然而也可构造成辊形。节流元件21和23的其它造型也可以是有利的。在节流元件21与23之间的流动方向88上在抽吸通道17中构造有文氏管20。在文氏管20的区域中主燃料开口 25通到抽吸通道17中,经由主燃料开口 25将燃料供给给抽吸通道17。在文氏管20下游,在第一节流元件21的区域中多个辅助燃料开口 26通到抽吸通道17中。为了供给燃料,化油器18具有阀27,其优选地构造为电磁阀。化油器18然而也可以是带有到调节腔中的机械地作用的进入阀的常见的膜片化油器(Membranvergaser)。
[0019]第一节流元件21与节流轴22可摆动地来支承。在未操纵的状态中,第一节流元件21位于怠速位置76中。在该位置中,形成第一节流元件21的节气门的边缘贴靠在抽吸通道17的壁处。第一节流元件21在怠速位置76中关闭。第一节流元件21由未示出的弹簧向怠速位置76方向弹性加载。第一节流元件21此外具有节流位置66,在其中第一节流元件21相对于怠速位置76部分打开。怠速位置76在图2中以虚线绘出。第二节流元件23具有未操纵的位置74,在其中第二节流元件23打开。在该实施例中,阻气门(其形成第二节流元件23)在未操纵的位置74中处于大约平行于在抽吸通道17中的流动方向88取向。第二节流元件23与阻流轴(Chokewelle) 24可摆动地来支承。第二节流元件23具有节流位置67,在其中第二节流元件23至少部分封闭在抽吸通道17中的流动横截面。在该实施例中活门(其形成第二节流元件23)的边缘贴靠在抽吸通道17的壁处。第二节流元件23在该位置中关闭。第二节流元件23然而也可在其节流位置67中部分打开。
[0020]如图3所示,化油器18具有第一连结杆28 (其抗扭地与节流轴22相连接)以及第二连结杆29 (其抗扭地与阻流轴24相连接)。在图3中,第一连结杆28布置在怠速位置75中而第二连结杆29布置在未操纵的位置73中。在第一连结杆28处构造有锁止轮廓(Sperrkontur) 30,其钩状地伸延。锁止轮廓30在连结杆28和29的在图3中所示的位置中后接在第二连结杆29处的锁止轮廓31中。如果第二节流元件23从所示出的未操纵的位置74向在图2中示出的节流位置67方向摆动,则锁止轮廓31钩住在锁止轮廓30处。只要第一连结杆28位于其怠速位置75中,由此不能使第二节流元件23摆动到其节流位置67中。
[0021]图3显示在怠速位置62中的加速杆10。在该位置中加速杆10未被操纵。加速杆锁11在图3中的图示中也未被操纵。在加速杆10处作用有弹簧36,其向其怠速位置62方向按压加速杆10。加速杆10可围绕摆动轴线35摆动地来支承。加速杆10具有臂77,其伸延远离摆动轴线35且在其处在挂入部34处挂入有调速杆(Gasgestange) 33。调速杆33作用到节流轴22上。
[0022]图3显示在运行位置64中的运行模式调节器8。为了置入起动位置65 (其在图3中以虚线绘出),必须由操作者使运行模式调节器8在箭头83的方向上摆动。运行模式调节器8固定在支承轴37处,支承轴37可围绕摆动轴线53摆动地来支承。在支承轴37处固定有操纵部件41,其与复位元件39共同作用。复位元件39在加速杆10的臂77处可围绕摆动轴线40摆动地来支承且置于操纵部件41上。图3还示出复位元件39的侧向引导部42。在支承轴37处作用有接触弹簧38,其根据支承轴37的位置将内燃机12的点火短路。在支承轴37和运行模式调节器8的在图3中所示的运行位置64中接触弹簧38不将点火短路。在支承轴37处此外布置有调整杆46。支承轴37有利地与运行模式调节器8、操纵部件41和调整杆46 —件式地来构造。
[0023]图4显示相对而置的、在图4中布置在后面的侧面的在图3中示出的布置。在复位元件39处可见第二侧向引导部43。侧向引导部42和43包围操纵部件41,其伸到这两个侧向引导部42和43之间。复位元件39构造为长形的、在横截面中大约U形的杆。如图4所示,在复位元件39处作用有弹簧57,其将复位元件39压向操纵部件41。也可设置成,复位元件39仅由于重力贴靠在操纵部件41处。加速杆锁11可围绕摆动轴线54摆动地来支承。在图4中所示的未操纵的位置中加速杆锁11的锁止部段55处于加速杆10的锁止轮廓56的摆动路径中。由此在未操纵加速杆锁11的情况下不能操纵加速杆10。还如图4所示,调速杆33在节流操纵杆49处挂入在挂入部86处。节流操纵杆49抗扭地固定在节流轴22上且布置在化油器罩壳32的与连结杆28和29相对而置的侧面处。经由调速杆33和节流操纵杆49,加速杆10使节流轴22摆动。在阻流轴24处抗扭地保持有阻流操纵杆50。阻流操纵杆50布置在化油器罩壳32的该侧面(节流操纵杆49也布置在其处)处。阻流操纵杆50具有螺栓51,其在运行模式调节器8调节到起动位置65中(图3)时与调整杆46的接合面47和48共同作用。在轴承轴37和运行模式调节器8的在图4中所示的运行位置64中调整杆46与螺栓51具有间距。
[0024]还如图4所示,在支承轴37处构造有用于接触弹簧38的接合轮廓38。在支承轴37的在图4中所示的运行位置64中接触弹簧38在接合轮廓52处贴靠成使得其围绕支承轴3施加与在图3中通过箭头83所示的对运行模式调节器8的操纵方向相反作用的力矩。箭头83在此相应于运行模式调节器8从运行位置64到起动位置65中的调节方向。接触弹簧38以接合轮廓52限定对于支承轴37的卡锁位置。还如图4所示,在接合轮廓52处布置有短路触点45。如果从运行位置64在相对于箭头83的反方向上来操纵运行模式调节器8,则接触弹簧38贴靠在短路触点45处且将内燃机12的点火短路。由此可关断内燃机
12。此外在图4中示出化油器18的阀27的罩壳。
[0025]图5至7显示在节流元件21和23调节到节流位置66和67中时加速杆10、复位弹簧39和支承轴37的布置。图5示出在加速杆10的怠速位置62和支承轴37的运行位置64中的布置。在侧向引导部42与43之间(图4),复位元件39具有接合面44,操纵部件41的偏转部段59贴靠在其处。如图5所示,操纵部件41具有两个臂89、90。这两个臂89和90远离支承轴37的摆动轴线53向外延伸。在臂89的端侧处构造有支承部段60。如图7所示,支承部段60与摆动轴线53具有间距C。偏转部段59构造在臂90的向外伸的端侧处。偏转部段59与摆动轴线53具有间距b,其明显大于间距c (图7)。在臂89的面向在图5中所示的位置中的复位元件39的侧面处构造有复位部段58,其接下来还详细地来说明。在图6中所示的支撑部段61联接到复位部段58处。支撑部段61和复位部段58形成阶梯。
[0026]如图5所示,复位元件39的摆动轴线40和加速杆10的摆动轴线35彼此间具有间距a。弹簧57将复位元件39压向偏转部段59。复位元件39的背向偏转部段59的上侧71与连接线70 (其将摆动轴线35和40相互连接)包围角度a。在该实施例中,在图5中的布置中(即当加速杆10位于怠速位置62中而支承轴37处在运行位置64中时)的角度α略微小于90°。
[0027]为了置入节流元件21和23的节流位置66、67,首先必须使加速杆10摆动到它的在图6中所示的全负荷位置63中。对此使加速杆10在图5中的箭头91的方向上摆动。在加速杆10摆动时复位元件39的接合面44在偏转部段59上滑动。在此,复位元件39相对于加速杆10围绕摆动轴线40摆动。连接线70与复位元件39的上侧71包围的角度在加速杆10摆动时增大。在加速杆10的全负荷位置63中和在支承轴37的运行位置64中连接线70与上侧71包围一角度β,其明显大于角度α。在该实施例中,角度β大于90°。在全负荷位置63中接合面44置于偏转部段59上。
[0028]在图6中支承轴37位于运行位置64中。如果通过操纵运行模式调节器8将支承轴37从它的在图6中所示的运行位置64摆动到起动位置65中,则偏转部段59不与接合面44接触。偏转部段59从复位元件39的接合面44抬起。在支承轴37摆动到起动位置65中时,支承部段60到达复位元件39的区域中。一旦偏转部段59从接合面44抬起,复位元件39由于弹簧57 (图5)的力向操纵部件41方向摆动。复位元件39贴靠到接合部段60处且被支承部段60保持在图7中所示的位置中。在该位置中上侧71与连接线70包围一角度Y,其小于角度β。在图7中,在图6中所示的位置中上侧71的位置以虚线72绘出。加速杆10还总是位于全负荷位置63中且被操作者保持。
[0029]在运行模式调节器8被调节到起动位置65中之后,操作者可松开加速杆10。由此加速杆10在图7中的箭头92的方向上摆回,直到其到达它的在图8中所示的怠速位置62中。即使第一节流元件21位于节流位置中,加速杆10在此可摆回直至怠速位置62,因为挂入部86 (调速杆3在节流操纵杆49处挂入在其处)构造为裂口,尤其如图11所示。在运行模式调节器8调节到起动位置65中时调整杆46操纵在阻流操纵杆50处的螺栓51 (图4)。由此,抗扭地与阻流轴24相连接的第二连结杆29也摆动、亦即到在图8中所示的起动位置79中。如果在第二连结杆29被调节到其起动位置79中之后将加速杆10从全负荷位置63 (图7)松开,则第一连结杆28摆回,直到其在连结杆28的起动位置78中贴靠在第二连结杆29处。
[0030]图9示出在图8中所示的位置中的支承轴37和加速杆10。在松开加速杆10时加速杆10从全负荷位置63(图7)调回到怠速位置62(图8和9)中。在加速杆10调回时复位元件39从支承部段60滑下而现在支撑在支撑部段61处。复位元件39具有操纵面82,其在该实施例中构造在复位元件39的端侧处。操纵面82在图9所示的位置中邻近于复位部段58。如果使加速杆10从支承轴37和加速杆10的在图9中所示的位置在箭头80的方向上向其全负荷位置63(图7)方向摆动,则复位元件39在图9中的箭头81的方向上运动,使得操纵面82贴靠到复位部段58处且支承轴37在箭头84的方向上摆动。在此,在起动位置65中松开支承轴37与接触弹簧38的卡锁。箭头84相应于支承轴37的松开方向、即运行模式调节器8从起动位置65(图9)到运行位置64(图5和6)中的调节。
[0031 ] 图10和11显示在运行模式调节器8从运行位置64 (图4)调节到起动位置65中时螺栓51贴靠在接合面47和48处。在运行模式调节器8在箭头83的方向上的摆动过程中,螺栓51首先与第一接合面47相接触。在此,螺栓51贴靠在接合面47的接触点94处,其位置在摆动过程中连续改变。阻流轴24可围绕摆动轴线39摆动地来支承。在摆动轴线93与接触点94之间的连接线95与接合面47包围一角度δ,其小于60°、优选地小于50°。接合面47有利地被取向成使得在螺栓51还贴靠在接合面47期间角度δ变成0°。如图1所示,螺栓51的贴靠从第一接合面47变换至第二接合面48。在支承轴37的在图11中所示的起动位置65中螺栓51贴靠在接合面48处。在图10中的位置(在其中螺栓51与接合面47相接触)中接合面48大约垂直于连接线95取向。在图11中的位置中连接线95近似平行于接合面48。通过接触点94从第一接合面47变换至第二接合面48可分别实现接合面47、48相对于摆动轴线93的有利取向。同时,接触点94总是处于使得避免系统的自锁。
[0032]在支承轴37的在图11中所示的起动位置65中接触弹簧38在与箭头84、即松开方向相反作用的方向上作用在接合轮廓52处。支承轴37由此被接触弹簧38卡锁在起动位置65中。第二节流元件23通过卡锁和调整杆46被保持在其节流位置66 (图2)中。通过支承轴37的卡锁、调整杆46和连结杆29将连结杆28和因此第一节流元件21保持在其节流位置66中。如果支承轴37的卡锁被松开,则支承轴37与调整杆46调回到运行位置64中。第二节流元件23可摆回到其未操纵的位置74中。由此连结杆29从连结杆28的摆动区域到达。由于加速杆10为了松开卡锁的操纵,连结杆28同时从连结杆29摆离。
【权利要求】
1.一种手持式工作器械,其带有内燃机(12)、带有加速杆(10)且带有运行模式调节器(8),其中,所述加速杆(10)能够在怠速位置¢2)与全负荷位置¢3)之间调整,并且其中,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能够在运行位置¢4)与起动位置¢5)之间调整,其中,所述内燃机(12)具有抽吸通道(17),在其中布置有至少一个节流元件(21,23),其中,所述节流元件(21,23)在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的起动位置¢5)中处于节流位置出6,67)中,其中,所述节流元件(21,23)通过卡锁被保持在所述节流位置出6,67)中,并且其中,在向所述全负荷位置¢3)方向操纵所述加速杆(10)时松开该卡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器械具有复位元件(39),其永久地联结到所述加速杆(10)的位置处并且其在操纵所述加速杆(10)以松开卡锁时作用到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上且将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从所述起动位置¢5)调回到所述运行位置¢4)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39)与和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相连接的操纵部件(41)共同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39)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加速杆(10)处并且贴靠在所述操纵部件(41)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39)被弹性地支承并且被弹力压向所述操纵部件(4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部件(41)具有复位部段(58),所述复位元件(39)在所述加速杆(10)从所述怠速位置¢2)向所述全负荷位置(63)方向摆动时作用到所述复位部段(58)上并且将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调回到其运行位置(64)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速杆(10)从所述全负荷位置(63)摆动到所述怠速位置¢2)中时,而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位于起动位置¢5)中,所述复位元件(39)摆动并且所述复位部段(58)在所述加速杆(10)从所述怠速位置(62)调整到所述全负荷位置¢3)中时来到所述复位元件(39)的运动路径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部件(41)具有偏转部段(59),其在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的运行位置¢4)中贴靠在所述复位元件(39)处并且其在所述加速杆(10)从所述怠速位置¢2)向所述全负荷位置¢3)方向摆动时使所述复位元件(39)从所述操纵部件(41)的运动路径中偏转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部段(59)在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从所述运行位置¢4)调整到所述起动位置¢5)中时从所述复位元件(39)抬起。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41)具有支承部段(60),当所述加速杆(10)处于其全负荷位置¢3)中而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处于其起动位置¢5)中时所述支承部段¢0)使所述复位元件(39)偏转,其中,所述复位元件(39)在所述加速杆(10)摆动到所述怠速位置¢2)中时从所述支承部段¢0)滑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用于所述复位元件(39)的至少一个侧向引导部(42,43)。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抽吸通道(17)中布置有第一节流元件(21)和第二节流元件(23),其中,两个节流元件(21,23)经由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被调整到起动位置(66,67)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1)与第一连结杆(28)相连接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23)与第二连结杆(29)相连接,其中,在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的起动位置¢5)中这两个连结杆(28,29)相互卡锁并且将所述节流元件(21,23)保持在其节流位置(66,67)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杆(10)作用到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1)上而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作用到所述第二节流元件(23)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经由调整杆(46)作用到所述第二节流元件(23)上,其中,所述调整杆(46)具有第一接合面(47)和第二接合面(48),并且其中,所述调整杆(46)在所述运行模式调节器(8)从所述运行位置(64)摆动到所述起动位置¢5)中时首先经由所述第一接合面(47)且然后经由所述第二接合面(48)作用到所述第二节流元件(23)上。
【文档编号】F02D9/10GK104214010SQ201410237051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31日
【发明者】J.库岑贝尔格, W.格雷特 申请人: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