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涉水试验发动机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5298阅读:863来源:国知局
车辆涉水试验发动机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涉水试验发动机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暴雨频发季节,车辆难免遇到需要涉水通过的情况,因此为了考察车辆在涉水通过时的密封性及安全性,需要在车辆的研发、试制过程中进行车辆涉水试验。而在进行车辆涉水试验时,一旦发动机进水,现有技术就需要更换发动机及其电子器件,这样会造成试验成本增加,同时也使试验周期延长。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发动机保护装置,在进行汽车涉水试验时,降低此项试验中发动机进水的风险,从而最大程度避免发动机进水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涉水试验发动机保护装置,改善现有车辆涉水试验中,一旦发动机进水就需要更换发动机,从而造成试验成本增加、试验周期延长等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涉水试验发动机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安装于汽车节气门和空气滤清器之间,包括第一通风管、集液器和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一通风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集液器相连通,所述第二通风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液器和所述节气门相连通。

当车辆涉水后如有水流渗入车辆内,水流通过进气管路被真空吸入,经由空气滤清器进入节气门,然后进入发动机,造成发动机损坏。而在节气门与空气滤清器之间安装上本保护装置后,当水流和气流经过空气滤清器后进入第一通风管,然后到达集液器内部,在集液器内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聚集于集液器的底部,而气流则继续通过第二通风管流出集液器,从而实现水、气分离,水被留在集液器内,而气流继续经过第二通风管进入节气门最后到发动机,从而保证短时间内水流不会进入发动机,达到保护发动机不会被水淹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风管和所述第二通风管均通过设置于所述集液器顶部的开口与所述集液器相连通。将连通两个通风管的开口都设置于集液器的顶部可以使集液器有更大的储液空间,也更利于水、气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风管与所述集液器相连通的管口距离所述集液器的底部2-4cm,所述第二通风管与所述集液器相连通的管口距离所述集液器的顶部1-3cm。第一通风管与集液器相连通的管口为第一通风管的出风口,第一通风管出风口离集液器底部较近,有利于水汽在集液器底部汇聚;第二通风管与集液器相连通的管口为第二通风管的进风口,第二通风管进风口离集液器顶部较近,可以使集液器有更大的储液空间;同时上述设置能使两个通风管管口在集液器内形成较大的高度差,更有利于水、气分离,同时不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的空气流量,也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风管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连接处设有空气滤清器连接管,以便于第一通风管与空气滤清器更紧密的连接;所述第二通风管与所述节气门的连接处设有节气门连接管,以便于第二通风管与节气门能更加紧密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风管和所述第二通风管均为钢丝硅胶管。采用钢丝硅胶管,保证通风管道具有柔韧性和抗挤压性,在真空下不易变形,空气通过性较好。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滤清器连接管和所述节气门连接管均为原车橡胶波纹软管。使用原车橡胶波纹管可以有效保障进气系统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所述集液器的底部设有排水口。集液器底部设有排水口便于将收集的水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集液器为透明塑料集液器。

进一步地,所述集液器上设有刻度标识。在集液器上设置刻度标识,可以方便明了的读出进入车辆内的水量,从而可以判断车辆的渗水性的大小。

进一步地,所述集液器的容量为5L。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设计,在不影响车辆涉水试验、不改变车辆进气系统基本结构前提下,将被真空吸入进气系统的水流与气流分离,避免水流进入发动机,有效的防止在短时间内发动机因进水而被损坏,并且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不改变原车状态。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安装原理示意框图。

图中,1第一通风管;11空气滤清器连接管;2集液器;21排水口;22刻度标识;3第二通风管;31节气门连接管;4空气滤清器;5节气门;6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包括第一通风管1、集液器2和第二通风管3。

如图2所示,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气流方向,第一通风管1的一端通过空气滤清器连接管11与空气滤清器4相连通,此端为第一通风管1的进风口;第一通风管1的另一端与集液器2相连通,此端为第一通风管1的出风口;第一通风管1与集液器2相连通的开口设置于集液器2的顶部,第一通风管1在集液器2内部的管口,即第一通风管1的出风口距离集液器2的底部3cm。

第二通风管3的一端与集液器2相连通,此端为第二通风管3的进风口;第二通风管3与集液器2相连通的开口设置于集液器2的顶部,第二通风管3在集液器2内部的管口,即第二通风管的进风口距离集液器2的顶部2cm;第二通风管3的另一端通过节气门连接管31与节气门5相连通,此端为第二通风管3的出风口。

本实施例中集液器2为透明塑料材质,其容量为5L,其上设有刻度标识22。集液器2的底部设有排水口21,便于进水的排出。

第一通风管1和第二通风管3均为钢丝硅胶管,以保证通风管道具有柔韧性和抗挤压性,在真空下不易变形,空气通过性较好。

空气滤清器连接管11和节气门连接管31均为原车橡胶波纹软管,以有效保障进气系统的密封性。

进行车辆涉水试验前,在节气门5与空气滤清器4之间安装上本保护装置,如果试验车辆产生渗漏,水和空气通过进气管路被真空吸入,当水流和气流经过空气滤清器4后进入第一通风管1,然后到达集液器2,在集液器2内水流和气流分离,水被留在集液器2内,而气流继续经过第二通风管3进入节气门5最后到发动机6,从而保证短时间内水流不会进入发动机,达到保护发动机不会被水淹的目的。

集液器配有刻度标识,可以方便的测得吸入水的量,从而能够评估车辆的渗漏情况。

涉水试验完毕后,可以方便地将本装置拆除,不会改变原车的结构和状态。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