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风能充电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6345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风能充电宝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车载风能充电宝。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出现了一种车载充电器,车载充电器是一种直流输入型的充电器,将车载充电器与汽车所用的电池直接连接而获取电力,使移动设备能利用汽车电源进行充电。汽车电源是依靠汽油燃料获得的电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资源,专利号为CN 205666673公开了一种车载太阳能充电宝,太阳能充电宝需要在有阳光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充电,受天气情况影响较大。汽车行驶过程中,能够带动周围的空气快速流动产生风,如何将车载充电宝利用风能发电是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风能充电宝。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风能充电宝,包括车顶壳、支架、转动轴、风叶、齿轮箱、发电设备、稳压器、蓄电池、USB接口,车顶壳的上部固定设置有支架,支架上套设有转动轴,转动轴上设有风叶,转动轴与齿轮箱连接,齿轮箱设置在车顶壳内部,齿轮箱与发电设备连接,发电设备与稳压器通过导线连接,稳压器通过导线与蓄电池连接,蓄电池与USB接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齿轮箱内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中速轴、第三齿轮、高速轴、联轴器,转动轴伸入到齿轮箱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齿轮,中速轴的两端套设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中速轴一端的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带动中速轴一端的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中速轴转动,中速轴另一端的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第三齿轮套设在高速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高速轴与发动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联轴器为液压式弹性体联轴器。

进一步地,所述发电设备包括发电机轴、轴套、定子、轴承、转子,发电机轴上套设有轴套,定子固定设置在轴套上,轴承设置在定子与转子之间,轴承的内轴承圈固定在定子上,轴承的外轴承圈固定在转子上,转子通过轴承绕定子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USB接口设置在车顶壳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USB接口的下方设置有挡片。

进一步地,所述挡片的一端通过轴与车顶壳底部连接,挡片的另一端为凹陷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成本低,智能,安全,实现较高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齿轮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阅图1所示,一种车载风能充电宝,包括车顶壳1、支架2、转动轴3、风叶4、齿轮箱5、发电设备6、稳压器7、蓄电池8、USB接口9、挡片10。

车顶壳1的上部固定设置有支架2,支架2上套设有转动轴3,转动轴3上设有风叶4,转动轴3与齿轮箱5连接,齿轮箱5设置在车顶壳1内部,齿轮箱5与发电设备6连接,发电设备6与稳压器7通过导线连接,稳压器7通过导线与蓄电池8连接。蓄电池8与USB接口9连接,USB接口9设置在车顶壳1底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USB接口9的下方设置有挡片10,挡片10能够挡住灰尘,防止灰尘进入到USB接口9内。挡片10的一端通过轴11与车顶壳1底部连接,挡片10的另一端为凹陷形状,其凹陷形状能够通过手指容易拨开挡片10。

参阅图2所示,齿轮箱5内包括第一齿轮501、第二齿轮502、中速轴503、第三齿轮504、高速轴505、联轴器506。转动轴3伸入到齿轮箱5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齿轮501,中速轴503的两端套设有第二齿轮502,其中,第一齿轮501与中速轴503一端的第二齿轮502啮合,第一齿轮501带动中速轴503一端的第二齿轮502转动,第二齿轮502带动中速轴503转动,中速轴503另一端的第二齿轮502与第三齿轮504啮合,第三齿轮504套设在高速轴505上,从而带动高速轴505转动,高速轴505与发动机轴601通过联轴器506连接,联轴器为液压式弹性体联轴器。

参阅图3所示,发电设备包括发电机轴601、轴套602、定子603、轴承604、转子605。发电机轴601上套设有轴套602,定子603固定设置在轴套602上,轴承604设置在定子603与转子605之间,轴承604的内轴承圈固定在定子603上,轴承604的外轴承圈固定在转子605上,转子605通过轴承604可绕定子603旋转。此设计定子603在内,转子605在外,提高了发电效率。定子603上配设有定子绕组 。

工作原理为:当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气流带动风叶4转动,转动轴3带动齿轮箱5运动,进而带动发电设备6开始发电,电量经过导线进入稳压器7,之后进之入蓄电池8存储,通过USB接口9向外充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