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4603发布日期:2019-04-03 04:1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跨骑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中,具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的发动机;在气缸部的上方从车辆后方朝车辆前方延伸且与气缸部连接的吸气通道;设置于吸气通道的节流体;以及配置于气缸部的上表面且一部分向上方突出的链条张紧器。在节流体组装有节流马达。节流马达配置为,穿过下端的水平线与链条张紧器重叠,并且,轴心部在前后方向上与链条张紧器错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41749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难以增长吸气通道的情况下,有时将节流体接近发动机的吸气口而配置。这样,节流马达可能与链条张紧器发生干涉。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节流马达与发动机构件的干涉的跨骑型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发动机,其具备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吸气通道,其在所述气缸部的上方从车辆后方朝车辆前方延伸且与所述气缸部连接;节流阀,其设置于所述吸气通道,且在俯视下与所述气缸部重叠,并且对在所述吸气通道中流通的吸气量进行调整;发动机构件,其配置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且一部分向上方突出;以及节流马达,其对所述节流阀进行驱动,且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且所述吸气通道的下方,并且在俯视下避开所述发动机构件而配置。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减速机构,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吸气通道的一方侧,且将所述节流马达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所述节流阀连接;以及传感器单元,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吸气通道的另一方侧,且配置在所述节流马达的车宽方向外侧,在所述传感器单元的下方且所述节流马达的车宽方向侧方形成有空间,所述发动机构件配置在所述空间内。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俯视下,所述传感器单元与所述发动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侧视下,所述发动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节流马达重叠。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由具有所述节流阀、所述减速机构及所述传感器单元的节流体主体以及所述节流马达构成节流体,在俯视下,所述节流体主体避开所述发动机构件的最大突出部而配置。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紧固构件,该紧固构件将所述发动机构件紧固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在俯视下,所述紧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传感器单元重叠。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构件是对所述发动机内的正时链条的张力进行调整的链条张紧器,所述链条张紧器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凸缘部,在俯视下,在所述气缸部的车宽方向幅宽内,沿所述凸缘部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与所述节流马达的轴线交叉。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多个紧固构件,该多个紧固构件将所述凸缘部紧固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所述多个紧固构件中的至少一部分是所述发动机构件的最大突出部。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经由两个紧固构件而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结合,将在俯视下穿过所述链条张紧器的中心且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发动机的中心轴线平行的线设为假想中心线时,在俯视下穿过所述两个紧固构件的假想直线相对于所述假想中心线呈锐角。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构件是具备联接器部的传感器,所述联接器部是所述发动机构件的最大突出部。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发动机,其具备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气缸部;吸气通道,其在所述气缸部的侧方以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方式延伸且与所述气缸部连接;节流阀,其设置于所述吸气通道,且对在所述吸气通道中流通的吸气量进行调整;发动机构件,其配置于所述气缸部中的所述吸气通道这一侧的面,且一部分朝向所述吸气通道突出;以及节流马达,其对所述节流阀进行驱动,且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吸气通道排列的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吸气通道之间,并且避开所述发动机构件而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避免节流马达与发动机构件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去除了车身罩等部件的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右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去除了座椅等部件的自动二轮车的前后中央部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摆动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摆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气缸部的俯视图。

图7是包含图3的vii-vii剖面在内的图。

图8是作为发动机构件的另一例而示出传感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若没有特别记载,则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小轮型的自动二轮车1。参照图1,自动二轮车1具备通过车把10而转向的前轮6、以及由包含发动机2的摆动单元4驱动的后轮5。以下,有时将自动二轮车1简称为“车辆”。

包含车把10及前轮6在内的转向系统部件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11的前端的头管12。在车身框架11的下部后侧,摆动单元4的前部下侧经由连杆构件14a被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

车身框架11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地接合而形成。车身框架11具备:将转向轴9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头管12;从头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13;与下行框架13的下缘的左右的侧面连结、且朝向后方延伸之后朝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架14;以及与左右侧框架14的后部上端连结、且以与左右侧框架14的后部相比更平缓的方式倾斜地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5。

如图2所示,在左右侧框架14的后部上端部结合有横撑框架49,该横撑框架49朝向斜前上方倾斜,并且,在图3的俯视下呈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弯曲而将左右侧框架14相互连结。如图2所示,左右座椅框架15的前端部比与左右侧框架14连结的连结部更向前方延伸,并且,该前方的延伸端与横撑框架49的中途部连结。

如图1所示,车把10经由车把支架而支承于转向轴9的上端。转向轴9穿过头管12,且使下端从头管12露出。在转向轴9的下端,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桥接构件8。在桥接构件8的左右设置有前叉7。前轮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前叉7的下部之间。

如图2所示,在左右座椅框架15之间,配置有能够收纳安全帽等物品的收纳箱34。收纳箱34以开口朝向上方的状态安装于左右座椅框架15。兼作收纳箱34的盖的长条的座椅17(参照图1)以能够将前端部作为转动支点而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收纳箱34的上部。

如图1所示,在头管12与座椅17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通过车身罩cv向下方呈凹状凹陷而形成的穿脚空间19。穿脚空间19是乘客在自动二轮车1上下时供脚穿过的空间。在穿脚空间19的左右两侧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供落座于座椅17的乘客放置脚的踏板20。踏板20配置于车身框架11的左右侧框架14的上方。由此,放脚载荷被左右侧框架14支承。

摆动单元4支承于车身框架11的中央部。摆动单元4是将发动机2与动力传递装置3形成为一体化的摆动式动力单元。在摆动单元4的前侧配置有发动机2。在发动机2的左侧部后方侧连结有动力传递装置3。在动力传递装置3的后端部设置有后轮5的支承部。在动力传递装置3的上部设置有构成发动机2的吸气系统的空气滤清器41。在摆动单元4的后端部与车身框架11之间夹设有缓冲单元40。

<发动机>

如图2所示,发动机2具备: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2a;以及与气缸部2a的后端结合的曲轴箱35。气缸部2a具备:将未图示的活塞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收容的气缸体36;与气缸体36的前端结合而与气缸体36之间构成未图示的燃烧室的气缸头37;以及安装于气缸头37且与气缸头37之间收容吸气阀及排气阀的动阀机构的头罩38。

曲轴箱35在内部收容有将活塞的进退动作转换成旋转动作而输出的曲轴30。由此,曲轴30的左侧端部能够向动力传递装置3的输入部传递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2的动阀机构构成为,与机关旋转(曲轴30的旋转)连动的凸轮轴31支承于气缸头37,通过设置在凸轮轴31上的未图示的凸轮,使吸气阀与排气阀分别在规定的时机进行开闭。

气缸部2a从曲轴箱35向上方稍微倾斜且朝向车辆前方突出。在曲轴箱35的下方侧的前端部延伸设置有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一对支承片35a。支承片35a配置于在曲轴箱35的车宽方向上分离的两处位置。一端部与左右侧框架14连结的连杆构件14a的另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一对支承片35a连结。

在摆动单元4经由连杆构件14a安装于车身框架11的状态下,发动机2的头罩38及气缸头37的一部分从左右侧框架14的后端侧的立起部之间向车身前方突出。如图3所示,从左右侧框架14的后端侧的立起部之间突出的头罩38及气缸头37的一部分配置在由左右座椅框架15的前端部和横撑框架49包围的空间内。

在气缸头37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吸气口37a(参照图6)。在气缸头37的下表面侧设置有未图示的排气口。在吸气口37a连接有进气管21的前端部。在进气管21的后端侧经由节流体22而连接有连接管23。在排气口连接有未图示的排气管的前端部。排气管的后端部从摆动单元4的下方朝车身后方侧引出,与未图示的消声器连接。

如图4所示,曲轴箱35内的曲轴30与气缸头37的凸轮轴31在发动机2的内部通过正时链条32以能够连动的方式连结。具体而言,在曲轴30与凸轮轴31分别安装有未图示的链轮,在两个链轮上架设有正时链条32。在图5的俯视下,正时链条32配置在隔着气缸体36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1(以下称为“气缸体轴线c1”。)而偏向车宽方向右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气缸体轴线c1相当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发动机2的中心轴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动机2的曲轴箱35的右侧端部安装有用于将发动机冷却水冷却的未图示的散热器。图中标号43是为了安装散热器而与曲轴箱35一体设置的散热器底座。散热器底座43的上部比曲轴箱35的常规部的上表面向上方侧突出。在散热器底座43的上部设置有排风口43a,该排风口43a用于使在散热器冷却后的空气通过曲轴箱35的常规面的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排出。

<吸气通道>

如图4所示,吸气通道29在气缸部2a的上方从车辆后方朝向车辆前方延伸而与气缸部2a的气缸头37连接。吸气通道29是进气管21、节流体22及连接管23的内部通道。

在图4的侧视下,进气管21从气缸体36的上方朝向气缸头37的上方平缓地向前下方倾斜,在气缸头37上表面的吸气口37a(参照图6)的正上部的附近急剧地向下方弯曲而与吸气口37a连接。在图3的俯视下,进气管21的前端部在气缸头37的上表面中的、隔着气缸体轴线c1而偏向车宽方向左侧的位置处与吸气口37a连接。

如图4所示,在进气管21的与气缸头37连接的连接部的附近,设置有接受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而向吸气通道29内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28。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标号28a是与燃料喷射阀28连接的燃料供给管。

如图4所示,节流体22与进气管21的后端部连接。节流体22跨越气缸体36及曲轴箱35的各上表面的上方而配置。在图3的俯视下,进气管21及节流体22的内部通道从进气管21的前端侧的与气缸头37连接的连接部跨越气缸体轴线c1而向右后方倾斜。即,吸气通道29中的节流体22的内部通道的轴线22c(以下称为“节流体轴线22c”。)在图3的俯视下向右后方倾斜。

连接管23与节流体22的后端部连接。连接管23经由曲轴箱35的上表面的上方而与空气滤清器41连接。

连接管23的前端部在水平方向上较大蜿蜒地与节流体轴线22c在比气缸体轴线c1靠右侧的位置向右后方倾斜的节流体22的后端部连接。即,在图3的俯视下,连接管23以大于空气滤清器41侧的连接部与节流体22侧的连接部的车宽方向的偏移量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蜿蜒。

<节流体>

图3所示,节流体22包括:具有节流阀24(在图中仅示出节流阀的转动轴线)、减速机构27及传感器单元25的节流体主体22a;以及驱动节流阀24进行转动的节流马达26(参照图4)。

在图3的俯视下,节流体主体22a避开链条张紧器33的最大突出部33m而配置。

节流阀24设置在吸气通道29中。节流阀24是使吸气通道29开闭而对在吸气通道29流通的吸气的量(吸气量)进行调整的阀。在图3的俯视下,节流阀24与气缸部2a中的气缸体36的上表面重叠。在图3的俯视下,节流阀24的转动轴线与节流体轴线22c实质上正交。在图3的俯视下,节流阀24比链条张紧器33的最大突出部33m靠后方配置。

减速机构27将节流马达26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节流阀24连接。减速机构27将节流马达26的旋转减速后向节流阀24传递。减速机构27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吸气通道29的左侧方。具体而言,在图3的俯视下,减速机构27配置在隔着节流体轴线22c而偏向车宽方向左侧的位置。在图3的俯视下,减速机构27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隔着节流体轴线22c而与链条张紧器33的最大突出部33m相反的一侧。在减速机构27这一侧设置有用于检测节流阀24的开度的开度传感器(tps;throttlepositionsensor)。

由开度传感器检测到的节流阀24的开度信号被输入到对节流马达26进行驱动控制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信号输入部。控制装置接受设置于车把10的节流操作件(未图示)的操作信号、开度传感器的开度信号以及其他各种信号,以将节流阀24的吸气开度调整为适当开度的方式对节流马达26进行驱动控制。

传感器单元25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吸气通道29的右侧方。传感器单元25配置在节流马达26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图3的俯视下,传感器单元25与链条张紧器33的后部重叠。在传感器单元25设置有对吸气温度进行检测的吸气温度传感器(ta传感器)、以及对吸气通道29内的负压进行检测的负压传感器(pb传感器)。

如图4所示,节流马达26与节流体22一体地组装。在图4的右侧视下,节流马达26配置在发动机2的上方且吸气通道29的下方。具体而言,节流马达26在图4的右侧视下配置在发动机2的上表面与节流体22的内部通道之间。此外,在图5的俯视下,节流马达26避开链条张紧器33而配置。在图4的右侧视下,节流马达26在比从曲轴箱35的上表面向上方鼓起的前壁35b靠前方配置。

在图4的右侧视下,节流马达26的轴线26c(以下称为“马达轴线26c”。)配置在比节流阀24的转动轴线偏靠后下方的位置。在图5的俯视下,马达轴线26c与节流体轴线22c实质上正交。即,在图5的俯视下,马达轴线26c与节流阀24的转动轴线实质上平行。

<链条张紧器(发动机构件)>

如图5所示,在气缸部2a中的气缸体36的上表面配置有一部分向上方突出的链条张紧器33(发动机构件)。链条张紧器33是对发动机2内的正时链条32的张力进行调整的构件。

如图7所示,链条张紧器33配置在传感器单元25的下方且节流马达26的车宽方向右侧方的空间25s。在图4的右侧视下,链条张紧器33的后上部与节流马达26重叠。

链条张紧器33设置于气缸体36的上壁的正时链条32的通过轨道的上方位置。在图4的右侧视下,链条张紧器33的一部分从气缸体3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例如,利用工具等对链条张紧器33的突出的部分进行操作,从而能够从发动机2的外部调整正时链条32的张力。在图5的俯视下,链条张紧器33的向上方的最大突出部33m位于链条张紧器33的前上端部。

链条张紧器33借助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构件33a、33b而紧固于气缸体36的上表面。紧固构件33a、33b具备第一紧固构件33a、以及比第一紧固构件33a靠后方配置的第二紧固构件33b。

第一紧固构件33a的前上端部是链条张紧器33的最大突出部33m。在图3的俯视下,第一紧固构件33a避开传感器单元25而配置。在图3的俯视下,第二紧固构件33b的一部分与传感器单元25重叠。

链条张紧器33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凸缘部33f。具体而言,凸缘部33f以在图5的俯视下越靠前侧而越位于车宽方向右侧的方式稍微倾斜。在图5的俯视下,在气缸部2a的车宽方向幅宽内,沿凸缘部33f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33c(以下称为“凸缘轴线33c”。)与马达轴线26c交叉。

凸缘部33f经由两个紧固构件33a、33b而与气缸体36的上表面结合。在图6的俯视下,将穿过链条张紧器33的中心p1且与气缸体轴线c1平行的线设为假想中心线l1。在图6的俯视下,穿过两个紧固构件33a、33b(具体而言,第一紧固构件33a的中心p2及第二紧固构件33b的中心p3)的假想直线l2相对于假想中心线l1呈锐角。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具备:发动机2,其具备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2a;吸气通道29,其在气缸部2a的上方从车辆后方朝车辆前方延伸且与气缸部2a连接;节流阀24,其设置于吸气通道29,且在俯视下与气缸部2a重叠,并且对在吸气通道29流通的吸气量进行调整;链条张紧器33,其配置于气缸部2a的上表面,且一部分向上方突出;以及节流马达26,其对节流阀24进行驱动,且配置在发动机2的上方且吸气通道29的下方,并且在俯视下避开链条张紧器33而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节流马达26在俯视下避开链条张紧器33而配置,由此,能够避免节流马达26与链条张紧器33的干涉。此外,与节流马达26在俯视下与链条张紧器33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吸气通道29的高度,因此,能够确保收纳箱34的容量。即,能够提高收纳箱34等发动机2的周围的功能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

在传感器单元25的下方且节流马达26的车宽方向侧方形成有空间25s,且将链条张紧器33配置于所述空间25s,由此,能够有效地确保链条张紧器33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避免节流马达26与链条张紧器33的干涉。

在俯视下传感器单元25与链条张紧器3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侧视下,链条张紧器33的至少一部分与节流马达26重叠,由此,能够将链条张紧器33有效地配置于所述空间25s,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避免节流马达26与链条张紧器33的干涉。

在俯视下节流体主体22a避开链条张紧器33的最大突出部33m而配置,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避开节流马达26与链条张紧器33的干涉。此外,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吸气通道29的高度,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收纳箱34的容量。

在俯视下紧固构件33b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单元25重叠,由此,能够有效地将紧固构件33b配置于传感器单元25的下方的空间25s,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避免节流马达26与紧固构件33b的干涉。

在俯视下在气缸部2a的车宽方向幅宽内,凸缘轴线33c与马达轴线26c交叉,由此,与使链条张紧器的凸缘部的长边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避免节流马达26与凸缘部33f的干涉。此外,能够更进一步降低吸气通道29的高度,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收纳箱34的容量。

在俯视下穿过两个紧固构件33a、33b的假想直线l2相对于假想中心线l1呈锐角,由此,在将链条张紧器33与气缸部2a的上表面结合时,能够将两个紧固构件33a、33b配置在气缸部2a的宽度内。因此,能够不将紧固构件33a、33b的配置位置形成于曲轴箱35而仅形成于气缸部2a。即,无需将紧固构件33a、33b的安装孔分别形成于气缸部2a及曲轴箱35,而仅形成于气缸部2a即可。因此,能够简化紧固构件33a、33b的安装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减速机构27这一侧设置有开度传感器且在传感器单元25设置有吸气温度传感器及负压传感器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减速机构27这一侧设置吸气温度传感器及负压传感器,在传感器单元25设置开度传感器。即,也可以在传感器单元25设置开度传感器、吸气温度传感器及负压传感器中的任一方,各种传感器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紧固构件33a的一部分为最大突出部33m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紧固构件以外的部分(链条张紧器33的主体)也可以为最大突出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发动机构件为链条张紧器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发动机构件也可以是具备联接器部133a的传感器133。例如,传感器133是爆震传感器或油传感器。

传感器133具备向上方突出的联接器部133a、俯视下呈六边形状的锁紧螺母部133b、以及形成有外螺纹的外螺纹部133c。联接器部133a的上端部是传感器133的最大突出部133m。传感器133经由外螺纹部133c而与气缸部102a的上表面在一处位置结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发动机2具备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2a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发动机也可以具备朝向上方延伸的气缸部,气缸部的延伸方向没有特别限定。即,自动二轮车也可以具备:发动机,其具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气缸部;吸气通道,其在所述气缸部的侧方以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方式延伸且与所述气缸部连接;节流阀,其设置于所述吸气通道,且对在所述吸气通道流通的吸气量进行调整;发动机构件,其配置于所述气缸部中的所述吸气通道这一侧的面,且一部分朝向所述吸气通道突出;以及节流马达,其对所述节流阀进行驱动,且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吸气通道排列的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吸气通道之间,并且避开所述发动机构件而配置。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跨骑型车辆包含驾驶员跨越车身而乘坐的所有车辆,不仅包含自动二轮车(包含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轮型车辆),还包含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还包含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等。

附图标记说明:

1自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2发动机;

2a气缸部;

22节流体;

22a节流体主体;

24节流阀;

25传感器单元;

25s空间;

26节流马达;

26c马达轴线(节流马达的轴线);

27减速机构;

29吸气通道;

32正时链条;

33链条张紧器(发动机构件);

33a第一紧固构件(紧固构件);

33b第二紧固构件(紧固构件);

33f凸缘部;

33m最大突出部;

33c凸缘轴线(沿凸缘部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

133传感器(发动机构件);

133a联接器部;

133m最大突出部;

c1气缸体轴线(发动机的中心轴线);

l1假想中心线;

l2在俯视下穿过两个紧固构件的假想直线;

p1链条张紧器的中心。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发动机,其具备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

吸气通道,其在所述气缸部的上方从车辆后方朝车辆前方延伸且与所述气缸部连接;

节流阀,其设置于所述吸气通道,且在俯视下与所述气缸部重叠,并且对在所述吸气通道中流通的吸气量进行调整;

发动机构件,其配置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且一部分向上方突出;

节流马达,其对所述节流阀进行驱动,且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且所述吸气通道的下方,并且在俯视下避开所述发动机构件而配置;

减速机构,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吸气通道的一方侧,且将所述节流马达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所述节流阀连接;以及

传感器单元,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吸气通道的另一方侧,且配置在所述节流马达的车宽方向外侧,

在所述传感器单元的下方且所述节流马达的车宽方向侧方形成有空间,

所述发动机构件配置在所述空间内,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紧固构件,该紧固构件将所述发动机构件紧固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

在俯视下,所述紧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传感器单元重叠。

2.(删除)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下,所述传感器单元与所述发动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侧视下,所述发动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节流马达重叠。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由具有所述节流阀、所述减速机构及所述传感器单元的节流体主体以及所述节流马达构成节流体,

在俯视下,所述节流体主体避开所述发动机构件的最大突出部而配置。

5.(删除)

6.(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发动机,其具备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

吸气通道,其在所述气缸部的上方从车辆后方朝车辆前方延伸且与所述气缸部连接;

节流阀,其设置于所述吸气通道,且在俯视下与所述气缸部重叠,并且对在所述吸气通道中流通的吸气量进行调整;

发动机构件,其配置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且一部分向上方突出;以及

节流马达,其对所述节流阀进行驱动,且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且所述吸气通道的下方,并且在俯视下避开所述发动机构件而配置,

所述发动机构件是对所述发动机内的正时链条的张力进行调整的链条张紧器,

所述链条张紧器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凸缘部,

在俯视下,在所述气缸部的车宽方向幅宽内,沿所述凸缘部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与所述节流马达的轴线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多个紧固构件,该多个紧固构件将所述凸缘部紧固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

所述多个紧固构件中的至少一部分是所述发动机构件的最大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经由两个紧固构件而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结合,

将在俯视下穿过所述链条张紧器的中心且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发动机的中心轴线平行的线设为假想中心线时,

在俯视下穿过所述两个紧固构件的假想直线相对于所述假想中心线呈锐角。

9.(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构件是具备联接器部的传感器,

所述联接器部是所述发动机构件的最大突出部。

10.(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发动机,其具备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气缸部;

吸气通道,其在所述气缸部的侧方以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方式延伸且与所述气缸部连接;

节流阀,其设置于所述吸气通道,且对在所述吸气通道中流通的吸气量进行调整;

发动机构件,其配置于所述气缸部中的所述吸气通道这一侧的面,且一部分朝向所述吸气通道突出;

节流马达,其对所述节流阀进行驱动,且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吸气通道排列的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吸气通道之间,并且避开所述发动机构件而配置;

减速机构,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吸气通道的一方侧,且将所述节流马达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所述节流阀连接;以及

传感器单元,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吸气通道的另一方侧,且配置在所述节流马达的车宽方向外侧,

在所述传感器单元的下方且所述节流马达的车宽方向侧方形成有空间,

所述发动机构件配置在所述空间内,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紧固构件,该紧固构件将所述发动机构件紧固于所述气缸部的上表面,

在俯视下,所述紧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传感器单元重叠。

11.(追加)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发动机,其具备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气缸部;

吸气通道,其在所述气缸部的侧方以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方式延伸且与所述气缸部连接;

节流阀,其设置于所述吸气通道,且对在所述吸气通道中流通的吸气量进行调整;

发动机构件,其配置于所述气缸部中的所述吸气通道这一侧的面,且一部分朝向所述吸气通道突出;以及

节流马达,其对所述节流阀进行驱动,且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吸气通道排列的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吸气通道之间,并且避开所述发动机构件而配置,

所述发动机构件是对所述发动机内的正时链条的张力进行调整的链条张紧器,

所述链条张紧器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凸缘部,

在俯视下,在所述气缸部的车宽方向幅宽内,沿所述凸缘部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与所述节流马达的轴线交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