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6543发布日期:2019-01-05 10:23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柴油机共轨燃油系统高压供油泵的配套装置,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



背景技术:

柴油机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国家产业政策升级及排放法规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柴油机共轨燃油系统是目前最可靠、使用最广的解决方案,而高压供油泵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共轨燃油系统的可靠性、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能。

两通油阀部件作为高压供油泵的核心部件之一,现有的高压供油泵,进油阀和出油阀是分开的,安装在不同位置,不方便维护或更换,整体更换则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实现了将进油结构和出油结构整合为一体,并利用球阀代替传统的阀芯或阀杆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安装和控制方便、排查故障和更换零件容易、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两通油座和集成出油头,集成出油头内设有连接油腔和出油腔,两通油座上设有将供油泵的低压进油管路与连接油腔连通的油座进油孔、将连接油腔与供油泵的高压油腔连通的油座连接孔以及将高压油腔与出油腔连通的油座出油孔,所述的连接油腔内设有用于使燃油从低压进油管路到连接油腔单向流动的进油球阀,所述的出油腔内设有用于使燃油从高压油腔到出油腔单向流动的出油球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油球阀包括进油阀弹簧和能够与油座进油孔密封配合的进油球,所述的进油阀弹簧位于连接油腔的一端与进油球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油球阀还包括进油阀弹簧座,所述的进油阀弹簧位于进油阀弹簧座与进油球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油座进油孔与连接油腔连接一端的孔口处设有与进油球密封配合的内锥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通油座上与连接油腔连接一端设有内凹结构,所述油座进油孔和油座连接孔两者与连接油腔连接一端均位于内凹结构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油球阀包括出油阀弹簧和能够与油座出油孔密封配合的出油球,所述的出油阀弹簧位于出油腔的一端与出油球之间,所述的集成出油头上设有连通集成出油头外部和出油腔的出油头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油球阀还包括出油阀弹簧座,所述的出油阀弹簧位于出油阀弹簧座与出油球之间,出油阀弹簧座上设有将出油腔与出油头通孔连通的横孔和竖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油孔与出油腔连接一端的孔口处设有与出油球密封配合的内锥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通油座和集成出油头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延伸方向与两通油座和集成出油头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安装有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过盈配合的定位销。

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成出油头的外侧壁上设有密封圈。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两通油座上设有油座进油孔和油座出油孔,即实现了将进油结构和出油结构整合为一体,且进、出球阀在同一侧;利用钢球代替传统的阀芯或阀杆结构,与传统的油阀部件相比,本发明采用的两通油座结构简单可靠、安装和控制方便、排查故障和更换零件容易;采用进油球阀和出油球阀两个球阀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长时间使用后的密封性能更佳,可减少渗漏的现象和故障概率、降低维修成本和资源成本,同时,所需的加工设备的成本低,加工精密度要求低,加工时间更短,出废品的概率低,降低设备投资和人工成本;因此,本发明的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安装和控制方便、排查故障和更换零件容易、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两通油阀部件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两通油阀部件剖视图;

图3为集成出油头仰视放大图;

图4为两通油座俯视放大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放大图;

图6为图4的b-b剖视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两通油阀部件的应用示意图。

其中:1-两通油座、2-集成出油头、3-进油球阀、4-出油球阀、5-密封圈、6-定位销、10-第一安装孔、11-油座进油孔、12-油座连接孔、13-油座出油孔、14-内凹结构、20-第二安装孔、21-连接油腔、22-出油腔、23-出油头通孔、31-进油阀弹簧座、32-进油阀弹簧、33-进油球、41-出油阀弹簧座、42-出油阀弹簧、43-出油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

参阅图1~7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两通油座1和集成出油头2,集成出油头2内设有连接油腔21和出油腔22,两通油座1上设有将供油泵的低压进油管路与连接油腔21连通的油座进油孔11、将连接油腔21与供油泵的高压油腔连通的油座连接孔12以及将高压油腔与出油腔22连通的油座出油孔13,连接油腔21内设有用于使燃油从低压进油管路到连接油腔21单向流动的进油球阀3,出油腔22内设有用于使燃油从高压油腔到出油腔22单向流动的出油球阀4。油座进油孔11的一个孔口位于两通油座1的侧面,另一个孔口位于两通油座1上与集成出油头2连接的一端。油座连接孔12和油座出油孔13均连通两通油座1的两端。

本发明的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两通油座1上设有油座进油孔11和油座出油孔13,即实现了将进油结构和出油结构整合为一体,与传统的油阀部件相比,本发明采用的两通油座1结构简单可靠、安装和控制方便、排查故障和更换零件容易。采用进油球阀3和出油球阀4两个球阀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长时间使用后的密封性能更佳,可减少渗漏的现象和故障概率、降低维修成本和资源成本,同时,所需的加工设备的成本低,加工精密度要求低,加工时间更短,出废品的概率低,降低设备投资和人工成本。因此,本发明的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安装和控制方便、排查故障和更换零件容易、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所述进油球阀3包括进油阀弹簧32和能够与油座进油孔11密封配合的进油球33,进油阀弹簧32位于连接油腔21的一端与进油球33之间。

所述进油球阀3还包括进油阀弹簧座31,进油阀弹簧32位于进油阀弹簧座31与进油球33之间。从而可采用弹性模量小的进油阀弹簧32,使进油球阀3更加灵敏,进油阀弹簧座31起到对进油阀弹簧32导向的作用,同时,减少连接油腔21容积,以减少燃油在连接油腔21内堆积。

油座进油孔11与连接油腔21连接一端的孔口处设有与进油球33密封配合的内锥面,使进油球阀3单向密封燃油的性能更加可靠。油座进油孔11的直径小于进油球33的直径。

本实施例中,两通油座1上与连接油腔21连接一端设有内凹结构14,油座进油孔11和油座连接孔12两者与连接油腔21连接一端均位于内凹结构14内。内凹结构14可对进油球33起限位作用,进油球33位于内凹结构14内可快速使进油球阀3由开启状态转变为密封关闭状态。

所述出油球阀4包括出油阀弹簧42和能够与油座出油孔13密封配合的出油球43,出油阀弹簧42位于出油腔22的一端与出油球43之间,集成出油头2上设有连通集成出油头2外部和出油腔22的出油头通孔23。

所述出油球阀4还包括出油阀弹簧座41,出油阀弹簧42位于出油阀弹簧座41与出油球43之间,出油阀弹簧座41上设有将出油腔22与出油头通孔23连通的横孔和竖孔,横孔与竖孔相连通,其中,横孔的两端分别位于出油阀弹簧座41两相对布置的侧壁上,竖孔的两端分别位于出油阀弹簧座41的两端。因采用出油阀弹簧座41,所以可采用弹性模量小的出油阀弹簧42,使出油球阀4更加灵敏,出油阀弹簧座41还起到对出油阀弹簧42导向的作用,同时,减少出油腔22容积,以减少燃油在出油腔22内堆积。

出油孔13与出油腔22连接一端的孔口处设有与出油球43密封配合的内锥面,使出油球阀4单向密封燃油的性能更加可靠。出油孔13的直径小于出油球43的直径。

两通油座1和集成出油头2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10和第二安装孔20,第一安装孔10和第二安装孔20的延伸方向与两通油座1和集成出油头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安装孔10和第二安装孔20内安装有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孔10和第二安装孔20过盈配合的定位销6。

集成出油头2的外侧壁上设有密封圈5,本发明的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安装在供油泵上时,密封圈5将供油泵内部与外部相互隔开且密封。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将本发明的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装在供油泵的柱塞套中,更具体的,由集成出油头2与柱塞套螺纹连接并固定在柱塞套中,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位于柱塞套高压油腔的顶部。柱塞套内柱塞下行,进油球阀3受与供油泵低压进油管路连接的油座进油孔11的油压影响开启,燃油进入连接油腔21,再通过油座连接孔12进入供油泵的高压油腔,从而进油。柱塞上行,进油球阀3在进油阀弹簧32和高压油腔的压力作用下关闭油座进油孔11,随着油压不断升高,出油球阀4开启,燃油经油座出油孔13、出油腔22和出油头通孔23被挤出。到此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本发明的一种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应用可以安装在单、多缸高压供油泵上,拆卸简单、方便替换,仅需拧开即可将整个部件取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此高压供油泵用两通油阀部件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