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53290发布日期:2020-12-04 13:49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特别是指可使碳罐的活性炭过滤层的活性炭能平均而充分的被使用,而可减少碳罐的活性炭过滤层使用量的实用新型。



背景技术:

早期汽机车油箱的对流孔都是直接连通至外界空气,因此油箱内的汽油挥发后,会直接由该对流孔散逸至大气中,但是挥发的油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因而当油气散逸至大气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吸入人体中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为解决此问题,业者将油箱的对流孔连接至过滤碳罐中,当油气挥发时,先经过该碳罐的活性炭过滤层以去除大部分的碳氢化合物,再排出至大气中,以减少排出的污染物。

但是当汽机车静止不启动时,油箱内的汽油是持续挥发的,长久以来,挥发的油气也是非常可观而造成浪费的,因此有中国台湾省新型专利第m528787号「过滤装置」,该案将碳罐进一步连接至化油器及油气控制阀,当汽机车启动时,通过该油气控制阀产生负压而将油箱中挥发的油气吸入该化油器,而与油箱中的汽油并同空气阀进入的空气混合成混合燃料气而进入引擎汽缸中使用,达成油气回收再利用的效果。

在该案中,碳罐的油气进口及油气回收的油气回收口直接接触泡棉层,因此挥发的油气经由该油气进口进入该碳罐后,先经过该泡棉层再进入活性炭过滤层中。当汽机车启动时,因为负压效应使油气被经由该油气回收口抽取至化油器中,而由于流体会以最小路径运动,因此当汽机车启动时,油气通常没有进入该活性炭过滤层而直接经由该油气回收口排出。且该案的碳罐的油气进口设置在该碳罐中央位置,而油气回收的油气回收口设置在相邻该油气进口其中一侧,此时当油气进入该碳罐时,通常不会流经该碳罐的另一侧,因此该碳罐中相对该油气回收口另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被使用次数很少,当中央位置或靠近该油气回收口的活性炭过滤层因为饱和而需要更换时,通常另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还是可使用的状态,而该碳罐的主要成本通常来自于该活性炭过滤层,因而此时更换该活性炭过滤层常造成浪费及高成本。

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将上述油气回收的手段使用于传统的碳罐(b)构造,该碳罐(b)上有一油气进口(b1)及一油气回收口(b2),该油气进口(b1)及该油气回收口(b2)位于该碳罐(b)的顶面,且是位于该碳罐(b)顶面的两侧,在该碳罐(b)中并置入活性炭的一活性炭过滤层(b3),该碳罐(b)上再有一通大气口(b4)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b3)与该油气进口(b1)相通。当油箱中挥发的油气自该油气进口(b1)进入该碳罐(b)时,油气通常由靠近该油气进口(b1)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b3)通过,之后自该通大气口(b4)排出。而当引擎启动时,挥发的油气同样因为负压的作用而行走最短路径而未通过靠近该油气回收口(b2)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b3)。因此当靠近该油气进口(b1)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b3)达到饱和而需要更换时,靠近该油气回收口(b2)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b3)仍然是可以使用的状态,此时更换同样造成了浪费及高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了确保油气经过活性炭过滤层过滤,同时提高活性炭过滤层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包括有一罐本体、一隔板及一活性炭过滤层,其中:

该罐本体有一油气进口及一油气回收口相邻设置,在该罐本体上另有一通大气口;该隔板置入该罐本体中,该隔板将该罐本体区隔出一入口区及一过滤区,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连通该入口区,该隔板并有一透孔连通该入口区及该过滤区,该透孔对应位于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之间;该活性碳过滤层置入该罐本体的过滤区,该油气进口与该通大气口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相连通。

进一步,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设置在该罐本体的中央位置的两侧。

进一步,一第一泡棉层位于该隔板与该活性炭过滤层之间。

进一步,该罐本体包括有一主体及一底盖,该通大气口位于该底盖上。

进一步,一第二泡棉层位于该活性炭过滤层与该底盖之间。

进一步,一扩散板位于该第二泡棉层与该底盖之间。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可达成以下功效:

1.通过在该罐本体置入隔板,并使该隔板的透孔对应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之间,提高了该活性炭过滤层的使用效率,且可进一步缩小该罐本体位于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外缘的体积,以减少该活性炭过滤层的活性炭使用量。因此较佳的,可将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设置在该罐本体的中央位置的两侧。

2.通过该第一泡棉层可初步的过滤进入该活性炭过滤层的油气;而通过该第二泡棉层,可在引擎启动使油箱进油至调节阀时,空气进入该罐本体时,初步的过滤进入该活性炭过滤层的空气。

3.引擎启动使油箱进油至调节阀时,空气经由通大气口进入该罐本体时,通过该扩散板能均匀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罐本体、隔板及活性炭过滤层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气控制节流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气控制节流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使用于机车供油系统的系统架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油气的压力大于油气控制节流构造的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使油气进入罐本体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引擎启动而将油气自罐本体的油气回收口吸出再利用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引擎启动而将空气自通大气口吸入,且空气压力大于油气控制节流构造的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使空气进入油箱形成对流效应,让油箱内的压力能够平衡,使汽油可输出至调节阀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习知具有油气回收构造的活性过滤碳罐的示意图之一;

图13为习知具有油气回收构造的活性过滤碳罐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号说明:a-碳罐、1-罐本体、11-主体、111-油气进口、112-油气回收口、113-容置部、114-入口区、115-活性炭过滤区、12-底盖、121-通大气口、2-隔板、21-透孔、3-第一泡棉层、4-活性炭过滤层、5-第二泡棉层、6-扩散板、7-油气控制节流构造、71-基座、711-底座、7111-空间、7112-阻挡部、712-膜片、7121-第一抵部、7122-第二抵部、72-第一弹性件、73-操作件、731-伸入部、7311-内凹部、732-操作部、74-第二弹性件、75-盖件、751-管接部、752-抵面、10-油箱、20-油汽控制阀、30-调节阀、40-空气阀、50-引擎气缸、b-碳罐、b1-油气进口、b2-油气回收口、b3-活性炭过滤层、b4-通大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综合上述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的主要功效将可于下述实施例清楚呈现。

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碳罐(a)包括有一罐本体(1)、一隔板(2)、一第一泡棉层(3)、一活性炭过滤层(4)、一第二泡棉层(5)、一扩散板(6)及一油气控制节流构造(7),其中该第一泡棉层(3)及该第二泡棉层(5)为不织布层或滤纸层等类似物。本实施例该罐本体(1)包括有一主体(11)及一底盖(12),该主体(11)上有一油气进口(111)及一油气回收口(112)相邻设置,且该油气进口(111)及该油气回收口(112)设置在该主体(11)的中央位置的两侧,在该罐本体(1)上另有一通大气口(121),该通大气口(121)位于该底盖(12)上,而在该油气进口(111)处有一容置部(113),该油气控制节流构造(7)设置在该容置部(113),该油气控制节流构造(7)包括一基座(71)、一第一弹性件(72)、一操作件(73)、一第二弹性件(74)及一盖件(75)。

参阅图3及图4所示,该隔板(2)置入该主体(11)中,该隔板(2)将该主体(11)区隔出一入口区(114)及一活性炭过滤区(115),该油气进口(111)及该油气回收口(112)连通该入口区(114),该隔板(2)并有一透孔(21)连通该入口区(114)及该活性炭过滤区(115),该透孔(21)对应位于该油气进口(111)及该油气回收口(112)之间,该活性炭过滤层(4)置入该主体(11)的活性炭过滤区(115),该油气进口(111)与该通大气口(121)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4)相连通,该第一泡棉层(3)位于该隔板(2)与该活性炭过滤层(4)之间,该第二泡棉层(5)位于该活性炭过滤层(4)下方,该扩散板(6)位于该第二泡棉层(5)下方,再由该底盖(12)封闭该主体(11)。

参阅图4及图5所示,在该油气控制节流构造(7)中,该基座(71)设置在该容置部(113),并与该油气进口(111)及该容置部(113)的内壁皆相隔一距离,本实施例该基座(71)包括一底座(711)及一膜片(712),该基座(71)两端透空而穿透该底座(711)及该膜片(712),并在该底座(711)内部形成一空间(7111),该空间(7111)与该油气进口(111)相通,且该底座(711)朝周缘延伸有一阻挡部(7112),而该膜片(712)上有一第一抵部(7121)及一第二抵部(7122),例如该第一抵部(7121)及该第二抵部(7122)设置在该膜片(712)上的环形凸肋,本实施例该膜片(712)为橡胶密封件,该第一弹性件(72)设置在该底座(711)外缘,使该第一弹性件(72)抵止在该油气进口(111)周缘与该阻挡部(7112)之间;该操作件(73)有一伸入部(731)及一操作部(732),该伸入部(731)伸入该基座(71)的空间(7111),使该操作部(732)抵于该第一抵部(7121)而封闭该空间(7111),该第二弹性件(74)设置在该基座(71)的空间(7111),且该第二弹性件(74)固定在该操作件(73)的伸入部(731)并抵于该空间(7111)的内面,本实施例该伸入部(731)有一内凹部(7311),该第二弹性件(74)嵌卡在该内凹部(7311);该盖件(75)覆盖该容置部(113),并与该操作件(73)的操作部(732)保持一距离,该盖件(75)延伸设置一管接部(751),该盖件(75)有一抵面(752)抵在该基座(71)的第二抵部(7122)而隔开该管接部(751)与该容置部(113)。

参阅图6所示,说明将本实用新型的碳罐(a)使用于机车供油系统,该机车供油系统包括:一油箱(10);将本实用新型的碳罐(a)的管接部(751)连接该油箱(10);一油气控制阀(20)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碳罐(a)的油气回收口(112);一调节阀(30)连接该油箱(10)及该油气控制阀(20);一空气阀(40)连接该调节阀(30),而通常该空气阀(40)会设置空气滤清器,以过滤进入系统中的空气;一引擎汽缸(50)连接该调节阀(30)。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机车供油系统为喷射引擎,因此系统中不使用化油器来调节该油箱(10)进入该引擎汽缸(50)的汽油,而使用机车的微电脑控制来控制该调节阀(30)的启闭,借以精准控制该油箱(10)中的汽油进入该引擎汽缸(50)的量,以改善化油器控制进油量不精准的问题。

参阅图6、图7及图8所示,当该机车供油系统不启动时,该油箱(10)中的汽油会持续的挥发,并通过该管接部(751)进入该油气控制节流构造(7),而当挥发的油气的压力小于该第一弹性件(72)的弹性力时,该盖件(75)的抵面(752)持续抵在该基座(71)的第二抵部(7122)而隔开该管接部(751)与该容置部(113),因此挥发的油气无法进入该罐本体(1)中[如图5所示]。而当汽油持续挥发,使得油气的压力足够大而克服该第一弹性件(72)的弹性力时,会压缩该第一弹性件(72),使该基座(71)位移而将该盖件(75)的抵面(752)脱离该基座(71)的第二抵部(7122)而接通该管接部(751)及该容置部(113),使油气可通过该油气进口(111)进入该罐本体(1)中,此时进入该罐本体(1)的油气会由该入口区(114)扩散至该透孔(21)处,之后才由该透孔(21)进入该活性炭过滤区(115),进入该活性炭过滤区(115)的油气可通过该第一泡棉层(3)进行初步的过滤,之后由活性炭的该活性炭过滤层(4)过滤大部分的碳氢化合物,再经过该第二泡棉层(5)及该扩散板(6)后,由该通大气口(121)排放至大气中,减少碳氢化合物的污染。而通过在该罐本体(1)置入该隔板(2),并使该隔板(2)的透孔(21)对应该油气进口(111)及该油气回收口(112)之间,提高了该活性炭过滤层(4)的使用效率,且可进一步缩小该罐本体(1)位于该油气进口(111)及该油气回收口(112)外缘的容积,以减少该活性炭过滤层(4)的活性炭使用量,另借由在油气压力足够时才接通该管接部(751)及该容置部(113),可达到延长该活性炭过滤层(4)的使用寿命。

参阅图6及图9所示,当引擎启动时,通过该油气控制阀(20)产生负压,可将进入该活性炭过滤区(115)的油气自该隔板(2)的透孔(21)中吸出,并经由该油气回收口(112)排出该罐本体(1)而进入该调节阀(30),且在进入该调节阀(30)前会先与该空气阀(40)进入的空气混合,再与自该油箱(10)中进入该调节阀(30)的汽油混合成混合燃料气而进入该引擎汽缸(50)中使用,达成油气回收再利用的效果。

参阅图6、图10及图11所示,当供油系统启动时,该油箱(10)内的汽油会进入该调节阀(30)而在该油箱(10)形成负压,当负压大于该第二弹性件(74)的弹性力时,会使该操作件(73)位移使该操作部(732)脱离该第一抵部(7121)而接通该管接部(751)及该容置部(113),此时空气会经由通大气口(121)进入该罐本体(1),并通过该扩散板(6)均匀分散进入的空气,再通过该第二泡棉层(5)初步的过滤进入的空气后,使空气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4)并经由该油气控制节流构造(7)进入该油箱(10),形成对流效应,使该油箱(10)内的汽油能持续进入该调节阀(30),维持该引擎汽缸(50)的运作。

综合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当可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操作、使用及本实用新型产生的功效,惟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