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87104发布日期:2021-05-11 14:30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属于柴油机尾气处理系统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同时对于尾气排放要求也逐渐增高。目前为了能够满足排放要求,后处理多采用doc+dpf+scr或者doc+dpf结构。dpf再生时会产生是后处理表面温度升高,而田间秸秆稻草的燃点约为130~250℃之间,因此对于农机后处理部分的表面温度要求很高,一般要求表面最好要低于130℃,同时避免秸秆进入到后处理内部高温区。否则田间稻草秸秆等落到后处理表面和内部会出现被引燃的风险。目前为了满足表面温度要求,常用的方案是产品贴保温棉隔热,同时表面做封口处理。但是由于做封口处理,温度集聚在内部,不利于散热,导致表面问题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保证了散热效果同时避免易燃异物进入,并有效的实现了散热和保护作用。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包括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所述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上设有向外的翻边孔,翻边孔内侧的侧壁上固定设置金属丝网;所述翻边孔外侧设置保护盖,保护盖上均设支撑脚,保护盖通过支撑脚固定在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上,保护盖与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之间形成散热间隙;所述保护盖的四边长宽均大于翻边孔。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丝网的空隙小于0.5mm。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盖的内腔到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之间的距离为14-16-mm。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孔的翻边高度为9-11mm。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盖与翻边孔之间间隙大于等于5mm。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盖的四边长宽均大于翻边孔的长宽10mm。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孔与保护盖形成的散热结构设置在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的侧部和/或顶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操作简单,有效的实现了散热和保护作用,降低人工成本。

2.金属丝网起到气流通风作用的同时能够有效阻挡稻草和秸秆的进入。

3.保护盖可以防止存在硬物碰撞刺破金属丝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散热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保护盖的机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2-翻边孔、3-金属丝网、4-保护盖、41-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改善前的后处理为了避免稻草秸秆接触后处理高温表面,引燃稻草秸秆,需要后处理表面再包裹一层封闭的隔热罩,使得整个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状态。这种密闭的状态,热气只能从尾管排出,热量散失较慢,当后处理在再生阶段时,热量输入远大于热量散失,导致整个后处理的最外层表面温度越来越高。超过危险温度线130℃,导致线束烧融。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如下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包括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所述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上设有向外的翻边孔2,翻边孔2内侧的侧壁上的四角用铆钉固定安装金属丝网3;所述翻边孔2外侧设置保护盖4,防止存在硬物碰撞刺破金属丝网。如图4所示,保护盖4上均设支撑脚41,保护盖4通过支撑脚41固定在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上,保护盖4与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之间形成散热间隙;所述保护盖4的四边长宽均大于翻边孔2。

如图3所示,所述金属丝网3的空隙小于0.5mm,金属丝网起到气流通风作用的同时能够有效阻挡稻草和秸秆的进入。

所述保护盖4的内腔到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之间的距离为14-16-mm,所述翻边孔2的翻边高度为9-11mm。所述保护盖4与翻边孔2之间间隙大于等于5mm。所述保护盖4的四边长宽均大于翻边孔2的长宽10mm。使得内部的热量通过这个间隙排出,该结构起到内部散热的同时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所述翻边孔2与保护盖4形成的散热结构设置在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的侧部和/或顶部。本方案可以同时应用到产品顶盖部位,这样该产品上下都设计这种结构,由于热量上浮,使的外界冷空气从下面散热结构吸入,上面散热结构排出热空气,形成下吸上出的流动气流,散热效果更佳。目前用此方案后,再生状态下,产品外边面温度低于130℃,有效解决了表面高温的问题。且结构简单,方便实现。有效节省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包括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上设有向外的翻边孔(2),翻边孔(2)内侧的侧壁上固定设置金属丝网(3);所述翻边孔(2)外侧设置保护盖(4),保护盖(4)上均设支撑脚(41),保护盖(4)通过支撑脚(41)固定在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上,保护盖(4)与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之间形成散热间隙;所述保护盖(4)的四边长宽均大于翻边孔(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网(3)的空隙小于0.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4)的内腔到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之间的距离为14-16-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孔(2)的翻边高度为9-11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4)与翻边孔(2)之间间隙大于等于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4)的四边长宽均大于翻边孔(2)的长宽10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孔(2)与保护盖(4)形成的散热结构设置在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1)的侧部和/或顶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后处理封装散热结构,包括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所述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上设有向外的翻边孔,翻边孔内侧的侧壁上固定设置金属丝网;所述翻边孔外侧设置保护盖,保护盖上均设支撑脚,保护盖通过支撑脚固定在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上,保护盖与后处理器本体隔热罩之间形成散热间隙;所述保护盖的四边长宽均大于翻边孔。本实用新型保证了散热效果同时避免易燃异物进入,并有效的实现了散热和保护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朱玉星;胡忠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0
技术公布日:2021.05.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