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用燃油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3279发布日期:2022-05-11 14:5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用燃油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发动机用燃油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如内燃机、外燃机、喷气发动机、电动机等,如内燃机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发动机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
3.在需要燃油作为动力的发内燃机中,需要对其进行燃油输送,如何对其进行高效的燃油输送直接决定发动机的运行效率,若在同一机械之上有多个发动机同时运行的话,在对其进行燃油输送的时候,若设备运行发出震动导致油箱中燃油晃动,发动机之间便会有供油不均匀的问题,出现某个发动机出现燃油使用不足或过剩;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燃油控制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燃油控制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用燃油控制装置,包括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的四个边角处均通过销轴铰接有动态固定板,所述底座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储油箱,所述储油箱的外表面套设有正方形固定架,所述正方形固定架的底面与所述底座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座本体的上方设置有分油机构,所述底座本体的上方设置有四个供油机构。
6.进一步的,所述分油机构包括分油仓、第一油泵和增压器,所述分油仓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油泵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上表面。
7.进一步的,所述增压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油泵的背面连通有第一供油管,所述第一供油管远离所述第一油泵的一端与所述储油箱相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泵的背面连通有第二供油管,所述分油仓的正面连通有单向阀,所述第二供油管远离所述第一油泵的一端与所述单向阀相连通,所述增压器的正面连通有供气管。
9.进一步的,所述供气管远离所述增压器的一端与所述分油仓相连通,所述分油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四个稳定挡板,所述分油仓的外表面套设有长方形固定架,所述长方形固定架的底面与所述底座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供油机构包括第二油泵和分油管,所述分油管的后端贯穿所述分油仓的上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分油仓的内部,所述分油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镶嵌于所述分油仓的上表面。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油泵的前端与所述分油管的上表面相连通,所述分油管远离所述第二油泵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过滤头,所述第二油泵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槽,所述
转动槽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式油管,所述第二油泵、所述转动槽和所述旋转式油管之间依次相连通。
12.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式油管远离所述第二油泵的一端连通有螺纹连接件,所述螺纹连接件的外表面开设有内凹型螺纹,所述第二油泵的上方设置有静态固定板,所述分油管的外表面与所述静态固定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静态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上表面。
1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动机用燃油控制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分油机构,可对发动机的燃油进行均匀分配,避免在设备震动时油箱中的燃油发生晃动导致后续输油管中得不到燃油供给,通过设置供油机构,可对燃油进行高效多口输送,保证了设备中各个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动态固定板,能够对装置进行快捷固定,提高装置的安装效率,通过设置增压器,能够对分油仓内部的燃油进行增压传送,提高供油的效率,通过设置转动槽和旋转式油管,能够对供油的方向进行自定义,避免出现绕弯后续供油管才能正常供油的情况,增强了装置的适用性,同时避免出现长时间折弯油管导致的油管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的后视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油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供油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底座本体、2动态固定板、3储油箱、4正方形固定架、5分油机构、501分油仓、502第一油泵、503增压器、504第一供油管、505第二供油管、506单向阀、507供气管、508稳定挡板、509长方形固定架、6供油机构、601第二油泵、602分油管、603密封圈、604过滤头、605转动槽、606旋转式油管、607螺纹连接件、608静态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燃油控制装置,该装置能够对燃油进行均匀分配,避免出现燃油晃动导致的燃油分配不均匀的情况。
23.参见图1~图4,一种发动机用燃油控制装置,包括底座本体1,底座本体1的四个边角处均通过销轴铰接有动态固定板2,此处底座本体1为装置固定于使用设备之上的固定基座,动态固定板2铰接于底座本体1之上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动态固定板2可转动,便于底座本体1的安装固定。
24.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储油箱3,储油箱3的外表面套设有正方形固定架4,正方形固定架4的底面与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25.此处储油箱3为现有储油设备,其上部可加装旋转式油箱盖,油箱盖外围可开设微型凹槽,以便于对储油箱3内部进行充油操作,同时自行可加装防泄漏装置对储油箱3中的
燃油进行保护。
26.底座本体1的上方设置有分油机构5,分油机构5能够对储油箱3中的燃油进行均匀分配,以避免储油箱3中燃油不能均匀的供给与各个发动机。
27.分油机构5包括分油仓501、第一油泵502和增压器503,分油仓501固定连接于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第一油泵502固定连接于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
28.增压器503固定连接于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第一油泵502的背面连通有第一供油管504,第一供油管504远离第一油泵502的一端与储油箱3相连通。
29.第一油泵502的背面连通有第二供油管505,分油仓501的正面连通有单向阀506,第二供油管505远离第一油泵502的一端与单向阀506相连通,增压器503的正面连通有供气管507。
30.供气管507远离增压器503的一端与分油仓501相连通,分油仓5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四个稳定挡板508,分油仓501的外表面套设有长方形固定架509,长方形固定架509的底面与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31.能够通过第一油泵502将储油箱3中的燃油抽入分油仓501的内部,并利用增压器503对分油仓501内部进行增压,在分油仓501发生晃动时稳定挡板508可对燃油进行多重阻挡,避免燃油晃动过度出现后续供油管无法与燃油接触的情况。
32.底座本体1的上方设置有四个供油机构6,供油机构6能够对燃油进行多口高效输送,同时能够旋转出油口,便于后续发动机的安装和使用燃油。
33.此处供油机构6并不局限于文中提到的四个,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34.供油机构6包括第二油泵601和分油管602,分油管602的后端贯穿分油仓501的上表面并延伸至分油仓501的内部,分油管60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圈603,密封圈603的镶嵌于分油仓501的上表面。
35.第二油泵601的前端与分油管602的上表面相连通,分油管602远离第二油泵6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过滤头604,第二油泵601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槽605,转动槽60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式油管606,第二油泵601、转动槽605和旋转式油管606之间依次相连通。
36.旋转式油管606远离第二油泵601的一端连通有螺纹连接件607,螺纹连接件607的外表面开设有内凹型螺纹,第二油泵601的上方设置有静态固定板608,分油管602的外表面与静态固定板608的内壁固定连接,静态固定板608固定连接于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
37.能够通过第二油泵601对分油仓501内部的燃油进行抽取,并配合增压器503进一步的加强燃油输送的效率,通过旋转式油管606可以无视后续输油管的角度,避免出现需要对输油管进行折弯才能正常输油的情况。
38.工作原理:首先,利用动态固定板2将装置固定于需要安装的设备之上,之后将螺纹连接件607与发动机的燃油接收端相连通,并确认燃油通过的区域密封完好之后,对储油箱3中进行充油,之后对储油箱3进行密封之后,开启第一油泵502、增压器503和第二油泵601,第一油泵502将储油箱3内部的燃油通过第一供油管504和第二供油管505输送至分油仓501内部,增压器503可对分油仓501内部进行加压,以使分油仓501内部的燃油更加高效的进入分油管602内部,此时由于设置了单向阀506,所以在增压器503对分油仓501内部进行加压时第一供油管504和第二供油管505内部的燃油不会发生回流,在增压器503和第二
油泵601的配合下燃油通过分油管602和旋转式油管606进入发动机内部,实现发动机的正常运转,若在对发动机进行连接时角度不匹配,可旋转旋转式油管606使得螺纹连接件607对准发动机燃油接收端的方向,能够更加方便的对燃油进行输送,避免螺纹连接件607与发动机之间的输油管折弯导致装置供油压力增大、或者输油管的使用寿命减少的问题,在装置受到使用设备的影响发生晃动时,分油仓501内部的燃油受到稳定挡板508的多重阻挡,并不会发生较大的晃动,避免出现任何一个过滤头604与燃油分离的情况,保证了各个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