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风电回转支承件表面缺陷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58908发布日期:2022-04-30 10:15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风电回转支承件表面缺陷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风力电机维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风电回转支承件表面缺陷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回转支承件,又称转盘轴承,是一种大型轴承,可承受较大的轴向负荷,径向负荷和倾覆力矩,其内圈或外圈一般带有传动齿,通过齿轮啮合传动实现旋转运动。在风里发电领域中,回转支承件主要应用于偏航和变桨系统。
3.现有技术中,对已经风力发电机上的回转支承件的缺陷的检测是十分困难的,一般需要人工吊至高出才能接触到回转支承件,且由于回转支承件直径较大,对其表面完全检测需要人员沿着回转支承件的外周移动,因此操作十分困难;且由于人工在移动过程中,检测装置会出现晃动,可能出现漏检测的部位,且对缺陷的判断不准确;另外,人工检测需要将发电机停机,以避免扇叶旋转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而停机则影响了发电机的发电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风电回转支承件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风电回转支承件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具备使用方便、安全、检测精确度高、不影响发电机发电效率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风电回转支承件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包括回转支承件,所述回转支承件包括圈外壁和圈侧壁,所述回转支承件的外壁上设有移动轨,所述移动轨靠近回转支承件外壁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吸盘,所述移动轨由多个单元轨道滑动套接而成,所述单元轨道的外壁上均开设有轨槽,所述轨槽内滑动连接有支撑杆组件,所述支撑杆组件远离轨槽的一端连接有检测头。
6.优选的,所述单元轨道的内壁和外壁均设有卡齿,相互套接两个单元轨道内壁和外壁上的卡齿卡接,所述单元轨道的内径沿移动轨的首尾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单元轨道均为弧形。
7.优选的,所述单元轨道外壁上的轨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轨槽的内壁设有侧滑齿,所述支撑杆组件位于轨槽内部的一端设有与侧滑齿卡接的周滑齿。
8.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外壁上均匀设置周滑齿,所述旋转电机远离轨槽的一端安装有旋转器,所述旋转器转动连接有全方位调整杆,所述全方位调整杆为l型,所述全方位调整杆l型的两端可转动,所述全方位调整杆远离旋转器的一端与检测头相连接。
9.优选的,所述移动轨的内壁开设有真空腔,所述固定吸盘与真空腔相连通,所述真空腔的外壁上开设有气流口,所述真空腔通过气流口连通有负压泵。
10.优选的,所述移动轨的内部设置有位于单元轨道端口处的支撑滚珠,所述支撑滚
珠与单元轨道的外壁相接触且支撑滚珠滑动连接在单元轨道的外壁上。
11.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发明通过将多个套接的单元轨道相互连接并利用固定吸盘贴附在回转支承件的外壁上,然后启动旋转电机可自行带动检测头沿着回转支承件的外周移动,实现对回转支承件表面的自动检测,避免了人工检测需要不断攀爬的情况,提高了检测过程的便捷性,并且,不需要将风力电机停机即可进行检测,避免影响发电效率,提高了该检测装置的实用性能。
13.2、本发明通过使用可以伸缩的单元轨道,配合固定吸盘的固定功能,提高回转支承件和移动轨安装的便利性,通过将移动轨安装在待检测表面的相邻面上,避免移动轨阻碍当前待检测面的缺陷检测,从而防止出现漏检测的情况,提高对回转支承件表面检测的精确性。
14.3、本发明通过旋转电机的轴旋转带动检测头移动,利用旋转电机恒定的功率实现了检测头的稳定移动,避免现有技术中手持检测头检测的晃动问题,进一步提高对回转支承件表面检测的精确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单元轨道的局部剖视图;
17.图3为本发明移动轨与圈侧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图3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发明移动轨与圈侧壁连接的局部剖视图;
20.图6为图5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发明移动轨与圈外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图7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回转支承件;101、圈外壁;102、圈侧壁;2、移动轨;201、单元轨道;202、卡齿;3、固定吸盘;301、真空腔;302、气流口;4、轨槽;401、侧滑齿;5、支撑杆组件;501、旋转电机;502、周滑齿;503、旋转器;504、全方位调整杆;6、检测头;7、支撑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一种用于风电回转支承件表面缺陷检测装置,包括回转支承件1,回转支承件1包括圈外壁101和圈侧壁102,回转支承件1的外壁上设有移动轨2,本技术中可以将移动轨2设在圈侧壁102上,然后对圈外壁101的表面进行缺陷检测;然后在将移动轨2设置在圈外壁101上,对圈侧壁102进行检测,这样不会由于移动轨2设置在当前的回转支承件1的表面上而阻挡部分待检测的表面。
26.参阅附图1、3、4所示,移动轨2靠近回转支承件1外壁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吸盘3,移
动轨2的内壁开设有真空腔301,固定吸盘3与真空腔301相连通,真空腔301的外壁上开设有气流口302,真空腔301通过气流口302连通有负压泵,通过对真空腔301进行抽真空,可以将移动轨2吸附在回转支承件1的表面上,起到稳固移动轨2的作用。
27.参阅附图1、2、3、7所示,移动轨2由多个单元轨道201滑动套接而成,单元轨道201的内壁和外壁均设有卡齿202,相互套接两个单元轨道201内壁和外壁上的卡齿202卡接,单元轨道201的内径沿移动轨2的首尾方向逐渐减小,单元轨道201均为弧形,多个单元轨道201的相互套接的形式可以调整组成的移动轨2的大小,使得移动轨2匹配不同大小的回转支承件1,或者,也可以设置多个单元轨道201完全展开后形成一个固定直径的圆形,使得移动轨2可以仅适用固定大小的回转支承件1;单元轨道201的外壁上均开设有轨槽4,轨槽4内滑动连接有支撑杆组件5,支撑杆组件5远离轨槽4的一端连接有检测头6,支撑杆组件5与检测头6的连接,支撑杆组件5与轨槽4的连接均是活动连接,使得检测头6可以360度旋转,同时也可以调整检测头6相对于回转支承件1表面的高度,以使得检测头6能够更好地检测回转支承件1表面的缺陷,需要检测的表面的;支撑杆组件5的移动从移动轨2的首端开始,至其尾端,移动轨2的首端为外径最大的单元轨道201的一端,依次向尾端移动时,单元轨道201的外径是逐渐减小的,因此由于单元轨道201是相互套接的,支撑杆组件5在从较大外径的移动轨2上移动至直径较小的移动轨2上时,呈现出一种“向下滑动”的感觉,参阅附图5所示,单元轨道201外壁距离回转支承件1外表面的距离是逐渐接近的,此种方式能够避免支撑杆组件5从轨槽4内脱落的情况。
28.参阅附图2和8,单元轨道201外壁上的轨槽4的位置相对应,轨槽4的内壁设有侧滑齿401,参阅附图6,支撑杆组件5包括旋转电机501,旋转电机501的外壁上均匀设置周滑齿502,侧滑齿401与周滑齿502卡接,当旋转电机501启动后,旋转电机501的转轴带动旋转,周滑齿502与侧滑齿401的卡接使得旋转电机501沿着轨槽4移动,旋转电机501远离轨槽4的一端安装有旋转器503,旋转器503转动连接有全方位调整杆504,旋转器503使得全方位调整杆504可以相对旋转电机501旋转,全方位调整杆504为l型,全方位调整杆504l型的两端可转动,全方位调整杆504远离旋转器503的一端与检测头6相连接,通过旋转器503的旋转和全方位调整杆504的调整可以设定检测头6与回转支承件1表面的距离和高度,从而使得检测头6能够对回转支承件1表面的缺陷进行检测。
29.参阅附图3和4,移动轨2的内部设置有位于单元轨道201端口处的支撑滚珠7,支撑滚珠7与单元轨道201的外壁相接触且支撑滚珠7滑动连接在单元轨道201的外壁上,支撑滚珠7用于支撑单元轨道201远离轨槽4的侧面,保证单元轨道201的稳定性。
30.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
31.对圈外壁101的表面进行检测:将单元轨道201向外拉伸,将固定吸盘3均匀贴附在圈侧壁102的表面上,使用负压泵将真空腔301中的空气抽出,此时移动轨2通过固定吸盘3贴紧在圈侧壁102上;启动旋转电机501,通过周滑齿502与侧滑齿401的卡接使得旋转电机501带动旋转器503、全方位调整杆504、以及检测头6移动,由于移动轨2环绕圈侧壁102的外壁,因此支撑杆组件5沿着轨槽4移动一周时,检测头6可对圈外壁101的外表面的一周进行检测;
32.对圈侧壁102的表面进行检测:暂停负压泵,使得固定吸盘3从圈侧壁102上脱落,同时将固定吸盘3贴附在圈外壁101的表面,调整检测头6可适当检测头6延伸至圈侧壁102
表面的侧方,同样进行上述启动旋转电机501的操作,可带动检测头6沿着圈侧壁102的外表面移动一周,实现对圈侧壁102表面的缺陷检测。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